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功能障碍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依据其发病机制,采取包括去除诱因基础上的药物治疗在内综合治疗.本文对肝性脑病的现代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肝性脑病的治疗现状92级医疗专科四班高素辉指导教师刘灿群肝性脑病可由严重的肝脏疾病或门体分流引起,临床上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故称其为肝昏迷。其发病机理为,血脑屏障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肝细胞功能衰竭,以氨为主的多种毒物在...  相似文献   

3.
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2000年第6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硬化诊断标准,并经B超、X线、胸穿检查证实有胸水,排除因结核、肿瘤、心脏病、。肾病等病因引起的胸水。2000—2006年单纯肝硬化病人并发胸水者12例,男9例,女3例。发病年龄32—67岁,平均42.65岁。其中,慢性肝炎病史10年以上者8例,5~8年2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肝性脑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于肝脏严重损害,肝功能衰竭,不能清除血液中有毒代谢产物;或由于门静脉与体循环发生直接沟通,有毒物质未经肝脏处理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为特点并出现意识行为改变或昏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与氨中毒有关,其次与假性神经递质作用、氨基酸代谢不平衡、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紊乱等有关。肝性脑病的出现主要是肝脏功能衰竭所致,随着肝功能的恶化呈加重趋势,目前肝性脑病的治疗仍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综合治疗。现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于肝脏严重损害,肝功能衰竭,不能清除血液中有毒代谢产物;或由于门静脉与体循环发生直接沟通,有毒物质未经肝脏处理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为特点并出现意识行为改变或昏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与氨中毒有关,其次与假性神经递质作用、氨基酸代谢不平衡、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紊乱等有关。肝性脑病的出现主要是肝脏功能衰竭所致,随着肝功能的恶化呈加重趋势,目前肝性脑病的治疗仍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综合治疗。现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收治的76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保留灌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05%)高于对照组(6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联合西药治疗肝性脑病较单纯西药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谭琳玲  潘锦瑶  郑德俊  彭蔚 《广州医药》2013,44(1):51-53,58
肝性脑病多为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炎、肝硬化及门体静脉分流等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A型肝性脑病在国内外均不少见,病死率高达80%以上,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急性肝衰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形成,是急性肝衰竭的主要死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肝性脑病的发病基础及治疗有了很大进展,本文对肝性脑病的基础及治疗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对29例肝性脑病病人进行早期症状的观察,及时寻找和排除各种诱发因素,加强休息、饮食、大小便、药物治疗、安全防护等护理措施.结果 24例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3例因家属放弃治疗未愈出院,2例抢救无效死亡出院.结论 提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肝性脑病的现代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功能障碍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依据其发病机制,采取包括去除诱因基础上的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本文对肝性脑病的现代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hel)aticoma),是由严重急、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伴有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慢性外源性肝性脑病患儿约50%有一种或多种诱因,主要有:1.产氨增加 上消化道出血、感染、高蛋白饮食等导致产氨增多.  相似文献   

11.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的综合征.大部分肝性脑病是由各型肝硬化引起,也可由改善门静脉高压的门体分流手术引起.常见的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用大量的排钾利尿剂、放腹水、高蛋白饮食、应用镇静安眠药、麻醉药、便秘、感染、外科手术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讨论肝性脑病营养治疗.方法 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营养治疗与健康教育.结论 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供给充足维生素和适量能量.减少代谢氨形成,预防和减轻肝昏迷;补充适当能量,保证代谢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相似文献   

13.
潘百思 《广东医学》1991,12(2):41-43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是急性肝病或慢性肝病引发的神经心理性改变。临床特点是意识障碍,个性变异,智力混乱和神经肌肉活动的改变,还包括许多代谢性和神经生理性的紊乱。近年对这个课题进行了不少研究,有一些新的进展,但真正  相似文献   

14.
肝性脑病是重症肝病或门一体分流术后并发的一种严重的以神经精神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肝性脑病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一旦怀疑为亚临床肝性脑病 ,即应给予治疗 ,现将肝性脑病的治疗综述如下 :1 消除与抑制肠道毒性物质的产生与吸收1 .1 限制蛋白质摄入〔1〕肝性脑病一经诊断立即暂停蛋白质的摄入、静点高渗葡萄糖及小剂量胰岛素 (每日供能量 1 6 0 0~ 2 0 0 0Kcal)以降低体内蛋白质分解。待智力功能状态趋于正常并保持稳定 ,增加蛋白质饮食每日 0 .5~ 1 .0 g/Kg ,以后每 1 0日增加 1 0 g ,直至每天 40~ 6 0 g而不诱发肝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和总结肝性脑病的发病病因及病理机制,探讨临床治疗肝性脑病的措施.方法:采用综合措施力求减少肠内毒物生成与吸收,促进有毒物质代谢消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指导临床实践.结论:肝性脑病的治疗重在消除诱因,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倪瑛 《吉林医学》2012,33(3):547
目的:通过病例探讨分析纳洛酮对于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肝性脑病患者56例,分成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30例)。测量治疗前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血氨、脑电图、8 h清醒率、48 h清醒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后患者清醒时间比对照组提前,对血氨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电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对肝性脑病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将62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持续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苏醒率达93.75%,对照组苏醒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能显著促进患者清醒,且无毒副作用,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凡一丁  樊秀丽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1629-1629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5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持续静脉滴注,连续3天,3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苏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氨浓度复常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能显著促进患者清醒及提高患者存活率,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肝性脑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氨的含量,并观察纳洛酮对肝性脑病疗效。结果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含量明显增加,且与肝性脑病程度相关。纳洛酮治疗后血氨含量下降程度和肝性脑病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纳洛酮对肝性脑病具有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5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持续静脉滴注,连续3d,3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苏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氨浓度复常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能显著促进患者清醒及提高患者存活率,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