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幕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包括幕切迹与窦汇区)的脑膜瘤,占颅内所有脑膜瘤的2%~3%。由于肿瘤早期无症状,发现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增大后的肿瘤常常累及窦汇、直窦、横窦、岩骨,而且有时与脑干及附近重要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因此手术全切除困难。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6月收治了25例小脑幕脑膜瘤,现总结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0例,女15例,年龄21~61岁。平均病史21个月。1.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头痛、行走不稳、听力障碍、视力下降等。主要体征是视乳头水肿、小脑共济失…  相似文献   

2.
小脑桥脑角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分析总结小脑桥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的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的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预防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我科近10年经显微手术治疗的30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率为96.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6.7%。位听神经解剖保留率80%,复发2例。本组无死亡。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脑桥脑角膜膜瘤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熟练的手术技巧和手术前后的处理是保留面神经功能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分型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判断分为内听孔前型31例,内听孔后型17例,大型联合型28例。73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使用颞下入路,1例使用翼点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71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随访1~10年,术后新增神经症状15例,其余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复查头颅MRI,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满足绝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切除的需要;颅神经、岩静脉及重要动脉的保护和处理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肌电图联合监测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26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病人行显微手术治疗,观察术后肿瘤切除程度、脑神经功能变化及主要并发症。结果肿瘤达SimpsonⅠ、Ⅱ级切除22例,SimpsonⅢ级切除4例;其中面、听神经解剖保留24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17例,无变化5例,恶化4例。4例SimpsonⅢ级切除病人术后均行伽玛刀放射治疗。随访3个月-3.5年,26例病人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明显增大。结论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治疗桥小脑角脑膜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分裂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提高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8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将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分为四种类型,根据病例分型的不同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率为88.9%,面神经和位听神经功能大部分保留,复发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术前详细的检查和完善的手术方案制订对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至关重要,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学特征。方法共5具(10侧)尸头标本通过CT和MRI扫描数据经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面听神经复合体三维解剖影像模型,于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记设计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前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模拟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穿过,可清晰显示其所包含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不包含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微创化前手术路径由外向内依次显露小脑半球、后组脑神经、小脑前下动脉、面听神经复合体,于岩骨背面、面听神经复合体下方后组脑神经在颈静脉球和岩下窦之间穿出颈静脉孔;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位置略高于微创化前,由外向内依次显露小脑半球、小脑前下动脉和面听神经复合体,不包含后组脑神经和颈静脉球。微创化前手术路径体积(t=36.331,P=0.000)和小脑半球体积(t=16.775,P=0.000)均大于微创化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所显露的面听神经复合体体积(t=1.680,P=0.127)和小脑前下动脉体积(t=1.278,P=0.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化手术路径能够在保证面听神经复合体解剖显露的情况下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7.
桥小脑角脑膜瘤的分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经于术治疗的21例桥小脑角脑膜瘤,并对其分类。结果 肿瘤全切除16例(72.7%),无手术外死亡。随访发现2例死亡,2例复发,根据肿瘤与内听道的解剖位置关系分为后外侧(59%)和前内侧(4l%)。术前面神经功能和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前内侧组(33%,100%)高于后外侧组(8%,54%),而后外侧以小脑症状为主,术后前内侧组易发生面神经和听力损害。结论 将桥小脑角脑膜瘤根据其与内听道之间的关系进行局部解剖分类是重要的,两的临床症状、手术入路及预后均不同。  相似文献   

8.
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脑膜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桥小脑角(CPA)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8l例CPA脑膜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疗效。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40例(49.4%),Ⅱ级切除29例(35.8%),Ⅲ级切除12例(14.8%);手术死亡1例。随访3~135个月,平均89个月,复发4例(6.15%)。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妥善处理和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及脑干,能较理想地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减少对肿瘤周围神经功能的影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小脑角胆脂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治疗效果及技巧。方法 对21例桥小脑角胆脂瘤采取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显微镜下手术后应用神经内镜观察,21例均有肿瘤残留。神经内镜辅助下继续行残瘤切除,全切19例,次全切2例。无死亡及无菌性脑膜炎病例出现。18例患者随访3~36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在熟练掌握显微解剖结构的基础上,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胆脂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对脑干、各脑神经的牵拉和重要血管的损伤,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宿州市立医院2008年6月~2014年2月间住院手术的17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幕上型脑膜瘤采用颞枕部入路2例,采用枕部入路4例;幕下脑膜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6例,采用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小脑幕切迹缘采用枕下经天幕入路2例;幕上下脑膜瘤采用幕上下入路1例。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脑幕脑膜瘤全切除(SimpsonⅠ级和Ⅱ级)14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合适的显微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45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自1988年 10月至2003年3月间手术治疗的45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结果肿瘤全切12例,近全切22例,部分切除11例,死亡3例。术后γ刀33例。40例随访3个月-15年,34例恢复良好,6例死亡。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术中行面、听神经监测,并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脑干等,术后正确处理并发症,配合其他辅助治疗,是提高手术疗效和患并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及面神经保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及保留面神经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6年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23例听神经瘤病人。结果肿瘤全切18例,次全切3例,部分切除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5例。随访6月 ̄4年,全切18例中复发1例,面神经功能恢复12例。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能全切听神经瘤,解剖保留面神经,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指标对小脑脑桥角(CPA)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CPA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瞬目反射及面神经F波检测,对瞬目反射的R1波潜伏期及F波的平均潜伏期结果进行分级.术中均采用面肌运动诱发电位(FMEP)保护面神经功能,记录FMEP波幅的比值.依据House-Brackmann(H-B)评分标准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评估面神经功能.采用多因素Lotistic回归分析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58例CPA区肿瘤患者均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其中55例获得肿瘤全切除(94.8%),3例肿瘤行次全切除.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患者的瞬目反射结果优于结局不良组(均P<0.05).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F波反应检测结果优于结局不良组(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肿瘤最大径小于结局不良组[(31.9±10.2)mm、(31.9±9.3)mm对比(37.8±9.7)mm、(40.0±10.0)mm](均P<0.05).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FMEP波幅比值高于结局不良组[(84.6±21.3)%、(83.0±19.0)%、(81.0±19.1)%对比(66.2±27.0)%、(63.4±29.0)%、(59.6±31.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MEP波幅比值为预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为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瞬目反射结果分级是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FMEP波幅比值预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的截点值分别为89.2%、58.2%、58.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0.706、0.713.结论 瞬目反射及肿瘤最大径对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FMEP波幅比值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波幅比值>60%预测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14.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21,132(4):864-871
ObjectiveWe propose a novel method that predicts facial nerve function (FNF) calculated from the drop and recovery of faci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 (FMEP) amplitude ratio during the surgery of cerebellopontine angle tumors.MethodsWe enrolled 73 patients with cerebellopontine angle tumor, and used a biphasic, constant current, and suprathreshold stimulation (BCS) protocol to record FMEP of the orbicularis oris. We measured the intraoperative minimum-to-baseline amplitude ratio (MBR), the final-to-baseline amplitude ratio (FBR), and the recovery value (RV). RV was measured by subtracting MBR from FBR. Using those values, we evaluated FNF both at early postoperative (EP) and late postoperative (LP) periods.ResultsWe successfully obtained 62 FMEP readings. Facial palsies occurred in 22 patients during the EP period, and 14 patients recovered during the LP period. Both MBR and FBR show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FNF in the EP period. RV showed a good predictive power of FNF recovery during the LP period for the first time.ConclusionsRV is a new and useful predictor of FNF recovery. MBR can be an intraoperative predictor of FNF in the EP period.SignificanceFNF outcome in the early and late postoperative periods can be predicted by FMEP.  相似文献   

15.
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显微切除的神经功能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经显微手术切除后神经功能保护情况。方法 对42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统计相邻各组颅神经的保留情况。结果 42例中行Simpson Ⅰ切除11例,Simpson Ⅱ切除23例,近全切除8例,肿瘤全切除率81%。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5%,功能保留率为81%,听力保留率71%,听力改善率19%。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是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保留神经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21例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其中17例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术后原有面部疼痛或不自主抽搐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术后随访3~27个月,临床症状和肿瘤均无复发。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对于同时存在血管压迫的病例,可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天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天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39例天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31例普通型天幕脑膜瘤经单侧枕下入路12例,经颞枕或枕部入路7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经枕下正中入路4例,经幕上下联合入路3例;8例天幕游离缘脑膜瘤中,经枕一天幕入路5例,经改良翼点入路2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1例。结果肿瘤达SimpsonI级全切除19例(48.7%),II级全切除17例(43.6%),次全切除2例(5.1%),大部分切除1例(2.6%),无手术死亡。对3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28例(75.7%)恢复正常生活,7例(18.9%)生活完全自理,2例(5.4%)生活需他人帮助。结论天幕脑膜瘤应积极手术治疗。适宜的手术入路及精细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复发,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