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周毅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3):5493-5494
回顾性分析我院放射科2009年9月~2014年9月收治周围型肺癌患者90例X线平片及螺旋CT影像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用于周围型肺癌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结果入选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肿块、毛刺征、棘样突起、胸膜凹陷、空泡征、厚壁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检查(P0.05);但两种检查方式对于分叶征表现检出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X线平片可有效提高影像学阳性征象检出率,改善诊断准确程度,螺旋CT扫描检查价值优于胸部X线平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SARS恢复期胸部CT表现。方法 36例确诊为SARS的患者在出院后进行胸部螺旋CT扫描,CT扫描在发病后152~225d(平均187d)进行,分为重型组(19例)及普通型组(17例),并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影像高峰期胸部X线表现。结果 58.33%(21/36例)无阳性CT胸部表现,其中重型组42.11%(8/19例),普通型组76.47%(13/17例);重型组31.58%(6/19例)可见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21.05%(4/19例)双肺散在磨玻璃样改变,5.26%(1/19例)单肺叶局段性磨玻璃样改变,31.58%(6/19例)见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5.26%(1/19例)见胸膜下弧线影,5.26%(1/19例)见蜂窝影,5.26%(1/19例)见小支气管牵拉扩张,5.26%(1/19例)可见机化性肺炎,5.26%(1/19例)见肺大泡形成;普通型组11.76%(2/17例)见局段性磨玻璃样改变,11.76%(2/17例)见纤维索条影和/或小叶间隔增厚,5.88%(1/17例)可见机化性肺炎;重型组影像高峰期73.68%(14/19例)可见大面积肺实变及弥漫磨玻璃样改变,其中64.29%(9/14例)CT复查均可见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或双肺散在磨玻璃样改变。结论 SARS恢复期大部分病例胸部CT表现恢复正常,小部分可遗留轻度磨玻璃样改变、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蜂窝影、机化性肺炎及肺大泡,发生率与SARS轻重分型及影像高峰期病灶轻重程度有关,并且这些表现可持续较长时间及有发展为纤维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X线、CT影像分析下叶肺部病灶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正确认识下叶肺结核,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及早治疗。方法:下叶肺结核56例均摄正侧位胸部X线片及胸部螺旋CT扫描,病灶部位均行2~5 mm薄层重建或薄层扫描,分析其X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X线平片及CT表现:斑点片状渗出影19例,肺叶、肺段实变阴影7例,球形肿块病灶5例,结节样9例,单个或合并空洞10例,合并其它病变6例。结论:正确应用螺旋CT扫描结合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对下叶肺结核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基层医院采用薄层重建或薄层扫描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 方法 对6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含HRCT),回顾性分析、比较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动态变化并进行半定量CT评分. 结果 甲型H1N1流感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①主要表现为片状肺实质渗出病灶,早期和吸收期主要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②两肺小叶性或节段性散在分布,以胸膜下和支气管周围多见,下叶较重;③肺组织、胸膜及纵隔受累可同时存在;④病程早期CT评分4.41且逐渐下降,渗出性病灶短期内吸收较快,后期遗留纤维化病变CT评分1.64分. 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动态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胸部CT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疗效观察,但确诊需依靠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胸部X线和CT表现。方法 回顾7例临床诊断SARS的患发病后一系列的胸片和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7例SARS胸部X线片和CT检查均有异常发现。影像学表现可为两肺不同程度的片状或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阴影(7/7),其中小片状影1例(1/7),大片状影2例(2/7),兼有大片、小片状4例(4/7)。胸腔积液3例(3/7),继发空洞2例(2/7)。结论 SARS以肺实质和间质渗出性病变为主,常伴有胸腔积液,病变发展迅速,恢复期胸部的病灶吸收较慢。  相似文献   

7.
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X线与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X线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经确诊的28例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数字化X线平片资料和其中22例的CT影像资料,回顾性比较、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病变位于两肺多叶者19例,单叶者9例;上叶受累26例,其中24例右肺上叶受累;18例中叶受累;6例下叶受累.病变通常以多种形态混杂存在,其中斑片状浸润影见于全部28例,纤维条索影20例,结节影15例,空洞13例,钙化3例,胸膜粘连肥厚23例,胸腔积液1例.CT扫描见支气管扩张13例,肺气肿或肺大泡11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 胸部X线平片是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扫描对支气管扩张或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征象的显示更敏感.当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叶多种病变形态混杂存在并且抗结核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者的肺部CT表现及肺功能恢复情况与临床的联系。方法:49例SARS康复者出院后30~122天进行肺部螺旋CT和/或高分辨CT复查,同期40例进行了肺功能复查,分别有16例和13例康复者出院后120~245天再次进行CT复查和肺功能复查。对康复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T视觉评分方法定量分析肺内病变。结果:首次49例复查的肺部CT表现为磨玻璃阴影25例(51.0%),间质阴影22例(44.9%),随后16例复查的情况分别为6例(37.5%)和7例(43.8%)。CT视觉评分比较两次CT复查的征象,磨玻璃影有明显吸收,但间质阴影吸收缓慢。住院期间合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其磨玻璃阴影评分明显比没有合并ARDS者高。肺弥散功能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的恢复与性别和肺部磨玻璃阴影评分有关。结论:SARS康复者肺部CT表现与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肺功能密切相关,随时间的延长,肺内病灶及肺功能逐渐好转,但间质阴影吸收缓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薄层重建方法在肺部磨玻璃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提高肺部磨玻璃结节(GGN)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间行螺旋CT检查发现的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病理证实为良性肺GGN组5例,恶性肺GGN组15例。所有病例均行5mm层厚常规CT扫描和1.5mm层厚薄层重建,统计分析良性和恶性肺结节之间以及5mm和1.5mm层厚CT图像之间的影像学特征差异性。结果:良性和恶性肺磨玻璃结节在胸膜凹陷、分叶、空泡征等影像特征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肺磨玻璃结节在CT图像上多表现有胸膜凹陷、分叶、空泡征象。然而,两组患者在毛刺及结节边缘模糊度方面的影像特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层厚5mm和1.5mm CT图像之间发现的胸膜凹陷、分叶、空泡、毛刺征等影像学特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5mm层厚薄层重建CT图像发现的影像学特征明显多于5 mm层厚常规CT扫描图像。然而,层厚5mm和1.5mm CT图像之间的肺结节边缘模糊影像征象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5mm层厚薄层CT重建方法对肺部磨玻璃小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显著,能大大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对临床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胸部影像学诊断肝肺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昱璨  刘西平 《华西医学》2006,21(4):730-731
目的:探讨肝肺综合征(HPS)的胸部X线及CT表现特点,病理基础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临床确诊肝硬化40例及慢性肝病无肝功能损害20例的胸部平片与CT扫描结果。结果: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充血性改变及双下肺的粟粒状结节影,CT表现为肺底末梢血管的杵状及蜂窝状扩张,或与胸膜血管相连形成“蜘蛛痣”,肝硬化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胸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肺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且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胸部CT对SARS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胸部CT检查对SARS的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疑似SARS并同时行常规胸片和CT检查的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1~77岁(平均43岁)。所有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均行X线胸片和CT扫描,时间间隔1~6h。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胸片表现异常,5例表现正常。16例胸片异常的病例中,11例符合SARS表现,4例肺部阴影为伪影假象(3例肺部CT正常)或其他疾病。5例胸片正常的病例中,有3例CT显示SARS病灶。SARS典型的CT表现为演变迅速的磨玻璃影(100%)和伴有不规则实变或肉芽肿样病变的混合影。结论 X线胸片是SARS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当胸片诊断或排除困难时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及不同影像诊断方法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临床及影像表现典型)并进行对比。结果3例均为单发病灶,分别位于左肺下叶、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胸膜下,有典型的瘤样扩张的血管囊及与之相连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明显强化,并可见病灶与肺动脉相连。3例均行X线胸片及CT增强扫描,2例行DSA检查。3例CT及DSA均诊断正确,正确率100%。结论X线胸片及CT平扫对典型病例可提示诊断的可能,对不典型病例及多发肺动静脉畸形诊断受到限制,CT增强扫描及DSA可准确地诊断肺动静脉畸形,并为手术或栓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胸部X线表现。结果 26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胸部X线表现可见:斑片状影183例(70.38%);大片状影102例(39.23%);间质改变208例(80%);磨玻璃样改变113~J(43.46%);大范围肺实变31例(11.92%);索条状影108例(41.54%);弥漫性病变42例(16.15%);单肺受累96例(36.92%);双肺受累176例(67.69%)。结论 不同程度的肺组织实变是SARS的共同特征,胸片能够显示和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作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相关性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8例经实验室证实的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及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表现:胸部X线14例呈弥漫性改变,其中12例磨玻璃样改变,10例磨玻璃样改变中见网格样改变,2例伴有片状渗出或融合实变,另2例仅表现网状或网织结节状影。CT表现:18例中16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10例同时伴有网状或网织结节状影,2例同时伴有小淡片影。另2例表现为间质改变,1例合并肺囊肿。18例患者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肾移植术后PC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为临床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对提高肾移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提高对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手段。方法:通过对50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化性纤维瘤(OF)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的影像学比较分析,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的差别。结果:在24例OF中,16例发生于颅(颌)面骨髓腔,表现为类圆形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的不均匀高密度影,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骨;6例发生于胫骨前侧皮质内,沿其长轴纵行偏心膨胀性生长。在26例FD中,颅(颌)面骨FD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弥漫性骨髓腔闭塞膨大和磨玻璃改变,在四肢骨多为髓腔内囊状磨玻璃改变,多数病变范围较广泛,少数较局限并伴硬化边。结论:OF和FD的影像学鉴别点在于病变的部位、边界以及累及范围,影像学检查应以X线平片为主,选择性辅以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SARS的胸部影像学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ARS肺部影像学特点。方法:临床确诊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51例,年龄9~75岁;X线检查用DR摄取胸部正、侧位像。结果:51例患中,呈两肺多发病灶或单侧广泛分布共30例(58.8%)。病灶位于周边肺野较多见42例(82.4%)。病灶形态早期多为局限片状、扇形或椭圆形43例(84.3%);密度低且均匀32例(62.7%);随病情进展;病灶扩大27例(51.9%);同时病灶中央密度增高,病灶之间互相融合2例(3.9%),病灶吸收后残留索条状纤维化5例(9.8%)。结论:SARS以急性肺损伤为其病理基础,病程发展迅速。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间质性炎症过程,按其病情进展可分为①充血期;②间质渗出期;③进展期;④肺泡浸润期;病灶吸收后常残留间质纤维化。数字化成像技术有助于对病变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及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初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岁。所有病例均行高分辨率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OVID-19胸部CT初诊典型表现:双肺野外带胸膜下区为主的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可伴小叶间隔增厚;部分多发病灶中同时可见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实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不典型者表现为单发的斑片状实变影或小结节影。以上少部分病例伴胸膜反应或叶间胸膜增厚,但未见胸水。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初诊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SARS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SARS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并按普通型、重症和死亡3组做对比分析。结果 斑片状影、大片状影、间质改变、磨玻璃样改变、大范围实变、弥漫性病变、双肺受累是SARS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显示:大片状影和磨玻璃样改变这两种影像学表现在重症、死亡组与普通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范围肺实变和弥漫性病变这两种影像学表现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胸片可明确显示SAR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部韦格肉芽肿的CT表现特点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经肺穿刺活检和临床综合资料证实的韦格肉芽肿病人的肺部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表现为肺内多发性结节和空洞。2例见肿块,所有肿块均出现空洞。2例可见基底贴附于胸膜面的楔形阴影,楔形阴影内密度不均,5例显示供养血管征。4例毛玻璃样改变和实变。4例支气管管壁增厚,1例见气管狭窄。3例支气管扩张。胸膜粘连和胸腔积液各1例。结论:肺内多发性肺结节伴空洞、楔形灶、毛玻璃样改变和实变对肺韦格肉芽肿具有相对特异性,“供养血管征”是本病重要特征之一。而这些病灶的特殊变化规律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