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报道1个骨骼肌钠通道α1亚基(SCN4A)基因新突变导致的正常钾和低钾性周期性瘫痪家系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本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共有9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7~25岁.5例患者为正常钾性周期性瘫痪,其中4例伴随肌强直症状;3例患者为低钾性周期性瘫痪;1例发作时血钾浓度不详.对先证者进行左肱二头肌活体组织检查.先证者和7例家系患者、3名无症状家系成员以及50名健康人行SCN4A基因测序.结果 先证者的肌纤维出现轻度肥大和萎缩,伴随核内移和肌纤维内空泡,部分肌纤维内氧化酶分布异常.所有患者均存在SCN4A基因的R1129Q突变,3名无症状家系成员以及50名健康对照无此突变.结论 SCN4A基因R1129Q新突变在同一家系内可以导致低血钾性和正常血钾性周期性瘫痪共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1个骨骼肌钠通道α1亚基(SCN4A)基因新突变导致的正常钾和低钾性周期性瘫痪家系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本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共有9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7~25岁.5例患者为正常钾性周期性瘫痪,其中4例伴随肌强直症状;3例患者为低钾性周期性瘫痪;1例发作时血钾浓度不详.对先证者进行左肱二头肌活体组织检查.先证者和7例家系患者、3名无症状家系成员以及50名健康人行SCN4A基因测序.结果 先证者的肌纤维出现轻度肥大和萎缩,伴随核内移和肌纤维内空泡,部分肌纤维内氧化酶分布异常.所有患者均存在SCN4A基因的R1129Q突变,3名无症状家系成员以及50名健康对照无此突变.结论 SCN4A基因R1129Q新突变在同一家系内可以导致低血钾性和正常血钾性周期性瘫痪共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央核肌病(centronuclear myopathy,CNM)一家系中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家系中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先证者行肌肉活检、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动力蛋白2(dynamin 2,DNM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2例患者以双下肢无力为首发和主要症状,远端为著,伴有明显的全身肌肉萎缩,渐进性加重;先证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2例患者肌电图均呈肌源性改变;家系中无其他类似患者。肌肉呈现中央核肌病的典型病理改变,90%的肌纤维中出现中央核,核周肌质带呈放射状排列,Ⅰ型纤维优势和萎缩。DNM2高频突变区域测序证实为外显子81105C→T突变。结论从临床、病理及基因等方面证实本家系为遗传性中央核肌病,致病基因为DNM2。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ZASP基因突变所致肌原纤维病一家系报道及文献复习,了解该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分析1例远端肌病患者的临床、肌肉MRI及肌肉病理特点,并追踪其家系家族史。先证者外周血提取DNA,进行目标区序列捕获二代测序(含58个肌病相关基因),明确存在ZASP基因变异。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Sanger测序进一步明确及验证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为中年女性,52岁起病,表现为进行性双下肢无力伴双腿变细。先证者家系2代15名中,除先证者外共6名存在肌肉受累,4名为先证者同代亲属,临床特点与先证者类似;2名为先证者下一代亲属,其中1名仅有闭目肌受累及肌酸激酶(CK)轻度升高(291 U·L-1),另1名仅有CK轻度升高(199 U·L-1)。先证者肌肉病理发现肌细胞内有异常嗜伊红物质沉积和镶边空泡形成,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肌纤维内desmin蛋白沉积。电镜下可见Z线附近致密颗粒沉积。目标区序列捕获二代测序及Sanger测序确定该家系致病基因为ZASP基因已报道错义突变p.A147T(c.G439A)。结论 ZASP基因突变所致的肌原纤维病家系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包涵体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是1993年Askanas等在研究包涵体肌炎的过程中首先提出的一组以肌纤维内出现异常管丝状包涵体为特征性病理改变的遗传性骨骼肌疾病,由于家族性和缺乏炎性细胞浸润而不同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多在成年发病,以缓慢发展的四肢无力和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近年相继发现许多具有隐性和显性遗传特点的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其基因和蛋白性质逐渐被阐明,改变了一些疾病的传统分类。现将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基因改变、临床和病理改变特点简述如下(表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1个眼咽远端型肌病家系的病理和电生理改变特点,分析其吞咽功能障碍的变化规律.方法 先证者为24岁女性,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眼外肌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四肢远端无力和萎缩2年.肌酸激酶轻度升高.家族同代人中还有5例在20~30岁出现类似症状.对先证者进行纤维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对胫前肌进行肌肉病理检查.结果 纤维咽喉镜检查发现软腭上抬差,肌电图检查发现胫前肌呈现肌源性损害伴随肌强直现象.肌肉病理改变特点是肌纤维出现肥大、萎缩、间质纤维化,部分肌纤维内可见镶边空泡,电镜检查显示肌纤维的胞质内存在管丝包涵体.结论 临床和病理检查证实眼咽远端型肌病的存在,软腭运动障碍是出现咽喉症状的主要原因,此病存在肌强直的电生理改变特点.  相似文献   

7.
Nonaka肌病伴面部肌肉受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报道1个伴随面部肌肉受累及的Nonaka型远端性肌肉病家系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讨论其发病机制。方法 先证者在中年早期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胫前肌为主的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伴随有面肌和胸锁乳突肌力弱以及眼睑下垂,股四头肌不受累。肌酶轻度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对患者进行胫前肌活检,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检查。家族中其妹妹也具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出现下肢远端为主的肌无力和肌萎缩。结果 肌肉病理改变特点是出现肌纤维肥大和萎缩。伴随核内移和肌纤维分裂现象。在部分肌纤维内可见镶边空泡和胞浆体。电镜下可见肌纤维内和核内的管丝包涵体以及髓样小体,其中出现在膜下的管丝包涵体具有细胞核的轮廓,可以看到细胞核变性后形成致密破碎结构。结论 结合患者的家庭史,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改变特点。此患者可以考虑为Nonaka肌病,我们证实此病可以伴随面部肌肉的受累及。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肌核的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道1个出现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的眼咽型肌营养不良(OPMD)家系的临床、骨骼肌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方法 先证者为60岁男性,50岁时出现双下肢近端无力,53岁出现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57岁出现双眼睑下垂和眼球突出.肌酸激酶轻度增加,四肢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伤,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下降20%~43%.家系3代中除先证者外尚有5例在45岁后出现吞咽困难,4~20年后出现眼睑下垂,其中3例有肢体无力.对先证者左肱二头肌做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标本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抗结蛋白和泛素蛋白抗体作为一抗)和超微病理检查.对先证者和家系中另外18人进行多腺苷酸结合蛋白(PABPN1)基因检查.结果 先证者肌纤维内出现镶边空泡伴泛素阳性沉积物和成组分布的小角状萎缩肌纤维,个别肌纤维出现再生改变伴随结蛋白沉积,可见细胞色素C氧化酶阴性肌纤维.电镜检查发现约3%的肌纤维核内存在栅栏样细丝包涵体.先证者和另外11名家系成员的PABPN1基因存在(GCG)9异常扩增.结论 杂合(GCG).异常扩增性OPMD可先出现咽喉肌无力,伴随脱髓鞘性神经病.我国患者也存在肌纤维核内包涵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家系的临床症状发展规律。方法分析了该家系连续5代共20例患者的症状发展过程,并对先证者和其他4例患者分别进行了肌肉病理和肌电图检查。结果先证者为57岁女性,30岁出现双眼睑下垂,35岁出现眼外肌瘫痪,37岁出现四肢力弱,47岁出现延髓部症状,有时出现心悸。20例患者发病年龄在26—33岁之间,男女均累及,均以双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在35—45岁之间15例中12例出现眼球活动障碍,14例出现四肢无力;在44—60岁之间9例全部出现面肌或咀嚼肌无力,其中8例出现吞咽障碍;50岁后7例中4例出现心脏损害并导致死亡。肌电图检查均提示骨骼肌存在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发现不整红边纤维、细胞色素氧化酶阴性肌纤维和琥珀酸脱氢酶染色的不整蓝边纤维。结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的临床表现从眼外肌开始,逐渐累及四肢肌肉,而后损害面部和延髓部肌肉,晚期出现心脏损害并导致部分患者死亡。症状的发展规律提示应当在疾病后期关注其心脏损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6例肌病伴微管聚集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6例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肌病伴微管聚集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和骨骼肌活体组织检查,对标本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6例均为男性散发患者,发病年龄5—50岁,例1、2以肢带型肌无力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其中例1逐渐出现活动后肌痛;例3出现持续性肌无力伴随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例4、5出现周期发作的四肢无力;例6主要表现为运动后肌痛。所有患者血钾正常,3例患者的血肌酸激酶轻度增高。肌电图检查例1、6出现神经源性损害,例4、5出现肌源性损害,其他2例无异常,例1、2低频重复刺激出现递减现象。所有患者均在Ⅱ型肌纤维内发现异常沉积物,占所有肌纤维的4%-40%。沉积物在改良Gomori三色染色为红色,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染色为显著深染,非特异性酯酶略深染,在琥珀酸脱氢酶和肌丝ATP酶染色不着色。电镜检查显示沉积物为大量平行排列的微管结构。结论肌病伴微管聚集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类型,可以伴随肌张力不全等其他系统损害,表现为肢带型肌无力综合征的患者也可以出现活动后肌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