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血管炎是指组织病理学上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溢、血管壁及周围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及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者有血栓形成甚至整个血管的破坏~([1])。皮肤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是重要的靶器官,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溃疡、糜烂、坏死~([2])。我科于2015年3月收治1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下肢大面积糜烂,伴皮损部位剧烈疼痛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110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复杂的小腿结节损害疾病。方法 应用临床、组织病理、免疫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和血液学检查等。结果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6.09:1),主要发生在21 ̄50岁(73.36%);临床表现以下肢皮下结节损害为主;疾病发作与缓解似与季节有关。组织病理学改变;病变限于真皮乳突下层和皮下脂肪组织内,血管炎、液化性坏死和肉芽肿与肉芽肿样结构是其基本病变;毛细血管和细血管全部受累,内皮细胞增生为一显著特征;以淋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的特点,从而提高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的门诊和住院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18例有肾脏损害,15例出现关节炎症状,8例累及胃肠道,5例有肺部损害。除特发性和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及肿瘤外,感染和药物只是血管炎的诱发因素,不是直接因素。结论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是累及皮肤和内脏器官的细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的坏死性血管炎,临床上常有多形性皮损。治疗上应常规用糖皮质激素,并进行综合性治疗,控制感染,中药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可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2004-2007年对天津长征医院住院的43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15例有肾脏损害,13例出现关节炎症状,6例累及胃肠道,3例有肺部损害.除特发性和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或肿瘤外,发病因素以感染和药物为多见.本组病例采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主联合中药的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皮肤变应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结果:23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平均发病年龄(43.65±14.28)岁。皮疹表现为多形性损害,其中以溃疡、紫癜为主,分别占65.21%、56.52%,所有患者均有下肢受累,其中发生于小腿者占65.21%,大腿占21.74%,四肢同时受累占4.35%,泛发全身占8.70%。典型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闭塞,有管壁纤维蛋白渗出,变性坏死,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碎裂,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外渗。结论:皮肤变应性血管炎以多形性皮疹为主要表现,典型组织病理表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可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3年12月~2004年12月接诊的57例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合理的早期诊治方案。结果归纳出典型临床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正确诊断并获满意治疗效果。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对症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疗效和对复发的影响。方法按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案,分中医辨证治疗组和西医治疗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泼尼龙片,或加罗红霉素片治疗。评估完成4周治疗后的总体疗效和治疗第1、2、4周的阶段疗效,以及治疗完成后4、8、12周的症状复发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病例症状评分较基线下降百分值≥50%7、5%、90%的频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第1、24、周时,两组各随访段症状评分较基线下降百分值比较,第1、2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第4周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复发情况随访,第8、12周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所选病例,中医辨证治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接近,然而起效不如糖皮质激素迅速。但在减少本病的复发方面中医辨证治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0岁。因左手拇指、食指屈侧皮肤坏死2月伴瘙痒来我所就诊。就诊2个月前左手拇指指面出现小丘疹, 瘙痒,搔抓后出现水疱、渗液,自行外用青霉素溶液、氯霉素溶液、氢化可的松溶液和甲硝唑溶液外敷数日,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氯苯吩嗪治疗皮肤血管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四肢出现瘀点、瘀斑、血疱和溃疡,伴瘙痒3个月,加重20h。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四肢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血疱和溃疡,以"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予常规非激素治疗12d,皮疹消退。20h前,无明显诱因皮疹复发,伴气短,静滴"头孢曲松钠、病毒唑、氨茶碱、复方甘草酸单胺"无效,且四肢皮疹呈暴发性增多趋势,伴剧烈疼痛。患慢性支气管炎30年;否认药物和食物过敏史。体检:咽略赤,双肺可闻及喘鸣音及少许湿啰音,余正常。皮肤科情况:四肢可见密集对称分布的针尖至指甲大瘀点、瘀斑、大量血疱、糜烂、浅溃疡及大片坏死,部分  相似文献   

11.
Heterologous elastin particle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deep dermis or below the panniculus carnosus of hairless mice. A granulomatous tissue reaction with concomitant giant cell formation occurred around the implanted elastin in the early stages and, subsequently, calcium deposition with disappearance of the histiocytes and giant cells occurred in the later stages. Ultrastructural study revealed that some elastin particles were engulfed by the giant cells; others underwent calcification but remained intact. The heterologous collagen used as a control also induced a granulomatous tissue reaction, but did not undergo calcification and gradually disappear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eterologous elastin and collagen particles exhibit different susceptibilities to digestion.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y the heterologous elastin underwent calc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