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感染引起的一种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性微生物传染病。该病由于发病率高、传播快和致残率高,引发多器官多系统受损,在美国称为第二“艾滋病”,被列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西北部分省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情况。方法应用巢式PCR扩增脾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共检测11个蜱种2 460只,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有11个种304只,阳性率为12.36%。新疆、宁夏、陕西、甘肃的感染率分别为11.31%、17.96、12.35%及11.64%。不同省区阳性率存在差别;不同蜱种间阳性率亦存在明显差别,其中以青海血蜱阳性率最高,达到59.38%。RFLP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四省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为B.garinii及B.afzelii基因型,其中B.garinii基因型为主要基因型,占80%以上。结论莱姆病螺旋体在我国西北4省区中广泛存在,存在B.garinii及B.afzelii两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螺旋体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borreliosis)也称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蜱媒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feri),蓖麻硬碑复合体(Ixodesricinuscomplex)诸种蜱类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其中包括北美的肩板硬蜱(I.scalpularis)和太平洋硬蜱(I.pacificus),欧洲的蓖麻硬蜱(I.ricinus)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我国北方地区的全沟硬蜱(I.persulcatus)。某些其它蜱类及吸血节肢动物也可携带伯氏疏螺族体,但它们在本病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尚待研究。晰蜴、鼠、鹿、麝、鸟类等野生脊椎动物及狗、马、牛等家富…  相似文献   

4.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流行菌株的蛋白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利用SDS-PAGE、Westernblotting.DotELISA等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了21株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中国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蛋白组成及单克隆抗体反应性。研究发现中国菌株主要蛋白呈现高度多态性和异质性,主要外膜蛋白OspA、OspB及PC蛋白有数种不同的表型,并呈现出紧密的相关性。所有的菌株均与单克隆抗体H9724(抗41KO鞭毛抗原)呈阳性反应。除几株菌株外,绝大多数中国菌株均不与H6831(抗OspB单克隆抗体)反应。中国菌株与单克隆抗体H5332(抗OspA单克隆抗体)呈现不同的反应性,有强、弱和无反应等。根据中国菌株的蛋白组成及单克隆抗体反应性可大致将其分成三组,其中第Ⅰ组菌株具有与北美代表株B31完全一致的蛋白组成及单克隆抗体反应性。第Ⅱ、Ⅲ组蛋白组成及单克隆抗体反应性更接近欧洲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国吉林、山西、甘肃、青海、贵州、湖南6省林区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鼠的感染情况。方法在每个省各选取两个采样点进行捕鼠,采用病原分离培养和巢式PCR方法对野鼠的脾脏、肾脏和膀胱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基因型。结果从贵州黑线姬鼠中分离到了2株莱姆病螺旋体;从5省(贵州未检测到)野鼠的脾脏和/或肾脏中检查到了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段,其中青海黄南(28.85%)和湖南石门(19.6%)两地标本的PCR阳性率较高,各地区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吉林、青海、甘肃和山西的基因型均为Borrelia garinii。湖南的基因型为Borreliavalaisiana。结论本次调查表明各地宿主动物鼠的感染状况不同,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扩大调查以明确当地的主要宿主动物种类及携带病原体情况。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螺旋体的分类和种系发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螺旋体的分类和种系发生研究进展梁军钢综述张哲夫审校莱姆病的病原体──伯格多弗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首次分离培养成功于1982年[1]。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许多国家又从病人、蜱媒、动物宿主中分离出大量的菌株[2~11,19...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吉林省9个地区,进行莱姆病疫源地地理分布调查。方法按[莱姆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内容进行了人群、动物感染率,媒介蜱带菌率、蜱活动规律消长时间、生存条件等调查。对吉林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地理景观进行分析。对山区、半山区、平原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吉林省9个地区35个市县、55个乡镇的3561人群蜱叮咬率为91.00%、2292人群感染率为6.20%。马、牛、羊、狗、野鼠5种动物2499份调查,感染率为22.13%。抓捕的3570媒介蜱带菌率为35.80%。结论调查结果证明,吉林省9个地区及旅游景点存在莱姆病疫源地,莱姆病并非属林业型疾病。  相似文献   

8.
新疆莱姆病的地理分布及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1991-1995年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15个县市调查,从5个县市的全沟硬蜱体检出26株莱姆病螺旋体,血清学检查证实了11个县市人群存在莱姆病感染,感染率为9.5%,全沟硬蜱为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病原体主要蛋白电泳图谱明显不同于北美菌株,调查表明莱姆病在新疆北疆山地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9.
我国部分地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与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多种蜱类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和基因分型。方法 选择我国黑龙江、吉林和浙江省部分林区为调查点,采集当地蜱类,用巢式PCR法进行检测,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蜱512只,阳性126只,阳性率24.61%。其中吉林全沟硬蜱带菌率为37.00%,黑龙江全沟硬蜱带菌率为20.87%,浙江长角血蜱带菌率为28.07%。RFLP分析表明,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包括B.garinii和B.afzelii两种基因型。SSCP分析显示为7种亚型,其中B.garinii分为5个亚型,B.afzelii分为2个亚型。发现有3只蜱同时感染不同基因(亚)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证实B.garinii和B.afzelii基因型为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优势基因型,并在我国蜱中发现莱姆病螺旋体不同基因(亚)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我院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类似风湿性关节炎但病程演变又不符合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基本符合莱姆病。为此我院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组成联合调查组于1988年春夏在新疆新源县那拉提地区进行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在调查中接诊到有类似莱姆病症状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甘肃麦积山景区蜱及野鼠体内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采用布旗法采集蜱标本,采用夹夜法捕捉野鼠。经种类鉴定后,提取病原体DNA,应用巢式PCR扩增鼠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 共检测4个蜱种1 273只蜱标本,其中若蜱1 126只,成蜱147只,若蜱分组进行处理和检测,共分为67组,其中13组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成蜱15只检测阳性。检测4个鼠种42只野鼠,其中10只检测阳性,不同鼠种阳性率存在差别(χ2=16.93, P=0.00),4个鼠种中以大林姬鼠的阳性率为最高,达到33.33%。基因分型分析结果显示蜱及野鼠标本中莱姆病螺旋体为B. garinii 及B. afzelii基因型,其中B. garinii基因型占78.95%。结论 麦积山景区存在莱姆病螺旋体,并至少有B. garinii 及B. afzelii两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莱姆病螺旋体recA 基因,建立一种检测鼠中莱姆病螺旋体的real-time PCR方法。方法 通过GenBank分析比较莱姆病螺旋体recA 基因,选择其保守序列设计MGB探针及引物并进行方法学评估。并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和nested PCR方法对收集的123份鼠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仅对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阳性,其最小检出浓度为101 copies/μL。标准曲线各浓度点Ct值批内、批间平均变异系数(CV)分别为1.56%和2.30%。123份鼠标本中,real-time PCR检测59例阳性,nested PCR检测43例阳性。结论 新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的优点,可用于鼠标本中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吉林林区动物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吉林珲春林区的蜱、野鼠及牛、绵羊感染莱姆病的情况。方法对蜱和野鼠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扩增,阳性标本RFLP分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家畜血清中的IgG抗体。结果PCR检测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的带菌率为36.0%和30.9%;在五种鼠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性片段,带菌率分别为14.0%、8.3%、13.0%、25.0%和33.3%。阳性标本RFLP分型结果属于B.garinii和B.afzelii型;牛、羊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27.5%和31.5%。结论野鼠、蜱和牛羊中都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证实吉林珲春林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吉林珲春地区家畜中斑点热、莱姆病及其复合感染的情况。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家畜血清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的IgG抗体。结果牛血清中斑点热感染率为18.0%,莱姆病感染率为27.5%,复合感染率为9.5%;羊血清中斑点热感染率为19.2%,莱姆病感染率为31.5%,复合感染率为12.8%。结论吉林珲春地区家畜中广泛存在斑点热和莱姆病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特异的莱姆病螺旋体单克隆抗体,为我国莱姆病的诊断和莱姆病螺旋体菌株鉴定提供基础。方法以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garinii)的代表菌株PD91的全菌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WB)筛选,并经过2次或3次克隆,以获得单克隆抗体。结果共制备出10株单克隆抗体,经鉴定为3种,分别针对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外膜蛋白OspA(4株)、OspB(3株)和OspC(3株)。结论成功制备出3种抗莱姆病螺旋体不同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我国莱姆病的病原诊断和莱姆病螺旋体菌株鉴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东北地区啮齿动物新埃立克体(Candidatus Neoehrlichia mikurensis,Nm)感染及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检测从辽宁省宽甸、吉林省集安林区及黑龙江省密山耕地捕获的啮齿动物中Nm groEL DNA, 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PCR检测鼠脾标本共181份, 阳性5份,阳性率为2.76%。不同地区及不同鼠种Nm检出阳性率无明显差异。遗传进化分析显示,从宽甸、集安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检出的5份Nm groEL基因序列与俄罗斯亚洲地区以及我国东北地区Nm同源性最高,基因型为ClusterⅠ型。结论 我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鼠类存在Nm感染,可能存在Nm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我国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即莱姆病螺旋体菌株中bmpA基因及其人B细胞表位区的序列多态性。方法 选取61株莱姆病螺旋体分离株,PCR扩增其bmpA基因并测序后,结合4种基因型参考菌株序列,与从免疫表位数据库(Immune Epitope Database,IEDB)中查询到的B细胞表位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中国B.garinii基因型菌株的cluster2、cluster3以及B.afzelii和B.valaisiana基因型所有菌株与参考序列比对后发现分别有3、9、5和18个异义突变。B细胞表位改变主要发生在B.afzelii基因型全部分离株和B.garinii基因型的cluster3及5株非成簇菌株。B.afzelii基因型菌株在B细胞表位区的异义突变A125S影响了2个B细胞表位;B.garinii基因型的cluster3和5株非成簇菌株B细胞表位区的3个异义突变导致5个B细胞表位均发生改变。结论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bmpA基因在4种基因型间和B.garinii基因型内存在较大多态性。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野鼠家畜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检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 1999~ 2 0 0 2年吉林省有代表性的 5个地区野鼠、家畜进行了莱姆病感染调查。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方法 ,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检测动物血清中的IgG抗体 ,对鼠类肾脏和膀胱经研磨接种BSKⅡ培养基 ,常规 33℃培养后镜检 ,同时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带菌检测。结果 对野鼠、牛、马、狗、羊进行的血清学调查 ,表明其感染率分别为 :2 2 2 4 %、2 7 4 8%、16 6 7%、2 2 0 3%、16 6 6 % ;病原学培养发现 5种鼠类脏器带菌率平均分别为 :黑线姬鼠 16 35 %、黑线仓鼠 6 78%、褐家鼠 7 6 9%、小家鼠 2 2 3%、大仓鼠 6 6 7% ,从黑线姬鼠的鼠胎盘分离出一株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实验证实莱姆病可通过野外鼠类胎盘垂直传播 ,莱姆病疫源地在吉林省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