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应用PCR从100%(40/40)石蜡包埋尖锐湿疣组织中检测出HPVDNA。扩增HPVDNA显著地提高了检测速度及敏感性,以致从数张5~10μm厚的石蜡切片中3~4h即能得到结果;且PCR扩增产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因此,PCR不失为检测HPV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50例尖锐湿疣组织进行了HPV 6B,11型检测。其中不镜诊断为尖锐湿疣的23例中14例阳性,阳性率60。9%;光镜诊断符合尖锐湿疣的27例中7例阳性,阳性率为25.9%。结果提示;原位杂交方法对尖锐湿疣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止误诊,漏诊,提高确诊率,可以提供直接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性激素与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性激素的关系,采用斑点杂交、免疫组化和放免测定等技术,检测了重庆地区47例女性尖锐湿疣(CA)患者病变组织中HPVDNA、雌激素受体(ER)以及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结果提示:妊娠期HPVDNA含量、ER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余各组(P<0.001),健康组中无ER表达;HPVDNA含量与ER表达量之间呈正相关(P<0.001),与血清E2、P也呈正相关(P<0.001),与T无明显相关(P>0.05)。我们认为性激素特别是雌激素、孕激素在HPV感染中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02例尖锐湿疣(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因型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302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组织进行HPV感染分型检测.结果:在302例病例标本中,本芯片所能检测的是21种HPV亚型,实际检测出20种,未发现HPV43型.302份CA组织标本中HPV阳性292例,检出率是96.68%,单一型别阳性率是61.59%(186/302),多重型别阳性率是35.10%(106/302);各型别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HPV11(36.42%)、HPV6(28.81%)、HPV16(11.92%)、HPV52(11.92%)、HPV58(9.27%)、HPV68(8.28%)、HPV66(7.62%)、HPV-CP8304(4.30%),HPV18(3.64%)、HPV33(3.64%)、HPV44(3.64%)、HPV39(2.32%).结论:本研究中尖锐湿疣以低危型HPV11、HPV6为主,感染高峰年龄为20~29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300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组织进行HPV感染分型的检测.结果 300份尖锐湿疣组织标本中HPV阳性265例,检出率是88.34%;其中单一感染阳性率达到68.68%(182/265),多重感染达到31.32%(83/265).265份尖锐湿疣组织标本中检测出21种HPV亚型,各型别检出率由高到低前6位依次是HPV6(128例,48.31%)、HPV11(90例,33.97%)、HPV16(33例,12.46%)、HPV18(22例,8.31%)、HPV52(22例,8.31%)和HPV58(22例,8.31%).结论 尖锐湿疣以低危型HPV6,HPV11感染和高危型HPV16,HPV18感染为主,高危型HPV感染多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7.
尖锐湿疣的超微结构和乳头瘤病毒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8.
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温州地区尖锐湿疣组织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型别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用人乳头瘤病毒(HPV)通用引物(GP)及型特异性引物(SP)6、11、16、18对42例尖锐湿疣(CA)组织和48例对照组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果:CA组织五组引物扩增阳性率分别为85.7%(36/42)、73.8%(31/42)、19.1%(8/42)、2.4%(1/42)、4.8%(2/42),多重型别阳性率为11.9%(5/42);对照组HPV阳性率为6.3%(3/48)。表明本地区CA以HPV6型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0.
尖锐湿疣中人乳头瘤病毒抗原的检测及郎格罕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业已公认,机体排斥外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必须有抗原提呈细胞的参与,皮肤内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是郎格罕细胞(LC)[1].为了探讨尖锐湿疣发病机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郎格罕细胞(LC)的关系.我们应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ABC技术)对85例常规病理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石蜡切片进行HPV抗原检测,并对22例尖锐湿疣的表皮LC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尖锐湿疣及湿疣样病变中HPV6/11DNA原位杂交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8例生殖道尖锐湿疣(CA)及湿疣样病变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6/11型DNA原位分子杂交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在12例CA中9例(75%)和湿疣样病变中1例(2.7%)检出HPV6/11DNA,阳性细胞位于鳞状上皮中表层的凹空细胞及其周围细胞核内。在CA与湿疣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中,HPV6/11DNA原位杂交检测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尖锐湿疣患者疣体HPV多型别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多型别检测尖锐湿疣患者疣体HPV DNA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法 ,通过广谱生物素标记的HPV DNA探针 ,对尖锐湿疣患者疣体HPV 6,11,16,18,3 0 ,3 1,3 3 ,3 5 ,45 ,5 1,5 2型DNA进行检测。结果 在 3 5例标本中 ,有 3 3例HPV DNA呈阳性反应 ,阳性率 94.3 %。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表皮浅层空泡细胞的细胞核内 ,多呈片状或灶状分布。结论 用广谱生物素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 ,可检测HPV多型别 ,具有敏感性高、特异强的优点 ,并能进行病毒的组织学定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地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的HPV型别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因芯片微阵列技术对200例男性尖锐湿疣皮损进行26种HPV基因型别检测。结果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HPV检出率为99.00%(198/200),检出的198例阳性患者中单一型别感染42.42%(84/198),以HPV6/11为主(94.00%);多重HPV混合感染以高低危HPV混合感染为主(P<0.05),18~35岁组较>35岁组高危HPV感染率偏多(P<0.05),皮损部位间存在HPV型别差异(P<0.05)。皮损中检测出HPV7型感染4例和HPV67型感染1例。结论男性尖锐湿疣皮损以HPV6/11型感染为主,并多伴有其他HPV型别感染;年龄、皮损部位和感染重数影响HPV型别分布。  相似文献   

14.
2063例人乳头瘤病毒原位杂交病理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HPV-1/11感染与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之间的联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对2063例标本中HPV-6/11DNA进行检测,并对凹空细胞进行流行病学评价。结果 2063例中有1466例阳性,阳性率71.06%,尖锐湿疣组、增生组、乳头状瘤组和食上皮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6.16%、59.86%和69.57%。以凹空细胞作为诊断标准,其灵敏度为77.93%,特异度为95.26%,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本地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在不同皮损部位的HPV型别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87例男性尖锐湿疣患者分为包皮冠状沟组、尿道口组和肛周组三组,采用基因芯片微阵列技术对其皮损行HPV基因型别检测。结果肛周组患者的年龄较其余两组偏大(P<0.05),皮损数目从多到少依次为肛周组、包皮冠状沟组及尿道口组(P<0.05)。各部位的HPV易感性依次为包皮冠状沟组、尿道口组及肛周组(P<0.05)。三个部位均以低危HPV型别感染为主,且均以多重混合感染多见。结论三个部位组的年龄、皮损数及病毒易感程度均存在明显差异,而单一感染与多重混合感染情况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测定尖锐湿疣(CA)疣体表面细胞中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尖锐湿疣早期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CA标本52例,对照组50例,分别用刮片法(刮取疣体表面细胞法)及涂片法(切除疣体涂片)取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所有标本均进行醋酸白试验、组织病理诊断和PCR法检测。结果 刮片法取材CA组和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51.92%和0。涂片法取材分别为76.92%和0。提示在CA的检测中用刮片法取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92%和100%;涂片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92%和100%。刮片法的敏感性低于涂片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法检测示CA中HPV-6阳性率53.85%和HPV-11型为42.31%。结论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PV时用表面刮取细胞法取材的敏感性不高,但特异性强,可以作为诊断CA的辅助手段,可提高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早期检出率。PCR法检测提示HPV-6和11型为最常见。  相似文献   

17.
14例鲍温样丘疹病皮损人类乳头瘤病毒DNA原位杂交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高辛标记的 HPV6B/11、16、18型 DNA探针对 14例鲍温样丘疹病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 14例中 7例 HPV 6B/11和 18型阳性 ,两者反应强度相似 ,即强阳性 3例 ,弱阳性 4例 ,而6B/11、18型阳性同时伴 16型阳性的仅 3例 ,且 16型反应较弱 ,表明有半数鲍温样丘疹病的发病与 6B/11、18型 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16型人乳头瘤病毒E6/E7(HPV16E6/E7)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结果 6例患者的癌细胞中检测到HPV16E6/E7,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癌细胞的胞浆中。结论 HPV16E6/E7可能在皮肤鳞癌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11型L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克隆和分析HPV11的晚期表达基因序列L1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HPV感染的检测和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了1例尖锐湿疣患者疣组织中HPV 11 L1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及全序列分析。结果本例尖锐湿疣临床标本HPV 11 L1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原型(收录号:M14119)比较有8个碱基变异。结论 中国地区尖锐湿疣HPV 11 L1基因存在着变异。  相似文献   

20.
Electron microscop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EMISH) of common warts (verrucae vulgares) of the hands was performed using a biotinylated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2a (HPV-2a) DNA probe and immunogold labelling of ultrathin sections of 2% glutaraldehyde-fixed, Lowicryl K4M-embedded tissues. It was first established that the warts contained HPV-2a DNA by light microscop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The HPV-2a probe chiefly labelled cells in the horny, granular and upper spinous layers of the epidermis, and labelling decreased towards the basal cell layer. The gold particles were located precisely on the viral particles in the nuclei of granular cells. The lower limit of detection by EMISH was found to be the keratinocytes of the third cellular layer above the basal cells. These keratinocytes showed evidence of a viral cytopathic effect, suggesting that vegetative DNA replication in infected keratinocytes occurs at least as early as this level of the epidermis.Presented in part at the 9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ese Dermatological Association, Chiba, April 19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