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评价1990-1995年的血吸虫病防治效果,于1995年9-11月开展了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在未控制流行地区,对居民血吸虫感染,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法检查粪便,对耕牛等家畜,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检查粪便。同时,对部分居民询检症状、体征;并调查晚期血吸虫病。在已控制流行地区,先以环卵沉淀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检查初筛,阳性者再以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法粪检。结果:在未控制流行地区,样本村195个,检查224819人,居民粪检阳性率为4.9%,耕牛粪检阳性率为9.06%。在已控制流行县中,样本村169个,检查18302人,在湖北和四川两省查出粪检阳性者17例。推算感染者为865084例,推算病牛为100251头。结论:推算感染者例数较1989年的下降47.2%,病牛头数约50%。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评价1990-1995年的血吸虫病防治效果,于1995年9-11月开展了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在未控制流行地区,对居民血吸虫感染,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法检查粪便,对耕牛等家畜,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检查粪便。同时,对部分居民询检症状、体征;并调查晚期血吸虫病。在已控制流行地区,先以环卵沉淀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检查初筛,阳性者再以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法粪检。结果:在未控制流行地区,样本村195个,检查224819人,居民粪检阳性率为4.9%,耕牛粪检阳性率为9.06%。在已控制流行县中,样本村169个,检查18302人,在湖北和四川两省查出粪检阳性者17例。推算感染者为865084例,推算病牛为100251头。结论:推算感染者例数较1989年的下降47.2%,病牛头数约50%。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采取现场调查方法,纵向观察移民建镇后钉螺分布、人畜血吸虫感染、滩地污染及环境变化情况。结果移民建镇后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2005年较2002年下降了45.61%;滩地野粪阳性率有所下降,2005年较2002年下降了37.97%,但野粪密度和阳性份数未见减少,野粪污染仍相当严重;居民粪检阳性率波动不大,2005年较2002年仅下降1.86%。各年份已搬迁与未搬迁居民粪检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较2002年下降了49.4%;移民建镇后滩地开发力度加大。结论移民建镇单退地区短期内血吸虫病疫情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以及完善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对当地居民、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等进行监测,对血检阳性率、校正感染率、粪检阳性者特征、家畜感染情况等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全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4个潜在流行县(市、区)开展了监测。5年间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从3.35%降至1.63%,校正感染率从0.05%降至0;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从1.15%降至0.75%,校正感染率从0.20%降至0.001 03%。不同省份、职业和年龄本地居民和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5年累计发现132例粪检阳性者,其中本地居民97例,年龄四分位间距为47~61岁;流动人群35例,年龄四分位间距为26~48岁;两者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5、2016年分别发现5头和1头血吸虫感染牛,2017—2019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已进入低度流行阶段,未来应将监测工作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更多采取流动监测点监测,以及早发现风险、切断传播途径,助力我国血吸虫病消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分析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资料, 掌握全省血吸虫病流行态势。方法 方法 根据 《湖北省血吸虫 病监测方案》(2009年版) 的要求, 在全省13个市的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 (市、 区) 共设立207个有代表性的监测点, 开展 人畜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监测, 并对监测点内的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结果 2014年湖北省207个血吸虫病监 测点中, 27个监测点无血检阳性病例, 129个监测点无粪检阳性病例。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0.17%, 耕牛感染率为0, 活 螺平均密度为0.339 3只/0.1 m2 , 有螺框出现率为10.12%, 钉螺感染率为0。不同流行类型中, 垸内型地区居民血吸虫感 染率最高, 为0.22%; 不同年龄组人群中, 50~岁年龄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最高, 为0.3%; 不同职业居民中, 农民和渔民 血吸虫感染率较高, 分别为0.21%和0.67%。2014年全部监测点内均未发现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病例, 未发生急性血吸 虫感染。 结论 结论 湖北血吸虫病疫情大幅下降, 全省血吸虫病各项疫情指标均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掌握江苏省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全省监测点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1. 63%、粪检阳性率为0.035%;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42%,粪检阳性率为o.988%。推算全省流行区居民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007 4%,牛感染率为0.80%,羊感染率为1. 90%。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继续呈较为稳定的低流行态势;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远高于常住居民;全省流行区中散放的家畜较少,总体感染率较低,但局部地区家畜感染率仍较高。流动人群和家畜仍为全省局部地区重要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地掌握全省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及其特点,为制定和改进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按照湖北省第二次血吸虫病抽样调查实施细则,于1995年9—10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调查内容未控制流行地区:①居民血吸虫粪阳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和掌握江苏省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第三次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对江苏省未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村,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在全省1040个未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村,抽样调查了13个村,抽样人口比例为1.17%。全省未达传播阻断地区的加权平均感染率为0.131%,推算粪检阳性病人约为3026人。流动人群粪检阳性率为4.95%。结论江苏省未控制的江滩地区和局部内陆通江河道地区,居民感染率仍相对较高。和第二次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相比,未控制水网地区疫情下降明显,而未控制江滩地区疫情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两类地区是江苏省当前血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掌握江苏省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全省监测点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1.63%、粪检阳性率为0.035%;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42%,粪检阳性率为0.988%。推算全省流行区居民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0074%,牛感染率为0.80%,羊感染率为1.90%。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继续呈较为稳定的低流行态势;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远高于常住居民;全省流行区中散放的家畜较少,总体感染率较低,但局部地区家畜感染率仍较高。流动人群和家畜仍为全省局部地区重要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下游地区感染性钉螺滩地血吸虫病传染源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长江下游地区感染性钉螺滩地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为加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力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2009年江苏省扬中市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并选择沿江3个易感区域为研究观察区,分别于2009年5-11月在观察区内开展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现况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和Kato-Katz法调查观察区内当地常住居民和渔船民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顶管孵化法检查观察区内散养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观察区内野鼠等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哨鼠法测定观察区内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结果 2007-2009年扬中市分别检查当地居民45300、17400人和16800人,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37%、0.48%和0.44%,未发现粪检阳性者。2009年共检查易感地带居民2124人,血检阳性率为0.6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检查当地渔船民220人,血检阳性率为3.1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对观察区内散养的798只羊进行检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观察区内易感滩地每年均能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曾高达1.49%。共捕获7只野鼠,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共投放300只哨鼠测定水体感染性,哨鼠总感染率为0.33%。结论本次调查未发现当地人畜及野生动物血吸虫病传染源,当地感染性钉螺的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中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标准误和误差范围的要求,应用统计学原理,为全国血吸虫病抽样调查各省未控制流行地区建立样本量(样本村村数和应检人数)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华容县晚期血吸虫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晚期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评价防治效果,完善防治规划.方法对华容县全体居民询问病史,寻找疑似病人,以粪检、血检、B超或X线确诊.结果晚期血吸虫病人主要聚集在未控制区,与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与易感地带距离呈负相关;新发病人主要聚集在疫情较轻地区,与化疗次数呈负相关.结论对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防治对策要进一步研究、调整、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监测2015–2018年天门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为制定全市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8年在天门市设立8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和相关流行因素监测。结果 2015–2018年,天门市在8个血吸虫病监测点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15 983人·次,阳性率为0.88%~1.44%;检测流动人口3 629人,阳性率为0.96%~2.39%;未发现粪检阳性者。检查耕牛1 245头·次,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查出有螺面积116.69~117.23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07~0.17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天门市血吸虫病已呈低度流行态势,但相关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今后仍应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移民建镇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为制订该类地区血吸虫病控制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退人不退耕的单退点和退人又退耕的双退点各 2个 ,采用常规方法调查各试点钉螺分布、人畜感染以及滩地野粪污染情况。 结果 移民建镇试区钉螺分布广 ,单退点感染螺密度较双退点高 ,两个单退点钉螺感染率分别为 0 .69%、1.88% ,两个双退点钉螺感染率分别为 0 .3 9%、0 .2 9% ;滩地野粪污染仍较严重 ,尤其以单退点为甚 ;人、畜血吸虫感染在单退点相当严重 ,居民血吸虫抗体阳性率 (IHA)高达 2 0 %以上 ,耕牛粪检阳性率最高达 3 4.48%。 结论 移民建镇地区依然存在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单退点血吸虫病流行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木文分别在三个日本血吸虫病控制情况不同的地区:1.当年仍有血吸虫病传播;2.传播控制近l年和3。消灭钉螺达6年以上,对324倒粪检阳性的血吸虫病患者作了COP检测、Kato-Katz法粪便虫卵计数(EPG)、病史和体检。结果发现:1.COP在已控制和尚未控制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流行区,与粪检的阳性符合率都在95%以上,但反应强度差异显著。在血吸虫病未控制的地区,70%的COP阳性强度为中等(++)或强阳性(+++),而在已控制传播6年的地区,弱阳性(+)占84.8%。如以环沉率≥5%作为阳性诊断标准,则钉螺已控制或基本消灭地区,分别有43.5%及56.3%的患者漏检。2.三个地区患者粪检EPG值与COP环沉率间,都呈显著正相关。3.有、无体征患者间的COP环沉率都无显著差异。因此,COP似可用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在接近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COP的阳性诊断标准似以环沉率≥1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探索高邮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 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高 邮市1970-2009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数据, 对不同阶段血吸虫病防治与流行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结果 在血吸虫病疫 情控制 (1970-1975年)、 传播控制 (1976-1994年)、 传播阻断 (1995-2009年) 阶段的第1年, 人群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分 别为4.20%、 0.80%、 0, 牛粪检阳性率分别为3.00%、 0.51%、 0。1984年人群粪检阳性率下降至0.04%, 较1970年下降了 99.05%。1970-1980年人畜血吸虫粪检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 (r = 0.67, P < 0.05)。1985年后未查出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 人和病牛。1970-2009年均未查出血吸虫感染性钉螺。 结论 结论 高邮市在不同防治阶段坚持综合治理, 虽有螺情反复, 但 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下降, 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洲垸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抽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省洲烷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现状和特征,考核“/\·五”期间血吸虫病防制效果,1995年9~11月,按全国血吸虫抽样调查统一方案,在全省1567个洲岛亚型流行村中抽取15个样本村,进行了血吸虫病的病情调查,结果如下:1内容与方法1.1以1989年抽样调查结果为基线资料.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确定调查材,要求抽样调查人口占总人数的l%以上。1.2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调查以行政村为单位,调查对象为3~60岁居民,要求受检率达95%以上。对受检者采用尼龙绢集卵一送三检沉孵结合法粪检,粪检阳性者再用Kato—Katz法作虫卵计数。1.3晚期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