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重型颅脑创伤多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迟发性脑缺血,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1].目前,治疗脑血管痉挛多采用高血压、高血容量、高稀释的三高疗法和钙离子拮抗剂等方法,疗效均不满意[2].我们认为加快SAH的排出,可以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所以我们开放侧裂池治疗中、重型颅脑创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策略。方法以HUNT-HESS分级系统对78例SAH分级,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治疗19例,罂粟碱静脉输注治疗19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40例,观察指标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所见,如DSA、CT、MRI及EEG。结果 在DSA的监视下,通过动脉插管注射罂粟碱可直接见到血管痉挛减轻,采用尼莫地平、罂粟碱单项治疗的19例病人与采用尼莫地平、罂粟碱单项治疗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优于前者。结论 尼莫地平、罂粟碱单项用药加脑脊液置换是治疗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在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运用TCD连续监测脑血流变化。探讨病人GCS评分和改良Fisher分级与CVS的相关性。结果本组出现不同程度CVS 19例(29.7%),伤后24 h内表现为脑血流速度增加,伤后3-5 d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根据GCS评分,轻型、中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CVS的发生率分别为23.5%、33.3%和83.3%,其CVS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Fisher分级3级病人发生CVS的比例显著高于2级和4级病人(P〈0.05)。结论 TCD连续监测可早期诊断CVS,并指导治疗,减少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脑脊液引流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颅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63例颅脑外伤出现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1)和联合治疗组(n=32),在止血、降颅压、预防感染以及补充水电解质等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法舒地尔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滴,30 min,2次/d,连用14 d;治疗组给予法舒地尔联合脑脊液引流,患者取侧卧位,取L3~L4间隙为穿刺点,引流量控制在200~300 mL/d,一般尽可能保持匀速引流,置管5~14 d.对比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联合治疗组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P<0.01);联合治疗组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2,P<0.001).结论 联合应用脑脊液引流与法舒地尔可明显降低颅脑外伤患者脑血管痉挛与脑梗死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继发脑缺血、脑梗塞,已为临床所重视,但仍常有误诊或漏诊,现将近二年我科收治的8例,就其临床的诊断、治疗,予后,作一初步探讨。临床资料见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成像在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50例可疑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表现的患者接受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成像,CTP检查结果与对侧镜像区进行比较.结果 50例颅脑损伤患者中48例患者CTP存在原脑损伤范围外的低灌注区,同临床症状相符,准确性达96%,同对侧镜像区进行比较,各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50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42例患者3D-CTA存在颅内大血管痉挛.结论 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P-CTA成像技术应用于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通过CTP显示脑实质低灌注区以判断脑实质微循环血管痉挛的存在,CTA判断脑实质外大血管痉挛的存在,即CTP联合CTA对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的评估均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亚硝酸钠治疗破裂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例脑动脉瘤破裂致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行开颅瘤颈夹闭术后常规留置颈动脉池引流。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单纯引流血性脑脊液;另一组每日经引流管注入100mmol/L。亚硝酸钠2ml,连续14d。TCD逐日随访脑血流速度变化,CT及临床观察脑血管痉挛性脑缺血出现情况。结果发现:亚硝酸钠能舒张痉挛血管,在脑血管痉挛高危期作用尤显。 相似文献
8.
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病症,其中重型和特重型颅脑创伤的致死率很高。颅脑的原发性或继发性损伤,易导致颅脑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受损,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脑死亡,且颅脑创伤患者通常合并多发伤,因此临床中对于颅脑创伤患者脑死亡判定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世界上多数国家脑死亡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判定结合辅助技术,来进一步提高脑死亡判定的准确率。本文围绕脑死亡的概念、发展进程及脑死亡判定的几种辅助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颅脑创伤后脑死亡的准确判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 rhage,sSAH)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外科急症,约80%~95%的sSAH患者是颅内动脉瘤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 rysmal SAH,aSAH)。aSAH患者常易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严重影响预后。CV是一种持续性的对血管舒张药物无反应的血管收缩状态。依据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有无可将其分为无症状性脑 相似文献
10.
颅脑创伤急性期双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影像特点,以探讨其形成机制.并分析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我院治疗的14例(男性11例,女性3例)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急性双侧硬膜外血肿常见的有3种情况:中线部位跨矢状窦血肿(5例),双侧对冲部位血肿(6例)以及一侧硬膜外血肿术后对侧迟发血肿(3例),均于伤后48h内诊断。患者入院时GCS13~15分8例,9~12分1例.≤8分5例。手术治疗9例,其中一次手术7例,二次手术2例;保守治疗5例。除2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外,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头颅平片对预测急性双侧硬膜外血肿有重要意义,动态CT扫描是及时发现血肿并观察其变化的重要手段:双侧硬膜外血肿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一、资料与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 3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SHI)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18例。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 (CVA LH4 5 0 ,上海 )检测每例病人伤后 0、 1、 3、7、 10、 14、 2 1天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 (CVDI) ,并于 0、 1、 3、 7、 14、2 1天各行CT检查一次 ,分析比较两组CVDI变化规律、伤灶脑水肿大小和预后。筛选 2 4名本地正常人做CV DI正常值参照组。亚低温组入院后立即行气管插管 ,用冰帽、冰毯和冰袋同时全身降温 ,应用冬眠一号辅助降温 ,4~ 8小时内将病人肛温降至 33℃左右 ,维持 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弥漫性颅脑创伤后大鼠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探究脑红蛋白与颅脑创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Marmarou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复制颅脑创伤模型,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核酸、蛋白表达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核酸表达:在伤后0.5 h,脑组织中脑红蛋白核酸表达出现首个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6 h恢复至正常水平;伤后12 h再次升高,于伤后48 h达高峰,此后下降,至伤后120 h仍高于正常水平;(2)蛋白表达:致伤区皮层神经元脑红蛋白表达分别于伤后2 h、72 h呈现出两次高峰表达.结论 弥漫性颅脑创伤后脑组织中脑红蛋白表达呈"双峰",提示脑红蛋白可能与创伤后神经元保护相关. 相似文献
13.
屈建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6):111-112
目的 探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SAH后CVS患者,用大剂量生理盐水等量脑脊液置换及椎管内尿激酶注射治疗,并与设立的2组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1组15例为大剂量脑脊液置换.对照2组15例为小剂量脑脊液置换.结果 治疗组20例5~7d症状明显减轻至消失,均未出现CVS,对照1组15例中,5例1周症状减轻至消失,1例出现CVS.对照2组3例10d症状减轻至消失,无CVS发生,12例出现CVS.其中9例致残,3例死亡.结论 大剂量生理盐水等量脑脊液置换对CVS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早期加用小剂量尿激酶椎管内注射,可明显提高疗效,同时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介入神经放射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经保守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者,采用经皮血管成形术或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取得了较好疗效。1 脑血管痉挛发生机理及早期诊断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动脉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目前认为脑血管痉挛这一概念的含义包括:①脑血管造影见一条或多条脑底部大血管的管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0,(7)
目的初步探讨颅脑创伤开颅手术后脑池开放引流监测颅内压(ICPc)与脑室外引流监测颅内压(ICPv)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以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4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术后第1~7天同时行脑池开放引流和脑室外引流颅内压监测,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4例患者术后分别获得有效颅内压测值106、87、56和99次,脑室外引流颅内压测值分别为(14.72±5.98)、(11.10±4.49)、(27.29±6.06)和(12.63±5.36)mm Hg,脑池开放引流测值为(14.32±5.44)、(11.20±4.36)、(25.46±5.00)和(12.46±5.21)mm Hg。4例患者术后脑池开放引流与脑室外引流颅内压均呈正相关(r=0.977,P=0.000;r=0.961,P=0.000;r=0.892,P=0.000;r=0.970,P=0.000);二者平均差值为(0.21±1.36)mm Hg,95%LoA为-2.440~2.870(P=0.003)。结论脑室外引流与脑池开放引流颅内压监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脑池开放引流颅内压监测可用于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并有望成为脑室外引流颅内压监测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大鼠颅脑创伤后脑红蛋白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弥漫性颅脑创伤后大鼠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核酸与蛋白表达变化情况,初探脑红蛋白与颅脑创伤的关系。方法选择Marmarou’s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复制弥漫性颅脑创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blotting分别检测伤后不同时间(30min、1h、2h、6h、12h、24h、48h、72h、5d)脑组织中脑红蛋白核酸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伤后30min,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核酸表达m现首个高峰,相应地其蛋白表达于伤后1h增高,于伤后2h达峰值;伤后12h,脑红蛋白的核酸表达再次升高,于伤后48h达高峰,其蛋白表达亦于伤后24h增高,至72h达峰值。结论颅脑创伤后脑组织中脑红蛋白呈“双峰”样表达。提示脑红蛋白可拮抗对神经元的创伤应激及伤后继发缺血、缺氧性损害,对创伤后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亚硝酸钠治疗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临床及TCD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例动脉瘤破裂致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后常规留置颈动脉池引流。随机分成单纯血性脑脊液引流组和亚硝酸钠治疗组,作TCD、CT及临床随访观察。结果发现亚硝酸钠能舒张痉挛血管,在脑血管痉挛高峰期作用尤显,为减少急性期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2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占全部卒中的5%~15%,主要继发于囊状动脉瘤的破裂[1-2].本病的发病率为6~16/10万,平均为9/10万,最高的国家为日本及芬兰,是其他人群的两倍[3].该病的总体死亡率约30%~70%,10%~20%的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