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空蝶鞍综合征鞍区水平脑脊液流动磁共振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法(MRI PC-cine)观察空蝶鞍综合征鞍区脑脊液的流动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方法筛选11例空蝶鞍综合征患者,测量其鞍区脑脊液流动情况,在正中矢状位T1WI或T2WI图像上选择鞍区层面,编码速率20cm/s,计算鞍区水平脑脊液流动方向、流速、流量率等情况并研究其与心动周期的关系。结果空蝶鞍综合征鞍区脑脊液流动在1个心动周期内表现为双向流动,收缩期向下最大流速、舒张期向上最大流速、平均向下流速、平均向上流速、平均流速分别为(1.50±0.91)cm/s[(382.36±281.94)ms]、(1.84±1.36)cm/s[(286.55±276.62)ms]、(0.64±0.67)cm/s、(0.91±0.57)cm/s、(0.69±0.64)cm/s。收缩期向下最大流量率、舒张期向上最大流量率、平均向下流量率、平均向上流量率、平均流量率、平均净流量率分别为(0.015±0.082)ml/s、(0.018±0.013)ml/s、(0.067±0.068)ml/s、(0.077±0.061)ml/s、(0.007±0.055)ml/s、(0.055±0.046)ml/s。平均心动周期为(800.47±141.38)ms。结论MRIPC.cine能无损伤地研究人体脑脊液的流动和比较精确地确定脑脊液的流速、流量率和方向,是一种优于其他方法研究脑脊液流动的重要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MR相位对比法分析对照组、梗阻性脑积水组(脑积水组)中脑导水管平面脑脊液流量、流速及流动曲线。材料与方法对照组30例,脑积水组16例,均应用3.0 T MR扫描仪、相位对比电影序列对导水管平面脑脊液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结果对照组导水管平面脑脊液呈与心脏搏动相关的双向节律性流动。对照组脑脊液流动曲线呈平滑倒"U"形29例,波浪形1例。脑积水组呈欠规则倒"U"形1例,波浪形15例。对照组头侧与足侧脑脊液平均流量分别为(0.0311+0.0201)ml/s、(0.0366+0.0196)ml/s,流速分别为(4.027+1.174)cm/s、(4.107+1.433)cm/s脑积水组头侧与足侧脑脊液平均流量分别为(0.0070+0.0069)ml/s、(0.0078+0.0044)ml/s,流速分别为(0.550+0.327)cm/s、(0.599+0.606)cm/s。两组头侧与足侧脑脊液平均流量、流速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义(P0.05)。结论 MR相位对比法能显示导水管平面脑脊液的流动节律,流速。对照组、脑积水组导水管平面的脑脊液流动节律、头侧及足侧的脑脊液平均流量、流速均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集脑小血管疾病患者经磁共振相位对比成像进行脑脊液的流量、搏动及颈部大血管血液的流量、搏动数据,分析脑脊液的流量、搏动及颈部大血管血液的流量、搏动与脑小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40例经头颅磁共振诊断为脑小血管疾病的患者,根据是否伴有认知损害分为损害组(n=14)、无损害组(n=26)。比较两组患者的脑脊液上下峰流速、颈部大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液流速以及舒张期末血液流速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无损害组中脑导水管脑脊液上峰速度为(6.85±2.03)cm/s,显著高于损害组的(4.62±2.27)cm/s(P <0.01);无损害组中脑导水管脑脊液下峰速度为(6.02±1.48)cm/s,显著高于损害组的(4.14±1.35)cm/s(P <0.01)。损害组颈部大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液流速以及舒张期末血液流速水平均低于无损害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研究结果,脑小血管疾病与脑脊液流速及颈部大血管血液流速均呈负相关(r=-0.892,P <0.001;r=-0.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相位电影磁共振技术定量测量小儿不同年龄段中脑导水管区脑脊液(CSF)流动参数的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60例体检健康的小儿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分组,其中1岁15例为A组、1~6岁27例为B组,6~14岁18例为C组。三组儿童均行相位电影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三组中脑导水管区CSF流量及流速的情况。结果 B组中脑导水管上、中段CSF向上、下流速均明显高于C组(均P0.05);而A组与B组、C组向上、下流速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B组、C组中脑导水管上、中、下段水平CSF向上、下流量均明显高于A组(均P0.05),而B组与C组各段向上、下流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三组导水管下段CSF向上流速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而A组、B组向下流速均高于C组(均P0.05)。结论 0~14岁小儿中脑导水管CSF流速及流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6岁CSF流速及流量明显升高,可据此初步建立年龄低于14岁的正常儿童中脑导水管区各段CSF流动参数的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技术对3脑室底造瘘(ETV)术后瘘口区脑脊液(CSF)流动情况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对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导水管狭窄或闭塞行ETV 术后的患者行正中矢状位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对瘘口区CSF流动情况进行定性观察,根据矢状位所见行垂直于瘘口区的轴位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测量并计算瘘口区的收缩期最大流速(MSV)、舒张期最大流速(MDV)、平均流率(AFR)及1个心动周期CSF搏动量(SV)、净向下流量(NV)。记录收缩期时长、收缩期开始及达到MSV时间点数值并计算各数值在整个心动周期中的百分比。将上述各数值与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中脑导水管区的各数值相比较。结果 ETV 术后瘘口区的CSF表现为与正常导水管相似的双向搏动,但其收缩期开始及达到MSV时间点较正常对照组滞后,分别位于R波之后(35.52±10.26)%及(54.89±12.84)%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24.47±7.64)%和(42.95±10.88)%]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8、3.536,P=0.000、0.003)。CSF收缩期占心动周期的百分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P=0.866)。研究组的MSV、MDV、SV、AFR分别为(-3.21±1.34)cm/s、(3.95±2.31)cm/s、(121.27±75.97)μl、(20.79±10.16)ml/min,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90±1.14)cm/s、(3.45±1.27)cm/s、(41.77±20.05)μl、(7.28±2.42)ml/min。研究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MSV和MDV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8、0.762,P=0.202、0.459)。研究组的SV及AF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13、4.006,P=0.000、0.001)。结论 ETV可以重建CSF循环。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可以对ETV术后瘘口区CSF流动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瘘口区收缩期较正常导水管滞后,SV及AFR明显大于正常导水管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 MRI)观察颅内基底动脉(BA)、上矢状窦(SSS)和中脑导水管(AM)的生理流动模式。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37名,采用PC MRI测量BA、SSS和AM流体的流动模式。观察时相-流速曲线特征,记录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峰值流速及达峰时相点,并计算两峰值时相差率,记录心动周期内每搏流量、净流量。结果 BA呈单向高幅流动,时相-流速曲线为"缓降-速升-缓降"型;SSS呈单向低幅流动,曲线为"缓降-缓升-缓降"型,两波峰时相差率最小;AM脑脊液呈双向振动式流动,呈"缓升-缓降-缓升型",时相差率最大,绝对每搏流量(74.03±33.22)×10-3 ml,向4脑室净流量为(3.70±2.78)×10-3 ml。BA心动周期内两流速波峰间时相差率小于SSS、AM(F=26.63,P<0.01)。结论 BA、SSS及AM的生理流动模式不同。脑室系统、脑组织容积在心动周期内发生动态变化。PC MRI时相-流速曲线可直观、准确地观察脑血管、脑脊液的流动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囊虫型脑积水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总结7例脑囊虫型脑积水在内镜下手术的临床治疗护理资料。结果7例脑囊虫型脑积水的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临床症状缓解。脑脊液电影成像:术后6个月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最大流速较术前增加(2.18±0.34)cm/s,最大流量较术前增加(0.22±0.07)cm/s。结论掌握脑囊虫型脑积水临床症状和以往患者治疗病史,根据神经内镜手术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观察和护理,可减少并发症,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相位对比电影MRI(PC cine MRI)定量测量乙状窦血流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应用PC cine MRI测量20名正常志愿者双侧乙状窦正向峰值流速(PPV)、反向峰值流速(PNV)、平均每搏血流量(AFV/B)、正向平均每搏血流量(APFV/B)、反向平均每搏血流量(ANFV/B)。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及心率、乙状窦截面积计算平均每分血流量(AFV/M)、正向平均每分血流量(APFV/M)、反向平均每分血流量(ANFV/M)、正向平均流速(APV)、反向平均流速(ANV)及反流分数(RF)。结果左右侧乙状窦PPV分别是:(24.7±7.4)cm/s、(29.8±4.7)cm/s;APV:(10.6±2.9)cm/s、(15.7±3.3)cm/s;APFV/B:(3.8±2.0)ml/beat、(5.2±2.0)ml/beat;APFV/M:(252.3±125.4)ml/min、(345.5±125.8)ml/min;AFV/B:(3.8±2.0)ml/beat、(5.1±1.9)ml/beat;AFV/M:(250.9±126.4)ml/min、(335.4±117.0)ml/min。右侧乙状窦PPV和APV均明显大于左侧(P〈0.05),而左右侧APFV/B、APFV/M、AFV/B和AF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乙状窦PNV四分位间距分别是:0.2~34.3cm/s、0~34.4cm/s,ANV:0~0.3cm/s、0~1.0cm/s,ANFV/B:0~0.1ml/beat、0~0.4ml/beat,ANFV/M:0~6.5ml/min、0~30ml/min,RF:0%~2.7%、0%~6.3%。左右侧上述反向血流指标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 cine MRI可用于定量测量乙状窦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三维稳态构成干扰(3D-CISS)序列和相位对比电影(cine PC)序列鉴别诊断非肿瘤性脑积水的价值。方法 选取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脑室系统扩大的非肿瘤性脑积水患者65例及健康志愿者30名(对照组),对中脑导水管区进行3D-CISS和cine PC序列扫描。依据3D-CISS序列所见中脑导水管有无梗阻,将患者分为梗阻组和交通组,动态播放矢状位cine PC图像,观察各组中脑导水管处脑脊液(CSF)流动情况;对轴位cine PC测得的中脑导水管处CSF流速、流量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D-CISS序列清晰显示22例中脑导水管梗阻(梗阻组),43例无梗阻(交通组)。矢状位cine PC图像示梗阻组仅2例中脑导水管见微弱CSF流动信号,余均无明显CSF流动;而交通组CSF流动信号明显。轴位cine PC测得交通组中脑导水管CSF流速和流量较对照组增多(P均<0.05)。结论 3D-CISS序列结合cine PC序列可无创定性、定量观察CSF流动,有助于鉴别非肿瘤性脑积水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相位对比磁共振技术测量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评价相位对比磁共振技术测量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和右冠状动脉(RCA)进行成像,利用相位对比、流速编码电影磁共振技术测量两支冠状动脉近段的血流,得到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平均流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MR检查成功得到11支LAD及10支RCA近中段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及平均流量,测量值分别为(18.21±4.45)cm/s和(15.55±3.40)cm/s、(7.48±1.59)cm/s和(6.43±1.69)cm/s、(0.62±0.16)ml/s和(0.70±0.28)ml/s;所有参数与TTE检查结果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MR测量值与既往同类研究结果接近.结论 MR测量冠状动脉血流流速和流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声多普勒超声观察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后患肢主要动脉的管径和血流速度变化,为临床观测患儿上肢发育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对31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腋动脉、肱动脉管径及血流峰值速度,并行患、健侧对比.结果 患侧腋动脉和肱动脉管径较健侧细,腋动脉平均管径患侧为(0.22±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12个月内,经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再狭窄患者31例(植入支架再狭窄47处)、未狭窄患者63例(植入支架89处)及健康对照者30名行超声检查,获取支架内、支架近心端及远心端自体血管的二维超声声像图特点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收缩期血流加速时间(AT),与健康对照者相应血管血流参数作比较。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PSV、AT对下肢动脉ISR的诊断价值。结果未狭窄组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支架内PSV分别为(146.71±35.59)、(120.11±25.67)、(96.44±32.87)cm/s,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19.67±15.34)、(91.17±15.09)、(71.13±21.23)cm/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7、2.459、2.321,P均〈0.05);未狭窄组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AT分别为(84.98±13.77)、(87.33±16.36)、(90.77±12.05)ms;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8.23±21.24)、(82.31±18.24)、(84.29±23.01)m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96、1.904、1.835,P均〉0.05)。再狭窄组支架近心端、狭窄处、远心端PSV分别为(87.67±23.34)、(218.17±72.09)、(54.13±21.23)cm/s,未狭窄组支架近心端、支架内、远心端PSV分别为(91.71±25.59)、(131.11±45.67)、(96.44±32.87)cm/s,组间比较,支架内/狭窄处及支架远心端PS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2、3.511,P均〈0.01),支架近心端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1,P〉0.05);再狭窄组支架近心端、狭窄处、远心端AT分别为(98.31±14.09)、(109.54±21.03)、(158.23±45.21)ms,未狭窄组支架近心端、支架内、远心端AT分别为(84.98±13.77)、(86.34±19.36)、(83.77±17.05)ms,组间比较,支架内/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价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同步性的短期影响.方法 收集因首次ASTEMI住院并接受择期PCI治疗的患者5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室壁运动状态将心肌分为梗死组(MI组,n=89)、缺血组(ISCHE组,n=93)及对照组(Con组,n=117).于术前3d内及术后1个月行常规超声和TDI检查.测得左心室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指标及收缩同步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收缩末内径(LVESD)及收缩末容积(LVESV)缩小[(56.00±2.95)mm vs.(54.42±3.50)mm;(33.83±4.24)mm vs.(31.42±3.82)mm;(45.58±9.40)ml vs.(43.25±9.64)ml;P<0.05];射血分数(LVEF)增加[(56.42 ±5.93)% vs..(58.92±5.32)%,P<0.01];二尖瓣环收缩期峰速度(S'a)增加[(8.60±2.25) cm/s vs.(11.86±2.66) cm/s,P<0.05];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期峰速度(E/Ea)减小(6.91±1.06 vs.5.52±1.18,P<0.01);左心室12节段收缩期纵向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D有减小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42.37±20.41) ms vs.(37.60±17.07) ms,P>0.05].ISCHE组心肌应变(S)增加[(12.73±4.96)% vs.(15.02±4.70)%,P<0.05],但MI组无变化[(11.33±4.99)% vs.(12.56±5.10)%,P>0.05].结论 择期PCI可短期内改善ASTEMI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舒张功能和缺血心肌的功能.组织应变成像(SI)可敏感、准确地评价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糖尿病组),同期住院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入组患者的病史并检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采用 VS-1000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心踝血管指数( CAVI),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包括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早期流速峰值( E)、左心室舒张晚期流速峰值( A)、E/ A 比值及 E 峰减速时间(EDT)。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CAVI 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患者 LAD、A、EDT、CAVI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AD 分别为[(39.5±5.3)mm 与(34.4±4.2)mm;A 分别为(76.6±13.5)cm/ s 与(71.3±13.4)cm/ s;EDT 分别为(206.6±56.3)ms 与(185.5±34.4)ms;CAVI 分别为9.6±1.1与8.5±0.9];而 E、E/ A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E 分别为[(56.6±20.4)cm/ s 与(67.5±16.4)cm/ s;E/ A 分别为0.73±0.21与0.96±0.2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0.001、0.004、0.002、0.001、0.001、0.001)。在校正了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等相关因素后 CAVI 仍与E/ A 呈负相关(r =-0.339,P <0.05),与 EDT 呈正相关(r =0.314,P <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心脏舒张功能减低,动脉僵硬度增加,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瘘口钙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35例以AVF进行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AVF瘘口处有无钙化,根据瘘口是否钙化将病例分为瘘口钙化组及非钙化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瘘口直径、瘘口平均血流速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瘘口血流量.同时收集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钙、血磷、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相关血指标,记录患者年龄、瘘使用时间及平均动脉压等一般情况.对上述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瘘口钙化组患者AVF使用时间、平均动脉压高于非钙化组[(29.4±18.66)月比(16.4±9.62)月,P=0.019; (117.15±5.86) mmHg比(112.33±7.14) mmHg,P=0.036],瘘口平均血流速度、钙磷乘积及LDL高于非钙化组[(157.30±9.47) cm/s比(150.38±10.32) cm/s,P=0.048; (59.09±7.77) mg2/dl2比(53.12±8.76) mgVdP,,P=0.041; (2.49±0.55)mmol/L比(2.11±0.48)mmol/L,P=0.044];而2组患者年龄[(55.3±9.23)岁比(51.2±7.99)岁]、瘘口直径[(0.43±0.08)cm比(0.43±0.09) cm]、瘘口处血流量[(1439.32±496.87) ml/min比(1370.01±579.47) ml/min]、血红蛋白[(105.25±20.52)g/L比(106.87±16.36)g/L]、血钙[(2.30±0.17) mmol/L比(2.19±0.16)mmol/L]、血磷[(2.07±0.21) mmol/L比(1.97±0.47)mmol/L]、总胆固醇[(3.80±0.85) mmol/L比(3.73±1.15)mmol/L]、三酰甘油[(1.55±0.87) mmol/L比(1.66±2.00) mmol/L]及HDL[(1.02±0.22) mmol/L比(0.96±0.15)mmo/L]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F使用时间(OR=1.150,P=0.041)、瘘口平均血流速度(OR =1.230,P=0.029)及LDL(OR =174.706,P=0.016)与瘘口钙化相关. 结  相似文献   

16.
模拟失重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环境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研究对象为16位健康男性志愿者,平均年龄(20.38±2.00)岁,身高(174.75±3.85)cm。受试者取-6°头低足高位,连续卧床21d。受检者空腹8h以上,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采用GE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安静状态下检测门静脉的血流变化。结果模拟失重后门静脉左右径和前后径均有增加趋势,但与模拟失重前1d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失重后1d门静脉最大流速即显著下降,由模拟失重前1d的(19.8±7.7)ml/s下降为(17.1±6.8)ml/s。模拟失重后3d、7d、14d和21d门静脉最大流速继续逐步下降,与模拟失重前1d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拟失重直立后,门静脉最大流速逐渐上升,至直立后7d上升为(18.7±7.4)ml/s,与模拟失重前1d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失重前1d门静脉的血流量为(1028.27±237.14)ml/min,模拟失重后1d门静脉血流量即下降为(906.23±209.89)ml/min,此后的3d、7d、14d和21d,其血流量持续下降,与模拟失重前1d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拟失重直立后1d,门静脉血流量即上升为(934.29±217.13)ml/min,至直立后7d上升为(980.48±227.41)ml/min,与模拟失重前1d门静脉的血流量基本持平。结论模拟失重后,肝门静脉血流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变化类型为不适应型。临床应加强肝脏对抗失重环境的防护措施研究,以确保航天员的航天训练和太空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17.
桥本甲状腺炎超声声像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超声引导细针穿刺作为诊断桥本甲状腺炎的金标准,探讨桥本甲状腺炎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216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确诊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超声表现.超声观察指标为:甲状腺两侧叶大小及峡部厚度、内部回声特点、甲状腺内血流分布、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甲状腺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根据患者甲状腺功能分成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状腺功能减低组、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3组患者的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仅84例患者(38.9%,84/216)具有经典桥本甲状腺炎超声表现:甲状腺两侧叶及峡部体积增大,回声减低,血流丰富;132例患者(61.1%,132/216)具有不典型桥本甲状腺炎超声表现:甲状腺体积不大,实质回声增粗或呈局限片状低回声.25.0%(54/216)合并实性结节,2.8%(6/216)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内血流分布较正常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平均速度为(39.0±20.5)cm/s,甲状腺功能减低组为(41.1±21.4)cm/s,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为(35.6±17.1)cm/s,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9,P=0.68).93.1%(201/216)的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下极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结论具有经典桥本甲状腺炎超声图像患者仅占少部分,应重视不典型桥本甲状腺炎超声表现,减少漏诊.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内血流不能成为判断甲状腺功能的指标;甲状腺下极周围淋巴结的检出可协助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评价门静脉血流正常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MRI)评价成年人门静脉血流正常值。方法采用MRI电影相位对比法对82例正常成年人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进行定量研究,并对不同性别、年龄(30岁前、30岁后)分组进行比较。结果男性比女性门静脉增粗(1.31±0.18)cm vs(1.22±0.17)cm(P〈0.01),血流量增多(16.17±3.99)cm^3/s vs(15.23±3.35)cm^3/s(P〈0.01),但门静脉血流速度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百分位数提出成年人MRI电影对比法门静脉血流参数95%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