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滤过试验结合可拆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术中做滤过试验结合可拆缝线的应用对预测和控制术后滤过量及预防浅前房的疗效。方法 对 92例 ( 113眼 )原发性青光眼 ,在小梁切除术术中根据滤过试验结果来决定固定缝线和可拆缝线缝合的位置和数量。术后 1~ 7天 ,抽出可拆缝线。回顾性总结术中缝合种类、数量及术后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视野。结果 术中 40眼 ( 3 5 40 % )采用一针固定缝线和一至二针可拆缝线 ,5 1眼 ( 45 14 % )采用二针固定缝线和一至二针可拆缝线。术后无一例持续性浅前房。术后第 7天眼压平均 13 5± 3 3 0mmHg。追踪观察 6~ 2 4个月 ,形成功能性滤过泡 89眼( 78 76% ) ,眼压控制 <2 1mmHg 91眼 ( 80 5 3 % ) ,视野不变 98眼 ( 86 73 % )。结论 小梁切除术术中根据滤过试验的结果 ,通过对固定缝线和可拆缝线缝合的位置和数量的选择能有效预测和控制术后滤过量并预防术后浅前房 相似文献
2.
高诚斌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4):422-423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技巧、注意事项、辅助措施等要素与促进滤过的关系。方法 做上部结膜瓣及半层巩膜瓣,角膜缘后界行条带组织剪除,巩膜瓣内表面及滤过口周边用水下电凝器烧灼,瓣下疏导使房水通畅流过,术中术后应用5-Fu。观察18例21眼。结果 术后3-4月随访,19眼眼压维持在13.5-20.25mmHg,有滤枕形成,有效过滤达90.4%。结论 做好结膜瓣是良好滤过和减少术后瘢痕增生的重要步骤。半层巩膜瓣对减少滤枕的过度形成、稳定地使房水弥漫到结膜瓣下起调控作用。烧灼滤道与周边组织抗粘连及辅助药物使用是有效滤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陈彬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9,31(9):688-690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做滤过试验对预测和控制术后滤过量的疗效。方法61例(78HR)原发性青光跟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滤过试验结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可拆缝线、丝裂霉素C和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同期进行疗效观察对比。指标包括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视力及并发症,随访48周. 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视力下降及非功能性滤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滤过试验结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控眼压,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滤过试验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64例(78眼)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中应用滤过试验。即小梁切除、巩膜瓣缝合、结膜缝合后,经前房穿刺口各进行1次前房注水。通过全过程滤过试验来检验滤过情况并加以调整。观察术后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结果术后无发生持续性浅前房者。术后第7天眼压在11.7~18.0mmHg之间。术后7~14天,全部病例拆除可拆缝线,眼压在9.8—14.8mmHg之间。追踪观察6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66眼(84.62%)。结论在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应用滤过试验,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充分发挥可拆缝线的作用,提高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生物膜在小梁切除术中防止滤过泡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生物膜在实验性小梁切除术中防止滤过道粘连的作用。方法 将生物膜植入家兔小梁切除术的巩膜瓣及结膜瓣下,同一只家兔的另一只眼术中未植入生物膜作为对照眼,进行滤过泡,眼压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1)创伤后的修复过程于术后2~3周达到高峰,而生物膜要术后6周以后开始吸收,生物膜与瘢痕组织间不发生紧密粘连,从而保持滤过道通畅,(2)术后2~7周实验组功能性滤过存留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报道了从1991年8月至1993年4月间在手术显微镜下为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42例(56眼)。术后对结膜滤过泡进行了详细观察,其中理想滤过泡形成率为80.3%,手术成功率为87.5%。本文讨论了小梁切除术的降压机理,滤过泡的形态与眼压的关系及滤过泡的形态与年龄的关系。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结膜下功能滤过泡的形成。文中结合临床实践,对滤过泡形成不良的处理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对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干扰素抑制滤过性手术瘢痕形成的作用进行研究。对家兔进行小梁切除术,并于手术当时,术后第3天、7天、在滤过泡内注射干扰素10万U,分别做滤过泡,滤过功能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干扰素能改善滤过功能,减少瘢痕形成,可以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 93例116眼青光眼患随机分为二组,丝裂霉素C组67眼在小梁切队秫中应用0.2G/L的丝裂霉素C棉片3min,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术毕连续密闭缝合结膜切口;对照组49眼手术方式相同,但没有应用丝裂霉素C,术毕结膜瓣缝合2针。结果 术后1月复查,滤过泡丝裂霉素C组平均直径8mm弥散扁平,对照组平均直径5mm较局限。降压幅度丝裂霉素C组大于对照组。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有效的防止滤过泡的粘连,降低眼压,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1病例患者女48岁。因双眼视物模糊4年于2013年5月28日就诊于我科。无视物变形,无明显眼球胀痛、畏光或流泪等不适。既往健康状况良好,无眼部外伤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直系亲属无类似眼病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阻塞等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我科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28例(33)眼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过道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参照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阻塞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在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不紧密时,内部阻塞者通过缩瞳、经角膜侧切口将前粘连的周边虹膜切除口分离,必要时扩大虹膜切口,恢复周边前后房的交通;中部阻塞者重建小梁切口,确保其通畅;外部阻塞者术后1个月内进行结膜瓣、巩膜瓣剥离。结果33眼术后视力情况:5眼视力≤0.1,18眼0.2~0.5,10眼≥0.6。术后眼压12~21mmHg,平均(16.3±3.9)mmHg(1mmHg=0.133kPa)。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眼压稳定在15~22mmHg,平均(17.3±3.9)mmHg。3例再次手术后需用0.25%噻吗洛尔控制眼压在20mmHg以下。有3例外部滤过道阻塞者行巩膜瓣剥离后出现浅前房。结论小梁切除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过道阻塞者,由于切口愈合并不十分牢固,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恢复滤过功能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组织FasmRNA的表达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新西兰白兔48只单独笼养,随机选取40只兔右眼行小梁切除术,使上方结膜形成滤过泡,按术后时间又分为1d、7d、14d、20d、28d共5个亚组,每组8只兔。另外8只兔的右眼未进行手术为正常对照组。在行小梁切除术后1d、7d、14d、20d、28d,切下滤过手术区组织,同时于28d时切除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的结膜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标本的FasmRNA表达情况。结果 兔眼小梁切除术后1d、7d、14d三个亚组Fas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3±0.35、1.41±0.28、1.38±0.25,与正常对照组的表达量1.42±0.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dFasmRNA相对表达量为0.90±0.18,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d时进一步下降至0.78±0.09(P<0.05)。结论 在兔眼结膜滤过泡组织愈合过程中,术后20d及28d凋亡主要基因Fas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可能为减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瘢痕化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大小切口的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对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62名68只眼,依据穹隆为基底的“L”形切口结膜瓣的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结膜瓣切口为5mm×10mm,B组结膜瓣切口5mm×7mm,C组为A组基础上辅以角膜缘连续缝合。对术后功能泸过泡进行密切观察随诊,干预治疗,比较三种方法对眼压控制的效果。结果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A、C二组为0,B组31.81%;术后早期滤过过强A组30.40%>B组9.0%>C组8.70%。术后稳定期功能性滤过泡的保存率C组91.30%>A组86.96%>B组63.64%。结论以角膜缘连续缝合的以穹隆为基底的大切口结膜瓣联合调整缝线术可以提高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量小梁切除术术中房水滤出量,并分析其与术中眼压和术后早期眼压之间的关系。设计 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 2009年12月-2010年8月初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82例(82眼)青光眼患者。方法 (1)将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加到泪液检测滤纸条上的指定位置,然后观察滤纸吸水长度与液体量之间的关系。(2)前瞻性纳入初次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术者遵统一程序行标准小梁切除术,关闭巩膜瓣前房注水稳定后采用Tonopen测量术中眼压。术中在关闭巩膜瓣,前房注水后60 s将泪液检测滤纸条置于巩膜瓣口处测量房水滤出量,持续80 s。分析术中滤过量与术中眼压及术后第1日及第7日眼压之间的关系,并观察术后滤过泡隆起度、范围及并发症情况。主要指标 滤纸湿线长度,术中及术后早期眼压,滤过泡情况。结果 滤纸吸水长度与液体量具有显著相关性,液体的体积可根据滤纸上湿线的长度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吸液体积(μl)=1.0434×吸液长度(mm)+2.4086(R2= 0.97)。82例患者(82眼)术前眼压(32.3±9.0)mmHg。根据术中滤纸吸水长度,将患者分为3组:第一组患者的吸水长度≤5 mm(n=46),第二组6~10 mm(n=18),第三组≥11 mm(n=18)。三组患者术中眼压分别为(13.9±8.3)mmHg、(12.1±5.4)mmHg、(12.1±6.5)mmHg(P=0.543)。术后第1天三组的眼压分别为(13.3±7.9)mmHg、(12.7±7.3)mmHg、(15.9±9.0)mmHg;术后1周,三组眼压分别为(12.2±6.9)mmHg、(10.7±5.6)mmHg、(13.1±8.1)mmHg,三组间术后早期眼压及滤过泡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未观察到浅前房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滤纸吸水长度与滤出液体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小梁切除术术中的滤出量可通过泪液检测滤纸条定量测量。但不能通过术中滤过量这个因素直接判定术后早期的眼压。(眼科, 2014, 23: 94-98)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下方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眼压失控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61眼青光眼滤过术后眼压失控行下方小梁切除术患者的资料,统计术前、术后眼压、视力和降眼压药物的数量,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手术成功率。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76(平均30.15±14.10)mo。61眼术前眼压35.98±10.01mmHg,术后1wk,1、3、6mo,1a及末次随诊眼压分别为9.62±4.90、13.15±4.51、16.05±7.37、16.48±6.81、16.68±6.42、16.77±7.56mmHg,与术前眼压相比,均有差异(P<0.001)。术后6mo,1、2a的完全成功率分别是62%、49%、36%,部分成功率分别是93%、85%、81%,34眼(56%)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前采用降眼压滴眼液3.33±0.77种,术后3mo降至1.41±1.44种(t=9.86,P<0.001)。术后未出现滤过泡感染、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下方小梁切除术操作难度相对较大,但对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眼压控制不佳的患者,仍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穹隆部为基底的不同大小结膜瓣切口对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选择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61例66眼,根据结膜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A组33眼为大结膜瓣(3个时钟范围),B组33眼为小结膜瓣(2个时钟范围),密切随诊观察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及眼压情况。结果: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A组(91%)>B组(73%);眼压控制率A组(94%)>B组(76%)。结论:采用以穹隆部为基底的大结膜瓣可提高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从而能更好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后再次显微手术的体会,比较传统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8/2010-06我院收治的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患者24例24眼,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10例(对照组),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巩膜瓣可调节缝线)14例(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24眼手术顺利,未引发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追踪12mo。术后第1d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7%,明显低于对照组30%(P<0.05)。术后随访12mo时,观察组12眼(86%)眼压控制在6~21mmHg,对照组4眼(40%)眼压控制在6~21mmHg,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6%,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40%为多(P<0.05)。结论:对于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后的患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效果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手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和巩膜可调节缝线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丝裂霉素C与青光眼滤过泡并发症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与青光眼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31例36只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了MMC而导致的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的患眼进行临床分析,分析其滤过泡形态、眼压、视力的改变和黄斑水肿的发生及与术中MMC的浓度、放置时间、放置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31例36只眼中发生滤过泡渗漏11只眼、滤过泡感染1只眼、巨大薄壁滤过泡7只眼、单纯薄壁滤过泡7只眼、低眼压合并黄斑囊样水肿10眼;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平均(1724±2000)m;平均视力下降2行以上;并发症的发生与MMC放置的位置显著相关,与时间呈正相关,与浓度无关;眼压下降与MMC浓度呈负相关。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并发症的发生与MMC的应用密切相关,结膜瓣下与巩膜瓣下同时放置、放置时间长者比较容易发生并发症;高浓度者容易造成低眼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