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中央腺体(CG)区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的价值。方法收集行DW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CG区PCa和BPH各23例,分别为PCa组和BPH组,DWI序列b值分别取300、500和800s/mm2并自动生成ADC图。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各组DWI图像信噪比(SNR)和病灶的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相同病灶不同b值时SNR和ADC有无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相同b值时PCa和BPH的ADC值有无差异,并利用ROC分析ADC鉴别PCa和BPH的曲线下面积(Az)、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CG区PCa在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不同b值时,DWI图像的SNR之间及相同病灶的ADC值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相同b值条件下,PCa和BPH的ADC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b=300、500、800s/mm2时,Az分别为0.89、0.91、0.94;b=800s/mm2时取最佳临界值为1.305,敏感性、特异性均达87%。结论CG区PCa病灶区ADC值明显下降,与BPH表现具有显著差异;ADC值有助于CG区PCa和BPH的鉴别,对于提高CG区PCa的检出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72例乳腺疾病患者(85个病灶)以及10名健康自愿者行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500、1,000 s/mm^2。分别测量40个正常乳腺,22个恶性病灶,50个良性病灶,13个炎性病灶在不同b值时的ADC值,比较分析各组ADC值;采用两种方法确定乳腺良恶性病变ADC诊断阈值,并分析比较两者在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结果①b=5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0±0.13)、(0.90±0.19)、(1.68±0.30)、(2.03±0.30)×10^-3mm^2/s;b=1,0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6±0.16)、(0.68±0.20)、(1.53±0.33)、(1.85±0.31)×10^-3mm^2/s。②取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的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阈值时,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16×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03×10^-3mm^2/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DC阈值,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30×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14×10^-3mm^2/s。结论DWI量化分析对乳腺良(不包括炎性病变)、恶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采用ROC曲线确定的b=1,000 s/mm^2时的ADC阈值对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乳腺病变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66个病灶均被病理证实,包括40例IDC及26例纤维腺瘤。测量两组病变病灶的ADC值及eADC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病变ADC值及eADC值。通过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DC与eADC对IDC与纤维腺瘤诊断能力,并通过约登指数,计算ADC值与eADC值鉴别两者的最佳阈值。结果IDC的ADC值为(0.8±0.24)×10^-3mm^2/s,纤维腺瘤的ADC为(1.4±0.36)×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3,P<0.05)。IDC的eADC值为0.4542±0.13074,纤维腺瘤的eADC值为0.2069±0.073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3,P<0.05)。ADC值、eADC值的AUC分别为0.962、0.950。ADC值的阈值为1.1×10^-3mm^2/s,此时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2.3%。eADC值的阈值为0.3183,此时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100%。结论ADC值与eADC值对鉴别IDC与纤维腺瘤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可成为动态增强扫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并术前行3.0T DWI检查的34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24例腮腺腺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扩散敏感因子b=0、1000s/mm^2的条件下,以肿瘤实性部分为感兴趣区获取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均值,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肿瘤之间ADC均值的差异。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ADC均值为(1.42±0.26)×10^-3 mm^2/s,腺淋巴瘤ADC均值为(0.82±0.27)×10^-3 mm^2/s,两组肿瘤ADC均值有明显差异(P=0.00)。结论:3.0T磁共振DWI能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5.
常规Gd-DTPA增强后脑DWI检查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常规增强扫描之后行DWI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对86例颅内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先行常规T1WI、T2WI及DWI(b=0、1000s/mm^2)横断面扫描,然后行常规增强T1WI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mmol/kg,注药速度为1ml/s,注入对比剂4min后以相同的参数再行一次DWI扫描,将增强前后的DWI原始图像均输入工作站获得表观弥散系数图。分别计算出肿瘤强化实质区、坏死囊变区、脑梗死区、正常脑灰质区、正常脑白质区,正常神经核团区域增强前后的DWI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区域增强前、后SNR、CNR及ADC值的差别。结果正常脑组织DWI的SNR和ADC值于增强前后均无明显差别,P〉0.05;增强前后肿瘤强化实质区、囊变坏死区、脑梗死DWI的SNR、CNR以及ADC值的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Gd—DTPA增强4min后,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的病变组织的DWI(b=0、1000s/mm。)SNR、CNR及ADC值无明显改变,常规Gd—DTPA增强4min后行脑DWI(b=0、1000s/mm^2)扫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离散系数对于胰腺癌及肿块型胰腺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胰腺癌患者28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7例,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别测量每一病灶ADC值的均值(x)及标准差(s),并计算每一个病灶ADC值的离散系数(CV,CV=s/x).采用Student'st检验对两组患者病灶ADC值均值及CV进行比较.结果:胰腺癌组ADC值均值为1.46±0.29,肿块型胰腺炎组ADC值均值为1.58±0.28,经Student's t检验显示两组间无显著差异(t=1.02,P=0.32);胰腺癌组ADC值CV为0.16±0.06,肿块型胰腺炎组CV为0.10 ±0.04,两组CV之间具有显著差异(t=2.44,P=0.02).结论:胰腺DWI检查中,ADC值CV较ADC值均值对于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具有更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有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MRDWI,分析影像特点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结果40例肝脏占位病变DWI检出75处异常信号病灶。信号特征与病变结构、成分有关。但无一定特异性。病变的ADC值均值为:肝细胞癌(1.25±0.30)×10^-3mm^2/s,肝转移癌(1.12±0.52)×10^-3mm^2/s,肝血管瘤(2.27±0.49)×10^-3mm^2/s,肝囊肿(3.05±0.59)×10^-3mm^2/s,肝脓肿(1.91±0.46)×10^-3mm^2/s,各种病变间ADC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MRI相比,DWI病变检出率不低于常规MRI,但各种病变间信号强度无明显特异性。ADC值测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5 T磁共振成像(MRI)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第四医院)大差市院区行1.5 T MRI检查的84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病变30例(良性组),恶性病变54例(恶性组)。观察常规MRI及DWI成像表现,分析两组不同b值下ADC值变化情况,判断不同b值下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30例良性病变患者中,18例T_(2)WI压脂序列呈高信号,12例呈稍高信号;26例病灶边缘清晰,4个边缘不清;23例DWI上呈均匀稍高信号。54例恶性病变患者中,49例T_(2)WI压脂序列呈高信号,5例呈稍高信号;3例病灶边缘清晰,51例病灶边缘不清,周围可见毛刺或分叶状改变;5例DWI上呈均匀稍高信号,其余49例均呈明显高信号。当b值为1000 s/mm^(2)、1500 s/mm^(2)时,良性组ADC值均显著高于恶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不同b值(1000 s/mm^(2)、1500 s/mm^(2))下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均有一定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783。【结论】1.5 T MRI不同b值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均有一定诊断效能,而b值为1000 s/mm^(2)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对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及急性期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脑病(HE)及急性期脑梗死各15例患者的常规MRI平扫及DWI图像,分别测量HE患者病灶区和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灶区的ADC值及ADC值变化范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5例HE和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RI平扫图像均可见长T1长T2信号,其中15例HE病灶区DWI呈低或等信号,少部分不典型呈高信号,ADC呈高信号;15例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区DWI全部为高信号,ADC呈低信号。(2)HE病灶的ADC值为(1.418±0.17)×10^-3 mm^2/s,明显高于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ADC值(0.448±0.11)×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扫描无法区分高血压脑病及急性期脑梗死,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其DWI图像及ADC值测量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外胆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中b值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外胆管癌的显示能力,确定肝外胆管癌DWI的较佳b值;并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肝外胆管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行DWI (b=100、300、500、800、1000 s/mm2) 和常规MRI.测量肿瘤的ADC值,计算多b值扩散成像和T2WI图像中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强度比(SIR)等数据;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进行病理分级,比较不同b值时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例肝外胆管癌由DWI检出,DWI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敏感度为92.00%.随着b值的升高,肿瘤的SNR和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逐渐下降,而肿瘤的SIR逐渐升高.b值为800 s/mm2时DWI图像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肿瘤的SIR和SNR均高于T2WI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的增高,肿瘤ADC值逐渐变小.结论 b=800 s/mm2是肝外胆管癌扩散加权成像的较佳b值,可以得到良好显示的肝外胆管癌DWI图像;病灶ADC值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患有乳腺结节性疾病患者及13例健康女性志愿者(对照组)乳腺MRI资料,所有病例全部行MRI常规成像、DWI检查,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500、1000 s/mm.观察分析病变在MRI常规平扫、DWI图像的信号特征,测量不同b值感兴趣区(ROI)的ADC值.根据手术病理,按照恶性结节、良性结节、正常腺体分为三组,比较各组之间的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并绘制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计算不同阈值下,ADC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并与形态学评价相结合,确定合适的b值和阈值.结果 当b =500、1000 s/mm2时,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及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b值下,乳腺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和正常腺体明显低,而良性结节平均ADC值较正常腺体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确定不同b值下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ADC阈值,当b=500 s/mm2阈值为1.202×10-3mm2/s;b=1000 s/mm2阈值为1.117×10-3 mm2/s.结论 ADC值分析结合DWI图像对乳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正常子宫宫颈3层结构及宫颈癌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探讨其及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5例非子宫疾病女性患者及12例宫颈癌患者在1.5TMR上行盆腔DWI成像。DWI序列的b值为0、800s/mm^2。在DWI及ADC图中观察正常宫颈的层次结构,并比较不同分层的ADC值;在DWI图像中测量宫颈癌病灶相对于闭孔内肌的信号强度比值(SIR),并与常规T1WI及T2WI同法获得的SIR比较;测量宫颈癌组织的ADC值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在对照组中有73%的病例(11/15)在DWI图像中可以分清宫颈的3层结构,而在ADC图中则为100%。3层结构的ADC值分别为(1.83±0.37)×10^-3、(1.23±0.24)×10^-3及(1.87±0.24)×10^-3mm^2,s(内膜层、结合带及肌层),3者间有显著差异。所有宫颈癌组患者的宫颈正常分层结构均消失,在DWI上均表现为弥漫高信号,ADC值为(0.86±0.08)×10—3mm^2/s,癌灶明显低于正常宫颈各层结构的ADC值。DWI、T1WI及T2WI图像中宫颈癌病灶相对于闭孔内肌的SIR分别为2.97±0.69、0.06±0.02及1.96±0.32,3者间有显著差异。结论:正常宫颈及宫颈癌在DWI及ADC图中均具有一定特征,其中DWI能较常规序列更加突出宫颈癌病灶,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淋巴结转移是胰腺癌主要的转移方式,影响手术治疗疗效和预后,本研究旨在评估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判断胰腺癌转移性淋巴结方面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1月39例胰腺癌伴胰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常规MR加DWI检查,手术行胰腺癌根治术并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对照术后病理结果,确定转移性和反应增生性淋巴结,测量淋巴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短径,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淋巴结ADC值及短径对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39例胰腺癌患者共获取部位明确的淋巴结65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28枚,反应增生性淋巴结37枚。转移性淋巴结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呈等或高信号;其ADC值分别为(1.55±0.21)×10^-3mm^2/s和(1.84±0.20)×10^-3mm^2/s,短径分别为(12.85±2.78)mm和(10.13±1.85)m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取最佳分界值为1.68×10^-2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1%和77.8%。结论:3.0TMR—DWI有利于胰腺癌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ADC值诊断胰腺癌转移性淋巴结的准确度高于短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膀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53例膀胱癌及12例良性膀胱病变作为病例组,11例正常膀胱壁作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及对照组的DWI并测量病变及正常膀胱壁的ADC值。结果:所有53例膀胱癌表现为扩散受限。12例良性病变中,2例轻度扩散受限,余10例无扩散受限。DWI上检出膀胱癌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3.3%,准确度为96.9%。膀胱癌的平均ADC值为(0.76±0.17)×10-3 mm2/s,显著低于良性病变的(1.21±0.20)×10-3 mm2/s,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5±0.15)×10-3 mm2/s(F=89.04,P<0.001)。结论:DWI和ADC在膀胱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表观扩散系数在诊断小脑原发肿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mcient,ADC)能反映肿瘤细胞的微观状态,本文探讨其对小脑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原发肿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11例血管母细胞瘤,12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1例髓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2例淋巴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全部病例均行MRI常规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ADC值测量,对前4种肿瘤的绝对ADC值、相对ADC值在Stata9.0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tt检验。结果:不同肿瘤间的绝对ADC值及相对ADC值均有差异(P〈0.001),血管母细胞瘤的ADC值【(1.97±0.214)×10^-3mm^2/s)】要明显高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643±0.223)×10^-3mm^2/s](P=0.001),髓母细胞瘤的ADC值【(0.698±0.124)×10^-3mm^2/s】明显低于室管膜瘤【(1.062±0.148)×10^-3mm2/s】(P=0.00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则明显高于室管膜瘤(P〈0.001);脉络丛乳头状瘤亦有较高的ADC值,而淋巴瘤有较低的ADC值。在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及血管母细胞瘤这4种肿瘤中,取〈0.8×10^-3mm^2/s、(0.9-1.2)×10^-3mm^2/s、(1.3-1.7)×10^-3mm^2/s、〉2.1×10^-3mm^2/s分别作为上述肿瘤的ADC值的界值时,可获得100%的特异性。结论:ADC值是诊断小脑肿瘤的简便而实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呼吸门控脂肪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憋气DWI在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0例胰腺癌与17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术前行3.0T磁共振DWI检查的资料。DWI基于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包括憋气DWI和呼吸门控脂肪抑制DWI序列,b值为600 s/mm2。分析比较胰腺癌及肿块型胰腺炎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比较2种DWI序列鉴别诊断胰腺癌及肿块型胰腺炎的效能。结果:在憋气DWI序列上,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门控脂肪抑制DWI序列上,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呼吸门控脂肪抑制DWI序列中,以ADC≥1.33×10-3 mm2/s为诊断阀值从肿块型胰腺炎中鉴别诊断胰腺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88.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和66.7%。在憋气DWI序列中,以ADC值≥1.45×10-3 mm2/s为诊断阀值从肿块型胰腺炎中鉴别诊断胰腺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和88.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和50.0%。结论:与憋气DWI比较,呼吸门控脂肪抑制DWI序列对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检出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前列腺癌检出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87例患者,41例为前列腺癌,46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所有病例在3.0TMRI系统接受常规T2WI、动态增强T1WI(DCE-MRI)和DWI扫描(b值取0和1000s/mm2)。在前列腺癌组,分别在肿瘤和无肿瘤区设置兴趣区并测量ADC值。在增生组,分别在前列腺中央区和外周带测量ADC值。结果肿瘤组良、恶性前列腺组织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7±0.25)×10-3mm2/s和(1.34±0.16)×10-3mm2/s。在增生组,中央区和外周带的ADC值分别为(1.37±0.24)×10-3mm2/s和(1.43±0.31)×10-3mm2/s。恶性前列腺组织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肿瘤组和增生组中良性前列腺组织(P〈0.001);肿瘤组中良性组织与增生组之间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WI检查和ADC值有助于发现前列腺癌,尤其是发生于前列腺尖部和中央区的早期前列腺癌。T2WI结合DWI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是一种高分辨的体部DWI技术。探讨DWIBS在盆腔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44例共99枚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淋巴结病变,对其实质部分的ADC值进行测量,包括恶性转移瘤73枚,良性增生26枚。采用DWIBS序列扫描并比较盆腔良、恶性淋巴结实质ADC的值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诊断试验的ROC曲线分析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结果 DWIBS对盆腔淋巴结病变显示良好。良性淋巴结实质部分的ADC值为(1.36±0.84)×10~(-3)mm~2/s,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组为(0.97±0.19)×10~(-3)mm~2/s。两组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ADC值等于1.23×10~(-3)mm~2/s作为鉴别良恶性的诊断指标,其诊断价值为优(Az值=0.963,P0.05),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3.2%。结论 DWIBS在盆腔淋巴结病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ADC值可用于盆腔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