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冠心病病例112例为冠心病组(CHD),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健康对照组(NC),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7例.同期测定各组的血清UA和血浆FIB、ATⅢ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组血清UA.、血浆FIB的含量明显高于NC组(P<0.01),CHD组血浆ATⅢ的含量明显低于NC组(P<0.01),AMI、UAP两组的UA、FIB含量明显高于SAP组(P<0.05),AMI、UAP两组ATⅢ的含量明显低于SAP组(P<0.05),AMI组的UA、FIB的含量明显高于UAP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MI组与UAP组的ATⅢ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A、FIB的含量升高,ATⅢ的含量降低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的防治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6,(3):287-29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g)检测在冠心病(CHD)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12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冠脉狭窄程度<50%)、冠脉狭窄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冠脉狭窄程度≥50%)。另外根据入院诊断分为对照(NC)、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所有患者均测定D-D及Fg浓度,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AMI组D-D、Fg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NC组(P<0.05),AMI组Fg及CK-MB明显高于SAP、UAP组(P<0.05)。多支组D-D、Fg及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单支组(P<0.05),双支组Fg明显高于单支组(P<0.05),多支组CK-MB明显高于双支组(P<0.05)。D-D、Fg和CK-MB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2、0.589、0.692。结论:D-D、Fg和CK-MB水平检测有助于CHD的分型诊断,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测定水平与冠心病(CHD)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循环酶法HCY试剂盒分别测定98例CHD患者(CHD组)及64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HCY水平,比较不同CHD类型患者及正常人血浆HCY水平,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血浆HCY水平的关系.结果 CHD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比较不同类型CHD患者血浆HCY水平,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正常对照组.SAP,UAP组及AMI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及1、2、3支血管病变者血浆HCY浓度呈逐级增高趋势,正常对照组与其他各病变组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对照组与1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1支与2支病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支与3支病变组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HD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血浆HCY浓度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随着HCY浓度增高,冠心痛的危险性也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脑钠肽和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且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等并发症为CHD组,再根据临床分类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三组,10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中脑钠肽、D-二聚体浓度.结果 CHD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类型CHD组中,AMI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P组,UAP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P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存在差异,提示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反映其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中尿酸(UA)、前白蛋白(PA)和胱抑素C(Cys C)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42例CHD患者(CHD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2例,测定其血清UA、PA及Cys的水平,并与112例健康受试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D组及SAP组、UAP组、AMI组各亚组患者的血清UA、Cys C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血清PA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HD患者血清UA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A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UAP组、AMI组患者的血清UA水平高于SAP组(P<0.05),PA水平低于SAP组(P<0.05);AMI组患者的血清UA水平高于UAP组(P<0.05),PA水平低于UAP组(P<0.05)。UAP组患者的血清Cys C水平高于SAP组(P<0.05),但AMI组患者的血清Cys C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和UAP组患者(P<0.05)。SAP、UAP组患者血清UA与PA、Cys C之间无明显线性相关性,AMI组患者血清PA与Cys 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5),而UA与PA呈显著负相关(r=-0.52,P<0.05),Cys C与UA亦呈显著负相关(r=-0.56,P<0.05)。结论 UA、PA、Cys C 3者联合检测对预测CHD发生和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病人血清sCD14和hs-CRP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病人血清可溶性CD14(sCD14)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0例CHD病人(CHD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各40例,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sCD14浓度,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D组sCD14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5.75,P<0.01);AMI、UAP、SAP病人sCD14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32.94,q=9.70~27.58,P<0.01);AMI、UAP、SAP病人sCD14浓度差异有显著性(q=5.86~17.88,P<0.01),且以AMI病人增高最明显.CHD组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0.68,P<0.01);AMI、UAP病人hs-CRP浓度明显高于SAP病人和对照组(F=80.25,q=5.91~20.11,P<0.01),且以AMI病人增高最明显.结论 血清sCD14和hs-CRP浓度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升高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0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1例。分别测定血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值。结果血WBC计数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和SAP组(P<0.01),后两者相比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性粒细胞值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和SAP组(P<0.01),而后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BC计数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白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0):886-88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各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SAP和UAP。测定其血浆BN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20例相比较,分析各组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血浆BNP浓度在正常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分别为38.15±11.26pg/ml、41.92±13.37pg/ml、308.54±97.34pg/ml、736.29±103.63pg/ml,SAP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BN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UAP组、AMI组与正常对照组、SAP组血浆BNP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AMI组与UA组血浆BNP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ACS时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AMI患者血浆BNP浓度高于UA患者,表明心肌缺血是BNP释放的重要刺激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血浆五聚素3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五聚素3(PTX3)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根据冠脉造影了解其与冠脉严重程度是否相关。方法:100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冠心病3组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并分别检测各组入院第2天血浆PTX3、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冠心病3组患者按Gensini标准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积分,了解PTX3水平是否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相关。结果:SAP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PTX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和AMI组PTX3水平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UA组与AMI组之间PTX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PTX3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而血浆脂质成分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似乎更加密切。结论:PTX3水平与冠心病临床分型的轻重程度有相关性,而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杨锡花  赵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204-3205
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以探讨其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的变化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8例冠心病(CHD)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空白对照组,入院或体检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含量。结果:SAP组患者hs-CRP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1)。UAP及AMI组与对照组和SAP组的hs-CRP含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AMI组与UAP组的hs-CRP含量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AMI组明显高于UAP组。结论:hs-CRP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相关性,检测CHD患者hs-CRP的含量,有利AMI的发现,对于挽救A-MI患者的生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心内科收治的240例院行PCI治疗且术后均采用TEG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监制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80例急性心梗组(AMI)、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在PCI术实行TEG检测方案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结果 UAP组和SAP组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I组的值要高(P0.05);SAP组的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比UAP组和AMI组明显要低(P0.05);AMI、UAP和SAP组3组间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bg、D-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的反应时间和血凝块形成时间明显比AMI和UAP组时间长(P0.05),SAP组的最大振幅和角度明显比AMI和UAP组要低(P0.05);240例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89例)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引诱的血小板抑制率比抗血小板反应正常(151例)明显要低(P0.05)。结论在TEG表示中AMI和UAP组患者的血凝形态比SAP组患者要高,说明TEG能够作为冠心病术后引导抗凝治疗和疾病发展情况的检测,且更加适用于AMI和UAP组,其中患者的纤维蛋白原高对氯吡格雷敏感度低会增高患者的缺血发生率,依据TEG能有有效的检测血小板的聚集情况,指导临床上的降低Fbg的治疗,进而减少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并探讨MIF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6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7例,2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MIF水平。结果血浆MIF在AMI和UAP组中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IF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中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单支、双支与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为冠心病危险分层及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但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髓过氧化物酶(MPO)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2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PO水平。结果:MPO在AMI和UAP组中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O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中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O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但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在冠心病危险分层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各50例,选择同期冠脉造影正常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PAPP-A的浓度;同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1)AMI组、UAP组PAPP-A浓度及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均<0.05);而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PAPP-A浓度与冠心病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AMI组:r=0.80,P<0.01;UAP组:r=0.60,P<0.05;SAP组:r=0.54,P<0.05),而在对照组两者无相关性(r=0.20,P>0.05)。结论 PAPP-A浓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PAPP-A可作为判断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肽素(copeptin)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CHD(组71例)和对照组(23例);CHD组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9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3个亚组;并根据Gensini积分,将CHD组分为轻度病变组18例,中度病变组24例,重度病变组29例;将AMI亚组分为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组19例和AMI后无并发心力衰竭组13例。应用ELISA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结果:CHD组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和肽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AP组(P0.01);CHD重度病变组血清和肽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CHD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P0.01);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组的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AMI后无并发心力衰竭组(P0.01)。结论:和肽素参与冠心病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反映冠心病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和肽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相关,对于冠脉事件的发生具有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均行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16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PAPP-A水平,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者血清值,分析与冠状动脉病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AMI和UAP组中PAPP-A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但AMI组与U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PP-A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P-A参与了AMI及SAP时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与冠心病(CHD)患者胆固醇、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及腹蛇抗栓酶(AHVAT)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66 例CHD 患者血浆FG、胆固醇(CHO)及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与60 例正常人对照。将66例CHD患者随机分为AHVAT治疗组32 例及肝素治疗组34 例,观察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CHD组血浆FG、CHO、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CHD组患者血浆FG 水平与CHO、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呈直线相关(P< 0.05, P< 0.01)。用AHVAT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下降(P< 0.05)。结论:血浆FG 升高与CHO 升高有关,血浆FG 升高可导致CHD患者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升高,用AHVAT 治疗可降低CHD患者血浆FG及CHO水平,从多方面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36例(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8例(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AMI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体检健康人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另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34例和3支病变组32例,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浆DD及FBG水平。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UA组、SA组和NC组(P<0.05);AMI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但AMI组与UA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SA组与NC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浆DD和FBG水平随着CHD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并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关;血浆DD和FBG可能在CH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finogen,Fg)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101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4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0例,多支血管病变组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与37例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等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HD组血浆Fg[(3.75640±1.15034)g/L]均较对照组Fg[(2.85140±0.64145)g/L]显著升高(P〈0.001);并且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后,多支病变组血纤维蛋白原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按疾病类型分组后AMI组血纤维蛋白原均高于UAP组和SAP组(P〈0.05)。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在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中的作用及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行冠脉造影检查并确诊冠心病的病人135例作为冠心病组(CHD组),以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30例作为对照组(CON组).CHD组病人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