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背景:对于脑卒中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较多,但对二者比率及其意义无深入研究。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动态变化。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神经病学实验室。 对象:于1999—09/2001—12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患者中选出急性脑梗死216例,男133例,女83例。脑出血112例,男68例,女44例。健康对照组106人,其中男63人,女43人,选自健康查体人员。 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了32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病程1~3d,1,2,4,8,12周和健康对照组106人的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含量。 主要观察指标: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含量及一氧化氮与内皮素的比值。 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1~3d内)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下降并达最低值,以后逐渐上升,4周左右接近正常水平;内皮素则在急性期明显上升,2周时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恢复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4~8周时才接近正常水平。②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一氧化氮/内皮素于病程1~3d时已有明显下降(P〈0.05),1周时下降至波谷(P〈0.001),2周时已回升至正常水平;脑出血组急性期一氧化氮/内皮素下降更为明显,1~3d即显著下降(P〈0.001),1周时降至波谷(P〈0.001),然后逐渐上升,病程中波动较大,8周时才上升至正常偏高水平;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间一氧化氮/内皮素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一氧化氮、内皮素这两种效应相反的血管作用物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含量改变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含量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 方法用分光光度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同时与28例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病例组血浆一氧化氮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浆内皮素含量则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两者含量呈负相关(r=-0.348,P<0.05). 结论结果显示一氧化氮和内皮素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摄入乙醇对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7/12在右江民族医学院应用生理研究室完成。健康家兔32只,体质量1.7~2.5kg,雌雄不拘,以完全随机分组设计法分为乙醇0.5g/kg、乙醇1.0g/kg、乙醇1.5g/kg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用浓度为体积分数为0.5的乙醇溶液,按0.5、1.0、1.5g/kg体质量,分别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组用与乙醇量相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来代替。注射后15min从颈总动脉取血,测定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另取健康SD大鼠18只,体质量190~25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灌胃组和乙醇灌胃组,每组9只。乙醇灌胃组用浓度为体积分数为0.5的乙醇溶液,按0.5g/(kg·d)的乙醇量连续灌胃15d,1次/d生理盐水灌胃组以乙醇量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来代替。15d后取血,测定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结果:32只家兔、1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乙醇用量在1.0g/kg体质量以下时,随着静脉注射量增加,家兔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呈线性减少,两者呈线性负相关(r2=0.943,P=360.78,P<0.001);血浆内皮素含量则随乙醇增加而明显增多(P<0.05,P<0.01),两者也呈线性正相关(r2=0.309,F=9.84,P<0.01)。乙醇用量达1.5g/kg体质量时,家兔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反而明显增多(P<0.01),此时血浆内皮素含量却明显减少(P<0.01)。不管乙醇用量多少,血浆一氧化氮与内皮素含量往往呈负性变化(r=-0.532)。②按乙醇量为0.5g/(kg·d)连续灌胃15d后,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不同量、不同途径摄入乙醇,对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①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呈负性变化。②适量的乙醇静脉注射可引起血浆一氧化氮线性下降,内皮素线性升高,两者变化呈负相关;乙醇灌胃摄入引起血浆一氧化氮升高,内皮素下降。  相似文献   

4.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及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在脑梗塞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 3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 ET和 NO含量 ,并进行动态观察 ,并与 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塞急性期血浆 ET含量显著升高 ,NO含量显著降低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显著 (P<0 .0 1)。血浆 ET含量在发病 72 h最高 ,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 ,至恢复期降至正常 (P>0 .0 5 )。血浆 ET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NO含量在发病72 h最低 ,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 ,至恢复期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NO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脑梗塞时血浆 ET升高 ,NO下降 ,二者含量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ET和 NO在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含量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分光光度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同时与28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病例组血浆一氧化氮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浆内皮素含量则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两者含量呈负相关(r=-0.348,P〈0.05)。结论 结果显示一氧化氮和内皮素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0例脑出血患者起病后24h内和6d后的血清谷氨酸的水平,并与在24h内采用改良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strokescale,SSS)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20d后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independentmeasure,FIM)的评定值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血清谷氨酸(24h)的水平和SSS得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8782,P<0.001),和FIM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4859,P<0.001)。将24h测量的血清谷氨酸浓度与6d后血清谷氨酸浓度值比较,分为持续增高组与降低组,两组20d后的FIM平均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8,P<0.01),血清谷氨酸浓度持续增高组的FIM得分犤(66.82±23.01)分犦远远低于谷氨酸浓度降低组犤(94.13±8.32)分犦。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谷氨酸浓度可影响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并参与继发性的脑损伤,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当归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钠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及红细胞中过氧化脂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红细胞过氧化氢酶活性、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4-06/2005-06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住院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2例(男35例,女7例)为治疗组。年龄61~77岁。均按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选择同期本院年度进行健康体检人员40名男性为对照组,年龄58~76岁。纳入对象均对检测指标知情同意。治疗组给予阿魏酸钠注射液[巴里莫尔制药(通化)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501]300mg加入50g/L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2周。②治疗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末,对照组于约定日,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血浆及红细胞中过氧化脂质,采用连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血浆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采用酶动力学法测定红细胞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酶偶联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2例和体检者4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阿魏酸钠的清除氧自由基能力:治疗组治疗前血浆和红细胞过氧化脂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红细胞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和红细胞过氧化脂质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血浆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红细胞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0.01)。说明阿魏酸钠有清除自由基、减轻膜脂质过氧化、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②阿魏酸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治疗组治疗前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为(21.1±11.7)μmol/L,低于对照组[(36.4±10.2)μmol/L,P<0.01],血浆内皮素水平为(94.4±16.9)ng/L,高于对照组[(51.8±17.7)ng/L,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为(34.7±10.9)μmol/L,高于治疗前(P<0.01),血浆内皮素水平为(65.4±17.4)ng/L,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阿魏酸钠干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膜脂质过氧化、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同时可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一氧化氮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但其作用的研究结果具有争议性.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一氧化氮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神经内科,血液科,检验科.对象选择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42例,正常对照组41例,均为健康体检者和献血者.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研究对象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正常对照一氧化氮含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入院时高(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出血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60.70±21.56)μmol/L,(55.19±28.53)μmol/L,(58 51±28.53)μmol/L,(62.13±23.30)μmol/L,比正常对照组低(t=4.386 8,t=4.747 6,t=4.187 3,t=3.969 8,P<0.01),且连续4次检验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前3次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与脑出血同期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出血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高(t=3.3436,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低水平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脑出血患者的低水平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梗死患者持续时间更长,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吕晶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493-3495
目的 通过对20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一氧化氮水平的动态观察,探讨其与急性脑血管病情变化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第1、第2、第3、第4 NO含量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中N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发病后第1周显著升高,随着病情好转,第2~4周逐渐下降.出血性脑血管病中NO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 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NO水平动态观察,可判定病情和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贝尔面瘫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比色法测定21例贝尔面瘫患者治疗前、后及20例正常者的血浆ET及NO的含量。【结果】贝尔面瘫患者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浆中的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ET异常增高和NO持续低水平状态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在贝尔面瘫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ET和NO水平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背景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表明,脂蛋白(A)是一个新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较大.目的探讨高脂蛋白(A)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对象选择1999-09/2002-03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94例脑卒中患者.29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脑梗死组159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135例.脑梗死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者109例,腔隙性脑梗死者50例.并选择来自门诊连续健康体检人员94例为健康体检组.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的血浆脂蛋白(A),并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别按血脂各项正常与否(脂蛋白(A)除外)分成两组,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脂蛋白(A)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性别、高血压及血脂各项与脂蛋白(A)血清水平有无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和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脂蛋白(A)的比较.②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血脂各项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所纳入的294例患者及94例正常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和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脂蛋白(A)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出血组患者脂蛋白(A)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脂蛋白(A)浓度较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高(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脂蛋白(A)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血脂各项的相关性分析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脂蛋白(A)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脂蛋白(A)水平接近(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亦显示性别、高血压及血脂各项与脂蛋白(A)血清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高脂蛋白(A)可能是脑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不同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血清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增高,其变化可成为重要的免疫学功能检测指标,但其在急性脑梗死时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梗死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与脑出血患者和正常人比较。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脑二科。对象:选择2002-05/2004-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脑二科住院患者132例。其中脑梗死89例,根据梗死灶分为为大梗死组(n=25,>10cm3),中梗死组(n=31,4~10cm3),小梗死组(n=33,<4cm3);脑出血组43例。以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方法: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发病后分别在发病后24h、3,7和14d取血,脑出血患者分别在发病后24h和14d取血。3组均取静脉血4mL。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梗死不同病程中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与其他两组比较。②不同大小梗死灶的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比较。③脑梗死并发感染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结果:162例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1184.5±68.3),(693.9±41.7),(576.1±39.8)μg/L,P<0.01]。梗死发生后24h至第7天呈上升趋势,7~14d呈下降趋势,但第14天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仍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②大梗死灶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1217.4±59.3),(1132.6±51.9),(983.7±54.2)μg/L,P<0.01]。③脑梗死后并发感染者在发病后3,7,14d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P<0.01)。结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变化过程,可作为脑梗死时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阻断其生成和表达为改善脑梗死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与急性期脑梗死体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的水平,评价其与急性期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65例ACI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并与58例脑出血患者和8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比较.结果 ACI组24h血清slCAM-1水平C(4.73+0.26)mg/L)]明显高于脑出血组((2.81士0.18)mg/L]和健康对照组[(2.64士0.25)mg/L],直至发病后14 d仍高于脑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1).大梗死组(梗死灶>10 cm3)血清sICAM-1水平[(5.14±0.34)mg/L]明显高于中梗死组[梗死灶4~10 cm3,(4.47±0.20)mg/L)和小梗死组[梗死灶<4 cm3,(4.12士0.28)mg/L,P均<0.01].ACI后伴感染组在14 d内血清sl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不伴感染组(P<0.05或P<0.01).结论 血清siCAM水平的变化与ACI梗死灶的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在24 h内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105例,选93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NSE浓度,按SSS标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出血量以入院时CT显示计。结果急性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与出血部位无明显关系(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少量出血(13.81±3.95)μg/L、中量出血(18.74±4.32)μg/L、大量出血(25.19±3.0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8.62±2.64)μg/L],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与出血量成正比(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926,P<0.05)。结论血清NSE能够反映神经组织的损害程度,可作为老年急性脑出血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对去势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去势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去势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经肌注苯甲酸雌二醇并观察损伤区组织病理学、神经功能及血液中NO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雌激素组的脑梗死体积比、脑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中NO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脑缺血后雌激素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降低体内NO含量是脑保护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脑卒中的发病有早晨高、晚上低的早晚规律变化,而脑血栓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的变化及与脑血栓发病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水平对脑血栓急性期患者24 h内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发病的相关性.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免中心和检验科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对象选择2002-01/2003-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血栓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5±4.1)岁.既往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史者10例,单纯有高血压史者8例,糖尿病史者1例,无高血压、糖尿病史者13例.同期选择在本院健康查体者30例为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1±6.25)岁.所有参加者对本实验知情同意. 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32例脑血栓患者和20例健康人在200,800,1400,2000时,测定其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脑血栓组与对照组24 h内4个时间点血浆内皮素水平.②有无病史的脑血栓患者24 h内4个时间点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参加实验的32例脑血栓患者和30例对照组血样检测结果全部进入统计分析.①脑血栓患者昼夜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9.1~30.5,P<0.001),在24 h内200内皮素水平最低(69.96±3.92)ng/L,800最高(78.55±3.80)ng/L,(t=5.67,P<0.01).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脑血栓患者24 h内(200,800,1400,2000)的内皮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73.28±7.89),(64.52±5.29)ng/L;(82.39±8.62),(75.81±5.14)ng/L;(81.39±8.62),(70.32±5.97)ng/L;(82.47±5.04),(65.27±5.14)ng/L,(t=2.11~5.17,P<0.05~0.01)].结论脑血栓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24 h内有早晨高和晚上低的节律性变化,其变化与脑血栓发病早晨为高发时间的现象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 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暴露组(服用阿司匹林)与非暴露组(不服用阿司匹林或任何抗血小板药物),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90岁)脑梗死的复发、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情况。结果 与非暴露组比较,各个的年龄段暴露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增高(P<0.05)。在61~90年龄段,暴露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趋势低于非暴露组(P<0.05)。41~80岁年龄段,各暴露组脑出血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71~90岁之间,各暴露组脑出血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增加(P<0.05)。需治疗例数在71~90岁年龄段增加(P<0.05);在61~70岁年龄段相对危险度最高,81~90岁年龄段归因危险度最大。结论 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效果存在差异,41~60岁之间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获益最大,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脑梗死有多种发病机制,自由基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和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害过程.复方丹参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脑梗死和冠心病的活血化瘀中药,其作用机制还有许多不明之处.目的观察复方丹参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自由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2-02/12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538例,其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均经脑CT扫描确诊,均为发病在72 h以内的首次发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排除伴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血管性痴呆和延髓麻痹以及中途不合作者.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为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52~78岁,平均(64.62±5.80)岁.入选病例按先后顺序和对照组自愿原则采用抽签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方法两组基础治疗相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注射,1次/d,连用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应用血栓通注射液15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注射,1次/d,连用14 d为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②临床疗效评定.③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ipoperoxide,LPO)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经自身对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28.62±6.76比13.84±8.16和对照组28.58±7.05比21.52±8.24,t=8.134和t=3.796,P<0.001),而研究组评分的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861,P<0.001);复方丹参治疗脑梗死的有效率为88.24%,显著优于对照组(67.65%)(x2=4.19,P<0.05);复方丹参能使患者血清的LPO水平[(8.69±1.28)nmol/L比(5.86±1.42)nmol/L,t=8.628,P<0.001]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具有统计学差异[(5.86±1.42)nmol/L比(8.56±0.95)nmol/L,t=9.125,P<0.001];同时显著升高血清的SOD活性[(26.25±4.64)mkat/g比(30.01±3.87)mkat/g,t=3.629,P<0.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具有统计学差异[(30.01±3.87)mkat/g比(26.33±4.14)mkat/g,t=3.778,P<0.001 ].结论复方丹参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能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LPO含量,升高血清SOD活性.推测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其重要的机制之一,为其在临床上治疗脑梗死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MSCs)移植同时予以异氟烷治疗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大鼠10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脑梗死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脑梗死组、AMMSCs移植组、异氟烷组、(AM-MSCs+异氟烷)组,造模后6 h给予相应治疗。移植后7 d各组随机处死6只,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GAP-43、AQP4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移植后24 h、3 d及造模后1、2、3、4周行动物神经功能缺损(NSS)评分,在移植后21~28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4周后处死行免疫组化、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移植后7 d,(AM-MSCs+异氟烷)组大鼠脑组织中GAP-43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脑梗死组、AM-MSCs组、异氟烷组(P0.05);异氟烷组和AM-MSCs组的大鼠脑组织中GAP-4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脑梗死组(P0.05)。(AM-MSCs+异氟烷)组的AQP4 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其他各组(P0.05);AM-MSCs组和异氟烷组低于脑梗死组(P0.05)。移植后1周,(AM-MSCs+异氟烷)组的NSS评分低于异氟烷组、AM-MSCs移植组,异氟烷组、AM-MSCs移植组低于脑梗死组(P0.05)。移植后3~5 d,(AM-MSCs+异氟烷)组平均逃逸潜伏期较异氟烷组、AM-MSCs组、脑梗死组缩短(P0.05或P0.01)。(AM-MSCs+异氟烷)组的目标距离百分比高于异氟烷组和AM-MSCs组(P0.05),并高于脑梗死组(P0.01)。伤后4周,脑梗死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异氟烷组、AM-MSCs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AM-MSCs+异氟烷)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P0.05)。CM-Dil的阳性细胞数(AM-MSCs+异氟烷)组高于AM-MSCs组,异氟烷组高于脑梗死组,假手术组最少(P0.05)。结论:异氟烷干预联合AMMSCs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