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MME)的临床特点、病理、诊疗方案、肿瘤分期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9年9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PMME患者,以及在Pubmed、中国知网等相关检索系统,以"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PMME"和"原发性食管恶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1例误诊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 PMME)的食管海绵状血管瘤伴血栓形成及机化,探讨食管血管瘤与PMME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食管平滑肌瘤是食管良性肿瘤之一,随着瘤体不断增大,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从外科手术逐步发展至内镜下微创治疗。本文报道1例巨大食管平滑肌瘤行开窗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瘤体完整切除,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报道1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有助于内镜医师了解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临床急、危、重症,病死率高,其最常见原因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随着药物及内镜治疗技术的进展,绝大多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获得了满意的早期止血效果,然而,有关内镜治疗时机的选择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仍报道不一.本文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0例患者,共154例次内镜下治疗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进行分析,探讨内镜治疗的时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I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罕见的食管IFP,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患者为71岁的男性,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mo余入院,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距门齿约35cm处可见一大小约2.5cm半球状黏膜隆起,超声内镜见一起源于黏膜层大小约13.2mm×11mm低回声团块,回声欠均匀,其间可见无回声影,边界尚清晰.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食管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肿瘤位于黏膜下层,向食管管腔内隆起生长,肿瘤主要由3种成分构成:明显增生的梭形细胞、大量的炎症细胞和血管网,最后诊断为炎性纤维性息肉.结论:食管IFP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术后病理检查.以外科手术或内镜下肿物完整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食管灰白色黏膜是常见内镜征象,但很少引起重视,文献亦极少报道.本研究探讨食管灰白色黏膜内镜病理特征、增殖凋亡和p53表达及与食管鳞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食管鳞癌、腺癌在临床病理工作中较为常见,食管肉瘤样癌则相当少见。此类肿瘤好发于食管中下段,发生率仅占食管恶性肿瘤的0.26%~1.46%~[1],其组织学起源、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均与其他食管恶性肿瘤有所不同。现报道1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食管肉瘤样癌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病例:患者男性,68岁,因"进食梗阻感2月余"于2016-04-05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消化科。患者入院前  相似文献   

9.
颗粒细胞肿瘤(granular cell tumors,GCTs)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良性肿瘤,目前认为其来源于雪旺氏细胞[1-2].GCTs好发于皮肤、舌等组织,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仅占全部GCTs的8%~10%[2].食管GCTs约占消化道GCTs的30%~ 50%,国内关于食管GCTs的报道不足20例.我们对本院近年诊治的8例食管GCTs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ESP)是一种在临床上和病理检查中较罕见的食管良性鳞状上皮息肉样肿瘤.由于内镜等检查手段的应用,目前有关ESP的报道有所增加.ESP是鳞状上皮细胞不规则增生形成的乳头状良性肿瘤.现报道1例该病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以加深临床对此病的认识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并分析食管皮脂腺异位的临床、内镜、病理和预后等特点及该病内镜检出率.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确诊为食管皮脂腺异位的病例,分析该病内镜检出率.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总结83例食管皮脂腺异位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预后等特点.结果 食管皮脂腺异位好发于中年...  相似文献   

12.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急诊内镜套扎48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成为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安全有效方法,其对减少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改善患者预后起到明显的作用。急诊内镜下套扎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具有术中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为此,我们总结482例该类治疗的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1例食管主动脉瘘患者的诊治情况,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内镜及CT表现,并对患者食管主动脉瘘病变的内镜超声特征做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首次出血死亡率为30%~ 50%;一般内科止血治疗后,如不进行预防治疗,次年的复发出血率高达70%[1].近年来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国内大多采取内镜下介入治疗,可延长病人的5年和10年生存率[2].我院近年来开展食管曲张静脉皮圈套扎、硬化剂治疗及联合治疗,并辅以超声小探头检查明确静脉曲张程度,并对疗效及远期预后做出客观评价.本文就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行四种内镜下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内镜及其附件的发展,不同类型扩张器的问世,经内镜治疗食管、幽门、食管空肠或胃和胃肠吻合口狭窄进展很快,现综合报道如下.1 食管狭窄  相似文献   

16.
胃肠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食管静脉曲张以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敏感手段,但是,传统的内镜检查是以白色光为光源,难以观察小的食管静脉曲张及黏膜下血管,而这对于指导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治疗效果的评价和预后的估计颇为重要。红外线内镜(infrared endoscopy,IRE)已广泛用于临床,有报道其有助于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等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食管腺癌预后差,因此对Barrett食管患者定期内镜监测非常必要。但是内镜监测的效果常受限于镜下早癌诊断较困难、活检取样不够、不同病理医生主观差异及相对较低的食管腺癌发生率的影响。可以通过内镜下特征及临床表现相结合的方法将Barrett食管分成低危到高危的类别来提高随访监测有效率。最近,国内外指南将Barrett食管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及是否伴有低度不典型增生纳入内镜监测时间间隔的参考依据中。在本综述中我们将讨论Barrett食管内镜下特征与癌变进展的关系,这些特征可运用于Barrett食管的内镜监测中。  相似文献   

18.
食管结核1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食管结核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国内164例经内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确诊的食管结核病例。结果:本组食管结核男女比为1:1.3、81.9%的患者年龄低于45岁,所有病例均有吞咽困难痛症状,69.5%的病灶位于食管中段。63.2%的患者有结核病史或其他部位结核。术前误诊者占65.7%,其中误诊为食管肿瘤占96.6%,有治疗记录者151例,47例经内科抗结核治疗,104例经手术后抗结核治疗,全部治愈。结论:食管结核好发于食管中段,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其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或胸痛。食管结核易误诊为食管肿瘤,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食管结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张生燕  黄宏春  王秀敏 《肝脏》2021,26(2):155-158
目的 了解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患者内镜套扎术1年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324例行内镜套扎术的EGVB患者,随访患者1年预后,以发生出血再入院或死亡为不良预后.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2...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rimary small—cell of esophageal carcinomas,PESC)是最为常见的肺外小细胞癌,占食管癌的1.38%,其临床表现、X线征象、内镜下表现等与食管腺鳞癌相似,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鳞癌或腺癌混合存在,但其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有别于食管鳞癌及腺癌,不但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而且治疗效果不佳。国外罕见PESC报道,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对PESC的报道有所增加。我们收集了15年来收治的PESC患者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对其治疗、预后有更好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