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如果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发生严重后果。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就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4例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的观察及分析,探讨彩超在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切除断流术后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护理。方法:对11例行脾切除断流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术中门静脉置管,直接经门静脉注入肝素氯化钠溶液进行抗凝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并发症,认真做好导管护理,准确应用药物。结果:11例患者中术后1周行门静脉系统造影显示PVT 1例,经门静脉直接予尿激酶溶栓后门静脉100%再通,导管脱落1例,其余患者于术后3~4周痊愈出院。结论:经门静脉抗凝并辅以优质有效的护理,对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具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位脾切除加传统断流术18例,原位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9例。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9例(10.3%),其中传统断流术3例(16.7%),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例(8.7%)。经抗凝、溶栓治疗后8例血栓完全消失,1例基本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原位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近期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近期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的35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357例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近期发生并发症160例次,治愈136例,死亡24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近期易出现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积极的综合治疗可使某些严重并发症得到治愈。  相似文献   

5.
何永林  郑本波 《西部医学》2011,23(8):1532-153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彩色Doppler发现的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PVT的临床资料。结果 PVT好发于术后11~18天,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6例,顽固性腹水4例,上消化道再出血3例,另有3例无任何临床症状。有12例患者术后2周内血小板明显增高,9例患者D-二聚体检测阳性。经治疗后复查见门静脉血栓完全消失9例,部分消失3例,4例血栓无明显改善。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PV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手术操作规范化、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数量、D-二聚体、早期彩色Doppler检查及早期行抗凝、溶栓疗法是防治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梅斌  陈孝平  刘飞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3):2006-2008,2010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为其防治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病人194例,研究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与PT、KPTT及PLT的关系,再发上消化道出血及生存情况。结果该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为13.92%,血栓组与无血栓组PT、KPTF及PLT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血栓形成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血栓形成组(P〈0.05)。结论断流术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降低再出血率的重要一环。抗凝药物应在术后早期(PLT超过正常前)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腹腔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28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腹腔出血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病人,有2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止血成功,7例再手术止血,均未再发出血;再手术病人中,3人术后死亡.结论 对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应充分术前准备,预防各种并发症;对术后腹腔出血要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但却严重的并发症。病人仅有腹痛、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故易误诊。早期确定门静脉血栓形成是治疗和预防如肠坏死、晚期门静脉高压的关键。本文总结分析我院1990-2003年间.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9例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分支和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本病好发于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后的病人.我院1993~2008年共施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302例,对其中47例术后并发PVT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9-1999年168例施行断流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总死亡率2.4%(4/168),门静脉血栓形成70例,并同时都伴发脾静脉内血栓。1例并发小肠梗死,抗血栓药物应用时间4-8天,平均5.8天。结论 切脾前不先结扎脾动脉和围手术期禁用止血药,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手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和扩容、活血药物,对门静脉血栓可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星 《中原医刊》2007,34(24):91-92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86例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采用外科分流手术,患者术前心态稳定,术后均能积极配合治疗。256例术后止血效果好,腹水改善明显。30例出现并发症,经保守治疗等措施,23例治愈出院。结论分流术是预防和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措施,及时正确的围术期护理措施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的1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脾蒂血管出血,无胰漏、胃底及结肠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左膈下脓肿1例、肺部感染5例、左侧胸腔积液7例、大量腹水9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脾动脉的妥善处理、脾周韧带及粘连的解剖分离、脾蒂血管的正确处理以及脾窝创面的彻底止血是门静脉高压症脾脏切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门静脉系统三维影像重组下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 分析2003年11月~2008年8月37例门脉高压症病人在门静脉三维影像重组下行选择性断流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结果 37例病人随访3个月~5年,29例病人无手术死亡,术后无近期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明显改善.结论 门静脉系统三维影像重组下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的方法,门静脉三维影像重组对选择断流手术方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方法:收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316例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肝功能、术式选择和术后血小板计数5项影响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作为观察指标,对术后31例并发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比较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术式选择有关(P<0.05),与术后血小板升高显著相关(P<0.01)。结论:脾切除加断流术和术后血小板升高是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规范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 总结1995年至2005年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108例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结果 择期手术和预防手术共95例,无死亡;急症手术1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胃穿孔1例,术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4例,无膈下及腹腔感染.结论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止血确切、简单易行,规范围手术期处理,能使患者安全地度过手术期及有效地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89~1999年168例施行断流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总死亡率2.4%(4/168),门静脉血栓形成70例,并同时都伴发脾静脉内血栓。1例并发小肠梗死,抗血栓药物应用时间4~8天,平均5.8天。结论切脾前不先结扎脾动脉和围手术期禁用止血药,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手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和扩容、活血药物,对门静脉血栓可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预防性治疗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术后预防性抗凝、祛聚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2006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手术治疗病例320例,纳入研究者120例。根据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及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等祛聚药的应用情况将120例分为三组,其中,A组60例,术后未用抗凝、祛聚药;B组35例,在血小板〉300×109/L时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500×109/L时,加用抗凝药物治疗;C组25例,早期(术后3~5 d)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300×109/L时,加抗凝药物治疗。统计各组的PVT发生率及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内A组、B组和C组发生PVT的例数分别为26例、12例和2例,发生率分别为43.3%、34.3%和8.0%。A组和B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03,P=0.960),C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χ2=5.082,P=0.024)和B组(χ2=4.856,P=0.028)。术后3组病例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引流液总量、术后第7天凝血酶原延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聚药物能有效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对1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预防性断流术,分析和讨论了预防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合理性、适应证、术式选择及保留脾脏问题,结果表明:预防性断流术是预防门静脉高压症大出血的一个合理、安全、简便、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在门静脉高压症联合手术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将67例均行联合手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抗凝组(32例)在术后行抗凝治疗;对照组(35例)术后未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及手术前后门静脉高压胃病的改善情况。结果抗凝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对照组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为30.0%,明显高于抗凝组的7.1%(P<0.05)。抗凝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得到明显缓解。结论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联合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SCTP)检测门静脉高压症时的不同成像表现,探讨评价MSCT门静脉成像在门静脉高压症个体化治疗术前评估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接受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每例患者还接受最大投影密度(MIP)、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3种图像后处理方法对门静脉的系统血管进行显示。根据MSCTP的成像诊断结果对52例明确显示为上门静脉曲张相关侧枝血管的患者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4例肝门静脉发生海绵样变不易分清相关侧枝血管,另有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不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比较52例患者的MSCTP成像结果和术中直接进行门静脉造影对肝门静脉曲张相关侧枝血管显示的符合度。结果:MSCTP可以显示整个门静脉分支以及侧枝血管系统的部位、形态和程度。52例患者中,胃冠状静脉曲张27例,食管下段静脉曲张11例,食管旁静脉曲张14例,其显示结果与有创的常规门静脉造影结果基本符合,P〉0.05,两种方法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结论:MSCTP与常规门静脉造影的诊断结果符合率极高,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诊断门静脉高压的方法,此外它还能准确显示门静脉的开放性和门静脉血管系统高压侧枝循环分布的情况,因此在临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