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内镜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EMR和ESD逐渐成为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方法.我院采用EMR及ESD对15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被发现,淋巴结转移风险低的早期癌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其效果等同于外科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势在于可以整块切除较大病变.本研究采用ESD治疗符合内镜切除原则的早期消化道癌、癌前病变以及胃肠道类癌,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1月在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上的有关EMR与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对比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2 883个病灶。Meta分析示:ESD整块切除率、完全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ESD与EMR的出血率和术后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SD穿孔率高、手术时间长。[结论]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治疗方面ESD仍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高清内镜(HRE)、超声内镜(EUS)、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1,2]等内镜下诊治技术的开展,使得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可及时准确地检出并得到有效治疗,有效降低了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2].近年来,解放军陆军第152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对贲门部发现的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应用HRE和EUS进行检查及评估,并对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的37例进行ESD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收集2007-07/2010-06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并行ESD治疗的44例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并对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评估.结果:44例患者均成功地接受ESD,所有剥离标本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共出现出血2例,穿孔2例,食管狭窄3例.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复发,行第2次ESD.结论: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ESD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ESD技术具有可完整切除较大病灶、切除溃疡型病灶、提供完整病理诊断材料及预防复发等优点,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通过详细介绍ESD的发展、ESD的适应证、操作中所需的特殊器械及其并发症的处理,结合大量临床资料,明确ESD技术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切除及黏膜下剥离术的并发症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llCOf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相对外科手术,EMR和ESD具有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经济且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特点,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EMR及ESD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并接受ESD治疗的54例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疗效及ESD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54例ESD术治疗者中,早期食管癌占51.9%(28/54),癌前病变占48.1%(26/54),ESD手术用时(71.6±8.6)min。整块切除率为100.0%(54/54),完全切除率92.6%(50/54),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总的ESD术前后病理一致率为79.63%,ESD术中出血发生率52.3%,均为少量出血,未见迟发性出血。[结论]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成功率高,较为安全,但有相当比例的患者ESD术前后病理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消化道功能影响小,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我院使用内镜外附管来协助进行ESD成功地治疗17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对胃镜检查发现的17例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进行ESD治疗,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1~67岁,平均53.5岁.所有患者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0.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平滑肌瘤、贲门失弛缓症、甚至纵隔病变等既往需要开胸手术治疗的病变可以经内镜治疗达到根治.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旨在整块切除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现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而隧道内镜技术则通过建立黏膜下隧道,更将消化内镜治疗范畴从黏膜、黏膜下层拓展到固有肌层乃至纵隔.无论ESD抑或隧道内镜,黏膜下剥离不可或缺,理想黏膜下注射液能够缩短黏膜下剥离时间,提高剥离效率.黏液溶解剂硫醇化合物美司钠黏膜下注射用以快速溶解结缔组织中二硫键,暴露血管,以利内镜黏膜下剥离,未来有望在内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染色内镜、超声内镜和ESD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水平亦明显提高。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和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已应用于贲门失弛缓症剖以及胃、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治疗,疗效类似外科手术,同时又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我院在ESD基础上成功联合隧道内镜技术(又称经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切除了18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内镜诊疗技术的进步,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持续增加,病死率持续降低,早期食管癌(ESC)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90%以上[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被认为是一种治疗ESC的首选方法[2],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存在ESD治疗多病灶ESC及癌前病变的病例,而目前国内对该类病例鲜有报道。本研究主要总结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的此类病例,并分析ESD多病灶同步治疗ESC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操作技术要领.方法 2010年1月~ 2011年10月在我科内镜中心通过胃镜活检及超声胃镜诊断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者7例,应用隧道法ESD(病变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治疗.结果 7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直径2.0~4.0cm,手术时间为37 ~ 110 min,经病理证实基底部及切缘未见病变累及,2例出现术中出血量较多,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迟发性出血者,所有病例均无穿孔者,术后3个月及半年复查创面愈合良好,均无复发.结论 隧道法ESD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良好方法,隧道法ESD与传统ESD相比,缩短了内镜手术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使得内镜手术更安全更快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6例患者行EMR,32例患者行ESD治疗,比较两者在出血、穿孔、狭窄、局部复发、手术操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EMR、ESD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一种微创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ESD具有一次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的优点,同时具有操作技术难和手术风险大等特点。结论根据病灶的大小和来源层次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超高龄(≥80岁)患者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21例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近、远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接受ESD治疗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老年患者14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分成近端组(n=73)和远端组(n=75),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性...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结直肠因管腔窄、肠袢弯曲角度大、黏膜薄等解剖特点,该部位的ESD操作难度较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如何有效地减少结直肠ES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碘染色、窄带成像(NBI)内镜及超声内镜(EUS)在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术后病检结果作为病变诊断金标准,比较碘染色、NBI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及病变范围判断有无差异;比较放大内镜结合NBI内镜技术(ME-NBI)、EUS对病灶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结果]NBI内镜对早期食管鳞癌的诊断率与碘染色内镜相同,对其癌前病变诊断率低于碘染色内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NBI内镜和碘染色内镜下早期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范围分别为(2.88±1.40)、(3.22±1.65)cm,部分病变碘染色内镜下显示范围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NBI对早期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度高于EU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ESD前对非甲状腺功能亢进、过敏体质、颈部食管疾病患者行全食管碘染色内镜联合ME-NBI检查,以判断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单独运用EUS判断病变深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