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73岁,10年前行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中央型),心电图提示为窦性节律。入院前3个月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入院接受一站式房颤导管消融联合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心电图维持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未见残余分流,患者右房内径明显缩小,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女,8岁,因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4年入院。平时除了易患感冒外,无其他症状。入院查体: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3/6收缩期杂音伴振颤,P2分裂。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中央型),左向右分流,缺损直径22mm,上部残端较短,长约3mm,下部残端8mm,缺口22mm+14mm,房间隔总长35mm,右室内径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宽,肺动脉收缩压为21mm Hg;X线胸片:肺充血,心外形增大;心电图为正常窦性心律,心率86次/分。入院第四天在局麻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置入直径30mm国产封堵器一枚,无残余分流及各瓣膜无返流,术中心电图无特殊变化。…  相似文献   

3.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急性心包填塞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3年2月和2004年9月先后因房间隔缺损(房缺)介入封堵术并发急性心包填塞2例,情况均较意外。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 女,51岁,因房缺入院。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室增大,分别为55 mm和37 mm,房间隔中部回声中断22-25 mm。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右偏+99°,完全性右束支  相似文献   

4.
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大小在术中监测与指导房间隔缺损封堵的作用。方法15例房间隔缺损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多个切面综合判断房间隔缺损大小、周缘情况及房间隔伸展径。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测房间隔缺损值与封堵成功所选用的封堵器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封堵术中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封堵过程,检测伞释出后牢固程度及彩色多普勒有无分流。结果房间隔缺损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值为15-34(25±8)mm,封堵器型号为15-38(29±6)mm,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房间隔缺损大小与封堵器大小相关(y=4.355+0.915x,r=0.905,P<0.01)。封堵硬缘房间隔缺损要比经胸超声心动图所测房间隔缺损大1-5mm;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多在球囊测值的基础上加0-2mm。所有封堵器牢固,无脱落。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封堵术前检查和术中指导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放置是一种可行、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超声专用导丝在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封堵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于2017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入选1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采用一种新设计的导丝进行单纯TT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这种新型导丝的特点是头端为梭形弹性结构,可以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精确定位。手术由3名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封堵手术不超过10例的医生完成。术后即刻通过TTE评价手术疗效。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复查TTE和心电图。结果:10例患者在TTE引导下应用新型导丝成功封堵房间隔缺损。10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5.2±13.5)岁,平均体重(65.5±8.8)kg,平均房间隔缺损直径(14.9±5.1)mm。平均手术时间为(20.2±8.9)min,导丝从进入股静脉至左心房所需的时间为(3.6±2.6)min。无导丝脱入右心房。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无残余分流、外周血管损伤、三尖瓣损伤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随访至术后6个月,均无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和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结论:新型超声专用导丝可以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精确定位,可安全、有效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对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经皮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的63例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心率的变化,并分析心率与年龄、封堵伞大小以及术前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结果:经皮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心率较术前显著降低[(64.87±10.65)次/min比(75.22±8.23)次/min,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心率变化与年龄、应用封堵伞大小、肺动脉收缩压无关(r=0.017~0.182,P均0.05)。但术前出现肺动脉收缩压升高(≥25mmHg)的患者术后心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术前未出现肺动脉高压患者[(11.35±10.73)次/min比(2.28±9.81)次/min,P=0.038]。结论:经皮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患者心率会出现下降,术前出现肺动脉高压可作为术后心率下降的风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我院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1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进行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全麻下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4-6cm切口,食管超声(TEE)测量房间隔缺损最长径,选择适当封堵伞,TEE监测下释放封堵伞,了解有无残余分流等异常。结果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复查心彩超未见残余分流。2例出现术后高血压,给与降压对症治疗,1例中度肺动脉高压复查心彩超肺动脉压明显下降,术后右心大小较术前有减小。结论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及外科修补术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治疗中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0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ASD患者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1~25岁。接受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的患者为A组(30例),接受外科修补术治疗的患者为B组(30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者入院时、随访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的心脏彩超结果,观察指标包括: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峰)、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峰)、E/A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 A组及B组入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E峰、E/A、LVEDD呈升高趋势,A峰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A组及B组入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E峰、E/A、LVEDD均降低,A峰升高;与A组比较,B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E峰、E/A、LVEDD均降低,A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外科修补术相比,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更有效地改善房间隔缺损患者短期及中期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8岁,因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4年入院。平时除了易患感冒外,无其他症状。入院查体: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3/6收缩期杂音伴振颤,P2分裂。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中央型),左向右分流,缺损直径22mm,上部残端较短,长约3mm,下部残端8mm,缺口22mm+14mm,房间隔总长35mm,右室内径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宽,肺动脉收缩压为21mmHg;X线胸片:肺充血,心外形增大;心电图为正常窦性心律,心率86次/分。入院第四天在局麻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置入直径30mm国产封堵器一枚,无残余分流及各瓣膜无返流,术中心电图无特殊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实时三维心动图(RT-3D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房间隔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Philips Sonos 7500RT-3DE诊断仪、X4探头,对4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患者[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60.5±8)岁],在RT-3DE和(或)TEE监测下,经心导管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其中对3例先天性心脏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RT-3DE和TEE监测下,经心导管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另一例患者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RT-3DE监测下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放射线引导下经皮封堵和超声引导下经胸封堵两种术式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VIP、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查找关于经皮封堵和经胸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从2000年1月至2018年10月。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研究,2 6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放射线引导下经皮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在术后并发症[SMD:0.29 (0.18, 0.44)、手术时间SMD:-0.74(-1.31,-0.16)、总住院时间SMD:-2.20(-3.31,-1.08)、术后住院时间SMD:-5.31(-7.84,-2.77)]等方面优于超声引导下经胸封堵;但在手术成功率、术后残余分流和手术花费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放射线引导下经皮封堵较超声引导下经胸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手术时间短、对患者损伤小且术后康复较快。经胸封堵可在经皮封堵困难或不满足其适应证时作为代替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来66例3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8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6例。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6例并发症作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常见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其中:室间隔缺损发生3例;房间隔缺损发生3例;动脉导管未闭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正1临床资料病例1:40岁男性,因"间断心慌2年,加重2月"以"持续性房颤房缺封堵术后"入院。患者于2012年植入28 mm上海记忆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该次入院心脏超声提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房间隔与封堵器连续性好,房水平未见明显分流,左心房左右径38 mm,右心房左右径38 mm,心室腔未见异常,EF值63%。成功穿刺左侧股静脉,经左侧股静脉11 F鞘管送入ICE超声探头到达Homeview,开始左房超声建模,明确封堵伞与房间隔(图1),可见封堵伞下缘可见穿刺空间,经右侧股静脉送入8.5 F SL 1长鞘,应用BRK1房间隔穿刺针,在ICE指引下将穿刺针鞘置于封堵伞下缘房间隔处,完成穿刺(图1),随后经右侧股静脉送pentary电极及消融大头,进行环双肺静脉前庭消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选择136例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46例,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3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0例,VSD合并PDA 20例,PDA合并PS 12例,VSD合并PS 4例,PDA合并PS及ASD 1例,VSD合并PS及ASD 1例,所有患者均在导管室行同期介入治疗,治疗顺序为: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并定期随访心电图(ECG)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结果:136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心导管造影及TTE提示封堵器固定好,未见残余分流。定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手术操作顺序与方法,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病例 1:患者 ,男 ,5岁。因活动后气短 ,乏力入院 ,一月前在院外行心脏彩超提示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入院后查体 :一般情况好 ,发育正常 ,面部及口唇无紫绀 ,双肺呼吸音清晰 ,心律齐 ,心率 90次 分 ,未闻及杂音。胸部透视、血生化、心电图正常 ,复查心脏超声显示卵圆窝缺损 14mm(即二孔型缺损 ) ,房室内未见有血栓。入院后一周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术中封堵器放置后 ,超声即显示原右房彩色血流频谱被阻断。术后观察三天病情稳定予以出院 ,嘱继用阿斯匹林 2 5mg 日 ,连续半年。病例 2 :患者 ,男 ,2 8岁 ,因反复短阵心悸、气短 2年入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例年龄≥ 6 0岁的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 ,术前经胸超声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为 10~ 34(2 4 .4± 8.2 )mm ,其中 3例患者为双孔型房间隔缺损。 11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或阵发性心房颤动。X线胸片示心胸比例均 >0 .5 (0 .5 2~ 0 .70 )。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 )Ⅱ级8例 ,Ⅲ级 9例 ,Ⅳ级 2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 ,应用X线透视和经胸心脏超声引导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术中测肺动脉平均压力 2 1~ 4 7mmHg(1mmHg=0 .133kPa) ,其中肺动脉平均压力 >2 5mmHg者 16例。所有患者均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或国产双盘状封堵器一次封堵治疗成功。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14~ 38mm。 3例双孔型缺损 ,2例用 2 8mm和 32mm封堵器一并封堵 ,另 1例用直径 14mm和直径 2 6mm的封堵器封堵成功。所有患者于术后 5~ 7d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 ,无残余分流。术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随访 1~ 30个月 ,无封堵器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2000年5月至2010年6月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的(64.5±3.8)岁房间隔缺损患者82例.经导管封堵术中行右心导管检查.术后1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分析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房间隔缺损封堵前后肺动脉压及心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 8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37例,发生率为45.1%.封堵前的右心导管检查显示,患者肺动脉收缩压为(44.1±12.4)mm Hg(1 mm Hg=0.133 kPa),肺动脉平均压为(25.2 +6.8)mm Hg.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不适宜经导管封堵治疗,其余81例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无手术相关并发症.36例封堵成功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52.7±10.3)mm Hg下降至术后的(31.8 +6.3)mm Hg(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术前的(30.9±4.7) mm Hg下降至术后的(21.8±3.4) mm Hg(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术后新发心房颤动6例.结论 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通常合并肺动脉高压.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规范操作,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形态和功能变化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和随访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方法 :入选病例 14例 ,房间隔缺损直径为 9~ 37( 2 2 7± 10 6 )mm。分别于术前、术后 1周和随访期 (平均 16 4±9 7个月 )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与术前比较 ,术后及随访期右心室内径缩小 ,三尖瓣口、肺动脉瓣口血流峰值和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降低 (P <0 0 5~0 0 1) ,有显著性差异。未发现房室瓣和腔静脉梗阻以及主动脉壁受压 ,无新出现的心律失常和脑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在消除异常分流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右心高容量负荷状态 ,降低肺动脉高压 ,有效改善右心系统的几何构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对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实施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心内科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手术方法)和实验组(介入封堵术),各67例,比较两组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大小、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成功率。结果实验组实施封堵术成功65例(97.01%);≥15 mm 20例(86.96%);15 mm 42例(97.67%);实验组术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有助于远期和近期疗效的提升且其成功率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胸壁彩色超声心动图 (TTE)结合球囊测量法引导房间隔缺损 (ASD)经导管封堵术的可靠性及实用价值。方法 :对 6 7例ASD患者 ,采用TTE结合球囊法测量ASD伸展径后 ,分别置入相应型号Am platzer封堵器。 结果 :6 7例患者TTE引导经右心导管封堵ASD术均成功 ,超声测量的ASD最大伸展径与其实际伸展径一致 ,相关系数 (r ) =0 .97,P <0 .0 0 1。 6 4例ASD封堵器一次放置成功 ,3例第 2次放置成功 ;封堵术成功后即刻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 ,穿隔血流消失 ;术后 3个月复查 ,6 6例封堵器位置良好 ,房间隔无分流 ,右心系统明显回缩 ;1例原有两孔缺损的封堵其中的大孔后残留少量分流。结论 :TTE结合球囊测量法引导ASD经右心导管封堵术成功率高、安全和无痛苦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