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改良间接MAIPA法对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建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并加以改进(改良MAIPA法)借以检测CITP患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抗血小板GPⅡb/Ⅲa、GPⅠb/Ⅸ的特异性抗体。结果:CITP组血小板糖GPⅡb/Ⅲa、GPⅠb/Ⅸ抗体的总阳性率高于CAA组和肿瘤化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6,P<0.01和χ2=13.02,P<0.01)。结论:在CITP患者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有较高的特异性,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且2种抗体的功效相同。 相似文献
2.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 (RPs)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36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 [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2 2例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9例 ,脾功能亢进 5例 ]全血中 RPs的比例和绝对值 ,观察 RPs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变化 ,并与 2 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对照组 RP s百分率和 RPs绝对值为 (2 .5 2± 1.12 ) %和 (3.32± 1.6 0 )× 10 9/ L;ITP患者的 RPs百分率为 (10 .77± 8.42 ) %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但 RPs绝对值 [(1.74± 3.19)× 10 9/ L]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P <0 .0 5 ) ;CAA及脾功能亢进者的 RPs百分率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 ,分别为 (2 .92± 2 .19) %和 (1.82±0 .97) % ,但 RPs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0 .5 8± 0 .86 )× 10 9/ L ;(0 .5 9± 0 .11)× 10 9/ L ]。结论 :采用本方法测定RPs可靠易行 ,在血小板破坏增多或血小板生成不足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 ,RPs的比例和绝对值均有相应的显著变化。在临床上可作为 ITP诊断的辅助条件 ,并可与其他血小板生成不良性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网织血小板(RP)在不同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程度一致情况下的水平,初步探讨其对血小板减少原因判断的价值。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15例健康志愿者、11例初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尚未获得完全造血重建的血小板减少患者、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造血重建后血小板再次减少患者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率。结果:初治的ITP组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造血重建后血小板再次减少组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再障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获得完全造血重建的血小板减少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对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尤其是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重要意义,对临床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网织血小板测定对血小板减少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 (RP)数值的变化对各型血小板减少疾病的诊断价值 ;外周血RP与骨髓中巨核细胞 (MK)增生程度的关系。方法 以噻唑橙作为RNA的荧光染料 ,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含有RNA的RP ,并计算RP(% )及RP绝对值。结果 (1)正常对照组 :RP(8 4±2 5 ) % ,RP绝对值为 (16 8± 6 8)× 10 9/L。 (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和脾功能亢进症患者RP(%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RP绝对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在不同MK增生级别的ITP患者中 ,RP(% )、RP绝对值在各组之间均无差异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RP(% )及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而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RP(% )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其RP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3)上述疾病患者 ,经治疗有效者RP(% )恢复正常 ,而无效或疗效欠佳者 ,则RP(% )几无变化。结论 外周血RP测定 ,有助于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是血小板减少疾病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也是疗效判断的监控指标。外周血RP与骨髓中MK增生的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因为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促使血小板减少而使机体器官受损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是ITP较常见的表现之一。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大致为两类: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破坏加速。网织血小板(RP)是新释放入血液循环的血小板,是富含RNA类似于网织红细胞(Ret)的最年轻的血小板。RP的数目反映了人体血小板的更新速度、血小板增生情况。2002年11月~2003年4月我们检测了50例健康人、48例ITP患者、35例急性白血病、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的RP,旨在探讨RP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以便更好为临床上诊治ITP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应用固相血小板捕获试验对两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及血清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发现,两位新生儿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为HPA-1,两位母亲为HPA-2,两位母亲及新生儿2血清中含有HPA-1抗体,证明为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讨论了本病的发病因素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IT)是由于母婴间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为HPA—1a或HPA-5b)不合而产生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导致患儿血小板减少甚至脑出血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本病临床并不少见,死亡率大约10%.另约25%以上患儿留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出血以及神经生长发育迟缓,这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王鸣杰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4,(3)
本文选取有发热等疟疾症状、有感染史和涂片疟原虫阳性的28例疟疾病人(间日疟26例,恶性疟2例)进行了研究。28例患者均作了血小板计数,并用抗球蛋白消耗试验测定血小板相关的IgG(PAIgG)。发现有17例血小板减少(<15万/μl),17例中16例PAIgG升高;血小板正常的11例中5例PAIgG 升高。血小板数与PAIgG水平两者为负相关。对10例患者连续测定此两项结果发现,在治疗开始的7天内所有病人的血小板数升高,而PAIgG恢复至正常。对严重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12.
13.
网织血小板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织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r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原因归为两类: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消耗或破坏过多。网织血小板(RP)是新近从骨髓中释放入外周血中的血小板,RP数目反映了人体血小板的更新速度、血小板生成能力。2002年11月-2004年6月我们检测50例健康人、48例ITP病人和其中30例获完全缓解ITP及35例急性白血病(AL)、25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外周血的RP%和绝对计数,旨在初步探讨RP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是一种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为特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ITP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月经过多,甚至内脏或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地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状态与ITP临床相关性,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6-08-2019-08在我院住院的ITP患者93例,对其中64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64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我地区ITP患者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率高于同期住院患者(46.2%vs 18.7%,P=0.004);对于疗效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乙肝感染状态是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我地区ITP患者存在乙肝隐匿性感染可能,对于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的ITP患者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可尽早应用血小板生成素二线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临床血液学杂志》2020,(5)
目的:分析我地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状态与ITP临床相关性,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6-08-2019-08在我院住院的ITP患者93例,对其中64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64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我地区ITP患者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率高于同期住院患者(46.2%vs 18.7%,P=0.004);对于疗效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乙肝感染状态是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我地区ITP患者存在乙肝隐匿性感染可能,对于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的ITP患者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可尽早应用血小板生成素二线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脾切除术治疗的ITP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疗效,包括显效、良效、进步、无效,并对性别、年龄、脾脏大小、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术前病程时长、术前血小板计数、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25例采用腹腔镜术式,6例采用开腹手术;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显效21例(67.7%),良效5例(16.1%),进步3例(9.7%),无效2例(6.5%),无一例死亡。年龄≤30岁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年龄30岁的患者(P=0.046),术前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术前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患者(P=0.018)。结论:脾切除术是一种治疗ITP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年龄小于30岁和术前血小板计数高于20×10~9/L是对ITP脾切除术疗效有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英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4,30(2):104-108
摘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 为免疫介导的疾病,分为原发性ITP和继发性ITP。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组主要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容易合并继发性ITP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CTD-ITP患者出血倾向增加,严重者可致内脏出血,病死率高,是影响CTD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关CTD-ITP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新型生物制剂和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的使用让更多患者获益。早期诊断、出血程度分级、风险判断以及个性化达标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巨核细胞数和形态的观察一直作为判断骨髓血小板生成情况的手段应用于临床 ,但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而且容易造成人为误差。 1 969年 Ingram和 Coopersmith应用新亚甲蓝染色发现放血后的 Beagle犬外周血液中含有一种清晰的浓染网状结构的血小板 ,被命名为网织血小板 ( Reticulated platelet,简称 RP) ,放血前 RP为0 .8%~ 3.0 % ,放血后 5~ 1 0天增加至 6%以上 ,认为这种 RP与网织红细胞类似 ,能反映骨髓血小板的生成状态〔1,2〕。由于检测技术的进步 ,RP的检测已应用于临床。现就其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作综述。1 … 相似文献
20.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既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独立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出血性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或有皮肤黏膜出血,乏力是该病最为常见的非出血表现。近年来ITP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对近年来ITP诊断和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