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介绍王行宽教授应用宁心定悸汤治疗心悸经验。王教授认为心悸之病位在心,与肺、肝、胆关系密切,心之气营亏虚,肝胆失疏或胆虚气怯,痰气内停,或痰气蕴热化火扰动心神或胆腑,均可导致心悸。针对病机,遵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心病怔忡宜温胆"思想,创制宁心定悸汤以补益气营,化痰清热,疏肝利胆,宁心定悸,临床疗效佳。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临床治疗往往十分棘手,中医药治疗心悸病疗效显著。张丽梅主任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经验独到。本文总结了张丽梅主任对该病的辨证论治经验。张丽梅教授认为心悸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根本病机为气阴两虚。其中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痰湿、痰瘀、痰火之实。中医治疗以益气养阴、温通血脉为原则。临床重视整体观念,以及安神定悸、疏肝理气、健脾化痰、行气活血、熄风复脉等法的运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全文总结于睿教授治疗心悸多年的临床经验并辅以相关的经方、经典。具体从五脏辨证,辨心之气血阴阳亏虚和肝、脾、肺、肾四脏功能失调导致心悸发生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分别予之经方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从肾论治慢性心衰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心衰按其临床表现为归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病范畴,其病机多为久病正气虚、心气心阳不振、心脉淤阻,为本虚标实之效。本虚乃肾阳亏虚,标实为瘀血阻闭心脉。因心阳根于肾之命门之火,心肾阴阳相济,救治疗慢性心衰宜从温补肾气、肾阳入手,用补肾法治血法治之。  相似文献   

5.
中医虽没有心律失常的病名,但是医家普遍认为此病属于中医"心悸"、"怔忡"之范畴.回顾历代中医积累的经验,是治疗此病的宝贵财富. <内经> <内经>虽无心悸、怔忡这些病名,但是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已有类似记载.心虽为五脏之一属阴,但心在五行中属火,主宣发阳气,同夏天的热气相像.如果心阳不足或心脉闭阻则不能正常宣发阳气则引起心悸、怔忡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惊骇,皆属于火."为后世"寒凉派"医家刘完素"心火甚易惊"的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与今天心肌炎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极其相似."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疗上当以扶正祛邪为主.  相似文献   

6.
<正>病毒性心肌炎归属中医"心悸"、"胸痹"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脉促或结或代等特征。《素问·痹症》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其主要病机为外感温邪热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传于脉,舍于心,耗伤心气阴血,形成气阴两虚,虚实夹杂之证。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日剧增多,结合临床经  相似文献   

7.
徐婕  沈雁 《医学综述》2022,(4):761-765
心悸是心内科疾病常见症状,多因气血阴阳亏虚,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脾胃气机不利所致。目前,临床多从祛邪、补虚、心脾、心肾、心肝论治心悸。且胃肠不适伴心悸者,从脾胃论治,疗效更佳。从脾胃论治心悸由来已久,经过一代代医者的继承发展,现已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支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现代医家从脾胃论治心悸思想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治则治法用药各有特色,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副作用小。因此,今后临床在治疗心悸的过程中,应注重调和脾胃以达宁心安神镇悸之效。  相似文献   

8.
心悸·心脾两虚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症候,多伴有失眠、头昏、健忘、疲劳、精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归脾汤出自宋代《济生方》,对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心悸、盗汗、食少等效果良好。现代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类疾病。我院应用归脾汤加减方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患者6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临床主症心胸部疼痛、胸闷、心悸、气短等,属中医之胸痹、心悸、真心痛等范畴。病机为虚实央杂。虚者气阴两虚,阳气虚弱;实者气滞、血瘀、痰浊内阻。笔者认为其病在心肾,治疗以益气滋肾温阳化瘀为主,佐以活血通络、理气宽胸,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在临床中,因心悸而求治者,不在少数,且治疗用药,各有特色,现将个人体会,概述如下。1脏器虚衰养心毋忘补肾心悸虽为患者自觉心内跳动、心慌不安之病症,但究其原因,不独在心。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虚衰,均可导致心悸  相似文献   

11.
王俊宏教授根据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本病的内因主要为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胎怯,外加环境影响,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共同导致本病的发生,其病机关键为"心肝脾肾阴阳失调",病机特点是心肝肾阴静不足、心肝脾肾阳动有余。王俊宏教授对气阴两虚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多采用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法,并强调行为干预,临床采用中药联合心肝安神益智推拿法干预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过程中可增加家长和患儿交流时间,减轻多动症状,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总结历代中医临床名家医案并建立数据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形成中医证候及其临床表现的知识库并编制“中医临床辅助诊断系统”软件,输入《中医诊断学》心病证候的临床表现,比较软件和教材给出的辨证结果。根据分析,建议:①在心气虚证中加入能辨病位的临床表现;②从心阳虚证或心阳虚脱证中去掉瘀血的临床表现;③将心脉痹阻证与瘀阻脑络证合并。  相似文献   

13.
益肾养元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肾养元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益肾养元丹治疗,对照组应用更年康片。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FSH、LH、E2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症状积分以及观察治疗组中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FSH、LH无改变,治疗组E2显著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烦躁易怒、胸闷心悸、倦怠乏力、记忆力减退和肢面浮肿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肾不足、脾肾两虚、心肾亏虚3证型之间疗效,经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肾养元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阳虚生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论风证的辨证治疗,向来仅注重火热、阳亢、阴虚、血虚等引起的风证,绝少论及阳虚动风。本文从阳虚生风的理论、病证类型、辨证要点等方面简要论述了阳虚阴盛同样引起动风证,并例举临床病例以详解辨证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古今心悸医案,建立心悸中药复方数据库,从用药和辩证用药规律两方面进行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①总体用药规律:用药类别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常用中药为:炙甘草、桂枝和丹参。②常见证型和药物为:心血不足:黄芪和山药;心阳不振:附子和肉桂;阴虚火旺:阿胶和沙参;瘀血阻络:丹参和川芎;心虚胆怯:酸枣仁和远志;痰蒙心神:菖蒲等。结论:心悸病以正气虚弱、心神不安为主要病机,而血脉瘀滞、热扰心神亦为常见病机。心悸治疗以补虚安神为大法,治以养心安神、补气、滋阴、养血,辅以活血清热,随证治以理气、利水、化痰、温里等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全面收集心力衰竭的中医古籍医案文献,分别建立症状、用药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分别进行症状及用药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收集到符合标准的医案文献334篇。心衰患者临床常见中医症状:喘息不得卧、胸闷、气短、心悸等;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胖大、苔白腻等;脉象:脉沉细无力、脉迟缓、脉结代、脉涩等;症状因子分析得出心气亏虚、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等病机变化;心衰的症状聚类为心气亏虚、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等;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相符合。临床常用中药频次为人参、附子、茯苓、桂枝、生白术等;药物种类频次为补气药、温阳药、利水药等;通过对高频次用药的因子和聚类分析,可以得出与归类频数统计相同结论,心衰患者临床常用药物为补气药、温阳药、利水药、化痰药、养阴药、活血化瘀药。结论心阳不振、气阴两虚、痰浊水饮内停、瘀血内阻为心力衰竭的基本证型,温振心阳、益气养阴、化痰利水、活血化瘀为心力衰竭的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60例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3型,每型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统计T2DM大血管并发症主要中医症状及与性别、体重、痛程等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中医症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腰酸膝软(70.0%)...  相似文献   

18.
栗锦迁教授对心悸的治疗本于《内经》、法于张仲景,总结出该病虚实两分、兼顾五脏、全面考虑、突出主证、灵活辨治等观点。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分为以虚为主证型和以实为主的证型,以虚为主的证型包括阳虚气弱和气血两虚两大类。正虚致悸(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和邪实致悸(火热致悸、水饮及痰饮致悸、瘀血致悸)。以实为主的证型包括痰火扰心、痰浊阻闭、心血瘀阻、七情郁结、突受外惊。在该病的辨证治疗上,强调要兼顾虚实两端,脏器亏虚需首辨阴阳气血,标实需分清水饮、痰浊、瘀血,以及其两两组合或三者共见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邪实特征灵活组方,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功补结合做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  相似文献   

19.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兰 《医学综述》2009,15(20):3160-3163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表现为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属于祖国医学肺胀、胸痹、心悸等病范畴,其病机为心气虚引发心阳虚,进而血瘀痰阻所致。祖国医学从整体观念上认识该病,采用补偏救弊、扶正祛邪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降低了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继续发挥中医药优势、深化本病辨证论治的研究,对本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殷思箴诊治妇科疾病经验。殷思箴为20世纪50年代保定地区定州妇科名医,祖传中医妇科三代,行医数十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以1960年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郭中元、张风池整理的殷思箴口述内容为主,介绍其妇科经验。殷思箴对于《傅青主女科》有深入研究,重视脉诊,体会到书中着眼点为阴阳盛衰。认为妇科热证多以阴虚津液不足为本,少用苦寒清热之品;妇科寒证多为命门及心包络之火不足,擅用温通助阳之品;擅用理气活血之品调经,阴阳气血平和,则诸证可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