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涛  杨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012-2014
目的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和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评价其治疗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sak组35例,以r-sak 10 mg静脉滴注溶栓;尿激酶组33例,以尿激酶150万U 30 min静脉滴注溶栓。测定两组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24、48 h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等相关指标。结果 A、B两组治疗后2 h血浆中GMP-140均升高,尿激酶组血浆中GMP-140升高显著。r-sak组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升高不显著,尿激酶组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升高显著。结论 r-sak溶栓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r-sak有更强的血栓选择性,对促凝活性微弱,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少,促血小板活化低,减轻血栓前状态对心肌的损伤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微灌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中,探索溶栓前充分抗凝和抗血小板与否对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烷B2(TXB2)、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抑制物(PAI-1)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周内加重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8)和对照组(n=8).试验组先予乙酰水杨酸水溶片(巴米尔)0.3g口服及依诺肝素钠(克赛)30mg静脉注射+1mg/kg皮下注射,1小时后再予尿激酶50万IU静脉滴注60分.对照组入院即予尿激酶50万IU静脉滴注60分,溶栓前不给予低分子肝素,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50mg口服.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开始后2、4、12、24小时各采静脉血检测FPA、TXB2浓度和t-PA、PAI-1活性.结果①试验组溶栓前后FPA浓度无显著差异;两组间比较FPA浓度在治疗前无差异,溶栓后2小时在对照组出现FPA浓度反弹性增高,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期相比试验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②试验组溶栓后4小时TXB2浓度明显下降;对照组溶栓前后TXB2浓度无显著差异.两组间比较,溶栓后2~12小时试验组TXB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间各时间段PAI-1和t-PA活性的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溶栓后2小时与治疗前比较,PAI-1活性明显降低而t-PA活性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能明显激活纤溶活性,不增加血小板聚集性,溶栓前未充分抗凝仍会引起凝血酶的激活,但可被预先充分抗凝血酶治疗所抑制,可能有利于减少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溶栓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肺栓塞是因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 ,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 ,空气栓塞等。 75 %~ 90 %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我科自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治肺血栓栓塞患者 2 2例 ,经溶栓及抗凝治疗 ,精心护理 ,疗效满意。1.治疗方法确诊大面积及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尿激酶 2万 u/ kg,2 h内静脉滴注。溶栓后 ,每 2~ 4 h观察凝血酶原时间 (PT)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 (APTT) ,如 APTT<2倍正常值 ,即开始使用肝素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钠 5 0 0 0 u皮下注射 ,每 12 h…  相似文献   

4.
尿激酶通过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而显示其溶解血栓作用,主要用于各种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临床上常用尿激酶的溶栓作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它可限制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佳,梗死范围越小,病死率也越低。最好在发病后3—6h内行溶栓治疗,超过24h,溶栓效果欠佳。但尿激酶溶栓后会出现出血的并发症,故用药后要密切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5.
采用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16例心房颤动合并肢体动脉血栓栓塞。从血栓栓塞至溶栓开始平均为3.1±2.7小时。溶栓治疗后5小时症状、体征基本缓解或消失,1~3天基本恢复正常,血管再通率100%。未发生肢体缺血性坏死及重度出血等并发症。认为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肢体动脉血栓栓塞较选择性动脉溶栓及其他栓子摘除术具有血管再通率高、出血并发症少、简便易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1999年 2月至 11月我科使用新近上市的由中日合资杰希药业公司生产的杰希尿激酶和南京制药厂生产的南京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 6 5例 ,旨在观察杰希尿激酶疗效及安全性。1 对象和方法  对象 :对符合 AMI溶栓治疗且有条件行溶栓后 90分冠状动脉造影的 6 5例AMI患者 ,随机分成杰希尿激酶组和南京尿激酶组。杰希尿激酶组 :32例 ,其中男性 2 2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6 2 .5±11.2 (32~ 76 )岁。溶栓距发病时间小于3小时 16例 ,3~ 6小时 12例 ,6~ 12小时 4例。梗塞部位 :前壁 2 0例 ,下后壁 10例 ,前壁合并下壁 2例。南京尿激…  相似文献   

7.
1 肺栓塞(PE)介入治疗的适应证1-1 PE介入溶栓适应证 PE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是溶栓或介入溶栓的适应证,应用尿激酶或链激酶、重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使肺栓子、深静脉血栓溶解,以改善血流动力障碍造成的严重病情和消除再次栓塞肺动脉栓子的来源。血流动力学稳定者是抗凝治疗适应证,可先给肝素,目前常选用LMWH[1]。1-2 安装下腔静脉滤过器的适应证 为防止下肢、盆腔静脉脱落栓子使PE重复发生,尤其有活动性出血不能用抗凝治疗以消除血栓的病人,或抗凝失败仍反复发生PE的病人,应安装…  相似文献   

8.
局部应用溶栓酶治疗肺血栓栓塞尚有争议。特别是有关适应症的选择、剂量的大小、疗程及用药方式尚无定论。经肺血管造影证实,对肺血栓栓塞的治疗,静滴尿激酶12小时其效果较静滴肝素为佳。 Gttingen医院以链激酶经血管造影导管直接注入急性肺大块血栓栓塞患者的血流,临床疗效良好。本文探讨对急性肺大块血栓栓塞病例局部注射尿激酶数天后的临床及血流动力学效应。病例中男8、女4例,平均年龄47岁。全部均因心慌、胸痛、呼吸困难、冷汗等进行性加剧而急诊入院。其中1例有心源性休克。根据临床表现、ECG变化及动脉血气分析拟诊肺血栓栓塞。12例诊断均已证  相似文献   

9.
急性肺栓塞合并矛盾性栓塞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急性肺栓塞合并矛盾性栓塞的临床特点及疗效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为制定正确的诊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63年至2011年临床诊断或经尸体解剖诊断的急性肺栓塞合并矛盾性栓塞病例.结果 急性肺栓塞合并矛盾性栓塞患者12例,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73±12)岁.伴休克11例,伴晕厥7例,呼吸骤停1例;肺动脉血栓栓塞部位均位于肺动脉主干、骑跨于主肺动脉分叉处或左、右肺动脉干,伴有双侧、多叶段肺动脉栓塞;均有右室增大,卵圆孔开放5例,右心房、右心室血栓3例,左心房血栓3例,卵圆孔骑跨栓3例.体循环动脉栓塞最多见的是脑动脉栓塞(5例),其他有下肢动脉、肾动脉、肝脾动脉及冠状动脉栓塞.临床诊断5例,溶栓治疗3例,均治愈;血栓清除术1例,治愈;单纯抗凝治疗1例,死亡.7例在发病2~6 h死亡,经尸体解剖诊断.结论 急性肺栓塞合并矛盾性栓塞临床并非罕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死率高,应加强诊断意识.临床诊断后及时给予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生存率,有溶栓禁忌证及血流动力学持续不稳定可考虑手术清除血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顽固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用尿激酶5&#215;10^5U加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输注,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215;10^3U皮下注射,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胸痛缓解情况,24h动态心电监测ST—T改变,血流动力学,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5.2%,且治疗前后血常规,出凝出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顽固性心绞痛,有助于改善凝血和纤溶活性之间的不平衡,以减少新鲜血栓的形成和陈旧血栓的延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尿激酶静脉内溶栓对16例心房颤动合并肢体动脉血栓栓塞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本组从血栓栓塞至溶栓开始平均时间为3.1±2.7小时,溶栓治疗后5小时症状、体征、基本缓解或消矢,1~3天基本恢复正常,血管再通率为100%。全部16例均痊愈出院,无肢体缺血性坏死或后遗症发生,也无重度出血并发症发生。故认为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肢体动脉血栓栓塞,较之选择性动脉溶栓及其它栓子摘除术具有血管再通率高、出血并发症少、简便易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肺栓塞溶栓疗法与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自体血栓注入法建立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心脏导管监测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变化。14只犬分成二组:溶栓组7只犬给予尿激酶20000U/kg,30分钟滴入;对照组7只犬仅给等量生理盐水。结果:溶栓组犬尿激酶注入后0.5~3.0小时肺动脉压力(PAP)、右室收缩压(RVSP)及肺血管阻力(PVR)明显下降,对照组犬无显著变化。尿激酶溶栓疗法能迅速有效地减轻急性肺栓塞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损害,改善心脏功能,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2月上海市公惠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房平均压(mLAP)、肺动脉平均圧(mPAP)、平均左房室瓣压力差(m MVP)]、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PAP、mLAP、mM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PAP、mLAP、mMV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尿激酶治疗深静脉血栓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宏  吴峰阶 《山东医药》2005,45(22):27-28
现代研究证明,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都是在血液流变性和黏滞性异常基础上发生的血液动力学异常。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DVT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为DVT的疗效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 10例发病时间不确切的急性心肌梗死 ( AMI)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0例发病时间难以确定而有胸痛和 ST段抬高的 AMI病人进行 12 0~ 15 0万 IU尿激酶 ( UK)静脉滴注治疗。结果  3例病人溶栓成功 ,4例病情改善 ,3例无效。无1例出血及死亡。结论 对发病时间不确切的 AMI病人 ,如有胸痛及 ST段抬高 ,积极溶栓治疗后 ,部分病人仍可获益 ,不要担心过了溶栓时间窗而轻易放弃。  相似文献   

16.
肺血栓栓塞症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栓治疗可以较迅速减轻肺血栓栓塞症 (PTE)患者的肺动脉机械性阻塞 ,改善肺血流动力学 ,降低大面积PTE的病死率 ,对改善次大面积PTE的预后也有一定作用。各种溶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相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PTE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溶栓治疗可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各指标的变化.方法 首次AMI者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U)溶栓治疗,测定溶栓前、及溶栓后0.5、6、12、24、72小时的血浆总体纤维蛋白溶解活力(GFC)、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G)、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t-PA)及其抑制因子(PAI)水平.结果(1)血浆Fg、PLG浓度在尿激酶静脉注射后6小时显著降低至治疗前的50%,在24~72小时又逐渐回升至治疗前水平,72小时Fg浓度超过治疗前(P<0.05);血浆GFC、PAI则在治疗后0.5小时立即升高至峰值水平,在6~72小时迅速下降甚至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而t-PA水平在治疗后有所升高但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2)溶栓治疗后临床再灌注与无再灌注组血浆GFC的峰值水平及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浆GFC水平比其他指标更能揭示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对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机制,溶栓治疗后血浆总体纤维蛋白溶解活力被激活的程度及时间是决定临床再灌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近 10年来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日益受到重视 ,尤其对尿激酶 (U K)、链激酶 (SK)及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t- PA)等的疗效及剂量进行了探索。现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述。溶栓适应症与禁忌症 :1996年对溶栓治疗参考方案重新修订 ,入院时已胸痛 6~ 12小时 ,但仍有 ST段抬高或胸痛者 ,可考虑溶栓治疗 ;年龄 >70岁者 ,也不为溶栓禁忌症。但据临床研究观察 ,在年龄不限情况下 ,6~ 12小时溶栓者与 6小时内溶栓者的血管再通率 (6 2 .5 % ,71.0 % )及病死率(3.1% ,6 .5 % )有明显差异 P<0 .0 5 ;≥ 6 5岁 AMI溶栓者的病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微量泵泵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进行血液透析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71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局部微量泵泵入30万U尿激酶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滴注尿激酶30万U治疗。记录两组溶栓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372,P0.05)。且观察组出现不良症状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是否出现附壁血栓以及血栓形成时间是影响溶栓疗效因素(P0.05)。结论局部尿激酶溶栓微量泵入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效果好于外周静脉滴注,且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受血压、是否出现附壁血栓以及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发病时间小 于24小时的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9岁±12.7岁。给予 国产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9.7岁±11.0岁,每日仅静脉点滴脉通 500ml,连用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h、12h、24h、7d、14d、28d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 于治疗后3h、12h、24h、7d、14d、28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 疗急性期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