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理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常见病。其病因病机复杂,病势缠绵,难以根治,且易复发,易癌变。目前西医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多位学者[1]认为本病的病因不外三个方面:①外邪犯胃;②肝气郁结;③脾虚胃弱。董氏[2]认为该病以气阴不足为本,湿热、气滞、血瘀为标。乔氏[3]认为该病病机为虚中夹实,寒热错杂,气滞血瘀。刘氏[4]认为CAG有“命门衰”的临床征象,故认为肾虚为本病的发病之本。周氏[5]认为该病病机为气机失司,在脾胃气虚…  相似文献   

2.
毛水泉 《光明中医》2002,17(2):39-41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痞证”、“胃脘痛”范畴 ,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理想疗效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脾胃虚弱 ,中焦气机不利 ,土虚木克 ,肝郁犯胃 ,郁火伤阴 ,升降失常为其病机。幽门螺杆菌 ,以下简称 (HP) ,作为外邪的致病因素 ,只有在脾胃虚弱 ,正气不足 ,抗邪能力下降的情况下 ,才能随着定植并破坏胃粘膜屏障 ,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 ,引起胃炎的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 ,具有病程长 ,不易治愈的特点。笔者运用自拟清解抗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幽门螺杆菌感染 32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 ( 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它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胃粘膜腺体萎缩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状态或癌前疾病。本文就近两年来国内中医界对CAG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病因病机张文尧 [1 ]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 ,脾胃阳虚 ,脾胃阴虚 ,脾胃湿热。单兆伟[2 ] 提出“脾虚为本 ,胃热血瘀为标”。阚士宁 [3 ]认为本病初期实多虚少 ,以实证为主 ,由郁思恼怒 ,饮食不节 ,外邪犯胃 ,致肝郁不畅 ,胃气壅滞所致 ;后期以虚为主 ,虚实夹杂。气滞瘀生 ,肝郁化火 ,伤阴或脾失健运 ,水湿内停 ,湿热内结 ,均可导致胃阴不足或肝…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一般认为是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粘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不完全肠化生。目前,西医对此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大量的文献报道认为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具有明显的逆转作用。近年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与报道逐渐增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病属于中医"胃痞""胃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方法多样。现基于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进行论治本病,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指脾虚,标实主要是指湿热和血瘀等致病因素,本虚标实相互交织,导致本病症状复杂、病程缠绵、久治难愈,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证。针对其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病情运用健脾益气法、清化湿热法、化瘀通络法等进行治疗,或单法应用、或多法联用,随证治之。通过从本虚标实病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永平 《吉林中医药》2004,24(12):58-59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以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 ,腺体萎缩 ,粘膜变薄 ,粘膜肌层增厚以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为其病理特点的一种炎性疾病 ,属中医“胃病”范畴。近几年来中医药根据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脾胃虚弱 ,气阴两虚型慢性胃炎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 ,恣嗜烟酒辛辣致使脾胃损伤 ,脾失健运 ,湿浊积热内生久而伤及气阴。素体脾胃虚弱 ,或病后伤正致胃运化无力 ,胃纳失和 ,最终出现脾胃虚弱 ,气阴两虚之象。刘恩松[1 ] 用胃复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6 8例。辨证为脾胃虚弱 ,气阴两虚型…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胃溃疡、胃息肉和胃癌常继发于慢性胃炎,彼此关系非常密切。目前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间阶段,在治疗上倾向于从治疗浅表性胃炎开始,冀其恢复为正常胃粘膜。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一般将慢性胃炎归于“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呕吐”、“血证”范畴。其病因多起于情志失调或饮食失节,或脾胃素虚等。其病位主要在胃。其病机从脏腑讲涉及肝、胃、脾三脏,主要是气滞、血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与免疫功能失调、精神因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其发生受饮食、物理、化学、气候、情志等因素影响,使患者脾胃枢机不利,失其升降,表现为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虚主要为脾胃亏虚[1];实多为虚损之后所继发。其中脾胃亏损是本病较为突出的病理表现[2]。本病的发病有病程长,常迁延不愈,部分严重者可能有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病因复杂,饮食失调、外邪侵袭、七情不和、药物所伤、久病体弱等均可致病。对病机的认识,医家各有仁智之见,如庄建德[1]认为本病病机为脾气亏损,气滞血瘀毒聚。王道坤[2]认为本病病机以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中医认为其病机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湿(浊)为患。中医治疗本病无论在临床还是在实验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大量有效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胃癌的前期病变,亦有认为它可能是胃癌的潜伏因素,因此在国内外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为“胃脘痛”、“痞证”等范畴。笔者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但病机错综复杂,多表现为虚中夹实,寒热错杂,涉及多个脏腑。现从“脏腑”辨证论治角度对该病进行简要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洁纯  潘以丰 《新中医》2024,56(1):200-20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炎-癌转化的重要环节,中医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本病进行辨证论 治。笔者通过浅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肾为胃之关”的中医理论来探讨CAG 的病因病机,总结得出其病 机为本虚标实,可从脾肾亏虚角度进行论治,兼顾瘀、毒、湿等标实之邪。  相似文献   

13.
以"脾主卫"学说为指导分析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变化,认为本病病位在胃,脾胃虚损是其基本病机。临床研究发现胃镜下病理表现与中医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气血亏虚、脾胃湿热、肝胆气郁、瘀血内阻四个证型探讨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黏膜相变化的相关性,以期将内镜检查作为望诊的延伸,加强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陈昙庆 《国医论坛》2001,16(3):52-54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是以胃粘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 ,属中医“胃痞”、“胃脘痛”、“呃逆”等范畴 ,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病。现代医学认为 CAG是癌病变之一 ,多伴有异型增生(ATP)和肠上皮化生 (IM)。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 ,不仅可以改善病人临床症状 ,且经胃镜及病理检测证明可阻断和逆转其癌变。现将近 5年中医药对 CAG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陈氏 [1] 认为饮食不节 ,劳倦所伤是导致该病发生的最常见病因 ,脾胃虚弱 ,运化无权是决定性因素 ,七情所伤 ,气血不和 ,经络瘀阻是常见病机…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总结临床疗效基础上,结合岭南地域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为本、瘀毒致病”的病机;脾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之基础,血瘀夹毒是中晚期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之核心,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过程中,不仅虚、瘀、毒并见,更重要的是虚、瘀、毒之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名中医谭永东主任应用欣胃化肠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临床经验。跟随谭永东主任临证学习。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发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主要是气滞、湿热、血瘀,自拟欣胃化肠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培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丰富,认为本病的病机不外“虚、郁、痰、瘀”,故在治疗上侧重“补虚、解郁、化痰、化瘀”,柴附温胆汤,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大便性状、次数及便意等的异常改变。病因复杂、病种繁多、临床治疗棘手 ,属中医“泻泄”、“痢疾”范畴。目前西医多采用灌肠、抗菌消炎及对症治疗 ,中医多责之于脾虚和湿盛 ,根治疗效均不甚理想。笔者深究中医基本理论 ,联系临床 ,乃以温肾和中的治疗原则 ,组方遣药验之病人 ,每获独特良效。1 理论根据认为本病的病本在肾 ,脾肾两虚是其基本病机。根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1 “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对于长期不愈之慢性腹泻 ,除由于其基础病因未除而损脾伤肾或伤肾损脾之外 ,其自身病程就已导致肾阳的亏虚—…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其发病率占胃镜检查者的7.5%~13.8%,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1]。因此在临床上表现为病程较长,病情迁延难愈。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病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涉及食滞、痰湿、气滞、血瘀等多方面[2]。胃癌的形  相似文献   

20.
阴火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