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海市供水系统微囊藻毒素LR含量调查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吴和岩  郑力行  苏瑾  施玮 《卫生研究》2005,34(2):152-154
目的 调查上海市供水系统中微囊藻毒素LR(MC- LR)的污染状况及常规水处理工艺对MC- LR的去除效果。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检测有代表性的水源、水厂及出厂水样中MC LR的含量。结果 源水中MC- LR浓度随采样点及采样季节变化 ,在夏末秋初易形成污染高峰 ,最高达 2 . 38μg L。混凝沉淀、加氯消毒对去除毒素有一定的效果 ,而过滤则效果不明显 ,在出厂水中也能检测到MC- LR ,最高达1. 2 7μg L。结论 夏秋季节上海市供水系统源水受到以MC- LR为代表的蓝藻毒素的污染 ,郊区源水污染较重 ,常规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微囊藻毒素。  相似文献   

2.
淀山湖及鄱阳湖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淀山湖、鄱阳湖水体浮游藻类和藻类毒素的污染情况.方法 于2000年7、10月在鄱阳湖和淀山湖各设置5个采样点,采集水样进行藻类计数,采用ELISA方法测定水样中微囊藻毒素(MC)的含量.结果 淀山湖、鄱阳湖10月水中蓝藻百分比均高于7月.淀山湖、鄱阳湖10月水样中MC的含量均高于7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采样点水中MC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7、10月淀山湖水中MC含量均高于鄱阳湖,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藻已成为淀山湖、鄱阳湖水的优势藻种,淀山湖、鄱阳湖水存在MC污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环太湖主要城市生活饮用水微囊藻毒素(MC-LR)的污染和分布状况。方法于2009年7月—2010年6月,采用高灵敏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期间无锡、苏州和湖州三城市水源水及出厂水中MC-LR的含量。结果水源水中MC-LR的浓度([0.073 9±0.058 8)μg/L]和检出率[60.0%(72/120)]均高于出厂水([0.045 9±0.043 7)μg/L,28.8%(45/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源水和出厂水中MC-LR含量的高峰均出现在10月份前后,其他月份均在较低含量水平波动,其中,2月及6—12月的出厂水MC-LR含量均显著低于水源水(P<0.01)。无锡市水源水中MC-LR的含量和检出率均最高,其次是苏州市,湖州市最低;三城市出厂水中MC-LR的含量和检出率均明显下降,且以无锡市最为明显,且均未超标。结论环太湖城市部分水源水和出厂水受到MC-LR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厦门市主要水源水及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MC)的污染和变化情况。方法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集厦门市高殿水厂、天马水厂、梅山水厂的水源水(分别为北溪、坂头水库、汀溪水库)及出厂水水样共161份,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MC-LR和MC-RR的浓度。结果水源水中MC-RR和MC-LR检出率分别为77.2%(71/92),54.3%(50/92),检出范围分别为ND~0.840、ND~0.301μg/L,北溪水源在11—12月出现高峰值(MC-RR,0.840μg/L),坂头和汀溪水库在8—9月浓度最高(MC-LR,0.301μg/L);而出厂水中MC-RR和MC-LR检出率分别为和85.5%(59/69),52.2%(36/69),检出范围分别为ND~0.972、ND~0.288μg/L,未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结论厦门市水源水及出厂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较轻,以MC-RR为主,仍需进一步加强水厂对MC的处理能力以降低藻毒素残留。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造成的污染致使水体富营养化,由此而导致的蓝藻污染水质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作为蓝藻的一个种类,微囊藻经常被提及,其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对水质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6.
藻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可诱发肝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饮用水进行监测可快速准确的检测到微囊藻毒素,避免其对人类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庆市涪陵区城乡居民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污染现状.方法 在涪陵区市政水源水(长江水)、管网水、二次供水系统设立采样点;同时,抽取水源和水处理工艺完全相同的4个乡镇水厂,选择其水源水、管网水;在上述4个乡镇分别选择3~4个农村居民饮用水井.于2004年6-11月,采集各采样点水样.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MC-LR含量,采用氯化亚锡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总磷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总氮含量.结果 6-11月市政水源水(长江水)、管网水以及6月市政二次供水、乡镇水厂水源水、管网水、农村居民饮用水井水水样中均未检出MC-LR.7-11月乡镇水厂水源水中MC-LR含量为(0.63±0.27)μg/L,高于管网水[(0.57±0.25)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8,P>0.05).农村井水中MC-LR含量以8、9、10月最高,7、11月次之.市政水厂水源水、管网水水样中总磷、总氮的含量均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地面水三级卫生标准要求;7、11月二次供水水样中总磷、总氮的含量高于8、9、10月.乡镇水厂水源水、管网水所有水样中总磷、总氮含量均超过国家地面水三级卫生标准.7-11月农村饮用井水水样中总磷、总氮含量略低于乡镇水厂水源水、管网水.7-11月氮磷比为6.56~13.13,其中8、9、10月氮磷比约为7.2,适合各种藻类生长且是水体中MC-LR形成的高峰期.结论 本次调查的涪陵区城乡饮用水不同程度地受到MC-LR污染.在今后的改水工程中,应增加去除MC-LR的设施和加强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上海水源水淀山湖藻类样品,优化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RR,-YR,-LR)提取、纯化和HPLC检测方法。方法分别以5%乙酸和75%甲醇为提取溶剂,80%甲醇(加三氟乙酸)为洗脱溶剂,采用不同温度(室温和56℃)和离心条件(10000×g,30min和3500r/min,10min),提取和纯化样品中的微囊藻毒素。应用HPLC,以乙腈、水和TFA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微囊藻毒素。结果5%乙酸提取冻干藻细胞时,56℃水浴加低速离心是一个简单有效提取MC-RR的方法;80%甲醇洗脱溶剂中加入三氟乙酸能明显增加微囊藻毒素的洗脱;淀山湖藻类样品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MC-RR,MC-LR和MC-YR。结论提取冻干藻细胞中的微囊藻毒素,以75%甲醇为提取溶剂,80%甲醇+0·05%TFA为洗脱溶剂MC-YR和MC-LR提取效率高;5%乙酸提取MC-RR效率高。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水及鱼体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水及鱼微囊藻毒素(Mc-Lr)污染程度。方法 2010年对涪陵、丰都、万州、巫山长江段面开展了水及鱼Mc-Lr污染调查,并对各段分别采集水、鱼及池塘养鸭样品,用ELISA法对样品的Mc-Lr进行检测。结果各段面水样均检出Mc-Lr,平均含量分别为0.197、0.107、0.157和0.086μg/L;涪陵段面最高,其次是万州和丰都段面,最低是巫山段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4,P〈0.01);4个段面长江鱼(肌肉)样均检出Mc-Lr,仍以涪陵污染较高,平均含量为0.569μg/kg,万州和丰都污染次之,平均含量分别为0.270和0.244μg/kg,巫山鱼样污染最低,平均含量为0.197μ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5,P〈0.01);各采样点池塘养鸭(肌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微囊藻毒素污染,结果分别为0.470、0.209和0.197μg/kg。结论三峡库区水体受到了Mc-Lr污染,但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0.
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所引起的有害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 ,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微囊藻毒素为有害的蓝藻水华释放的一类具有强烈促癌作用的肝毒素 ,已发现 6 0多种异构体。微囊藻毒素性质稳定 ,煮沸后不失活 ,不挥发 ,抗pH变化 ,溶于水、甲醇和丙酮。微囊藻毒素对生物体损害主要表现为肝脏毒性和神经毒性 ,对肾、肾上腺、肺及胃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1~ 4〕。蓝藻水华及其毒素已列为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的检测项目 ,并已有国家推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安全浓度为 1μg/L。本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PDA)和高效液相…  相似文献   

11.
万州区农村村级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调查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腹地万州区农村村级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分析农村居民饮用水存在问题,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卫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机随抽样原则,于2010年4-9月对万州区100家农村村级集中式供水单位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对其出厂水与末梢水进行抽样检验,对其水质依据国家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万州区农村村级集中式供水检测水样总合格率1.75%(7/400),感官与化学指标合格率78.5%(314/400),毒理学指标合格率100%(400/400),微生物指标合格率11.75%(47/400),消毒指标合格率仅6.5%(26/400)。结论:万州区农村村级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极低,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各农村村级用水协会要加大饮用水监管力度,建立饮用水安全卫生保障机制,着力落实饮用水消毒措施,确保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卫生,防止或杜绝介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鼠疫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及鼠疫疫情的监测,为三峡库区及时发现和防控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用鼠笼法捕活鼠采其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梳检活鼠体表寄生蚤检查染蚤情况,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开展疫情监测等掌握鼠疫疫情情况。结果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49%,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0%,室外为1.48%,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类;鼠体平均染蚤率为4.03%;总蚤指数为0.13;检获鼠蚤有不等单蚤(占0.12%)、缓慢细蚤(占77.88%)、偏远古蚤(占14.39%)和印鼠客蚤(占7.61%);6549只活鼠鼠疫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大批的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鼠疫病例。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尚未发现鼠疫疫情,但存在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三峡重庆库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种类及密度状况,为预防控制鼠、蚤传播的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开展鼠形动物密度监测和种类调查;采用鼠笼法捕活鼠麻醉后梳检体表寄生蚤查染蚤情况.结果 2009-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58%,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6%,室外为1.60%;捕获鼠形动物2315只,隶属于2目2科11种,四川短尾鼩、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8.75% 、25.14%和19.27%.鼠体平均染蚤率为6.74%;总蚤指数为0.29;共检获鼠蚤5种,分别为缓慢细蚤(占79.16%)、印鼠客蚤(占1.08%)、不等单蚤(占2.54%)、偏远古蚤(占8.90%)和猫栉首蚤(占8.32%).结论 三峡重庆库区存在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储存宿主鼠种及鼠疫重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鼠形动物结构较为丰富,但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染蚤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查明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鼠疫宿主、媒介及鼠疫疫源地情况,为库区鼠疫预警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室内外鼠密度;用鼠笼捕鼠麻醉后梳检鼠体寄生蚤,查染蚤种类、染蚤率;对所捕获鼠分类鉴定,研究其种群、分布;通过对所捕活鼠采血分离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和对不明原因自毙动物的主动搜索以及疫情监测等,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疫情情况。结果共发现鼠形动物3目8科27种,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鼠句为优势种;鼠密度平均为1.57%,其中室内平均为1.64%,室外平均为1.51%;10340只活鼠血清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鼠体寄生蚤6种,有印鼠客蚤、不等单蚤、缓慢细蚤、猫栉首蚤、偏远古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染蚤率为6.51%,总蚤指数为0.15;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未发现鼠间和人间疫情。结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尚未发现鼠疫,但库区广泛存在家鼠鼠疫菌重要储存宿主黄胸鼠及传播媒介印鼠客蚤,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库区,极有可能引起鼠疫的暴发流行,库区存在发生鼠疫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蜂蜇伤后分级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收治蜂蜇伤患者的职业,发病后初诊、转诊经过,对收治的蜂蜇伤患者进行分级治疗后观察其预后。结果蜂蜇伤患者病情轻重和其诊治时效与预后明显相关,分级治疗可以改善其转归。结论建立分级治疗机制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可能传播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防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可能传播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制对策。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免疫学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三峡库区流动人口、库区移民和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可能输入库区的潜在危险因素。运用钉螺生态学的方法,观察钉螺在模拟环境中的生存繁殖状况,并提出防止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可能输入库区的对策和措施。结果 从库区流动人口来自血吸虫病疫区的175人中,查出1例间接血凝试验(IHA)和环卵沉淀试验(COPT)均阳性者。通过2个年度的观察,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都能在模拟环境中生存、繁殖。结论 血吸虫病传染源已扩散到库区,一旦钉螺输入到库区,将会构成血吸虫病在库区流行。为及早杜绝隐患,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监测点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三峡水库二期蓄水4年后库区人群健康状况及潜在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三峡库区人群健康临测系统"收集三峡库区人群死亡资料、传染病和地方病流行情况以及媒介生物监测资料等信息,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是引起三峡库区人群死亡的主要病因,五种死因占总死亡例数的90.94%.与水库蓄水有关的介水传染病(甲型肝炎、痢疾和伤寒等)及与虫媒变化有关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均处于较低发病水平.2007年室内、户外鼠密度(3.11%和3.16%)均高于2006年,低于二期蓄水前5年的平均值.黑线姬鼠作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和钩端螺旋体的宿主动物,其构成比自2006年(8.16%)起持续增加.畜圈和人房蚊密度高于2006年,但低于二期蓄水前5年的平均值.结论 三峡库区蓄水后生态环境的改变尚未对人群健康产生明显影响,应加强媒介生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1997-2008年三峡库区主要蚊媒传染病乙型脑炎(乙脑)和疟疾的流行特征及蚊媒生物的密度季节消长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1997-2008年"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监测点乙脑、疟疾和蚊媒生物的监测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08年三峡库区乙脑和疟疾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乙脑年均发病率为0.61/10万~1.76/10万,疟疾年均发病率为0.79/10万~0.19/10万.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人房和畜圈蚊密度均低于蓄水前密度,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房和畜圈蚊密度与月均气温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1和0.355;乙脑和疟疾合计月发病例数与人房和畜圈月均成蚊密度分别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和0.328.结论 1997-2008年三峡库区乙脑和疟疾发病率及蚊类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媒介生物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对策。方法用夹夜法和人工小时法分别调查室内外鼠、人房和畜圈蚊密度以及室内外鼠、蚊种类构成。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鼠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t=0.52,P〉0.05),鼠密度年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在鼠种构成上,蓄水前室内外分别以褐家鼠和鼩鼱类占优势,分别占71.07%和42.11%,蓄水后室内外均以黄胸鼠为主,分别占41.67%和42.86%;蓄水前后人房蚊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t=1.29,P〉0.05),但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t=5.01,P〈0.01)。在蚊种构成上,人房和畜圈在蓄水前分别以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为主,分别占38.50%和34.65%;蓄水后分别以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为主,分别占37.21%和23.18%。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随着环境的改变,鼠种构成发生了变化,同时畜圈蚊密度明显升高,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提示要继续加强媒介生物监测,为切实有效地防制媒介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三峡水库156 m蓄水后网箱养鱼现状调查资料,用实例分析了网箱养鱼对库区水体的污染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库区网箱养鱼政策引导、开展网箱养鱼科研监测和技术培训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