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亦是因疼痛使病人放弃康复训练的直接因素。我科从 1995~ 2000年共收治脑卒中患者 200余例,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占 85%以上,现将资料较完整的 166例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66例中男 101例, 65例,平均年龄 59.1岁,病程 15d~ 1年。均符合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全部 CT扫描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有偏瘫体征,一般 2~ 3周后出现偏瘫侧不同程度的肩、手疼痛,远端水肿和肌张力增高。 方法: (1)被动活动由患侧上肢从肩至肘、腕等远端关节的被动…  相似文献   

2.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47例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非早期康复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 ,观察其临床表现 ,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①对脑卒中患者予早期预防性康复措施 ,在并发肩 手综合征时 ,其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程度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早期康复组轻。②经综合康复治疗后 ,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 (P <0 .0 5 ) ,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佳。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预防和减轻脑卒中患者肩 手综合征的发生 ;发病后更易为综合康复治疗所逆转  相似文献   

3.
张薇  王素香 《中国康复》2009,24(5):339-339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疗效。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51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均按脑卒中治疗方案治疗。对照组患侧肩手指导进行随意主被动运动;观察组采用手法对肩、肘、手诸关节进行分解、被动、定量运动。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0.0%、90.0%与4.8%、28.6%,P〈0.01)。结论: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连续臂丛阻滞用于肩-手综合征镇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30例初发脑卒中(病程≤3个月)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臂丛阻滞组),每组15例.结合中枢性运动障碍恢复的特点(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 ,两组患者均有步骤地进行康复训练,但B组同时在患侧穿刺留置连续臂丛麻醉导管,持续注射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注射液.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上肢疼痛,采用Fugl-Meyer法(FMA)评定上肢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的运动功能.结果 A组上肢疼痛评分治疗20 d后低于治疗前( P<0.05),B组上肢疼痛评分治疗10 d即明显下降( P<0.01),且明显低于A组( P<0.01);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评分均明显提高,上肢关节肿胀明显减轻(均 P<0.01),但B组的疗效优于A组( P<0.05).结论 脑卒中后瘫痪侧上肢臂丛神经持续注射罗哌卡因可以减轻上肢疼痛,提高上肢运动能力,减轻患侧关节肿胀.  相似文献   

5.
彭艳梅  钟新云 《中国康复》2009,24(4):260-260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张力试验和上肢选择性运动等关节松动术。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肩手综合征配合使用关节松动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减少临床并发症。方法:将3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肢体锻炼,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主动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等;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显著提高患侧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肩手综合征(shouder 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或Sudeck综合症,或Steinbrocker综合症,是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合并症,是指发生于急性脑血管病后3个月内患侧上肢肩部疼痛,手指腕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是脑血管病患者肩痛的主要改变,属反射性神经血管综合症范畴。其发生时间较早、发生率较高、致残率也较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卒中患者静脉渗液肢体的选择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瘫痪上肢与健侧上肢静点的对比,探讨在瘫痪上肢的静点,是否是促发肩手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方法:对2004年4月-2004年8月经CT、MRI确诊脑卒中的住院患者,筛选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瘫痪上肢静点,对照组在健侧上肢静点。对入选病人进行跟踪观察:1mo。结果: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发生时间也较对照组早,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患肢的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了淤血水肿。在卒中早期使用患肢上肢静点,将进一步加重患肢神经肌肉血管的负担,因而加速了肩手综合征的出现或加重了肩手综合征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7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单纯运动疗法组,两组均行运动训练,综合治疗组还另外采用正确肢位摆放、电针、压迫性向心缠绕、冷热水交替浸泡等综合干预措施,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患者上肢的疼痛、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单纯运动疗法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当以综合治疗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急性卒中后手法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P30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手法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改善的影响,同时探讨康复治疗前后患者P300的影响,为脑卒中后改善认知功能的康复机制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治疗手法为对肩、肘、腕、手指诸关节行手法被动运动及定量运动;对照组17例,对患肢仅行良肢位摆放及无规则随意被动活动,两组治疗师选择采用盲法分组,治疗时间均为0.5h/次,2次/d。2个月后比较临床表现,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度和主动运动功能。对疼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事件相关单位(ERP)P300检查。 结果: ①对脑卒中患者予早期手法康复措施,在并发肩痛时,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程度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手法康复组轻。②经手法康复2个月后,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且手法康复组疗效显著优于非手法康复组。③治疗组手法康复2个月后,P300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 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预防和减轻脑卒中患者肩痛的发生程度,可改善康复期患侧上肢运动,且手法康复更显著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同时手法康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强制性运动治疗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亚急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对比该疗法与传统康复治疗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h,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3周,同时采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侧手的使用,每天8h。对照组采用传统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方法,每天训练患肢5h,每周训练5d,治疗期间不限制健侧手的使用。采用运动活动记录表(MAL)、Wolf运动功能实验(WMFT)和Barthel指数作为疗效评测工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存在明显的组内效应(P〈0.01),其疗效持续至随访期;在提高患侧上肢灵活性及上肢使用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周时和3周时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Barthel指数及WMFT时间得分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能显著提高亚急性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加强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2012年1~12月收治的5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护理;2013年1~12月收治的58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及上肢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偏瘫上肢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上肢漩涡浴与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47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水疗组,两组均采用脑卒中的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水疗组另外采用温热水上肢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3周后的疗效.结果:水疗组的患肢肿胀、疼痛、痉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上肢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肢肿胀、缓解疼痛与痉挛,改善患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见性分阶段干预在中年脑卒中病人肩手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2月—10月收治的脑卒中病人48例设为观察组,2014年11月—2015年7月收治的49例脑卒中病人设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护理、良肢位摆放、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从门急诊开始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入院后根据患侧上肢不同的恢复阶段进行干预,采取微课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干预后1个月、3个月比较两组病人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患侧肩手疼痛程度、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抑郁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及患侧肩手疼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抑郁程度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见性分阶段干预能有效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4周对患侧上肢疼痛、水肿及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康复训练后患肢疼痛、水肿症状明显改善或部分消失,上肢综合功能评定计分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结论 尽早采取康复护理对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康复措施治疗5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正确体位摆放、避免腕屈曲、关节注射、压迫性向心缠绕、冰疗、主动和被动运动、电针、超短波及药物治疗等,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者上肢关节被动运动范围、上肢和腕手关节的运动功能、疼痛及水肿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56例患者经过为期4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其病情均有明显改善,共显效35例(62.5%),有效2l例(37.5%);治疗后患侧上肢关节被动运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的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上肢疼痛和水肿程度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同时连续进行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以探讨大脑功能重组与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患者进行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夹板限制健侧上肢活动2周,每天保持6小时的患侧上肢训练。在治疗前1天、治疗后当天、治疗后2周分别在患者对指运动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患者上肢Carroll评分提高29.1%,金子翼评分提高18.4%,3个月后随访,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提高30.6%,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提高26.2%。对健手限制2周后,其运动功能没有下降。在治疗前,患手运动时使用功能磁共振扫描可以发现对侧中央前后回、对侧额叶前部、同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激活;健手运动时,以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为主。经过强制性使用治疗后,患手运动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健手运动时,大脑对侧中央前后回的兴奋区域明显变小;治疗结束2周后,患侧上肢运动时,患手运动时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的现象明显降低,激活区集中在对侧的中央前后回,在健手运动时,又重新恢复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区域。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使用功能性磁共振证明这种变化与大脑可塑性改变相关联,同时限制健侧肢体活动不会影响其运动功能,大脑激活区域的变化为一过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受限的被动训练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莉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79-3879
选取160例脑卒中后进行康复的患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80例患。对研究组及其治疗师进行详细指导,在脑卒中后头4个月由患和治疗师协作完成受限的被动训练,对照组没进行这种训练。让同一名医生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肩-手综合征评价。结果显示:研究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是19%(15/80),对照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是32%(24/80)。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有显性意义。提示脑卒中患限制性的被动运动可以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自 1998年 11月~ 2000年 9月我们在对脑卒中患者一对一的康复治疗中,共治疗 9例丘脑出血的患者,男 3例,女 6例,平均年龄 64(49~ 72)岁。均为首次发病 1~ 3 h入院。康复治疗时间均在病后 7、 10、 15 d及 25 d以内进行。 2 方法 2.1 良肢位的设计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患侧上肢主动运动尚末出现或主动运动控制能力差时,正确的患肢摆放对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及肩-手综合征有重要的意义。 仰卧位:患侧肩胛下需放一软枕,上肢垫一长枕,使上肢呈伸展位。掌心向上,手中避免握健身球及握力圈等,防止手的痉挛及屈曲…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芒硝外敷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36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针灸、理疗等综合疗法。观察组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芒硝外敷。治疗时间为1个月。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改良的Flug-Meyer法、改良的BI指数分别评定患侧上肢疼痛、水肿程度、关节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偏瘫侧患手水肿、关节活动度、改良的Flug-Meyer法、改良的B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芒硝外敷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手肿痛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作业疗法训练,观察组增加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辅助上肢和手的训练。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 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对患侧手最大握力和捏力、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和改良Barthel(MBI)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患手最大握力、捏力及STEF、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手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