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复极是临床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当具有早复极心电图表现的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时称为早复极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患者10%可以检测到基因学改变,发生猝死的危险性与ST段抬高部位波及下壁和侧壁、抬高幅度≥0.2 mV,具有心律失常或猝死家族史等相关.诊断需除外器质性心脏病和Brugada综合征等,临床应注意心电图早复极与早复极综合征的区别和危险分层.对有心脏骤停史者应植入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早复极综合征合并的电风暴,奎尼丁对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后患者可能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2.
自2010年以来已形成了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的新定义,认为约>95%的早复极或早复极图形是良性的,且预后良好;有很少数早复极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密切相关,是特发性VT/VF的预测信号,定义为早复极综合征。90年代初,我国曾报道了许多特发性J波的患者。特发性J波的患者常伴有反复发作的VT、VF甚至猝死,部分有明显遗传倾向。我们认为这部份特发性J波和早复极综合征完全是同一病变,应归于早复极综合征。由于早复极综合征的高度危险性,如何在良性的早复极患者中,早期发现有发展为早复极综合征危险的患者,是近年来心血管和心电领域的研究热点。要重视早复极综合征危险分层的临床和心电图的几个高危指标,以便能及时发现有猝死危险的患者,使其尽早得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早复极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它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群,因而传统观点认为早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变异,属良性的心电图表现。虽然近年来随着对J波细胞电生理学的研究发现,早  相似文献   

4.
动态心电图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动态心电图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和诊断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630例动态心电图检查,严格按诊断要求筛选早期复极综合征。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98例(1.74%),男性95例,女性3例,年龄13~72(平均39±16)岁。结论动态心电图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以青壮年多见,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5.
<正>心电图早复极(又称早复极图型,Early reporlorization pattern,ERP)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约1%~15%,绝大多数都属于良性的心电图改变[1,2]。早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rlorization syndrome,ERS)是指患者基础心电图有ERP,且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临床综合征[1]。临床上经常遇到心电图有ERP而无任何相关临床症状者,掌握早复极的生理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现代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群,传统的观点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现象,无需特别的关注和处理。而近年来,随着对J波细胞电生理学的探讨,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经典认识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1%~2.5%,常见于中青年(27.5%)、男性(77%),运动员的发生率偏高,呈区域性分布,有种族差异,黑种人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亚洲人、拉丁美洲人和印第安人,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征象,除少数人有不典型心悸、胸闷、胸痛外,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典型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1)J点抬高和J波形成:主要发生在V_2~V_5,少数见于Ⅱ、Ⅲ、aVF导联;当在V_1、V_2导联出现J波时,QRS呈rSr'型,类似RBBB;(2)ST  相似文献   

7.
<正>应当了解,早复极综合征于2013年才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原发性、遗传性心律失常,就是于2008~2009年间,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多篇文章还在讨论30%~60%的特发性室颤患者心电图伴有早复极波。而2013年由HRS/EHRA/APHRS三大心律学会共同制定与发表的遗传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中,第一次将早复极综合征与特发性室颤并列为两种独立的遗传性心电疾病。  相似文献   

8.
早复极与早复极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早复极与早复极综合征1946年,Littman D教授提出了早复极(early repolarization,ER)和早复极综合征(early-repolarization syndromes,ERS),距今已有65年。经典观点认为早复极综合征只是正常心电图变异,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在临床上易误诊及漏诊,为了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方法。方法对有胸闷、心悸、头晕、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安静状态心电图正常、无明确器质性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进行24h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发现67例早期复极综合征,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能较好地反映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结论24h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是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期,Jani等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文章认为:J点抬高>0.2mV是早复极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预警指标。其对10864例中年早复极综合征患者进行了30±11年的随访。早复极综合征须满足下壁或侧壁J点抬高≥0.1mV或>0.2mV,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因心律失常引起。全组有630例(5.8%)患者的J点抬高≥0.1mV,其中384例(3.5%)位于下壁,262例(2.4%)位于侧壁,16例(0.1%)在下壁和侧壁均有J点抬高。下壁导联J点抬高至少0.1mV被证实与心脏性死亡有关(HR1.28,95%CI,1.04~1.59;p=0.03)。当下壁导联J点抬高>0.2mV时能明显增加心源性死亡的危险(HR2.98,95%CI,1.85~4.92;p<0.001)。  相似文献   

11.
<正>J波和ST段抬高相关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早复极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两者对药物、心率和自主神经调节的反应相似,提示与两者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但离子和细胞机制不同。早复极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2.
早复极综合征——进展与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复极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指至少两个连续导联上QRS波终末部和ST段起始部交界处的J点抬高≥0.1 mV,呈现圆顶或穹窿样改变。长期以来,早复极综合征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心电图变异,然而最近多项研究揭示,早复极综合征与特发性心室颤动及心脏性猝死可能存在密切关系。现就近年早复极综合征临床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及尚存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早在1936年,Shipley和Hallaran就描述了心电图的早复极波,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80年来,学术界对早复极波的认识与评价一直争论不休,这使早复极波就像未被打开的黑匣子。2013年国际三大心律学会制定的专家共识首次将早复极综合征归入原发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范畴,并对早复极波进行了正式的阐述与定义。该专家共识给了学术界这样一个信息,早复极波这一黑匣子即将要被打开。  相似文献   

14.
运动试验在早复极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早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方法22例心电图呈早复极改变患者,随访9~34个月,每6个月复查心电图一次,19例在随访期接受次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每2min记录一次心电图,休息20min后再次记录心电图.结果随访期间,22例患者中19例早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无明显改变,另3例ST-T发生了明显变化.运动试验中随心率增快,特征性的ST段抬高可逐渐回落甚至降至基线水平.休息后,19例患者原心电图特征均恢复.结论早复极综合征的特征性ST段抬高具有慢频率依赖性,平板运动试验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芬兰奥卢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蒂卡宁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630例心电图有早复极综合征患者平均30±11年的临床转归。背景:研究12导联心电图除V1~V3导联外存在J点抬高为特征的早复极,长期随访中,观察其与室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了解中国大学生运动员早复极发生率及特点。方法 以连续2个导联J点抬高(≥0. 1 mV)和(或)R波降支的切迹(正向,≥0. 1 mV)或粗钝作为早复极诊断标准。选取17~24岁大学生运动员1658名,并将入选的早复极组为试验组,非早复极组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其左室高电压发生率、心室率、QTc的差异性。 结果1658名大学生运动员共检出早复极 556例,总发生率为33.5%,男性运动员高于女性运动员(38.1% vs. 22.0 %,P <0.05);不同训练年限组中,男/女性运动员分别随训练年限的增加,早复极的发生率增加(P<0.05),同一训练年限组中,男性运动员早复极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运动员(≤5年, 26.7% vs 6.86%; 5~10年,35.9% vs 19.9%;≥10年,46.7% vs 33.1%,P <0.05);早复极组男/女性运动员左室高电压发生率均高于非早复极组(男性8.2% vs. 3.1%,女性5.8% vs. 1.4%,P <0.05);早复极组男/女性运动员心室率,QTc较非早复极组无明显减慢及延长(P >0.05)。结论 在中国大学生运动员中,早复极总发生率33.5%;训练年限越长,早复极的发生率越高,相同训练年限,男性运动员早复极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运动员;早复极组男/女性运动员左室高电压发生率均高于非早复极组。  相似文献   

17.
正众所周知,有心电图早复极波的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甚至剧烈的胸痛,又因这些患者可能伴有心电图ST段的抬高而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而收治CCU病房,进行溶栓治疗或拟做PCI治疗,但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却完全正常,使这种剧烈的非心肌缺血性胸痛的原因至今是个谜。这种非缺血性的胸痛并非早复极患者独有,胸痛左束支阻滞综合征的患者也存在类似情况。近年来,不伴心肌缺血的胸痛左束支阻滞综合  相似文献   

18.
<正>另一种形态的J波称为顿挫型(Slur),顿挫型J波的形成,是指早复极患者的R波降支未被打断,仅在R波后半肢(后50%)的部位发生了R波降支的顿挫,使R波下降的速率从该点突然变缓(左图)。该J波同样存在着起点、终点、峰点,此时J波的幅度是指顿挫峰点到心电图基线的垂直距离。在预警早复极综合征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代谢综合征心电图有早复极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我院门诊或入院治疗的代谢综合征,无冠心病和糖尿病病史患者813例.代谢综合征的定义符合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标准.早复极被定义为两个连续导联(除外V1-V3导联),QRS波终末切迹或顿挫振幅≥0....  相似文献   

20.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以ST-T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心电综合征;1936年Shipley及Haellaran首先注意到接受心电图检查的部分人ST段有特征性抬高,而临床检查却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主要表现为ST段自J点处抬高,运动可使ST段回降至基线,目前认为是部分心室肌提前复极,由于复极不均匀而形成的一种心电图综合征,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或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