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小剂量持续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接触性溶栓的合理给药方案、安全性、疗效。方法对6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股静脉插管至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小剂量、持续给药2~3d,平均每天60万U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全身抗凝治疗2~3w。结果经治疗,静脉窦血栓均在2~3d内完全溶解,静脉窦恢复通畅,所有患者神志转清晰,颅内高压症状消失,无颅内出血及全身性不良反应。出院时未留下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随访3个月,未出现新症状及血栓再形成。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行血管内小剂量持续溶栓治疗,可快速使闭塞的静脉窦恢复畅通,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先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10~20万U,再利用微导丝进行机械性碎栓,随后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药物溶栓,保留微导管于静脉窦内继续溶栓3~5 d。结果静脉窦部分再通11例,完全再通1例。出院时痊愈9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死亡1例,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11例,时间6~18个月,痊愈10例。结论采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能迅速恢复静脉窦顺向血流,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但溶栓药物的选择、用量、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4例经DSA检查证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颅内静脉窦内球囊扩张成型及取栓手术,使静脉窦即时再通,术后抗凝治疗6个月。结果 2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血栓患者,微导管与微导丝配合,逆行进至上矢状窦中前1/3处,直径5mm球囊沿微导丝进至该处。充盈球囊,透视监视下回拉球囊,使闭塞的静脉窦再通。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30.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血栓再发者。结论颅内静脉窦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9例(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及支架置入术。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个月。结果:1例患者施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8例患者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5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开通吸栓治疗,所有8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团注肝素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0000~2900000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0000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狭窄或闭塞静脉窦均获得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行单纯抗凝、经颈动脉溶栓和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治疗12~18个月。术后随访2~29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2例行单纯抗凝治疗,3例行以抗凝治疗及颈动脉穿刺尿激酶注射,4例行动脉内溶栓,8例在动脉内溶栓同时行静脉窦内超选插管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静脉窦接触性rt-PA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分析1例经静脉窦接触性rt-PA溶栓治疗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采用介入方法经静脉窦直接注入rt-PA接触性溶栓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静脉窦再通良好。结论经静脉窦接触性rt-PA溶栓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静脉窦插管溶栓加导丝疏通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自行设计经上矢状窦插入导管鞘 ,滴注尿激酶溶栓的同时 ,在DSA下用导丝机械疏通上矢状窦、左右横窦。结果 :13例病人高颅压症状全部缓解 ,无一例死亡 ,无并发症发生 ,有10例视力逐渐恢复 ,1例术前失明术后未能复明。结论 :在DSA下进行静脉窦插管溶栓加导丝疏通 ,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个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溶栓药物的使用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2例联合机械性破栓术治疗,2例联合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治疗,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结果除1例患者出现脑内血肿,留有一侧肢体轻瘫外,其余7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1分恢复到15分,原有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100%),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是有效的,对溶栓药物的使用、提高治疗安全性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5%)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4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9例(9/14)颅内压升高,常规和生化无特征性变化。头部CT和(或)MRI、CTV和(或)MRV显示,22例均有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皮质静脉扩张),13例(59.09%)存在脑实质损害(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异常),2例(9.10%)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4.55%)发生硬膜下血肿。DSA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13例(59.09%)、横窦17例(77.27%)、乙状窦14例(63.64%)、下矢状窦2例(9.10%)、直窦4例(18.18%)、大脑大静脉1例(4.55%)、颈内静脉1例(4.55%),其中9例(40.91%)存在2个静脉窦血栓、8例(36.36%)存在3个或以上静脉窦血栓。予肝素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数天,症状未见缓解或进行性加重,21例(95.45%)再予尿激酶静脉窦内或动脉溶栓治疗。共住院13~59 d,平均(25.70±12.18)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3例(59.09%)、2分4例(18.18%)、3~4分5例(22.73%),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17/22)。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存在多个静脉窦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及脑实质损害,对于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联合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窦通常因大脑的血液循环血流较快,不易造成血栓形成,但在外伤及一些高凝状态等情况下也可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YST).  相似文献   

12.
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疗效。方法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到达病变侧海绵窦,用各种弹簧圈如GDC、EDC、Matrix、FreeCoil和丝线等多种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对18例、21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16例治疗后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无静脉引流;2例虽将海绵窦瘘口密实填塞,但仍有低流量翼丛引流,术后临床症状减轻,压颈1周后症状消失。栓塞术后病人主要表现为头痛和呕吐。2例术前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病人,栓塞治疗后其他症状消失,但动眼神经功能未恢复。1例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外展神经麻痹,后自行恢复。有7例为外伤性,经动脉途径球囊栓塞后复发,或经弹簧圈治疗未成功。有11例为自发性,除3例岩下窦引流不明显,经硬导丝努力打通该通路,余者岩下窦均引流明显,导丝较易通过。随访3个月至24个月,6例病人术后3个月回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复发;余者因术后无症状未回医院复查。结论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CCF安全有效,对于外伤性CCF,为经动脉入路失败后治疗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对于自发性CCF,应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3.
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面观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扩大经蝶手术和前方颅下手术提供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面观显微解剖参数。方法 对20具成人头颅标本,仿Janecka的标准面部移位入路切口(左侧)行两侧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面观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蝶窦外侧壁的主要结构有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而颈内动脉隆起缺失的出现率高达50%,此时,依照翼管-破裂孔-颈内动脉破裂孔段途径显露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为一安全策略。内移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以充分显露海绵窦外侧壁的颅神经。结论 掌握蝶窦外侧壁显微解剖和从内侧面显露、移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助于扩大经蝶手术和前方颅下手术对病变累及海绵窦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入路切除侵及海绵窦肿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35例内镜经鼻腔-蝶窦、筛窦入路切除侵及海绵窦肿瘤的病例资料,其中垂体瘤24例,脊索瘤6例,脑膜瘤3例,鼻咽癌2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肿瘤全切20例(57.1%),次全切10例(28.6%),部分切除5例(14.3%).所有病例均经3-9个月随访.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处理海绵窦肿瘤创伤小、恢复快,但对术者的要求很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未显影的岩下窦途径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F)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CSDA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未显影的岩下窦插管,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和瘘口。结果5例插管成功并达到完全致密栓塞;2例导管虽插入海绵窦,但海绵窦分隔致导管位置与瘘口不相通,而改行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插管行栓塞治疗。7例病人均治愈,随访5~20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经岩下窦途径栓塞是CSDAF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即使岩下窦未显影,也有相当部分病人可插管和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16.
A 44-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a painless left occipital mass which had enlarged over 4 months and was neurologically asymptomatic.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howed a large lytic tumour extend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transverse sinus with intracranial and scalp extension. Angiography showed that the tumour was highly vascular. Preoperative embolisation of some of the main feeding vessels was performed, but a two-staged operation was needed for total removal of the tumour because of profuse bleeding from the tumour and bon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disclosed numerous thin-walled 'staghorn' shaped capillaries and dense cellularity with atypical mitotic figures. The histological diagnosis was a primary haemangiopericytoma of the bone. He received external radiotherapy of 60 Gy. At 2 years follow-up, he remained well without recurrence. The optimal treatment for haemangiopericytoma is radical excision followed by radiation therapy. The need for long-term observation is emphasised because of the notorious tendency to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17.
改良溶栓方案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48小时微量溶栓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采用经典方法治疗,13例患者(9例随机分配患者及4例经典方法禁忌的患者)采用改良方法(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持续48h微量溶栓术)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2.1月。结果:经典方法组:9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1例植入支架1枚,2例并发脑出血(1例在右侧顶叶,1例在左侧小脑),并发脑出血的1例患者遗留面瘫,NIHSS评分1分,其余8例0分,预后良好。改良方法组:1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含相对禁忌证病例1例,禁忌证病例3例),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无一例并发或加重脑出血,病程超过3个月的1例患者术后1个月残留语言功能障碍NIHSS评分1分,其余12例0分,预后良好。结论:经典方法可以有效治疗脑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但并发脑出血的风险较大,改良方法"脑静脉窦48h微量溶栓术"有效规避了大量应用溶栓药物的问题,在达到同样疗效情况下更为安全,拓展了血管内途径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通常因大脑的血液循环血流较快,不易造成血栓形成,但在外伤及一些高凝状态等情况下也可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YST).  相似文献   

19.
颅内静脉窦通常因大脑的血液循环血流较快,不易造成血栓形成,但在外伤及一些高凝状态等情况下也可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YST).  相似文献   

20.
颅内静脉窦通常因大脑的血液循环血流较快,不易造成血栓形成,但在外伤及一些高凝状态等情况下也可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Y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