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中学阶段是人格塑造及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心理活动充满许多特殊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长期的心理困扰必将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目的:了解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设计:以中学生为观察对象的随机整群抽样问卷调查。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对象:于2003-11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百色市及隆林县3所中学共34个班2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含90个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心理症状因子。采用1~5级评分制,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统一指导语,规范调查方法和行为,采用不记名填写,问卷后现场收回。并与全国常模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结果: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合格问卷1855份,有效率92.75%。①壮族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所得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P=0.000)。②女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方面得分高于男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0.000)。③除敌对因子外,其余各项因子分均为高中生大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④影响百色老区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抑郁、躯体化、强迫、焦虑、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对、恐怖。男学生人际敏感排第4位,焦虑排第6位;而女学生这两个因子的位次恰好相反,其余各因子的排序男女生一致。前3位因子均为:抑郁、躯体化、强迫。结论:壮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前3位因子为:抑郁、躯体化及强迫。女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学生。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较初中生严重。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性进行心理教育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医学院在校学生述情障碍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并分析两者的关系。 方法:于2005-11-20以整群抽样的原则选择新乡医学院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322人为调查对象,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共4个因子(因子I描述情感的能力,因子Ⅱ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因子Ⅲ幻想缺乏,因子Ⅳ外向型思维缺乏)2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5个等级记分,得分越高,述情障碍越明显。分别计算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医学院校学生1周内的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90个项目,分别计算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分。并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和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因子分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结果:发放问卷322份,排除资料填写不完整的12份,收回合格问卷310份,有效率96.3%。①医学院在校学生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为(69.95&;#177;11.12)分,均略高于全国青年常模(65.70&;#177;7.98)分。一至四年级学生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分别为(71.56&;#177;7.96),(69.81&;#177;9.47),(67.34&;#177;6.57),(67.57&;#177;7.54)分,差异无显著性(F=2.038,P〉0.05)。男学生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因子Ⅳ得分略高于女学生[(71.65&;#177;9.47),(68.02&;#177;8.44),t=-2.217,P=-0.046];[(19.86&;#177;3.98),(18.12&;#177;4.03)分,t=-2.258,P=-0.034]。②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分(131.68&;#177;36.87)分,与全国青年常模(129.96&;#177;38.76)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因子分比全国青年常模显著增高,而躯体化、敌对、偏执因子分比全国青年常模低(P〈0.05~0.01)。医学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738,P〉0.05)。女学生人际关系及抑郁因子分高于男学生,男学生敌对因子分高于女学生,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因子I、Ⅱ、Ⅳ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呈正相关,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显著相关(r=0.185~0.396,P〈0.01),与敌对因子相关性最低(r=0.185),与强迫相关性最高(r=0.396),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相关系数为0.347。因子Ⅲ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进人方程的是症状自评量表中强迫和焦虑因子。 结论:医学院校在校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述情障碍的水平,述情障碍可能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医学院在校学生述情障碍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并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于2005-11-20以整群抽样的原则选择新乡医学院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322人为调查对象,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共4个因子(因子Ⅰ描述情感的能力,因子Ⅱ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因子Ⅲ幻想缺乏,因子Ⅳ外向型思维缺乏)2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5个等级记分,得分越高,述情障碍越明显。分别计算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医学院校学生1周内的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90个项目,分别计算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分。并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和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因子分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发放问卷322份,排除资料填写不完整的12份,收回合格问卷310份,有效率96.3%。①医学院在校学生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为(69.95±11.12)分,均略高于全国青年常模(65.70±7.98)分。一至四年级学生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分别为(71.56±7.96),(69.81±9.47),(67.34±6.57),(67.57±7.54)分,差异无显著性(F=2.038,P>0.05)。男学生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因子Ⅳ得分略高于女学生[(71.65±9.47),(68.02±8.44),t=-2.217,P=0.046];[(19.86±3.98),(18.12±4.03)分,t=-2.258,P=0.034]。②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分(131.68±36.87)分,与全国青年常模(129.96±38.76)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因子分比全国青年常模显著增高,而躯体化、敌对、偏执因子分比全国青年常模低(P<0.05~0.01)。医学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738,P>0.05)。女学生人际关系及抑郁因子分高于男学生,男学生敌对因子分高于女学生,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因子Ⅰ、Ⅱ、Ⅳ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呈正相关,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显著相关(r=0.185~0.396,P<0.01),与敌对因子相关性最低(r=0.185),与强迫相关性最高(r=0.396),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相关系数为0.347。因子Ⅲ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是症状自评量表中强迫和焦虑因子。结论:医学院校在校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述情障碍的水平,述情障碍可能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偏远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状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长期工作于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师,由于环境和条件等因素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目的:分析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以寻找对策提高山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设计:以偏远山区教师为观察对象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单位: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对象:于2003—12/2004-02在山西省的五台、神池、河曲等七个县市,选取最为偏远山区的28所学校随机抽取教师182名作为调查对象。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涵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评估标准:因子分≥2分者即有轻度症状者;只要有1个因子得分≥3分者,则被视为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主要统计指标为9个因子评分,中度痛苦水平因子检出率(因子分≥3),阳性项目数(因子分≥2分)。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山区男女教师和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结果:发放问卷182份,收回合格问卷146份,有效率80.2%。①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51.7%,其中男教师为48.8%,女教师为53.3%。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占6.1%,其中男教师为1.4%,女教师为4.8%。各种心理问题在山区教师中的检出率为2.1%-12.3%,按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强迫症,焦虑。人际敏感,抑郁,躯体化,精神病性,偏执,恐怖,敌意。②山区教师症状白评量表的总分和总均分明显高于常模,阳性项目数相对于常模较低,但阳性项目的平均分却明显高于常模。说明山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差于国内正常人群。③山区教师在症状白评量表所有因子的得分上均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的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④山区女教师的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都高于男教师。女教师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上得分都高于男教师,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30岁的教师阳性项目均分、躯体化、恐怖等因子的得分高于30岁以下的教师,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山区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集中表现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等方面。山区教师症状白评量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平均分以及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女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男教师。30岁以上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相似文献   

5.
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4-10随机抽取江西省3所民办高等院校学校的学生18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加其他(包括睡眠及饮食情况)10个症状因子,每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总分为90个单项目相加之和。总均分为总分/项目数。阳性项目数指单项分≥2的项目数;阴性项目数为单项分是1的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为阳性项目总分/阳性项目数。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在统一的指导语下对调查对象进行测试,量表当场收回。评估标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结果: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89.4%。①在161份有效问卷中,总分为165.01&;#177;48.79;总均分为1.83&;#177;0.54;阳性项目数为43.04&;#177;19.94;阴性项目数为46.96&;#177;19.94;阳性症状均分为2.65&;#177;0.46。民办高等院校学生症状自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中项目分≥3的人数和检出率(n/%)分别为躯体化101/62.7;强迫135/83.9;人际关系敏感116/72.0;抑郁121/75.8;焦虑116/72.0;敌对104/64.6;恐怖96/59.6;偏执96/59.6;精神病性109/67.7;其他113/70.2。②民办高等院校学生与大学生常模之间在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3个因子上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敌对、恐怖2个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不同性别之间,只有恐怖因子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①民办高等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1个或多个因子上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其他5个因子排在前5位。②与大学生常模相比,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3个因子存在极显著差异,敌对、恐怖2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③不同性别之间,只有恐怖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统计指标上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背景:长期工作于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师,由于环境和条件等因素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目的:分析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以寻找对策提高山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设计:以偏远山区教师为观察对象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单位: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对象:于2003-12/2004-02在山西省的五台、神池、河曲等七个县市,选取最为偏远山区的28所学校随机抽取教师182名作为调查对象。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涵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评估标准:因子分≥2分者即有轻度症状者;只要有1个因子得分≥3分者,则被视为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主要统计指标为9个因子评分,中度痛苦水平因子检出率(因子分≥3),阳性项目数(因子分≥2分)。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山区男女教师和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结果:发放问卷182份,收回合格问卷146份,有效率80.2%。①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51.7%,其中男教师为48.8%,女教师为53.3%。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占6.1%,其中男教师为1.4%,女教师为4.8%。各种心理问题在山区教师中的检出率为2.1%~12.3%,按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强迫症,焦虑,人际敏感,抑郁,躯体化,精神病性,偏执,恐怖,敌意。②山区教师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和总均分明显高于常模,阳性项目数相对于常模较低,但阳性项目的平均分却明显高于常模。说明山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差于国内正常人群。③山区教师在症状自评量表所有因子的得分上均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的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④山区女教师的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都高于男教师。女教师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上得分都高于男教师,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30岁的教师阳性项目均分、躯体化、恐怖等因子的得分高于30岁以下的教师,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山区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集中表现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等方面。山区教师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平均分以及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女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男教师。30岁以上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4-10随机抽取江西省3所民办高等院校学校的学生18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加其他(包括睡眠及饮食情况)10个症状因子,每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总分为90个单项目相加之和。总均分为总分/项目数。阳性项目数指单项分≥2的项目数;阴性项目数为单项分是1的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为阳性项目总分/阳性项目数。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在统一的指导语下对调查对象进行测试,量表当场收回。评估标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结果: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89.4%。①在161份有效问卷中,总分为165.01±48.79;总均分为1.83±0.54;阳性项目数为43.04±19.94;阴性项目数为46.96±19.94;阳性症状均分为2.65±0.46。民办高等院校学生症状自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中项目分≥3的人数和检出率(n/%)分别为躯体化101/62.7;强迫135/83.9;人际关系敏感116/72.0;抑郁121/75.8;焦虑116/72.0;敌对104/64.6;恐怖96/59.6;偏执96/59.6;精神病性109/67.7;其他113/70.2。②民办高等院校学生与大学生常模之间在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3个因子上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敌对、恐怖2个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不同性别之间,只有恐怖因子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①民办高等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1个或多个因子上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其他5个因子排在前5位。②与大学生常模相比,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3个因子存在极显著差异,敌对、恐怖2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③不同性别之间,只有恐怖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统计指标上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不同学习阶段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目的:探讨不同学习阶段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设计:以高校在读的护理专业学生为观察对象的整群分层抽样现况调查。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及基础部教学实验中心。西京医院康复理疗科。对象:于2004-12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西安市护理专业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515人作为观察对象。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团体问卷调查。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一个项目均采用“无症状”、“很轻”、“中等”、“偏重”、“严重”1-5级评分法。记录总症状分和9个症状因子分。总症状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某项因子分偏高,说明此项的心理卫生问题严重。所得资料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症状自评量表总症状分和9个症状因子分。结果:随机抽取的护理专业学生515人中5人因事未填写调查表,应答率为99.0%。收回合格问卷501份,有效率为98.2%。不同学习阶段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三年制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一年级相对较低,三年级次之,二年级最好;三年制大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二年级相对较低。五年制本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三年级相对最低。症状自评量表的评分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结论:护理专业学生症状自评量表的评分,中专以一、三年级整体偏高,大专、本科均以中间学习阶段整体偏高;主要精神心理症状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应依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特点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测试法定量化评定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03-12/2004-03以江门市新会区高中生在校学生30000人为框架人口,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办法,抽取新会区华侨中学、梁启超中学、司前镇中学3个学校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第一个班共567人作为调查对象。以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大因子。采用5级评分法(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标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以各因子分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2分)为界划分有无心理问题。采用心理控制源量表(内控、外控为两极的泛化期待进行评定,得分以外控性计分)、艾森克个性问卷(45个条目,统计指标为神经质,内外向两个维度分)、应付方式问卷(统计指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因子)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子;母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个因子)进行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无记名,答卷当场收回。结果:发放问卷567份,收回合格问卷567份,有效率100%。①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16.2%;高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人数在各因子中的比率为1.6%~8.6%。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敌对、恐怖6个因子是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②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外控性、消极应付方式、父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③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复相关系数在0.45~0.62之间,决定系数在0.20~0.39之间,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受方程内因素影响的程度在39%。外控性、消极应付方式、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维度、内外向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呈正相关,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采用消极应付方式越多,情绪越不稳定、父母养育方式中采用惩罚、偏爱、拒绝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均易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不良,本次调查中此影响因素占39%。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意识的关系.方法:于2003-03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在湖北地区选取8所高等院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北教育学院)一、二、三、四年级按一定的性别、年级、专业比例抽取学生2 000人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情况.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心理咨询的主动性、对学校心理咨询的了解等方面.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包含∞道题,反映心理疾病症状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采用5级计分法:1从无、2轻度、3中等、4偏重、5严重.评估标准:各因子中有1个因子得分≥2分,认为有轻微心理困惑;有1个因子得分≥3分,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4分,有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结果:发放调查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741份,有效率87.05%.①湖北高校21.02%(366/1741)的大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2.81%(49/1741)的大学生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二年级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最高.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最低,其次是来自地县级城市的.②对“您觉得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吗?”,回答“必要”的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比回答“非常必要”的大学生相对较低,差异有显著性.在敌对和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上与回答“没有必要”大学生的差异有显著性.而回答“非常必要”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比回答“没有必要”的低,且差异有显著性.③对“假若感觉自己心情不好,影响了学习、生活或工作,您会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去咨询吗?”这一题项肯定回答的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抑郁等因子得分低于否定回答的大学生,且差异有显著性.④认为学校有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低于认为学校没有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生的得分,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湖北高校21.02%的大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2.81%的大学生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意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因子的得分相对较低,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中学生正值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特殊年龄阶段心理卫生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如何,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壮族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性别、民族差异,是否与国内常模有明显差别,同时分析哪种心理障碍在壮族医科大学生中发生率较高。方法:①于2005-11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右江民族医学院的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7个班的本科学生378人进行调查。80%的学生来自广西,均自愿接受调查。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估纳入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9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制(1~5分,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心理症状因子。为反映壮族医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的强度,以各因子分≥3分为发生心理障碍的量化值,统计心理障碍发生率。③两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发放调查表378份,收回填写完整、准确的调查表356份(应答率为94.2%),其中男生165人,女生191人;汉族152人(男78人,女74人),壮族190人(男81人,女109人),其他少数民族14人。①不同性别间比较:男性医科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中敌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1.57±0.69),(1.44±0.46)分(t=2.118,P<0.05),其余各因子分值相近(t=0.429~1.886,P>0.05)。②不同民族间比较:壮族和汉族医科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值比较,差异不明显(t=1.221~1.893,P>0.05)。③壮族医科大学生与国内常模比较:壮族大学生与国内常模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中,只有敌对因子得分相近,其余各因子评分均为壮族大学生明显高于国内常模(t=2.436~7.898,P<0.05~0.01)。④壮族医科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壮族医科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7.89%~35.26%,分别为躯体化10.00%,强迫35.26%,人际敏感31.05%,抑郁25.26%,焦虑14.74%,敌对12.12%,恐怖7.89%、偏执8.95%,精神病性15.26%。结论:壮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性别、民族差异,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心理障碍发生率居于前3位的分别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2006级护理专业学生共892人,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测评。结果护理专业学生除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外,总均分及其他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除焦虑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护理教育者应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正负性情感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291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护理本科生的正性情感平均得分最低的是2007级,最高的是2004级;负性情感平均得分最低的是2004级,最高的是2007级,且负性情感有随着年级增长逐年递减的趋势;②护理本科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躯体化接近常模,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均高于常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护理本科生正性情感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负相关;负性情感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结论]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较低,正负性情感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护理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正负性情感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291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护理本科生的正性情感平均得分最低的是2007级,最高的是2004级;负性情感平均得分最低的是2004级,最高的是2007级,且负性情感有随着年级增长逐年递减的趋势;②护理本科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躯体化接近常模。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均高于常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护理本科生正性情感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负相关;负性情感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结论]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较低,正负性情感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护理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灵山县中学生对艾滋病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艾滋病知识来源的途径,为政府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2所中学的57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为40.4%~99.6%;高中生和初中生艾滋病知识总的知晓率分别为91.15%和74.97%;学生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学校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结论]从初中起加强对中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初中学生的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初中学生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05—03选择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共265名作为被试对象,采用集体施测完成症状自评量表和自我差异问卷的调查。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症状、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0为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自我差异问卷基于自我描述问卷修订而成。在原问卷的基础上,每道题前面加上“现实中……”“我希望,……”,以构成2份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问卷。自我差异问卷包含学业自我差异、非学业自我差异和一般自我差异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学业自我差异中又分为数学、言语、一般学校;非学业自我差异中又分为体能、外貌、同性关系、与父母关系、诚信一可信赖、情绪稳定性。主要记录初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差异总分、非学业自我差异总分、一般自我差异总分以及总体差异分数。各维度计算方法为:自我差异分数=理想自我分数一现实自我分数。学业自我差异总分:(学业自我差异各维度分数之和)/该维度下题目数,其他维度总分计算同上。结果:发放问卷265份,收回合格问卷为240份,有效率为90.6%。①初二年级学生的自我差异分数偏高,学业自我差异、非学业自我差异以及一般自我差异的分数也是初二年级的差异分数最高。②心理健康因子方面,分数较高的主要有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敌对5项,其中初二年级分数偏高。③学业自我差异总分与个体抑郁、焦虑因子呈显著相关;初中学生外貌自我差异与人际关系因子显著相关;非学业自我差异总分分别与个体心理健康总分、躯体症状、强迫、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显著相关;自我差异总分分别与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其他因子显著相关。④初一年级学生一般自我差异明显低于初二年级[F(2.169)=4.074,P〈0.05],初二年级学生精神病性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年级[F(2.169)=3.287,P〈0.05]。非学业自我差异、自我差异总分、人际关系和焦虑这几个维度中,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初二年级学生自我差异分数显著高于初一、初三年级,自我差异各维度的得分也是初二年级偏高;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因子的关系中,受影响最大的心理健康因子是抑郁、焦虑、精神病性;自我差异维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同性关系、外貌、非学业自我差异和自我差异总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初中学生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05-03选择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共265名作为被试对象,采用集体施测完成症状自评量表和自我差异问卷的调查。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症状、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0为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自我差异问卷基于自我描述问卷修订而成。在原问卷的基础上,每道题前面加上“现实中……”“我希望,……”,以构成2份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问卷。自我差异问卷包含学业自我差异、非学业自我差异和一般自我差异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学业自我差异中又分为数学、言语、一般学校;非学业自我差异中又分为体能、外貌、同性关系、与父母关系、诚信-可信赖、情绪稳定性。主要记录初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差异总分、非学业自我差异总分、一般自我差异总分以及总体差异分数。各维度计算方法为:自我差异分数=理想自我分数-现实自我分数。学业自我差异总分=(学业自我差异各维度分数之和)/该维度下题目数,其他维度总分计算同上。结果:发放问卷265份,收回合格问卷为240份,有效率为90.6%。①初二年级学生的自我差异分数偏高,学业自我差异、非学业自我差异以及一般自我差异的分数也是初二年级的差异分数最高。②心理健康因子方面,分数较高的主要有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敌对5项,其中初二年级分数偏高。③学业自我差异总分与个体抑郁、焦虑因子呈显著相关;初中学生外貌自我差异与人际关系因子显著相关;非学业自我差异总分分别与个体心理健康总分、躯体症状、强迫、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显著相关;自我差异总分分别与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其他因子显著相关。④初一年级学生一般自我差异明显低于初二年级犤F(2,169)=4.074,P<0.05犦,初二年级学生精神病性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年级犤F(2,169)=3.287,P<0.05犦。非学业自我差异、自我差异总分、人际关系和焦虑这几个维度中,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初二年级学生自我差异分数显著高于初一、初三年级,自我差异各维度的得分也是初二年级偏高;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因子的关系中,受影响最大的心理健康因子是抑郁、焦虑、精神病性;自我差异维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同性关系、外貌、非学业自我差异和自我差异总分。  相似文献   

19.
常淑斐 《疾病监测》2005,20(3):149-151
目的 探讨怀安县城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贫血现状,为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 0 0 2年9~10月对怀安县城乡10 0 6 3名6~17岁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检出城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340 8人,总营养不良率为33.87% ,检出贫血15 70人,总贫血率为15.60 % ,其中检出男生营养不良16 39人,营养不良率30.82 % ,贫血75 9人,贫血率14.27% ;女生营养不良176 9人,营养不良率37.28% ,贫血811人,贫血率17.09%。结论 怀安县城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贫血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政府学校和家庭均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降低贫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