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小丽 《中外医疗》2008,27(24):156-15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组织分型.方法 对32倒GTSTs进行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后,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可分为平滑肌细胞分化型、神经分化型、双向分化型、未分化型,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和CD34阳性.绪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具有有多种免疫表型,免疫组化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分析27例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imentin、CD117、CD34、SMA和S-100的表达.结果:GISTs主要发生在胃(55.6%)和小肠(18.5%),瘤细胞Vimentin、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2.6%、85.2%、70.4%,部分病例SMA、S-100呈阳性.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组之间在肿瘤直径、核分裂相数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s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可参考肿瘤直径大小、核分裂相数等指标.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29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总结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6-2010年间294例住院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s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比例1.35∶1,年龄22-81岁,中位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部包块等,32.7%的患者无任何症状。病变位于食道及贲门6例,胃159例,小肠100例,结直肠12例,腹腔其他部位17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7.9%,CD34阳性率86%,CD117、CD34共同阳性率75.9%。外科手术治疗238例(81%),腹腔镜治疗36例(12.2%),内镜外科联合治疗1例,内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2例,内镜切除、勒扎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例,仅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未行治疗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稍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好发部位为胃和小肠,联合CD34和CD117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31例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结果:90.3%GIST发生在胃和小肠,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3.5%及87.1%。HE染色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难以鉴别,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结论:GIST可能起源于卡哈尔细胞或向卡哈尔细胞分化,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杜洪  梁颜笑  李雯 《广州医药》2001,32(1):17-18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并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对3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抗体为:Vimentin、CD34、HHF35、S-IOO、CK HMB45、LCA等7种抗体。结果:光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entin、CD34、HHF35、S-IOO的阳性率分别为93%、80%、16.7%、20%,不表达CK、HMB45、LCA。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缺乏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或双向分化,可能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原始间叶细胞。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22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22例GIST均为成人,男性居多(男:女=1.75:1),年龄29-69岁(平均51岁),临床多以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腹痛就诊,发生于胃12例,小肠10例,肿瘤主要位于肌壁间,浆膜。镜下以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为主,成束状,栅状,车辐状或巢状排列,参照Franquemont标准分类,22例中良性6例,恶性12例,交界性4例,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及68.2%,Desmin及S-100少数病例呈灶性阳性。结论 GIST为一种可能起源于Gajal间质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好发于成年男性,组织学形态多变,GD117和CD34多为阳性,可作为GIST较特异的标记物协助鉴别诊断,GIST良,恶性的判断有赖于多参数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从而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认识。方法对3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SMA、S-100、Vim、NSE、Actin在其的表达。结果胃肠间质瘤约51.43%(18/35)发生在胃,31.43%(11/35)发生于小肠,8.57%(3/35)发生于大肠,8.57%(3/35)发生在食管。根据免疫组化分型分为:平滑肌分化型占42.86%(15/35)、神经分化型占17.14%(6/35)、双向分化型占11.43%(4/35)、未分化型占28.57%(10/35)。免疫标记CD117、CD34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1.43%(32/35)、74.29%(26/35)。免疫组化检测与间质瘤良恶性无关联性。主要根据Lewin提出的标准判断。结论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其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免疫表型呈异源性,需根据免疫组化结果与平滑肌等肿瘤相鉴别。CD117、CD34对诊断胃肠间质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3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组织发生。方法对32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1例,小肠8例,直肠1例,肠系膜2例。发病高峰年龄50~70岁。镜下观察,良性间质瘤3例,低度恶性潜能间质瘤20例,恶性间质瘤9例。免疫组化染色CD-117弥漫强阳性(2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组织学上以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该肿瘤生物学行为以潜在恶性和恶性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6例GIST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CD34、CD117、Vimenti、Desmin、Aetin、S-100共6种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胃15例(54%),小肠11例(39.6%),其他部位10例(36%)。肿瘤直径0.5~20cm(平均6.5cm)。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相数≥5/50HPF及有溃疡形成3项在良性与恶性之间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为:11例恶性及潜在恶性GIST中CD34、CD117、Vimenti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9例(81.8%)、10例(90.9%)、11例(100%),Desmin(-)、Actin(-)、S-100(+)表达分别为10例(90.9%)、11例(100%)、9例(81.8%)。结论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GIST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是何别于平滑肌肿瘤的一类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张春丽 《河北医学》2002,8(1):50-52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收集3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间质瘤是胃肠道间叶性肿瘤,38例中11例恶性,10例潜在恶性,17例良性,免疫表型特征为:Vimentin(100%),CD34(71.05%)、SMA(60.52%)、Act(39.47%)、NSE(23.68)、S-100(28.95%)不表达CK、EMA、LCA。结论: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非上皮性肿瘤、肿瘤的大小,核分裂相是关系到肿瘤良、恶性和患者预后、生存的最重要因素,免疫组化证实肿瘤可向神经、平滑肌分化。  相似文献   

11.
聂瑜  付耒  吕国庆 《当代医学》2016,(18):89-9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并研究其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选择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观察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及生长方式,评价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风险度,同时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46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部28例,占比为60.9%,发生在小肠10例,占比为21.7%,发生在大肠5例,占比为10.8%,发生在胃肠外3例,占比为6.6%。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方式主要分为腔内/外、腔内、腔外3种,其中腔内/外的生长方式占的比例最高为39.1%,且腔内/外生长方式的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为恶性的概率也大,而腔内生长方式的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为恶性的概率最小;肿瘤直径在0.5~28 cm。发生在胃部的胃肠道间质瘤的风险度较低,而发生在大肠和小肠的胃肠道间质瘤的风险度较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胃肠道间质瘤具有Vimentin、CD117、CD34高表达的特点,分别为100.0%(47/47)、93.6%(44/47)、85.1%(40/47),而SMA、S-100呈现出低表达的特点,分别为12.8%(6/47)和6.4%(3/4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在胃部,但是胃部的胃肠道间质瘤的风险度较低,而大肠和小肠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的风险度较高,需要引起临床的重视;CD117、CD34等免疫组化指标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仍需结合患者的生物学行为、肿瘤组织学特点等方面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收集胃肠道间质瘤(GIST)48例,探讨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观察48例GIST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采用波形蛋白(Vimentin)、原始造血细胞(CD34)、内皮细胞(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总肌动蛋白(Actin)、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增殖细胞抗原(PCNA)10种单克隆抗体,对每例肿瘤组织进行DAKO(EnVisionTM Syatems)方法的免疫组化染色,并作术后随访。结果: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排列方式多样化。免疫组化显示:CD34在平滑肌分化型、神经分化型、双向分化型、未分化型中阳性率分别为75.0%,66.6%、70.5%和100%。PCNA阳性率与细胞密度、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及肿瘤出血坏死有显著相关性。随访13例现均存活,仅1例复发。结论:GIST为动态未定的肿瘤,应视为潜在恶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的肿瘤。CD34是诊断GIST的主要标志物,PCNA阳性率可作为判断GIST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3年3月资料完整GIST患者97例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蛋白及Ki67表达结果,回顾性分析GIST临床与病理的特点及关系.结果:97例间质瘤位于胃71例(73.19%),小肠17例(17.53%),结直肠2例(2.06%),食道1例(1.03%),其它部位6例(6.19%).肿瘤最大径0.3~17cm.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梭形细胞形态较一致,呈长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呈杆状或长梭形.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呈多角形或卵圆形,胞质空亮或微嗜酸性,核周出现亮区.肿瘤细胞核分裂像≤5个/50 HPF83例,6~10个/50HPF7例,>10个/50 HPF者7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分别为CD117、DOG-1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6.91%、94.85%和88.66%.SMA、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38.14%、15.46%和16.49%.Ki67阳性率1~40%.肿瘤危险度分级,极低危险35例,低度危险30例,中度危险15例,高度危险17例.结论:GIST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CD117和DOG-1对GIST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联合CD34、SMA、Desmin、S100同时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GIST的危险度评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核分裂数的多少.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近年来已逐渐被重视,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2008年内我们就发现8例.由于其形态多变,与真性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极为相似,同时在生物学行为上常难以判断,使它在诊断、临床治疗上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对已确诊胃肠道间质瘤30例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4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4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存档标本和完整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应用光镜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LSAB(SP)法检测标本CD117,CD34,Vimentin,Actin-SM和S-100表达情况。结果GIST临床特点明确,症状和体征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恶性瘤体大小为(8.3±1.6)cm明显大于良性和交界性瘤体(3.7±1.4)cm(P<0.01);恶性GIST核分裂活跃,每高倍视野核分裂数明显大于良性和交界性GIST(P<0.01);良恶性GIST的CD117,CD34,Vimentin,Actin-SM和S-100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且良性、交界性和恶性GIST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肿瘤体积、核分裂象对于区分良、恶性GIST有重要意义;肿瘤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合是诊断GIST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0.3%,所有软组织肉瘤的5%[1],过去胃肠道间质瘤一直被认为基本上属于平滑肌性质的肿瘤,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现多认为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Cajal细胞的肿瘤,其恶性潜能未定。结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已有了新的进展。大量研究证明其来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部分具有平滑肌、神经、伴或不伴有双向分化。目前肿瘤的命名已逐渐统一。本文收集2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1材料与方法 本组20例均来源于本院病理科1991至2000年存档外科手术标本。复习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并做免疫组化表型分析。组织形态学包括:细胞形态、排列结构,良恶性指标有浸润、转移、核分裂象、异形、肿瘤坏死、高密度、直径、上皮样细胞。免疫组…  相似文献   

18.
王玲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5):419-420,4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CD117、CD34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其进行标记检测.结果光镜下瘤细胞主要有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两种形态,梭形细胞型20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4例.良性9例,恶性13例,交界性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阳性24例,CD34阳性22例,阳性率分别为95.5%及84.6%,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有2种细胞形态和3种组合形式;确诊需要依靠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9.
1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S-100和NSE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6例,绝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莉 《青海医药杂志》2009,39(11):17-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以及V im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14例(66.7%),上皮样细胞为主型5例(23.8%),混合细胞型2例(9.5%)。其中良性10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7例,CD117阳性表达率85.7%(18/21)、CD34阳性率71.4%(15/21)。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