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应用微型传感器运动捕获系统并结合同步表面肌电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够物动作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 方法选取1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年龄(65.9±10.0)岁]及1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2组受试者坐在椅子上用患手(患者)或右手(健康人)够取放在肩前方距肩一臂长距离处的杯子,采用微型传感器运动捕获系统记录受试者躯干及上肢运动学数据,同时采集被测肢体斜方肌、三角肌前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共进行4次够取任务测试,选取最好的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将同步采集的运动学数据与表面肌电信号处理后得到肩、肘关节活动范围及达标时间、角度变化峰值及对应时间、每组肌群做功和肌群做功比值(如斜方肌/三角肌前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本研究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对入选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脑卒中患者运动学参数及肌电参数与健康人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患者偏瘫侧上肢FMA评分与运动学特征及肌电特征间的相关性。 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够物功能的运动学参数及肌电参数与健康人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与肩关节活动峰速度具有相关性(P<0.05),部分运动学参数与肌电参数具有相关性,如肩关节活动最大角度与斜方肌做功、肩关节活动速度达峰时间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做功比值间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微型传感器运动捕获系统结合同步表面肌电分析可定量评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三维实际环境中够取物体时的多关节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为临床优化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融合肌电和惯性传感数据的定量化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评估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实验联合使用微型惯性传感器和多通道肌电传感器,同步采集了20例脑卒中患者(患者组)和年龄匹配的10名老年人(健康组)的肌电及运动数据,融合这两种数据分别进行了分组统计学分析和典型个例分析.结果:患者组的运动学参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并且运动学参数与肌电参数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性.运动参数所反映出的异常运动模式与肌电所反映出的情况相一致,肌电数据能用于解释异常运动模式的原因.结论:本定量化康复评估方法可以实时、定量和可视化地进行临床分析和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患者 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及作业治疗,观 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系统治疗,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 动量表(FMA-U)及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 后,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及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上 肢康复训练系统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未受累侧(健侧)上肢在够物动作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23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接受上肢够物测试,够物过程分为肩前屈和保持两个阶段。采用表面肌电技术和穿戴式微型运动捕获系统同步采集并提取上肢够物时相关肌肉的表面肌电参数(均方根值、积分肌电值)和三维运动学数据(躯干扭转度、肩关节运动幅度、肩关节运动速度、等张失稳度、肩关节角度分散度),患者组依据未受累上肢是否为利手侧,将其分为利手侧和非利手侧进行分别采集,对照组利手和非利手侧均进行采集,然后采用秩和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利手侧在前屈阶段斜方肌上部均方根值为34.3μV,躯干扭转度为-1.4°,均高于对照组利手侧的19.7μV和-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肩关节运动速度则低于对照组利手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保持阶段斜方肌上部,患者利手侧均方根值为55.4μV,高于对照组利手侧,胸大肌均方根值和三角肌前组/斜方肌上部积分肌电值均低于对照组利手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非利手侧在前屈阶段三角肌中组均方根值高于对照组非利手侧,肩关节运动速度低于对照组非利手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双侧比较,在前屈阶段,非利手侧斜方肌上部均方根值大于利手侧,三角肌前组/斜方肌上部积分肌电值比在前屈和保持阶段均小于利手侧,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未受累上肢是利手侧还是非利手侧,其够物动作的生物力学特点与健康人对应侧上肢并非完全一致,在对脑卒中偏瘫患侧上肢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时最好以健康人对应侧上肢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均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强化训练。结果:经4个疗程治疗后.2组上肢功能评分及简易手功能检查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强化训练能明显地提高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了解偏瘫患者心肺功能储备能力,探寻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氧运动康复方案。方法:选取1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实验组)和1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心肺运动实验测试,比较两组受试对象心肺运动实验各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受试对象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基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峰值摄氧量(13.1±3.2 vs 22.3±6.6ml/kg/min)、无氧阈(11.2±2.9 vs 15.5±3.6ml/kg/min)、能量代谢当量(3.7±0.9 vs 6.4±1.9)、峰值氧脉搏(7.7±2.0 vs11.2±2.5ml)、峰值呼吸交换率(0.98±0.08 vs 1.15±0.11)、峰值分钟通气量(30.9±8.5 vs 55.7±17.7L/min)、峰值功率(72.5±18.8 vs 118.8±46.8w)与最大心率(117.9±14.7 vs 135.1±20.4bp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静息心率(81.6±11.5 vs 72.5±4.9bp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静息血压与峰值血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明显低于健康人,心肺储备功能下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有必要给予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以改善心肺运动功能,预防卒中再发和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方法。经运动想象问卷(KVIQ)评定后,入选的3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9),治疗组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干预。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FMA和MBI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迫性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并与强化治疗进行比较。 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住院患者30例,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TT组),强化治疗组(ITT组)和强迫性运动治疗组(CIMT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用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进行评定,分别比较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作业完成时间的变化。 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ITT组及CIMT组作业完成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3组之间进行比较,ITT组与CIMT组治疗后功能评分较CTT组显著增加,作业完成时间显著缩短(P<0.05),ITT组与CIMT组之间功能评分及作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强化治疗和强迫性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的康复均具有明显的疗效,强化治疗可以代替强迫性运动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加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加运动想象疗法加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上肢肘屈伸、腕关节屈伸、手指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能较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功能康复评估及运动反馈训练系统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常规训练组20例,运动反馈训练组38例。2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即刻和训练6周后进行对比。观察评定指标:①前臂旋转活动度;②腕背伸活动度等。结果:①前臂旋转活动度:患者的平均前臂活动度由治疗前的141.33°±19.31°(旋前+旋后),训练后即刻提高到161.00°±17.09°,训练6周后增加到175.83°±12.83°,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腕背伸活动度:训练前患者的平均活动度0.71°±20.36°,训练后即刻增加到27.43°±25.07°,训练6周后增加到43.29°±19.2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运动反馈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在训练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训练6周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集康复训练与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康复评估及运动反馈训练系统,让患者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作业中接受功能训练,吸引患者的主动参与,提高患者的注意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与手功能恢复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方法17例偏瘫患者接受神经促通技术、运动再学习及结合适量的强制性运动训练法.结果治疗后上肢及手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01),Barthel指数也明显提高(P<0.001).结论早期介入上述训练法对改善偏瘫上肢与手功能切实有效.在日常生活中不应以健侧代偿为主,急于利手的转换,而应尽量多使用患侧,以便及早最大限度发挥患侧上肢的残存功能.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与手功能的强化训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偏竣上肢运动与手功能恢复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方法 17例偏竣患接受神经促通技术,运动再学习及结合适量的弱性运动训练法。结果 治疗后上肢及手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01),Barthel指数也明显提高(P<0.001)。结论 早期介入上述训练法对改善偏竣上肢与手功能切实有效。在日常生活中不应以健侧代偿为主,急于利于的转换,而应尽量多使用患侧,以便及早最大限度发挥患侧上肢的残存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除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外,治疗组增加了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照组增加了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共治疗4周,5次/周,每次30min。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采用完成ReoGo上肢康复机器人任务难度得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法、Brunnstrom分期评定(上肢和手)、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eoGo得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期、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周后治疗组ReoGo得分、MBI评分和Brunnstrom上肢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runnstrom手和FM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脑上肢评估训练系统(E-LINK)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30 例患者分为治疗组(n=16)和对照组(n=14)。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组加用E-LINK 进行手功能训练,共治疗12 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最大握力及捏力、Barthel 指数、前臂旋后活动度及上肢Fugl-Meyer 评定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E-LINK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训练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纪树荣  常冬梅 《现代康复》2000,4(4):492-494
本评价了上前常用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包括Bobath方法、Brunnstrom方法、PNF方法、Rood方法、MRP方法等)的训练要点,以供临床康复工作在对偏瘫患运动功能训练中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评价了目前常用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包括Bobath方法、Brunnstrom方法、PNF方法、Rood方法、MRP方法等)的训练要点 ,以供临床康复工作者在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训练中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祖虹  刘琦 《中国康复》2013,28(5):361-362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10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部分(FMA-L)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FMA 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强化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住院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 h训练组、2 h训练组和3 h训练组,每组10例,各组均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上肢功能训练,训练时间分别为每天1 h、2 h和3 h,每周5d,治疗为期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和6周,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Barthel指数(BI)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治疗第6周,3组的FMA、ARAT、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第4周,3 h训练组FMA评分明显高于1 h训练组和2 h训练组(P<0.05),3 h训练组AR-AT评分明显高于1 h训练组(P<0.05);治疗第6周,3 h训练组及2 h训练组的FMA和ARAT评分明显高于1 h训练组(P<0.05);3组之间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天2 h和3 h、每周5 d的上肢功能强化运动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效果优于每天1h上肢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例。对照组予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虚拟现实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份)评定其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5),但观察组效果更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辅以虚拟现实训练,可进一步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