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将幼兔分为对照、窒息、窒息+SOD3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脑组织含水量并观察耳廓微循环和脑病理改变。结果表明:SOD具有(1)使增高的LPO恢复正常。(2)耳廓微循环的加权积分值下降,流速增快,红细胞聚集减轻。(3)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4)脑病理改变有明显改善。揭示SOD可有助于减轻窒息时因氧自由基和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氧、窒息与围产儿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8例缺氧、窒息围产儿复苏后24h及72h进行耳廓微循环各项指标变化观察,对照组选择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于生后24h及72h分别进行耳廓微循环观察.结果两组比较,24h耳廓微循环中微血管畸形率及RBC聚集率有高度显著差异(P均<0.01);两组间白微栓出现率及细静脉流速经统计学处理具显著性差异(P均<0.05).复苏后72h,两组相比较,除RBC聚集率及白微栓出现率差异无显著性外(P均>0.05),微血管畸形率及细静脉流速仍具显著性差异(P均<0.05).窒息患儿复苏后24h与72h相比,耳廓微循环中白微栓出现率及细静脉流速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微血管畸形率及RBC聚集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可导致围产儿早期耳廓微循环障碍,对这些围产儿进行早期耳廓微循环动态检测,可与NBNA结合,对判断窒息、缺氧时脑损伤程度及患儿预后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将健康幼兔2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窒息组。与对照组相比,窒息组耳廓微循环指标加权积分值、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明显增高,脑水含量增多,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明显下降,且脑组织形态学改变显著。窒息组血LPO与脑水含量、微循环加权积分值与脑水含量、血LPO与微循环加权积分值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结果提示,窒息时氧自由基的产生与微循环障碍互为因果,共同促使脑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 耳廓微循环观测方法是1986年首次报道的最适用于新生儿及年幼小儿体表微循环观察的方法。凡耳廓皮肤无损伤者均可用此法观测,并便于动态监测及反复观察。耳廓微循环状况可反映颅脑微循环及全身一般循环状况。为无痛无损伤的观测手段。一、供血及微血管分布: 耳廓位于头颅两侧,供血来自颈外动脉分支的耳后动脉,所观察的部位可见到毛细血管、集合毛细血管、细静脉及注入小静脉的流程。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耳廓微循环观察阴怀清*杨彩凤*王阿琚*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害。它是导致小儿时期发生脑性瘫痪或智力低下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新生儿疾病之一。为探讨HIE...  相似文献   

6.
四物汤对小鼠耳廓、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四物汤对小鼠耳廓、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白树平1管喜文1龚传美1管敏2四物汤由熟地、白芍、当归和川芎组成[1]。历代中医应用该方补血调经,多用于妇科,其加减方剂更为内科常用。本文观察了它对小白鼠耳廓、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四物汤煎...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耳廓微循环观察/阴怀清,杨彩凤,王阿琚/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太原030001为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对21例HIE患儿入院时及综合治疗后耳廓微循环改变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HIE病程早期耳廓微循环中...  相似文献   

8.
活 脑丹是具有活血化瘀、益气通络、豁疾开窍作用的复方中药制剂。经过五年应用 ,证实对脑梗塞患者疗效显著 ,无明显毒副作用。本文乃观察活脑丹对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甲襞微循环及对小鼠微循环的影响 ,小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0例脑梗塞 ,男 38例、女 2例 ,年龄最大 78岁、最小6 0岁 ,平均为 6 6 .5岁。诊断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脑梗塞诊断标准[1] ,并经脑CT证实。西医分型属中型 12例、轻型 2 8例 ,合并高血压病 34例、合并糖尿病 2例、心房纤颤 1例。中医分型 90 %以上属气虚血瘀型 (为 36例 )。1.2 检测仪器采…  相似文献   

9.
10.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皮肤病,中医病因学认为银屑病系血热、血燥、血虚生风,皮肤失养所致,并在发病的过程中伴随着搔痒症状。银屑胶囊(YCP)由丹参、甘草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凉血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银屑病收到良好疗效。为了进一步探讨其部分药理作用机制,我们对银屑胶囊在改善微循环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压氧对兔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章 《中国微循环》2006,10(5):352-353
目的观察高压氧变化对兔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在兔大脑顶叶部位颅骨开窗,暴露局部软脑膜,然后将兔置于高压氧舱内,加压的同时给予持续常压面罩吸氧,分别于加压吸氧前及加压吸氧后0.13、0.16、0.19、0.22及0.25MPa时进行脑膜微循环检测。结果随氧分压逐渐增高,血管径逐渐收缩,血流速逐渐减慢,血流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在0.25MPa时上述变化明显,血管收缩了24.3%(P〈0.05)、血流量下降了33.3%(P〈0.05)。3例(27%)出现了毛细血管周围的渗出或出血现象。结论高压氧压力在0.2MPa时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最佳,为合理制订高压氧治疗方案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家兔开胸冠状动脉左室枝结扎为心肌梗塞模型,采用TTC染色确定梗死区,观察了冠状动脉结扎后6、12、24小时的心肌微循环改变。主要结果:(1)梗塞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梗死区血流量和正常对照及正常区相比、显著减少(P<0.01);(2)梗死区心肌水含量明显增加(P<0.01)、周边区水含量仅12、24小时轻度增加(P<0.05);(3)梗死区心肌6-Keto-PGF_(1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及正常区(P<0.01);(4)正常心肌AKP染色微血管呈强阳性,梗死区多阳性、周边区和正常区无变化”(5)梗死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严重水肿、周边区和正常区未见内皮细胞水肿。上述结果表明梗死区心肌微循环在功能、代谢、形态三方面有显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加重心肌细胞损伤。我们的结果证明在梗死区侧面不存在边缘区。  相似文献   

13.
急性氯气染毒对小白鼠耳廓微循环及肺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高浓度氯气染毒时小白鼠耳廓微循环及肺形态学的改变,并探索其在肺损伤中的作用,为急性氯气染毒寻找更有效的解救措施。方法 选取健康小白鼠26只,分别观察高浓度氯气染毒前及染毒后5min、15min的耳廓微循环。小白鼠死亡后,观察其肺系数以及肺形态学的改变,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 小白鼠高浓度氯气染毒后1、微循环:早期,小动静脉、细动静脉痉挛收缩,毛细血管网关闭达70%,血流较快;随中毒时间延长,小静脉、细静脉开始扩张,15min时扩张最明显,染毒后5min、15min小动静脉、细动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网改变分别与染毒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动脉系统扩张不明显,毛细血管网逐渐开放,血流逐渐变慢,呈粒缓流、粒摆流,最后停止,其间伴有血细胞聚集,血色暗红,血管周围有渗出、出血。2、肺系数:小白鼠氯气染毒后肺系数明显增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肺形态结构:肺脏大体观察:染毒后小白鼠肺脏外观明显肿胀、边缘圆钝、体积增大,肺脏表面弥漫性淤血和出血,呈深红色,剪开肺组织可有血性泡沫液体流出。镜下观察:肺泡腔大小不一,部分肺泡气肿,有肺大泡,肺泡壁破裂不完整,部分肺泡腔内充满红细胞和蛋白样液体,肺血管腔明显变小,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其内充满红细胞,支气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莪妇康胶囊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XSZ-hs7型微循环显微镜和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小鼠耳廓微循环,记录丹莪妇康胶囊灌胃给药后0、5、10、20、30min及腹腔注射(ip)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l.0mg/kg)后5、10、20和30min小鼠微循环细静脉、细动脉的管径。结果给予丹莪妇康胶囊后,高剂量组(4.0g/kg)小鼠的耳廓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明显增大,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0.01)。此外,丹莪妇康胶囊能明显减轻肾上腺素所致的微循环障碍,对微动脉的舒张作用更强,与同时间点的溶媒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丹莪妇康胶囊对正常小鼠和肾上腺素致微循环小鼠耳廓的微动、静脉有一定的舒张作用,提示本品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低温对兔脑微循环的影响。体温下降5~6℃1小时,低温兔及低温加冬眠兔(加氯丙嗪)的脑耗氧量降低,微动脉收缩,全血粘度增高,血流减慢,不能达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但是认为对伴有发热病例作为复苏综合措施之一则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32例脑性瘫痪患儿甲襞与耳廓微循环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脑性瘫痪患儿甲襞微循环在形态、流态积分值及综合积分值上均高于健康儿;耳廓微循环中微血管畸形发生率及细静脉RBC聚集发生率,脑瘫组均高于健康组,而细静脉流速则脑瘫组明显较健康组减慢;脑瘫患儿耳廓与甲襞微循环中RBC聚集发生率及粒流、粒缓流出现率,耳廓均较甲襞为高,而脑瘫患儿微血管畸形发生率在甲襞与耳廓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复苏液体温度对失血性休克兔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输注不同温度液体时失血性休克模型兔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探讨液体复苏时不同温度液体对改善微循环、提高抗休克疗效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雄兔 3 0只 ,随机分为 4组制作休克模型 ,休克模型稳定 3 0min后按相同速度相同液量分别给予低温 ( 10 .7± 1.6℃ )、常温 ( 2 0 .6± 1.3℃ )及温热 ( 3 9.5± 1.3℃ )平衡液和自体血 ;在休克前、休克及液体复苏 1h、2h和 4h监测球结膜微循环血流流态、血管口径、毛细血管数目变化。结果 :⑴各组流态随着液体输注逐渐改善 ,温热组流态恢复明显早于其他两组。⑵温热组在液体复苏 1h、2h和 4h的血管管径均明显大于其他两组 ,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⑶低温组在液体复苏 1h和 2h血管数目明显减少 ,常温组和温热组血管数目均呈逐步增加趋势。结论 :输注温热液体可加快血流速度 ,扩张局部毛细血管 ,减少血管数目的下降 ,从而改善微循环障碍 ,提高休克后液体复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用32只白兔做成64段缺血肠袢模型,肠袢缺血时间分别为90、150、210、270min。去阻断后15min先由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根据临床标准判断肠管是否失活,再用显微镜(放大500倍)沿实验肠管肠系膜对缘肠壁分10点观察。24h后再次开腹探查,根据临床标准判断肠管活力。结果发现当10个视野中有8个以上视野有血流即可判断该肠管有活力。这一方法明显优于标准临床判断法(P<0.001)与24h2次手术探查法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壁缺血时微循环的上要病理改变是:红细胞聚集、白细胞贴壁翻滚、微血管渗出及漏出性出血。  相似文献   

19.
1995年我们对惊厥性脑报伤幼免进行了软脑膜微循环观察。幼兔15只随机分两组,惊厥组8只,对照组7只,用WX-6型微循环显微镜对两组免进行了实验前后的软脑膜微循环观察与脑皮层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惊厥组软脑膜做血管直径12.44±0.687μm,对照组,则为15.69±0.916μm,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流速度惊厥组为48.18±0.985mm/s,对照组为56.47±0.796mm/s(<0.01)。惊厥兔脑细胞有水肿、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而对照组正常。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胃食管反流对气管粘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