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芽肿性乳腺炎不常见,但文献报告近年有增加趋势。临床特征为育龄经产妇突发乳腺肿块,脓肿形成,继发窦道和溃疡,可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棒状杆菌感染可使病程变得复杂。经皮活检是主要的确诊方法,病理特征为以小叶为中心组织细胞的上皮样和多核巨细胞浸润的非干酪样肉芽肿伴微脓肿,但须做排除性诊断。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分类,随后可行手术、激素治疗后手术和抗分枝杆菌治疗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2.
3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 ,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间住院治疗的3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诊治经过。结果在该研究组中30例(97%)患者有生育史,且11例(35%)有积乳病史。85%(25/29)在产后6年内发病,中位发病间隔期为3年。79%(22/28)不伴有白细胞计数的升高。病理检查病灶为多灶性。93%(29/31)的病例通过I期或II期手术切除病灶得以治愈。结论使用抗生素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控制肉芽肿性胰腺炎的病情进展。病灶切除术是根治该病主要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重庆市中医院和重庆市梁平区中医院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为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9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95例女性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2(21~50)岁。24例血清泌乳素升高,53例血清类风湿抗体谱一项或多项指标升高,26例血清甲状腺抗体一项或两项指标升高,14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谱一项或多项指标升高,33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6例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革兰染色显示杆菌阳性有78例。组织学形态: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化脓性肉芽肿,肉芽肿中心为囊性空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肉芽肿内及周围的炎症细胞主要以CD3+的T细胞为主,CD4+的T细胞数量多于CD8+的T细胞。结论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少见类型,诊断依赖于其特殊的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4.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种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乳腺小叶、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后期易破溃,形成窦道,呈地道式蔓延.该病较少见,目前尚缺乏充分认识,就其临床表现而论,许多方面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相似,故易与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结核、乳腺癌等相混淆.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共诊治32例GM,结合文献对其诊疗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GLM)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的乳腺良性疾病,好发于有生育哺乳史的育龄期女性,多表现为一侧乳房的疼痛性肿块。而结节性红斑的典型表现为双下肢红色触痛的皮下结节,它可作为GLM乳腺外症状出现于病人的病程中,这种伴发现象较为罕见。GLM伴发结节性红斑病人可能具有某些特殊的临床特征。本文对GLM伴发结节性红斑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肉芽肿性乳腺炎误诊为乳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肉芽肿性乳腺炎误诊为乳癌的经验教训。方法 对误诊为乳癌的4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例均为女性,年龄为40~58岁。均表现为质硬、表面不平、活动度差的乳腺肿块,3例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程均在3个月以内。其中2例施行了全乳切除。结论 本病少见,易被误诊。作者认为,对于乳腺肿块,尽管酷似癌肿,也不要贸然行根治术,应想到肉芽肿性乳腺炎等良性疾病的可能,应于术前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经病理证实的GM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39例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其中13例主要表现为多个管道回声延续,26例主要表现为成角和分叶。4例边界清楚,形态尚规则。4例呈现为囊性回声,内见细点状中强回声。余3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腺体回声紊乱。CDFI示大部分病灶可探及血流信号,但血流信号不十分丰富,3例病灶无血流信号。39例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结论 GM的主要超声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内可有管道样回声,边缘成角或分叶,病灶内常可探及血流信号,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手术治疗: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2年确诊的8例IG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和预后情况.结果 87.5%的患者已生育和哺乳.100%患者有肿块,肿块内有程度不等的微小脓肿,乳晕旁受累达50.0%.全组术前仅凭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有50.0%的患者被误诊为乳腺癌.8例均经手术治疗.随访4~25个月,行扩大切除术的6例患者痊愈,而仅行病灶切除术的2例复发,其中1例经泼尼松治疗有效,1例行再次扩大切除术治愈.结论 IGM的病因不清楚,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IGM的金标准,病灶扩大切除术是一种快速、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病理特征及泼尼松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7%的患者在产后1~4年发病,平均随访时间11.7个月,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乳腺肿块及疼痛,影像学表现为非特异性改变,泼尼松治疗2周后缓解率为92.9%,54.5%患者停药后获得治愈并最终免除手术,未观察到患者复发。结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好发于育龄期经产妇女,泼尼松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免除手术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10.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1,30(11):1257-1273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乳腺慢性炎性疾病,近几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其病因不明、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从而导致目前对该病的误诊率较高,特别是治疗不规范、效果欠佳,且病情易反复发作致迁延不愈,俗称“炎症中的癌症”。为此,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甲状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医学会普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乳腺甲状腺外科学组、湖南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湖南乳甲外科联盟5个学术机构,联合省内从事该领域相关专家,就GLM诊治相关内容,多次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充分研讨,力求不断完善,基本达成共识,共同制定《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诊治湖南专家共识(2021版)》。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介绍三例难治性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诊治经过及治疗效果并文献综述。方法〓三例难治性IGM患者均为年轻生育后女性,均因乳房肿块伴红肿及局部破溃甚至窦道形成等弥漫病变就诊,脓液细菌培养阴性,其中2例患者应用“三联抗分支杆菌”药物联合甲泼尼龙片治疗,1例患者接受甲泼尼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结果〓三例患者均得到10个月随访,1例接受“三联抗分支杆菌”药物及甲泼尼龙的患者最终行肿块切除及乳头内陷矫正术后痊愈,其他2例患者均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三联抗分支杆菌”或免疫抑制剂联合类固醇激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效果良好,但前者用药证据较难获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 方法收集海南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间住院治疗的46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诊治经过。 结果42例(91.3%)患者有生育史,且35例(76.0%)有积乳史,先天性乳头凹陷8例(17.3%),5例(10.8%)产后未哺乳,9例(19.6%)有避孕药服用史,37例(80.4%)不伴有白细胞计数的升高,3例(6.5%)病理检查为多灶性。所有病例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得以治愈。 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可能与乳汁淤积有关,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王璟 《浙江创伤外科》2009,14(2):153-153
肉芽肿性乳腺炎为自身免疫反应疾病.表现为非干酪性肉芽肿和局限于乳腺小叶的微小脓肿,临床较少见。本院自1995年至2006年间,共收治肉芽肿性乳腺炎7例.现将该组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乳腺炎性肉芽肿是一种很少见的乳腺疾病,其中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极其罕见。因为本病的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故手术前常常被误诊。我院1995年3月至2001年5月共经手术诊断该病两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定位下病灶精准切除+Ⅰ期微整形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53例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单一肿块;Ⅱ型,单一象限不伴皮损或伴1处皮损;Ⅲ型,多象限不伴皮损或伴1处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重庆市中医院和重庆市梁平区中医院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为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9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95例女性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2(21~50)岁。24例血清泌乳素升高, 53例血清类风湿抗体谱一项或多项指标升高, 26例血清甲状腺抗体一项或两项指标升高, 14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谱一项或多项指标升高, 33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36例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革兰染色显示杆菌阳性有78例。组织学形态: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化脓性肉芽肿, 肉芽肿中心为囊性空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肉芽肿内及周围的炎症细胞主要以CD3+的T细胞为主, CD4+的T细胞数量多于CD8+的T细胞。结论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少见类型, 诊断依赖于其特殊的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回顾国内外关于GLM相关研究的文献报道并结合临床经验,对此进行全面综述并分析。结果 GLM是一种临床上相对较少见的乳腺慢性炎性疾病,近些年来其患病人数不断增多,多发于经产的育龄期妇女,临床上表现为乳腺质硬肿块伴或不伴红肿及疼痛,严重者可伴结节性红斑及关节炎。目前认为GLM的病因主要与细菌感染尤其是克氏棒状杆菌及自身免疫相关。GLM的诊断应结合病史特征、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建立GLM诊疗多学科协作团队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减少误诊。目前针对GLM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包括随访观察、抗生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联合治疗等。结论 目前GLM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共识;其诊断需要多方面结合并建议多学科协作团队合作,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其治疗选择和治疗时机仍无统一标准,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以致于疾病易复发、疗效欠佳,在临床工作中选择治疗方案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旋切联合中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筛选 40 例经病理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并接受微创旋切联合中药治疗的患者,分析治疗效果。结果:40 例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伤口均在 10天内愈合,术后随访 6 个月,均未复发。结论:微创旋切联合中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安全可行,不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的优势,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乳房外形及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不同缝线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后伤口愈合及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68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根据不同的缝线种类随机分为慕丝线组、可吸收线组以及颂宁组,每组56例。比较三组术后7 d和14 d时的线结反应情况、切口愈合时间、愈合等级、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等,并比较三组患者对切口缝合的美学满意度。结果 术后7 d和14 d时,颂宁组线结反应Ⅲ度为14.28%和8.9%,明显低于可吸收线组(41.07%、30.35%)和慕丝线组(35.71%、2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4);慕丝线组、可吸收线组及颂宁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7.4±1.43) d、(7.3±1.88) d及(6.9±0.88) d,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2)。三组术后切口愈合等级无明显差异(P=0.055)。慕丝线组、可吸收线组及颂宁组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71%、28.57%、14.28%,颂宁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慕斯线组(P=0.000);慕丝线组、可吸收线组及颂宁组患者总满意率分别为78.57%、80.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特发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10年6月经穿刺病理证实及手术治疗的24例特发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例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该研究组2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4.5岁,不同时期表现为乳腺包块、脓肿、窦道形成.影像学检查很难将乳腺炎性介质反应和乳腺肿瘤鉴别.2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随访6~96个月,平均随访(47.38±6.38)个月,复发3例(12.5%).结论 特发肉芽肿性乳腺炎多表现为可触及的乳腺肿块,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最终需病理诊断,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