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发病原因与特点。方法对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的36例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了保守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室引流术、脑脊液置换术等不同的方式。4例患者在保守治疗时发生脑疝,因各种因素最终终止治疗。3例患者由于呼吸衰竭造成死亡。1例患者由于肺内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者因继发急性心梗死亡。3例患者由于梗阻性脑积水,实施脑室腹腔引流术。其他所有患者都出现了各种状况的后遗症。结论治疗脑出血患者时,应该采取综合性的诊治方案。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还要做好各病发症状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靳建华  刘永生  王娜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8):2804-2806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04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血肿未扩大组)和观察组(血肿扩大组),各52例.比较两组病程、平均动脉压、首次出血量、血肿形态以及病死率,分析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 (1)两组病程、平均动脉压、血肿形态以及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431、11.4499、6.1847、10.7233,均P<0.05);(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血肿扩大的因素是平均动脉压、病程和血肿形态;(3)观察组病死率为36.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23%(χ2 =3.8731,P<0.05).结论 平均动脉压升高、病程缩短、血肿形态不规则是脑出血患者早期发生血肿扩大的主要危险因素,对脑出血患者早期发生血肿扩大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同蚯蚓纤溶酶组分纤溶活性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对从赤子爱胜蚓中纯化的4种纤溶酶(EFE-1,EFE-2,EFE-3,EFE-4)组分的单独作用及相互作用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组分单独作用时以EFE-4的活性最强,其次是EFE-3,最弱的是EFE-1和EFE-2,4种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其纤溶活性的大小因组合不同而不同,不同组分联合使用时,以EFE-2—4的活性最强,除EFE-1-3、EFE-3—4两组合的活性与其单独作用的活性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合的纤溶活性都显著地高于单独作用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微创纤溶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粉碎血肿,尿激酶、肝素液化血肿引流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56例,并与同期住院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56例对照,两组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伴发症具有可比性。结果穿刺组死亡率较手术组无显著差异,3~6月后完全恢复率(ADLI)、日常生活自理率(ADL1~3)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结合纤溶技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者和60例无血肿扩大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特别是舒张压)、血肿形态、再出血发生时间、血肿量、出血部位、呕吐、血浆纤维蛋白原、应用20%甘露醇情况、肝肾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早期存在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有舒张压增高、血肿体积大、靠近中线、血肿形态不规则、频繁呕吐、肝肾功能异常、早期应用20%甘露醇情况。46%发生血肿扩大在6h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的症状处理方法,促进病情的尽快恢复。方法共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脑出血病例资料,一共60例,详细观察其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对于出现血肿扩大的患者,及时制定紧急处理方案,防止突发性死亡。结果急性心脑出血患者危险性极高,若控制不当则有可能导致死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经过临床综合治疗,60例中老年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出血量明显降低。结论脑出血突发性死亡率较高,临床应注意血肿扩大的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7.
汤建民  张丽华 《天津医药》2003,31(10):642-644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纤溶活性及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49例非溶栓的ACS患者及32例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 ,2 ,3 ,7 ,14d采集静脉血样 ,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_1(PAI_1)的活性 ,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的含量。结果 :ACS患者中tPA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AI_1则明显升高 (P<0 .01) ;血小板GPIIb、III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得升高 (P<0 .01)。ACS组的tPA活性与PAI_1活性呈负相关 (r= -0 .6607 ,t=2 .807 ,P<0 .01) ;血浆PAI_1活性与GPIIb、GPIIa呈显著正相关 (r=0 .6901 ,t=3 .013、0 .7121 ,t=3 .195,均P<0 .01)。结论 :tPA、PAI_1、GPIIb、IIIa在ACS的诊断及治疗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前血栓性疾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还缺乏很好的治疗药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为开发抗血栓药物提供广阔的资源。在自然界的抗血栓药物中像尿激酶、纳豆激酶、水蛭素及蚓激酶已经被开发成新药物并在临床上起到一定作用。纤溶酶和激酶能直接降解血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栓得到溶解,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的纤溶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建立简单快速的抗血栓活性检测方法是这项研究的基础。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纤溶酶检测方法作一综述,希望为改进溶栓活性体外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纤溶活性及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49例Q波型、非溶栓的AMI患者及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d、2d、3d、7d及14d抽取静脉血,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1(PAI-1)的活性,并同时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的含量。结果 AMI患者中tPA、PAI-1活性分别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和升高(P<0.05,P<0.01),血小板GPⅡb、Ⅲ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tPA、PA-I、GPⅡb、Ⅲa在AMI的诊断及治疗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1例血肿扩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扩大发生于24h以内者占92.9%;血肿扩大组收缩压较无扩大组高(P<0.01);血肿扩大组出血量高于无扩大组(P<0.01);血肿扩大组死亡率高于无扩大组(P<0.01);血肿扩大组长期酗酒者多于无扩大组(P<0.01)。结论收缩压、出血部位、血肿体积、长期酗酒史是影响血肿扩大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有血肿扩大危险性的患者,应对危险因素严密监控,采取相应的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增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从而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降低急性期的病死率.方法选择180例经CT复查的脑出血患者,以年龄、入院时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血肿形态、血肿部位、长期大量饮酒、肝功能异常、长期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为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180例中35例血肿增大,发生率为19.44%,血肿增大均发生在发病24h内,其中77.14%发生在发病6h内.入院时SBP、血肿形态不规则、长期大量饮酒、肝功能异常、长期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与血肿增大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高度重视脑出血患者入院后的病情变化.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时复查头颅CT,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CT观察脑出血血肿体积、血肿吸收率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出血量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出血量<10 ml)34例;B组(出血量10~20 ml)26例;C组(出血量>20 ml)16例.采用CT血肿体积测量软件分别在第1、3、7天测量水肿体积,比较同组间第3天与第1天水肿体积差值及第7天与第3天水肿体积差值.结果 三组患者间第3天与第1天水肿体积的差值及第7天与第3天水肿体积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组间不同时期水肿变化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的血肿吸收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第3天明显较第1天增加,且血肿吸收率与首次出血量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水肿体积、血肿吸收率与出血后时间、首次出血量有关,随着时间的延长,水肿体积逐渐增大(第1~3天明显),血肿吸收速度增快;出血量大的患者其水肿增大快、血肿吸收慢;出血量少的患者,其水肿增大慢,血肿吸收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制CT定位系统脑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采取该治疗手段诊治的1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就诊疗方法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134例患者存活,占89%;死亡16例,占11%,其中,术后再出血死亡1例。结论螺旋CT定位脑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方法简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比较开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前后高血压脑出血住院病人病死率的变化 ,分析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开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前后将病人分为两组 :1995年 1月~ 1997年 12月为Ⅰ组 ,所有病例常规保守治疗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5月为Ⅱ组 ,病人除常规内科治疗外 ,其中 77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总病死率、危重病人病死率的变化 ,评价微创手术是否对住院病人总病死率及危重病人的病死率有明显改善。结果 Ⅰ组住院总病死率为 2 6 4% ,出血量 3 0ml以上的病死率为 80 % ,其中大于 70ml的病死率为10 0 % ;Ⅱ组住院总病死率为 17 3 % ,出血量 3 0ml以上的病死率为 2 8 2 % ,大于 70ml的病死率为 44 4%。危重病人的病死率Ⅱ组明显低于Ⅰ组 ,有显著差异 (P <0 0 1)。总病死率Ⅱ组虽然低于Ⅰ组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以大大降低高血压脑出血住院危重病人的病死率 ,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导致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将324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按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31例和非血肿扩大组29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CT动态检查资料。结果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高峰期为起病后6~24h,血肿扩大组病死率为67.74%明显高于无血肿扩大组的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与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及血糖水平、肝肾功能异常、长期酗酒病史有关(P<0.05或P<0.01)。结论对原发性脑出血伴有继续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神经体征变化,血压、血糖及头颅CT的动态检测,以尽早采取相关措施,防止病情进行性恶化,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郑莉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385-2387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167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79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丹参组)88例,常规组予脱水、降压、控制血压治疗及其他对症处理.丹参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6~72小时内开始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 5%葡萄糖液250 ml日1次),共14天.观察治疗后14天和21天的脑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治疗后21天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第21天丹参组血肿体积(8.7±2.3 cm3)显著小于常规组(12.7±2.4 cm3),丹参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3±2.1)显著小于常规组(23.4±3.1),两组在治疗后21天的显效率分别为81.8%和63.3%,前者显著高于后者.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改善脑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使临床医生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以达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目的。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9年5月7年问41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CT动态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与早期临床进行性恶化、早期血压水平、饮酒史、肝肾功能状况、糖尿病史、首次头颅CT检查距发病时间、血肿形态、血肿密度、阿司匹林应用史,发病早期甘露醇应用及发病早期血压管理等密切相关。SICH早期血肿扩大是SICH患者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应尽早进行全面的临床资料分析,密切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适时予以头颅CT扫描复查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治疗稳定期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脑病科经保守治疗稳定期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66例与对照组298例。治疗组应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尿激酶10000,30000U+透明质酸酶1500U)治疗,对照组应用10%葡萄糖250ml+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10ml+胞二磷胆碱0.75g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痊愈率分别为44_3%和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出血量≤30ml、出血量〉30ml的基本痊愈率分别为49.6%、33.3%,对照组分别为32.6%、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治疗1个月后均经头颅CT扫描,显示治疗组血液全部吸收234例,占63.9%,对照组298例,占3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治疗稳定期脑出血的效果较对照组显著,且对脑内血液的吸收较对照组快而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