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1960~1984年在加拿大 Rochaster地区的1382例脑梗塞患者作腔隙性梗塞(LI)的流行病学分析。1975年前是根据临床诊断,包括纯运动性偏瘫、未累及面部的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及未累及面部的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笨拙手综合征及偏侧颤搐、偏侧徐动和偏侧张力障碍。1975年后尚有 CT 和尸检诊断,但为了比较,发病率仍按临床诊断计算。发病率 1382例中 LI 159例(12%),平  相似文献   

2.
研究119例CT阳性的腔隙性脑梗塞(LI)的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其中纯运动性卒中46例,SSEP异常率为35.7%;感觉运动性卒中73例,SSEP异常率为58.5%,两者差别显著(P<0.05)。SSEP异常也分别与感觉障碍程度(P<0.05)、运动障碍程度(P<0.005)及腔隙的大小(P<0.01)和部位(P<0.01)显著相关,提示SSEP为腔隙性脑梗塞诊断的有利工具之一,有助于判断LI的病损程度,对纯运动性卒中的亚临床感觉障碍的发现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钆-DPTA增强核磁共振(MRI)在诊断早期小灶性深部脑梗塞的临床意义,作者对91例疑有腔隙性脑梗塞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91例病人中,男59例,女32例,平均年龄67(40~86)岁。腔隙综合征为纯运动性偏瘫(PMH)59例,纯感觉性卒中(PSS)10例,感觉运动性卒中  相似文献   

4.
有关腔隙梗死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知之甚少。本文作者于1989年~1992年连续研究了100例发病时出现腔隙综合征临床表现的患者。作者根据临床和脑MRI表现,评估了其中81例首次发病患者的功能预后,并连续随访3年。患者,男51例,女30例,平均年龄66(40~86)岁。其中纯运动性卒中53例,纯感觉性卒中10例,感觉运动性卒中13例,共济失调性  相似文献   

5.
已知高血压时的脂肪透明性变和纤维素样坏死是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原因,然而新近亦报告心原性和颈动脉原性栓子亦是其原因之一。作者就日本人在内囊腔隙梗塞时的病变部位、大小、病因学与纯运动性偏瘫、感觉运动性卒中及共济失调性偏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独立的缺血性脑卒中 ,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收集我院近三年来经 CT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 34例 ,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总结本病的特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 34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6例 ;年龄 50~ 59岁 10例 ,6 0~ 6 9岁 18例 ,70岁以上 6例。1.2 方法回顾性分析。2 结 果2 .1 临床表现静态下发病 2 6例 ,动态下发病 8例。本组病人发病时无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以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入院 6例 ,以中枢神经定位体征而入院 2 6例 ;其中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 4例 ,纯运动性卒…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及CT、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塞(LCI)的临床特点及CT,MRI的影像学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L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高血压病48例(80%),高脂血症20例(33%),糖尿病16例(27%),常见临床类型为纯运动性轻偏瘫(PMH)及变异型24例,腔隙状态(LS)12例,无症状腔隙性梗塞(ALI)8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7例。病灶部位主要为尾状核(40%),豆状核(33%),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杭州笕桥地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5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及诊断分型调查,全部病例均进行头颅CT或MRI证实。结果暴露率前三位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高血脂、高血糖,分别为83.7%、32.0%和18.3%;居前3位的临床分型是单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和感觉运动性卒中,分别占37.8%、24.2%和10.4%;居前3位的病灶部位分别是豆状核、丘脑、内囊,分别占34.2%、13.2%和9.6%。结论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豆状核是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临床以感觉和运动障碍为主。  相似文献   

9.
据最近的Stroke杂志报道,在不进行MRI检查的情况下,临床诊断腔隙性梗死是不可靠的。 Gerraty等对卒中后24h内接受DWI和PWI的连续106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其中19例有腔隙综合征的临床证据,包括13例纯运动性卒中、2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和4例感觉运动性卒中。在这19例中,只有6例经MRI证实为腔隙性梗死,而另外13例患者,DWI和PWI则改变了由小穿通支动脉闭塞导致梗  相似文献   

10.
腔隙梗塞(Lacunar Infarcts,LI)是小的(直径<20mm)深部脑组织缺血损伤,局限于脑穿通动脉供血区。腔隙综合征(Lacunar Syndromes,LS)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包括纯运动性偏瘫(PMH),纯偏身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缺失综合征,共济失调性偏瘫及构音障碍-手笨拙。LI 可引起 LS,但 LS 并非均由 LI 引起。由非 LI 引起的 LS(LSNDLI)目前研究较少。本文前瞻性分析了286例 LS。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对350例首发幕上梗塞的前瞻性研究,探讨了影响深部小梗塞鉴别诊断的因素。将350例首发幕上卒中病人临床分为腔隙和非腔隙综合征,根据CT检查区分为深部小梗塞和区域性梗塞,并同时记录白质疏松症和无症状性梗塞。350例中腔隙综合征占147例(42%),非腔隙梗塞占203例(58%)。其中42例(12%)在CT能看到新鲜梗塞灶,但有与此不相符合的临床综合征,包括19例非腔隙综合征,但CT为深部小梗塞(NLSSDI),23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塞117例临床与CT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结果经过CT检验发现腔隙灶159个,腔隙灶径线测量,最短2 mm,最长20 mm,径线测量情况为:病灶径线小于5 mm的患者16例,5~10 mm的患者74例,47例患者11~15 mm,21例16~20 mm患者;临床表现为:82例(70.1%)患者单纯运动性偏瘫,24例单纯感觉性卒中,3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7例患者并未出临床症状体征。总结:具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较易发生腔隙性脑梗塞,易发部位为基底节。腔隙性病灶多数为圆形和椭圆形,直径在5~10 mm,单纯运动偏瘫为腔隙性梗塞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神经系统疾病118单纯运动性轻偏瘫和感觉运动性卒中:腔隙性卒中极早期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英]/ToniD…Stroke.-1994,25(1).-92~96腔隙性卒中(LS)与非腔隙性卒中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需要不同的临床治疗。有必要早期鉴别LS,作...  相似文献   

14.
Fisher把突然发作的单侧面部、臂部和腿部的分离型感觉缺失称为纯感觉卒中,作者认为该综合征是由于丘脑腹后核的腔隙性梗塞所致。近有报道丘脑病变感觉缺失局限于口角和手、手掌和足或手掌、足和口周部位。本文报道1例小丘脑梗塞致局限于右前臂和腿部的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高血压病与腔隙性脑梗塞形成的关系看法不一。Fisher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腔隙性梗塞都是高血压病所致。另有些人则指出腔隙性梗塞患者中患高血压的比例差异很大,从不足50%至97%。有关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关系也尚有待于研究。 作者分析了1983~1986年间国立神经病学与语言功能障碍及卒中研究所的脑卒中资料库中的1805例脑卒中患者资料中有637例发病前具有详细的血压及糖尿病症状记载并经头颅CT扫描和卒  相似文献   

16.
腔隙综合征通常为脑深穿支小动脉阻塞的结果,CT问世以来发现小量脑出血是其另一主要原因。我院从1985年8月至1986年12月共收治30例临床表现符合腔隙综合征的小量脑出血,分析讨论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经CT诊断的自发性脑出血242例中共有30例表现为下列几种腔隙综合征:单纯运动性轻偏瘫(PMH)18例、感觉运动性卒中5例、伴运动性失语的PMH  相似文献   

17.
急性纯运动性轻偏瘫(pure motor hemipar-esis,PMH)是一种临床中风综合征,表现为轻偏瘫而伴感觉障碍、失语或其他高级皮质功能缺损。常见于内囊后肢或桥脑基底部的腔隙性梗塞,偶见于脑瘤,而在转移性肿瘤罕见,且尚未见临床详细描述。作者报告3例以急性 PMH 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脑肿瘤的早期征象。例1 女,77岁,睡醒后觉左侧肢体无力。入院  相似文献   

18.
以往关于复发性脑卒中研究中很少涉及腔隙梗塞的局部解剖和发病机制。本文对首发腔隙梗塞的患者进行了平均48个月的随访,并对其中复发卒中的患者进行了详细临床检查,包括大动脉病变和心源性栓塞的检测,常规和增强CT、MRI扫描以推测复发卒中的发病机制。 对象和方法 1989~1992年共选择首次卒中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的连续81例患者,男51例,女30例,平  相似文献   

19.
1985~1990年,作者经磁共振(MR)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160例,其中5例并发脑内血肿,兹报告如下:男4例,女1例。年龄56~84岁。4例有高血压史,1例血压正常、有房性阵发性期外收缩。神经系统检查,左侧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单纯运动性偏瘫、面下部轻瘫及构音困难、左偏瘫、左轻偏瘫及小脑型运动各1例。CT 及 MR 检查发现:例1入院第8日 CT 显示右放射冠有腔隙性梗塞影像,第40日MR 显示左放射冠及左豆状核有一血肿影像。例2入院当日 CT 未显示病变,第8日 MR 显示右放射冠及右豆状核有血肿影像,右枕叶有新近的腔隙性梗塞影像。例3 CT 显示幕上下有腔隙性梗塞影像,  相似文献   

20.
李鸿哲 《山东医药》1992,32(9):23-24
我院1990~1992年经CT扫描证实腔隙性梗塞13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97例,女41例,年龄34~83岁。有高血压病史96例,冠心病史31例,糖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