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学问答     
问:舌诊在温病诊断上有何意义? 答: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舌诊主要分辨舌质辨舌苔两个部分。由于舌与内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又:“苔乃胃气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寒热虚实也。”辨舌苔,可以了解卫分和气分的病邪。查舌质,可知营分和血分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问答     
1.温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答:温病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所致。所谓温热病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它们的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此外,还有疫病之温  相似文献   

3.
温病学问答     
问: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温病学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都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辨证方法。它为温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是指导温病临床的基本法则。其重要作用是: ①概括温病的病机及传变规律。人体感受温热病邪后,致使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及有关脏腑的实质受损害。临床反映出由卫至气而营及血,或从上焦传中焦到下焦,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从外向内、由上及下的传变规律。把握这一病  相似文献   

4.
温病学问答     
1、什么是温病和温病学? 答: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它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属于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同时也包括一些非感染性的疾患。因其病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温热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科学,是阐明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一、什么是伤寒六经?它在临床上有什么使用价值? 伤寒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是对外感疾病的辨证施治纲领,而且对临床各科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伤寒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但两者又有所不同.《素问·热论》中的六  相似文献   

6.
(一)温病解表法和伤寒解表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答:解表法是以轻宣疏散的药物为主,通过发汗以疏泄腠理,解除表邪的方法。伤寒邪在太阳,温病卫分阶段都要运用解表法。何廉臣指出:“温热病,首贵透解其伏邪,而伏邪病发,必有着落,方着落在皮肉肌腠时,非发表则邪无出路,故发表为治温病之一大法也。”何氏所指  相似文献   

7.
1.春温的定义是什么? 答:发生于春季的伏邪温病,发病初起以高热、烦渴、舌红、尿黄、脉数,甚则神昏痉厥等里热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热病叫做春温。  相似文献   

8.
1、何谓暑温病?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多见窍闭、动风的临床特点。本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溺赤、多汗、苔黄燥,舌质红、脉洪大或洪大而芤。前人所说的“夏暑发自阳明”,是有其实践意义的。结合发病季节及临床特点,即可定名为暑温。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可能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的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中暑等疾患。 2、暑温病的性质是什么? 署为阳邪,其性酷烈,暑本火热之气,为无形之热,由于它的性质所决定,故本病伤人最速,发病急而重,病机传变  相似文献   

9.
问:何谓风温? 答:“风”乃六淫之一,为“百病之长”(《素问·风论》)。其性开泄主动,善行而数变,易伤害人体的上部和肌表。风邪侵袭人体,肺卫首当其冲,卫气被郁则恶风、咳嗽等表症即现。若失治误治,将变证蜂起,传化迅速,逆传心包等。  相似文献   

10.
温病学     
一、试述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及其证候表现? 卫气营血,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生理学的名称.清代叶天士引申其义,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用以概括和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四个阶段,并根据这四个阶段所出现的不同症状与体征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这就称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11.
风温病学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辨析     
清代叶天士别出心裁地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从而建立了温病学。然而,温病学的病因是不成立的,相应的温病病证亦不能自圆其说,改变外邪侵犯的途径是枉顾生活现实。所谓卫气营血辨证缺乏脏腑基础,不具有作为外感病传变规律的条件,治疗大法巧而洞出,亦不足取。尽管温病学理论错误,但补充了治疗热证的方法方药,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仍不失是对中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上曾有过其值得自豪的辉煌 ,特别在明清时期 ,因疫病不断流行 ,沿袭千余年的《伤寒论》治法已不能满足对多种外感热病诊治需要 ,温病学因而崛起 ,不仅把中医学对外感疾病的诊治水平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很多充实和发展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医学的进步 ,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原来对人类危害最大、最常见的各种急性传染病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 ,保健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抗生素的广泛运用 ,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温病学为中医经典课程之一,温病学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学好温病学对于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温病学实验课是温病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功能不可替代的作用。温病学实验课是从理论认识到感观认识的过渡,是将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事业发展的长河中,温病学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特别是明、清各温病大家的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总结,终于与伤寒并立,成为中医学中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温病学  相似文献   

16.
正清道光四年(1824)年夏,盐业主政周光远如厕时,突然身冷汗出,口唇发白,声音低微。有些医生诊断为中暑,想用辛香开窍的方药。孟英诊得患者脉象已是微软欲绝,知是阳气将脱,如再用辛开之剂,必加速危亡,于是力辟群议。众医笑他年轻,纷纷非难。幸病家懂医,认为孟英说得有理,请他处方。由于一时购药不及,王士雄刚巧带有一块老姜,急令煎汁灌下,服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接着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药培补,获得痊愈。此后,当地人们有病常请孟英诊治。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号潜斋,又号半痴山人,晚号梦隐,浙江海宁人,后迁  相似文献   

17.
18.
1问题的提出 温病学属临床学,辨治急性外感热病。近年来因病毒性疾病的增多,抗生素使用不当,现代医药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温病学弥补了这一缺憾,其医疗保健作用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2教改的由来 笔者在理论和临床教学中发现:进人实习和刚毕业的青年中医,在临床运用温病学理论时,理法方药把握不准、辨证欠清晰。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在于两方面的概念不清晰,一是湿病的临床类型,二是湿病两大辨证纲领的应用。这是进行温病辨证论治的关键,也是教学中的两大重点、难点,但按原教材的顺序讲解,会使学生不能清晰把握。针对这一存在…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形成于明清时期,是历代中医理论的高度总结。温病学的论治范围不只外感,内伤杂病亦在其中。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不仅有效指导外感病的防治,而且对临床各科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劝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