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耳科学     
20020474颅中窝进路中国人内听道直接定位法显微解剖研究/马超武…//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一2001,l(2)一91一93 目的:观察颅中窝进路国人颗骨岩部表面标志和内听道(IAC)的空间位置关系,为颅中窝进路手术中直接定位内听道中点提供解剖基础。方法:15具(30侧)甲醛固定的正常成人头颅标本,按颅中窝进路磨除内听道表面骨质,并暴露耳蜗(C)、上半规管(SSC)、前庭(V)等,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双耳外听道口上壁中点连线与双耳内听道中点(())连线基本一致,该连线与颗板内侧交点(A)至内听道中点距离为31.59士2.33mm。结论:在颅中窝进路手术中,利…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4 8岁 ,左渐进性耳聋耳鸣 9个月伴不稳感 ,查体无特殊。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 ,2 5 0~10 0 0 Hz平均听阈为 70 d BHL,2 0 0 0~ 80 0 0 Hz平均听阈为 4 0 d BHL,语言识别率为 0 ,热水反应正常 ,MRI显示内听道内有一直径约 1cm之占位 ,诊断为左内听道前庭神经鞘瘤。观察 6个月后 ,采用迷路进路进入内听道将肿瘤切除 ,术中发现肿瘤紧紧充填于内听道内 ,肿瘤较前庭神经鞘瘤血运丰富且组织较脆 ,且有一小脑前下动脉袢伸入到内听道中段 ,将肿瘤与小脑前下动脉袢及面神经解离 ,避免将其损伤 ,在送病检之前应考虑到标本中有不正常…  相似文献   

3.
就听神经瘤切除、前庭神经切断和颅底神经血管减压术而言,乙状窦后入路到桥小脑角是最普及的方法。暴露内听道需十分小心的钻磨其后壁,暴露的迷路周围气房阻塞不完全就可能引起术后脑脊液耳漏(CSFO),进而有潜在发生脑膜炎的危险。该作者讨论颞骨蜂房的解剖及其与乙状窦入路的关系,介绍了应用骨蜡、骨糊浆、移植肌块和岩骨桥脑膜片的内听道闭合技术。气化较好的颞骨,内听道后上和后下被迷路周围蜂房系统所包绕,乙状窦后入路进入内听道的方法需切除内听道后壁的骨  相似文献   

4.
采用改良经耳蜗进路治疗累及岩骨和/或斜坡区域的硬脑膜内外病变。、耳廊后“C”形切口,将外耳道官囊缝合,除去内端外耳道皮肤、鼓膜和听小骨,行扩大乳突凿开术,除去骨性外耳道后上壁,轮廓化乙状窦,向下至颈静脉球,暴露乙状窦前方及后方2~3cm的颅后窝硬脑膜,除去顶盖和部分额鳞,暴露颅中窝硬脑膜,切除迷路暴露内听道。将面神经从茎乳孔到内听道底轮廓化,除去面神经上的薄骨壳。暴思岩没大神经,用双极电凝切断。将膝状神经节和面神经迷路段从其下方的骨管分离出来。暴侵内听道前壁的硬脑膜,将内听道的所有内容物与面神经一起…  相似文献   

5.
听力学     
88030410 中国正常成人内听道的CT研究/马长祥…∥河北医学院学报.-1987,8(5).-296~298 本文观察和测量了50例正常内听道的CT表现。内听道形状分为三型:即V字型、管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RSSMA)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成人颅骨标本10例,头颅标本18例。在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开颅的基础上,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尖,采用实体和CT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内听道上结节、岩尖的切除范围;记录内听道上结节、岩尖切除前后显露中颅窝、上斜坡的面积和三叉神经的范围;观察内听道上区的动脉、静脉、神经、硬膜等解剖结构。结果内听道上结节左右、前后方向骨性组织可全部切除,将内听道的上壁轮廓化可切除其上下径。岩尖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骨性组织均不能完全切除。中颅窝扩大显露范围为(144.6±13.9)mm2,上斜坡扩大显露(90.3±16.7)mm2。小脑前下动脉、后下动脉、岩上静脉、岩上窦;前庭耳蜗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均得以认定。结论RSSMA可以将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野扩大显露到中颅窝的中线侧和上斜坡的侧方,并可显露Meckel's腔内的三叉神经。岩骨骨迷路限制中颅窝的显露。RSSMA下的重要解剖结构有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弓下动脉、岩静脉、岩上窦等,术中要注意保护。RSSMA是处理主体在后颅窝,同时侵犯中颅窝病变的安全、有效入路。  相似文献   

7.
内听道先天性异常在颞骨先天性畸形中占12%[1],临床上较为少见.但由于内听道内解剖细小、复杂,含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蜗神经异常可致严重听力损失,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因此,认识内听道的先天性异常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拟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了解蜗神经等发育情况及预测手术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是术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影像学检查是评价内听道解剖形态最直观的方法,CT和MRI对观察内听道骨性结构及神经发育情况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AN)是原发于第八颅神经鞘膜上的肿瘤,主要位于前庭神经分支胶质一雪旺鞘膜结合部(glial-schwann sheath junction),故又称前庭神经鞘膜瘤(vestibular schwannoma,VS),占颅内肿瘤的6%~9%,除脑膜瘤、垂体瘤及胶质瘤外居于第4位,占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的80%~90%。早期肿瘤位于内听道,逐渐长大侵蚀内听道各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内听道是内耳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剖结构复杂,内含重要血管和神经.该区病变,尤其是微小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往往需手术探察、尸检和颞骨切片观察方可确定.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内听道疾病的诊断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内听道区的影像学检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就该区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重点叙述了内听道区的解剖学基础、影像检查方法学及正常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0.
内听道区的正常影像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听道是内耳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剖结构复杂,内含重要血管和神经。该区病变,尤其是微小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往往需手术探察、尸检和颞骨切片观察方可确定。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内听道疾病的诊断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内听道区的影像学检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本就该区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重点叙述了内听道区的解剖学基础、影像检查方法学及正常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观察国人内听道的形态,并测量内听道各径线数值,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正常志愿者402例804耳行颞骨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观察内听道的形态,并对各相关径线进行测量。结果内听道形态为平行管状699耳,喇叭口状53耳,壶腹状50耳,不规则型2耳。内听道长度为(9.810±1.830)mm,内听道底管径为(5.084±0.739)mm×(3.246±0.613)mm,中段管径为(5.044±0.956)mm×(4.228±0.791)mm,内耳门区前后径为(5.049±1.05)mm,内耳门区上下径为(5.657±1.196)mm。两侧内听道各测量数值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这与文献报道不同;部分年龄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DSCT薄层扫描后多平面重建可清楚显示内听道的形态,并能精确测量内听道的管径及长度,对活体解剖测量具有指导意义,为临床和影像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内听道扩张     
本文通过对2001年8月~2002年8月645例门诊病人进行高分辨率CT颞骨扫描,了解内听道扩张这一少见的发育异常与听力损失之间的关系,所有病例中仅有2例病人表现为单纯的内听道扩张而没有其他相关迷路异常,内听道扩张常表现为双侧。2例病人中1例有长期分泌性中耳炎病史,另1例曾行鼓室成形术,两例均合并轻度传导性耳聋。1964年,Valvassori提出内听道直径在2~9mm之间,且双侧差异小于2mm,本文认为内听道扩张表现为双侧对称的内听道中部扩张,它与听神经瘤的区别在于存在内听道皮质腺,而无镰状脊的破坏。Swartz和Harnsberger曾发现1例内听道扩张病人…  相似文献   

13.
岩骨及斜坡区的肿瘤手术一直是棘手的问题。1976年H0use等报道了经耳蜗进路的手术方法,后经许多作者改进。该文报道了自1985年以来作者用改良的经耳蜗进路对累及岩骨或斜坡的23例肿瘤的手术方法及结果。病人全麻。用NIM-!型面神经监测仪监测口周及眶周肌。从耳廓上3cm至乳突尖下Icm经耳廓后中部4~scm作耳后弧形切口,暴露乳突及颤弓。行扩大乳穷根治术,暴露乙状窦和颈静脉球以及乙状窦后2~3cm的后依凹硬脑膜。行迷路切除术暴露内听道,除去上、后、下壁骨质。从内听道至茎乳孔全程游离出面神经并将其移向后方。仔细切开内听道前的硬…  相似文献   

14.
目的:简述了经中颅窝径路内听道的定位方法。方法:参阅相关文献作综述性报道。结果:经中颅窝径路内听道手术径路的定位方法,国外较为传统的有5种,国内有2种新的定位方法。结论:在精细复杂的内听道手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准确定位内听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部分迷路切除手术到达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个成人湿尸头经乳突分别切除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再向深部削除岩部骨质,观察对岩尖、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暴露情况。结果选择性切除上半规管或/和后半规管的迷路部分切除术可到达岩尖和暴露部分内听道,不损及面神经和蜗神经,桥小脑角区显露改善。结论部分迷路切除人路可用于某些岩尖、桥小脑角或内听道占位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耳科学家在耳神经学诊断上可能出现失误的一些病例。例一为38岁女性,左耳感音神经性耳聋,CT显示左侧内听道轻度扩大,ABR检查正常,MRI显示左侧内听道有一小的肿瘤,CO_2对照增强CT扫描证实肿瘤确实在内听道内,经颅中凹行左侧内听道手术,发现前庭上神经处有一约8×4mm的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正常,听力无明显改变,ABR反应仍正常。例二为69岁女性,反复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左耳波动性听力损失及轰鸣样耳鸣,左耳听力及言语识别率差,ABR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面肌肌电图与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探讨可以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面肌肌电图的定量指标。方法 对 32例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 ,测定面神经脑干端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 ,计算其比值 ,并对比值与术后的面神经功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 9例于面神经的脑干端和内听道端刺激后均引出动作电位 ,脑干端的刺激阈值为 (3.6 4± 5 .80 )mA(0 .5~ 31.5 0mA) ,内听道端刺激阈值为 (3.0 0± 5 .11)mA(0 .4~ 2 8.0 0mA)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为 :1.2 4± 0 .16 (1.0 0~1.6 0 ) ;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与术后 1d、3d、1周、3个月、6个月和 1年的面神经功能无相关性 (P >0 .0 5 ) ,而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与术后 6个月和 1年的面神经功能呈正相关 (r =0 .5 2 1,P =0 .0 18;r =0 .6 14 ,P =0 .0 0 4 )。结论 面肌EMG术中监护可以帮助术者早期辨认和确定大型听神经瘤面神经的走行方向 ,肿瘤切除后确认面神经结构是否完整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可以预测面神经功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受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MRI,颞骨CT及听力学检查结果(纯音听阈及言语识别率),根据术前纯音听阈≤50dB、言语识别率≥50%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实用听力组和无实用听力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肿瘤囊变、脑干受压移位、瘤周有无水肿、内听道宽度、内听道长度、内听道底有无脑脊液等因素。结果内听道扩大程度与听力受损明显相关(P<0.001),肿瘤大小(P=0.25)、脑干受压移位(P=0.38)、瘤周有无水肿(P=0.91)、内听道长度(P=0.75)、内听道底有无脑脊液与听力受损无明显相关(P=0.18);肿瘤囊变可能有相关,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内听道扩大的程度与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受损明显相关,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内听道内耳蜗神经长时间受压情况。  相似文献   

19.
李永新 《耳鼻咽喉》1998,5(6):371-373
颅中窝径路内听道手术的关键因素是准确定位内听道。本文对目前常用颅中窝径路内听道的定位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各自方法的不足及定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颅中窝径路内听道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中窝径路内听道手术的关键因素是准确定位内听道。本文对目前常用颅中窝径路内听道的定位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各自方法的不足及定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