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碧玉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3)
问:舌诊在温病诊断上有何意义? 答: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舌诊主要分辨舌质辨舌苔两个部分。由于舌与内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又:“苔乃胃气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寒热虚实也。”辨舌苔,可以了解卫分和气分的病邪。查舌质,可知营分和血分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祁涛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1)
1.温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答:温病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所致。所谓温热病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它们的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此外,还有疫病之温 相似文献
3.
杨淑坤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2)
问: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温病学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都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辨证方法。它为温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是指导温病临床的基本法则。其重要作用是: ①概括温病的病机及传变规律。人体感受温热病邪后,致使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及有关脏腑的实质受损害。临床反映出由卫至气而营及血,或从上焦传中焦到下焦,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从外向内、由上及下的传变规律。把握这一病 相似文献
4.
唐关锐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3)
1、什么是温病和温病学? 答: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它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属于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同时也包括一些非感染性的疾患。因其病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温热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科学,是阐明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学会河南省洛阳市分会中医学协作组 《中原医刊》1979,(6)
伤寒论一、什么是伤寒六经?它在临床上有什么使用价值? 伤寒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是对外感疾病的辨证施治纲领,而且对临床各科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伤寒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但两者又有所不同.《素问·热论》中的六 相似文献
6.
孔庆玺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1)
(一)温病解表法和伤寒解表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答:解表法是以轻宣疏散的药物为主,通过发汗以疏泄腠理,解除表邪的方法。伤寒邪在太阳,温病卫分阶段都要运用解表法。何廉臣指出:“温热病,首贵透解其伏邪,而伏邪病发,必有着落,方着落在皮肉肌腠时,非发表则邪无出路,故发表为治温病之一大法也。”何氏所指 相似文献
7.
魏云生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3)
1.春温的定义是什么? 答:发生于春季的伏邪温病,发病初起以高热、烦渴、舌红、尿黄、脉数,甚则神昏痉厥等里热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热病叫做春温。 相似文献
8.
唐关锐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4)
1、何谓暑温病?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多见窍闭、动风的临床特点。本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溺赤、多汗、苔黄燥,舌质红、脉洪大或洪大而芤。前人所说的“夏暑发自阳明”,是有其实践意义的。结合发病季节及临床特点,即可定名为暑温。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可能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的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中暑等疾患。 2、暑温病的性质是什么? 署为阳邪,其性酷烈,暑本火热之气,为无形之热,由于它的性质所决定,故本病伤人最速,发病急而重,病机传变 相似文献
9.
杨淑坤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2)
问:何谓风温? 答:“风”乃六淫之一,为“百病之长”(《素问·风论》)。其性开泄主动,善行而数变,易伤害人体的上部和肌表。风邪侵袭人体,肺卫首当其冲,卫气被郁则恶风、咳嗽等表症即现。若失治误治,将变证蜂起,传化迅速,逆传心包等。 相似文献
10.
12.
邵学鸿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3,(4):139-142
清代叶天士别出心裁地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从而建立了温病学。然而,温病学的病因是不成立的,相应的温病病证亦不能自圆其说,改变外邪侵犯的途径是枉顾生活现实。所谓卫气营血辨证缺乏脏腑基础,不具有作为外感病传变规律的条件,治疗大法巧而洞出,亦不足取。尽管温病学理论错误,但补充了治疗热证的方法方药,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仍不失是对中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刘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1):77-78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上曾有过其值得自豪的辉煌 ,特别在明清时期 ,因疫病不断流行 ,沿袭千余年的《伤寒论》治法已不能满足对多种外感热病诊治需要 ,温病学因而崛起 ,不仅把中医学对外感疾病的诊治水平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很多充实和发展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医学的进步 ,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原来对人类危害最大、最常见的各种急性传染病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 ,保健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抗生素的广泛运用 ,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郑春素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1):104-106
温病学为中医经典课程之一,温病学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学好温病学对于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温病学实验课是温病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功能不可替代的作用。温病学实验课是从理论认识到感观认识的过渡,是将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15.
李喜枝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2)
在中医事业发展的长河中,温病学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特别是明、清各温病大家的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总结,终于与伤寒并立,成为中医学中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温病学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温病学形成于明清时期,是历代中医理论的高度总结。温病学的论治范围不只外感,内伤杂病亦在其中。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不仅有效指导外感病的防治,而且对临床各科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