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子宫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是子宫内膜癌的少见类型,发病率占子宫内膜癌的3%~10%[1],为非激素依赖的特殊组织类型,即雌孕激素受体(ER/PR)多为阴性,肿瘤的发生生长与雌激素刺激无关。临床表现不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称为Ⅱ型子宫内膜癌[2]。USC临床虽少见,但其恶性程度高,USC的5年总生存率(OS)为18%~27%[3],病死率占子宫内膜癌的39%[3]。研究显示,早期[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病例中Ⅰ型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为80%~90%,而USC仅为50%~72%[4]。USC早期即有深肌层浸润和转移播散的倾向,发生脉管瘤栓、子宫外转移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正>子宫内膜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7%[1]。自2008年以来,全球发病率上升了21%,死亡率增长至原来的2倍[2]。我国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现已居北京和上海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早期(FIGO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而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仅为57%~66%和20%~26%[3]。因此,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是改善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诊断时大约有75%-80%为Ⅰ期Ⅲ,肿瘤局限于宫体。Ⅰ期的5年总生存率为97%,有中、高危因素包括深肌层受浸和G3的Ⅰ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0%~90。早期子宫内膜癌包括Ⅰ期和Ⅱ期。手术治疗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主要有两种病理类型:Ⅰ型(内膜样腺癌)和Ⅱ型[浆液性乳头状癌(浆乳癌)、透明细胞癌等]。其中,内膜样腺癌占内膜癌的80%以上,预后较好;浆乳癌与透明细胞癌均较少见,分别占5%~10%和3%~6%,预后较差。这两型癌的癌前病变各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和分子表达,现就其病理学特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为妇女的23/10万。近10年来的5年生存率持续改善,在柏林约为75%。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类:(1)癌前期:轻度腺瘤样增生(I级);中度腺瘤样增生(Ⅱ级),即非典型腺瘤样增生;重度腺瘤样增生(Ⅲ级),即子宫内膜原位癌。(2)癌:腺癌、透明细胞癌、腺棘皮癌、腺鳞癌、乳头状癌、分泌性腺癌、粘液性腺癌、未分化癌。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组织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材料来源于分段刮宫或子宫镜活检。子宫  相似文献   

6.
Ⅱ期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2%,诊断Ⅱ期子宫内膜癌可将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及影像学相结合以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性。目前对于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式的选择存在争议,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扩大切除范围降低复发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对此,需要仔细权衡,并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加以评估。术后放疗能够减少局部复发率,但对总生存率没有影响,其中阴道近距离放疗可能优于全盆腔放疗。对于合并高危因素者选择辅助化疗的生存率高于放射治疗。Ⅱ期子宫内膜癌的3年生存率为79%~85%。对Ⅱ期子宫内膜癌[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肿瘤,Bokhman~([1])在1983年提出经典的子宫内膜癌分类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Ⅰ型激素依赖型与Ⅱ型非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包括大部分子宫内膜样癌,Ⅱ型主要有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黏液性癌、移行细胞癌。随着肿瘤发病分子机制研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Ⅰ~Ⅱ期及Ⅲ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及65%[1].淋巴转移是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淋巴系统在肿瘤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是低级别、早期子宫内膜样癌,预后良好。然而,部分低级别、早期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易复发且预后较差,早期识别这些高危患者有助于确定哪些患者需要额外的辅助治疗和更密切的随访。近年来CTNNB1突变被认为是此类患者潜在的复发风险因素,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但到目前为止对于低级别、早期且伴有CTNNB1突变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尚无明确的指南。结合收治的1例ⅠA期、低级别、伴有CTNNB1基因突变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诊治情况,对该基因突变加以探讨,以期提高对具有此类突变患者的预后及后续治疗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 ,不同的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腺癌中有抑癌基因PTEN的突变或缺失 ,为 4 0 %~ 83% [1,2 ] 。本研究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 ,并与抑癌基因p5 3、原癌基因AKT进行对比 ,以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 实验对象 :选取 1996~ 2 0 0 0年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30例 ,平均年龄 5 6 8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腺癌 ,手术病理分期 [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1989年 ]为Ⅰ期 15例 ,Ⅱ期 8…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_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艳宾  薛凤霞  刘增佑  焦书竹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6):454-456,460,i0002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选取1981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手术子宫内膜癌104例和正常子宫内膜35例(其中增生期17例,分泌期18例)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8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组织中hMLH1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并对hMLH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hMLH1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4.4%、37.5%、11.8%和5.6%。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MLH1的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01);子宫内膜样腺癌、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癌hMLH1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8.9%、50%、25%和0,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hMLH1基因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P=0.02,P=0.003)。hMLH1基因表达缺失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0.012),遗传性子宫内膜癌、非特异肿瘤聚集性子宫内膜癌及散发性子宫内膜癌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00%、94.1%及55%,遗传性及非特异肿瘤聚集性子宫内膜癌hMLH1基因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P=0.02,P=0.003)。结论:hMLH1基因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生有关。hMLH1基因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中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有关,hMLH1基因表达缺失者预后较好,且在遗传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因应用筛查使宫颈癌的病死率减少了5 0 % ,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一同成为主要的妇科癌症。1 分期FIGO妇科肿瘤委员会在1 988年推荐子宫内膜癌使用手术分期(见表1 )。现已不再使用以前应用的分期依据(如以分段诊刮的结果来区分Ⅰ期和Ⅱ期)。少数初始治疗为放疗的病例仍可用FIGO 1 971年的临床分期,但必须注明。表1 子宫内膜癌分期FIGO分期TNM分期原发肿瘤无法评估TX无原发肿瘤证据T00原位癌(浸润前癌)TisⅠ肿瘤局限于宫体T1 ⅠA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T1a ⅠB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T1b ⅠC肿瘤浸润深度>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nm2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子宫内膜癌中EGFR和nm23基因的表达。结果 Ⅱ、Ⅲ期子宫内膜癌EGFR过度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P<0.05),乳头状浆液性腺癌EGFR过度表达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样癌(P<0.01);nm23基因在G1表达率明显高于G2和G3,无肌层侵犯nm23基因过度表达率明显高于肌层受侵的病例。EGFR过度表达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 EGFR过度表达可增加肿瘤转移的危险性,可望作为预后的独立指标;nm23基因为抑癌转移基因,其过度表达可以增加机体的防御能力,减少转移。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Cyclin D1 bcl-2基因表达及其与ⅠⅡ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yclin D1、bcl-2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与雌激素在致癌过程中有无内在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25例正常子宫内膜、26例子宫内膜增生、69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yclin D1及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增生期子宫内膜Cyclin D1的表达明显高于分泌期,Cyclin D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但在Ⅰ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Ⅱ型.bcl-2在正常增生期、复合增生、非典型增生、癌组织中依次下降,bcl-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与分型也无关.结论Cyclin D1可能是雌激素致癌的部分分子途径.bcl-2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早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命运决定因子DACH1蛋白、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0例子宫内膜癌、2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复杂增生子宫内膜和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DACH1蛋白、ER、PR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复杂增生子宫内膜中DACH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3%(29/80)、95.0%(19/20)、8/10、10/10,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非癌组(P=0.000)。DACH1表达阳性率内膜癌Ⅰ期为47.7%,Ⅱ~Ⅳ期为2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CH1表达阳性率与内膜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1~G2级显著高于G3级(43.6%vs 20.0%,P0.05)。内膜样癌中DACH1表达阳性率为42.2%,特殊类型癌中DACH1表达的阳性率为2/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DACH1阳性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DACH1阴性组(P0.05)。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34例呈ER阳性表达,42例呈PR阳性表达,DACH1蛋白表达与E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245906,P0.05),与P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3527758,P0.01)。结论: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缺失,且和ER、PR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它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曾靖  尹如铁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6):422-424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第六常见恶性肿瘤,居癌症死亡率的第14位[1]。2019年美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新发人数为61880例,死亡12160例[2]。在我国,其发病率为63.4例/10万例,居妇科恶性肿瘤第2位,死亡率21.8例/10万例,且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3]。本病总体预后较好,Ⅰ期患者5年总生存率高达95%,无论期别,5年总生存率为83%[4],复发率为13%~34%。复发性EC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PTEN、PAX-2和β-catenin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变的关系及作为临床诊断依据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2例增生期子宫内膜、82例子宫内膜增生症和106例子宫内膜癌中PTEN、PAX-2和β-catenin的表达。结果: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Ⅰ型子宫内膜癌中PTEN和PAX-2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递减。PTEN和PAX-2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病变等级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tau-b=-0.513,P0.05;tau-b=-0.609,P0.05)。β-catenin在不同子宫内膜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子宫内膜癌中β-catenin出现细胞核等异常表达。结论:PTEN、PAX-2的表达缺失和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均与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相关,是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早期事件。PTEN、PAX-2对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辅助意义,而β-catenin作为分子标记物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59岁。近年来在老年妇女中发病较多。为分析雌激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子宫内膜癌在老年患者中的差异,收集1990~1993年间75~92岁患子宫内膜腺癌的患者35例,复查了病理切片。分析结果为:57%为子宫内膜样腺癌,34%为非内膜样腺癌,9%为混合型腺癌。58%为Ⅰ期,8%为Ⅱ期,21%为Ⅲ期,12%为Ⅳ期。23%肿瘤的组织分化为G_1,77%为G_2或G_3。 2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40%(8例)为分化1级,55%为2级,5%为3级。癌周围内膜64%为增生性内膜,36%为萎缩性内膜。80%为Ⅰ期,47%有深肌层浸润。肥胖为多见的高危因素,其次为未产。多  相似文献   

19.
<正>根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2007~2016年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每年增加2.6%,死亡率则每年下降1.9%[1]。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在被诊断时处于早期,整体预后较良好。我国子宫内膜癌的5年平均生存率为72.8%,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甚至可达90%以上[2]。正因为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较好的预后,对于早期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更注重高生存质量的需求:如保留生育功能、保留生理功能、手术微创化,更强调治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之后,但已呈明显上升趋势[1]。EC分为两型: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如常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UEC)(1级和2级);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如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也被称为乳头状浆液性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