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屈曲假体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和运动学表现。方法观察高屈曲假体膝关节置换手术前后膝关节屈曲度、活动度及HSS评分,比较A组(术前最大屈曲角度≤120°)和B组(术前最大屈曲角度〉120°)手术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A组和B组术后各观察指标。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各指标均优于术前。两组术后活动度、HSS评分及A组术后屈曲角度均优于术前。B组手术前后屈曲角度无差异。B组较A组术后屈曲角度及活动度大,但术后HSS评分两组无差异。结论高屈曲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改善膝关节屈曲角度、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6月20例22膝骨性关节炎和3例4膝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的资料,对术前畸形、术中的软组织平衡和术后功能恢复问题进行讨论.男7例8膝,女16例18膝;年龄55~83岁,平均67.8岁.术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7°~50°,平均(13.6±2.2)°;以正常股胫角外翻6°为标准,术前膝内翻角度为8°~23°,平均(12.5±1.9)°.术前膝关节HSS(hospital of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为30~66分,平均(39.0±2.8)分.结果 术中23膝关节完全伸直,3膝残留5°屈曲挛缩;术中并发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髌韧带部分撕裂1例.术后23膝股胫角外翻角度3.5°~7.4°,3例残留股胫角内翻角2°~5°,术后平均膝内翻角度(1.7±0.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1例切口脂肪液化,均无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18个月,23膝关节完全伸直,3膝残留5°~10°屈曲挛缩,术后平均膝屈曲(0.9±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为73~92分,平均(85.0±2.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软组织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的重要步骤和手段,合理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是膝关节功能得以恢复和畸形得以矫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膝关节极重度屈曲畸形患者行旋转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 雅安市中医医院骨科2011年1~12月收治了24例(29膝)膝关节极重度屈曲畸形患者,均行旋转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3个月、6个月门诊随访后,每年门诊随访1次至2017年1月,末次随访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88.7±13.1)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226.7±32.9)mL;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膝关节X线片显示假体无松动、无下沉,髌骨轨迹、假体位置均良好,连续观测假体周围无进行性透亮线出现.随访至2017年1月,失访2例,2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4.8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中疼痛、功能、活动度、屈曲畸形、稳定性和总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患者发生血供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4.17%,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假体松动.结论 膝关节极重度屈曲畸形患者行旋转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操作简单,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NexGen LPS-F lex高屈曲人工膝假体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和初步疗效。方法45例(57膝)行NexGen LPS-F lex高屈曲人工膝假体置换术的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全部为PS假体。27例(36膝)行髌骨表面置换(直径263~2 mm),其中32膝采用嵌入式髌骨固定技术。术前、术后4周和12周进行膝关节评分法(KSS)评分,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前膝评分平均47分,功能评分平均52分;术后4周和12周膝评分分别为84分和91分,功能评分分别为82分和88分。术前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94°,术后4周增至117,°12周时为129°。术后2周内发生深静脉血栓者7例;术后膝关节腔血肿形成者1例;腓总神经损伤者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骨折、脱位等并发症。结论NexGen LPS-F lex高屈曲人工膝假体通过设计上的改进使理论上能达到高度屈曲。但膝关节假体置换后的活动度受术前活动度、关节置换技术、术后康复等多因素影响。高屈曲人工膝假体比较适合于术前活动度较好、没有伸膝装置挛缩和非肥胖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软组织平衡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TKA手术的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患者96例120膝,对患者手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着重对软组织平衡技巧进行探讨.结果:术后92例患者股胫角外翻4.5~6.9°,另外4例有3°~5°的内翻角残留,平均内翻角(1.5±0.6)°,术后测量结果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0个月,93例于术后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3例有5°~10°屈曲挛缩残留,平均屈曲挛缩(0.8±0.3)°,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SS评分86~ 92分,平均(88.2±1.5)分,与术前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的软组织平衡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膝关节恢复和矫正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NexGen LPS-Flex高屈曲人工膝假体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和初步疗效.方法 45例(57膝)行NexGen LPS-Flex高屈曲人工膝假体置换术的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全部为PS假体.27例(36膝)行髌骨表面置换(直径26 ~ 32 mm),其中32膝采用嵌入式髌骨固定技术.术前、术后4周和12周进行膝关节评分法(KSS)评分,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前膝评分平均47分,功能评分平均52分;术后4周和12周膝评分分别为84分和91分,功能评分分别为82分和88分.术前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94°,术后4周增至117°,12周时为129°.术后2周内发生深静脉血栓者7例;术后膝关节腔血肿形成者1例;腓总神经损伤者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骨折、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NexGen LPS-Flex高屈曲人工膝假体通过设计上的改进使理论上能达到高度屈曲.但膝关节假体置换后的活动度受术前活动度、关节置换技术、术后康复等多因素影响.高屈曲人工膝假体比较适合于术前活动度较好、没有伸膝装置挛缩和非肥胖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与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在重度膝外翻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重度膝外翻骨性关节炎患者76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采用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治疗,观察组采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胫骨角、膝外翻角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角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膝外翻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能够有效纠正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现象,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股骨前髁偏距变化和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屈曲度的影响.方法 测量41例43膝骨关节炎终末期行TKA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分析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ACO术前大于术后组的患者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明显好于ACO术前小于术后组(P<0.05).术后胫骨平台PSA 7°~9°组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最好.结论 ①股骨ACO变化对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有影响.②术后胫骨平台PSA7 ~9°膝关节屈曲功能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在中老年膝骨关节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中老年膝骨关节病患者102例,按照平行对照法,将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51例.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120.5±8.8)°,最大屈曲度(120.0±14.8)°,HSS评分(93.3±5.9)分;参照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116.7±7.9)°,最大屈曲度(114.7±9.8)°,HSS评分为(88.6±6.7)分,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中老年膝骨关节病患者行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不仅可以改善临床治疗效果,优化膝关节功能,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限制型全膝关节假体治疗僵直型膝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12例僵直型膝关节行非限制型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9~78岁,平均52岁。采用膝关节H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3~37个月)。术后膝关节屈曲60°~95°,膝关节伸直迟滞7°。术后膝关节无明显疼痛9例,膝关节疼痛VAS评分≤4分:3例。HSS评分:术前42分,术后最后随访84分,优良率为83%。中期随访所有患者未发现明显假体松动,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无翻修患者。结论:应用非限制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直型膝关节,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膝置换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但同时,患者对全膝置换术后假体寿命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假体TKA术后都明显的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这两种假体在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片检查结果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移动平台假体组TKA术后的最大屈曲度小于固定平台假体组的最大屈曲度。虽然在实验室研究中移动平台型假体在耐磨损和关节运动学方面优于固定平台型假体,但是在临床研究中的观点却并不一致。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技术中不同假体的选择以及手术技术对于术后髌股关节生物力学、髌骨运动轨迹以及假体旋转位置的影响加以分析,探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以及假体使用寿命的相关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前髁偏距变化和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屈曲度的影响。方法测量41例43膝骨关节炎终末期行TKA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分析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ACO术前大于术后组的患者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明显好于ACO术前小于术后组(P0.05)。术后胫骨平台PSA 7°~9°组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最好。结论①股骨ACO变化对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有影响。②术后胫骨平台PSA7~9°膝关节屈曲功能好。  相似文献   

13.
吴鸣  范文祥  尚希福 《安徽医学》2009,30(12):1403-140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快速康复患者56例61膝,分成术后治疗组(27例30膝)和对照组(29例31膝),观察术后1周、2周、6个月膝关节屈曲功能。选用ROM评定对膝关节进行评定,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两组ROM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可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  相似文献   

14.
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25膝)患者用LPS-FLEX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均保留髌骨.结果随访(12±3.8)月(3~18月),获得满意屈曲度,术前膝关节屈曲度为(98.20±14.49)°,术后12周为(130.80±4.16)°,较术前提高(32.60±11.38)°(P<0.05);术前KSS评分膝评分为(31.96±15.43)分,功能评分为(39.40±14.95)分,术后12周分别为(90.40±4.16)、(94.20±3.73)分,较术前分别提高(58.44±13.42)、(54.80±13.96)分(P<0.05),未发生迟发感染.随访X线片示膝关节假体位置及力线良好,股骨、胫骨以及髌骨假体周围无X线透亮线,假体无松动迹象.结论LPS-FLEX高屈曲型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获得最大屈曲角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PFC-RPF高屈曲度假体与传统PFC-RP旋转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近期关节屈曲度的差异。方法:232例(346膝)行PFC-RPF和PFC-RP假体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10组,包括采用PFC-RPF的AⅠf/BⅠf/AⅡf/CⅡf/DⅡf组和采用PFC-RP的AⅠ/BⅠ/AⅡ/CⅡ/DⅡ组。摄取过屈及过伸位X片,分别测量胫股角,进行比较。结果:行单膝置换的AⅠf/AⅠ和BⅠf/BⅠ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双膝同时置换的AⅡf/AⅡ,CⅡf/CⅡ和DⅡf/DⅡ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KA术后2年内,单膝置换采用PFC-RPF者屈曲度优于PFC-RP,双膝同时置换时屈曲度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僵直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观察护理。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0月对25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切口引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护理及研究。25例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均为39.5°(15~50°),屈曲挛缩角度平均为32.5°(0~55°)。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41.2分(15~72分)。结果:5例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效果满意。25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康复训练,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术后随访19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平均为89°(75~120°)。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2分(72~95分)获得满意功能。结论:术前活动度差的僵直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需要在术前、手术中、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制定详细护理计划,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高屈曲度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高屈曲度假体(PFC-RPF)与传统旋转平台假体(PFC-RP)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97例(142膝)行PFC-RPF和PFC-RP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关节炎患者,根据手术部位以及假体使用情况随机分为4组。对手术后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及胫股角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单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双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关节假体均能达到效果,但是单膝置换采用PFC-RPF者屈曲度优于PFC-RP,双膝同时置换屈曲度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广泛接受并且疗效可靠的外科技术。其早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膝关节患者的严重疼痛。随着外科技术与假体设计的不断改进,患者对术后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的要求也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9.
王淼  李兴波 《当代医学》2021,27(22):102-104
目的 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高屈曲假体和普通假体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旋转平台标准假体(RP)组(n=22)和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R PF)组(n=34).比较两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 S)、关节活动度(ROM)评分、解剖学变量、并发症发生率和高屈曲活动能力.结果 术前,两组HSS、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HSS、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组Insall-Salvati比值高于RP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髌骨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髌骨摩擦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7,P>0.05);两组高屈曲活动能力测试中可下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P>0.05).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RP和RPF两种假体均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术后关节疼痛,两种假体在高屈曲活动能力、HSS评分和ROM评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郭林  杨柳  代灿  王晓宇  段小军  陈光兴  戴刚 《重庆医学》2006,35(20):1841-1842
目的观察改良正中微创切口行LPS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LPS-Flex Fixed Bearing Knee,Zimmer)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探讨二者结合后对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方法2003年11月~2005年12月对69例(73膝)患者行LPS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术中采用改良正中微创切口,长11~15cm,平均13.8cm。术中改善髌股对线、清理后关节囊、平衡软组织并植入高屈曲度假体。术后6~31个月进行随访,使用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HSS评分、10级疼痛评分、6min行走试验(6MWT)和30s爬梯测试对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73膝术后屈曲度在100~150°间,平均122.7°,较术前提高41.6°。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中疼痛评分42分;HSS评分170分;膝关节平均前移(6.7±3.1)mm;内外翻角度和(13.2±4.5)°;10级疼痛评分2.05分;6MWT为425m;30s登梯试验28.5阶,下梯试验28.6阶。65例为单侧高屈曲度假体置换,其中2例患者对侧膝关节曾行普通假体置换术,3例有对侧膝关节疾患;另有4例双侧膝关节置换,此9例患者在本组中疼痛评分可,功能评分较低,尤其6MWT和30s爬梯测试差。结论使用改良正中微创切口可减少手术创伤,早期恢复膝关节功能,本组中未出现假体植入失误和早期松动等并发症;LPS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能够明显改善术后活动度,随访中未发现膝关节过度松弛与撞击症等。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评定受对侧膝关节病变影响较大,在效果评定中值得注意。总之,结合改良正中微创切口和LPS高屈曲度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