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42例急性心肌梗塞,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证实rt-PA有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病死率的作用。在用药过程中。本组病例未见到严重出血及其他严重副作用。作者对rt-PA的给药时机、应用指征及禁忌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超微结构化学技术研究结构表明:阴道毛滴虫、人毛滴虫和溶组织内阿米巴均有溶酶体和内质网。二种毛滴虫都有副基体,而溶组织内阿米巴缺乏此细胞器。二种毛滴虫都有厌氧代谢产能的氢化酶体,而溶组织阿米巴具有有代谢的呼吸细胞器微体。三种原虫都没有线粒体。  相似文献   

3.
在没有禁忌证的Q波型急性心梗患者中,首选冠脉溶纤治疗。但溶栓所需时间和梗塞区供血冠脉再闭塞的可能性尚未确定。动物实验和临床评估表明,肝素作为辅助治疗可以缩短溶纤时间,可以延迟或防止再闭塞。在实验犬模型中,在用铜丝圈诱致冠脉血栓形成后,血栓素合成抑制剂和受体拮抗剂同血清素受体拮抗剂和肝素并用,可缩短溶纤时间,可以延迟或防止冠脉再闭塞。同样地,抗血小板糖蛋白II_b/III_a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同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肝素并用,可以缩短溶纤时间,可以延迟或防止再闭塞。在实验犬模型中,用凝血酶抑制剂,包括  相似文献   

4.
凝血—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AT、FPA可很好地代表凝血酶活性,而D-dimer则反映了纤溶酶的活化状态。几种脑卒中亚型均有TAT、FPA和D-dimer水平的增高,因此,TAT,FPA和D-imer是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纤溶异常的具有特异性和较高敏感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蚯蚓纤溶活性成分的抗凝及溶血栓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家兔静往蚯蚓纤溶成分F2,观察其整体抗凝、促纤溶及溶血栓作用。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20分钟凝血时间明显延长(P<0.05),给药后20min及1h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皆P<0.05),给药后4h及5h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皆P<0.01),给药后1,2,3小时血浆代球蛋白溶解活性均见升高趋势,给药后24h,血栓模型的检重明显减轻(P<0.05)。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对山明袋泡茶和汤剂的溶出成分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表明;主要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及水总溶出物等,袋泡剂均高于汤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溶石散治胆石病的疗效.方法应用中药溶石散(主要由天竺黄、人参、羚羊角粉等中药组成)对20例胆石病进行治疗,其中5例胆管结石、10例胆囊结石、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1例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男12例,女8例,年龄36岁~63岁,平均52岁.病程3mo~10a(B超发现)而且均有不同程度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欠佳,右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厌油性食物等,经过6d治疗结束后,进行不定期跟踪随访.结果临床治愈19例(95%),无效1例(5%),无效为胆总管扩张,胆囊结石者.跟踪随访,19例临床治愈者,服溶石散后最长7a多,最短3mo,平均3a.18例没有复发.1例服药后1a多右上腹疼痛给溶石散二次至今没有复发.B超复查情况:1例服溶石散6d后复查B超,原胆囊内4块结石其中最小一块结石约0.1cm~0.2cm结石消失;1例患胆囊结石者,服溶石散1a后复查B超,原胆囊内1.5cm结石已碎成0.2cm左右多个结石.其他病例均未作B超跟踪随访结论溶石散对有临床症状胆石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鸿波  许启霞 《国际呼吸杂志》2011,31(16):1248-1251
肺癌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改变在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侵袭、远处转移和预后方面都有独特影响。肺癌患者的病理性高凝状态以及纤溶系统通过各种机制发挥的效应均与肿瘤预后直接相关,尤其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的改变,不仅有望成为肿瘤治疗新的突破点,更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存在手术禁忌证的胆囊结石患者,溶石治疗是一种可选方法,因此寻找合适的低毒性溶石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比较不同醚类药物对胆囊结石的溶石效果及其生物安全性。方法:分别以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加的醚类药物甲基叔丁基醚(MTBE)、乙基叔丁基醚(ETBE)、乙二醇单叔丁基醚(ETB)和二乙二醇单叔丁基醚(DETB)行体外溶石实验,并以CCK-8实验检测四者对人正常肝细胞株LO2的增殖毒性。分别予30只SpragueDawley大鼠上述药物灌胃2周,观察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肺、肾、胃、十二指肠、空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MTBE的体外溶石效果最为显著(P0.05),ETB和DETB的溶石效果虽弱于ETBE(P0.05),但仍较显著。CCK-8实验显示ETBE增殖毒性最强(P0.05),ETB与DETB增殖毒性无明显差异(P0.05)。除MTBE、ETBE和ETB可略升高血清AST水平(P0.05)外,四种药物对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各脏器组织病理学均无明显影响。结论: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虽会部分降低醚类药物的溶石效果,但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围术期栓溶二聚体动态变化及抗纤溶药的疗效。方法:30例成人心脏手术患者分为3组。①抑肽酶组:CPB中给抑肽酶2×106kIU;②氨甲苯酸组:于CPB前、中、后各给氨甲苯酸250mg;③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后、给肝素10分、CPB5分、CPB30分、CPB结束时、给鱼精蛋白后10分及手术结束时测定血浆栓溶二聚体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肽酶组CPB中栓溶二聚体值略降低,术后24小时胸液量减少29.2%(P<0.05),氨甲苯酸组给鱼精蛋白后10分栓溶二聚体值明显降低(P<0.05),胸液量减少32.8%(P<0.05)。结论:抑肽酶在CPB初期、氨甲苯酸在CPB后期及转流结束后均有较强的抗纤溶作用  相似文献   

11.
29例病人用rt-PA(人体复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注射治疗.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标准:(1)急性透壁心肌梗塞,2个常规导联出现0.1mv以上的ST段抬高.(2)梗塞性胸痛发生在6小时以内.(3)70岁以下.(4)治疗前冠脉造影完全闭塞.(5)无溶栓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
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正常对照者的尿纤维蛋白肽A(FPA)、并用相应方法同步测定了血浆D-二聚体(D-Dime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对其中UAP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结果表明:AMI、UAP患者尿FPA值均比对照组高;血浆D-Dimer水平及PAI活性亦高,t-PA活性降低,且AMI和UAP患者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经随访发现半年内发展为AMI的UAP者当初其尿FPA值和血浆D-Dimer值均较高。表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IH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凝血纤溶指标对于探讨其发病机理及预后判定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早期再通与内源性纤溶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静脉注射40~60mU双链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并测定溶栓治疗前血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抗原,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抗原,纤溶酶原—抗纤溶酶原复合物(PIC),脂蛋白(a)浓度;并于溶栓治疗开始90分钟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标准分为:再通组(n=30)有梗死相关动脉再通(58%),未通组(n=22)无梗死相关动脉再通(42%)。再通组内源性t-PA浓度高于未通组,D-二聚体、纤溶酶原—抗纤溶酶原复合物、PAI、脂蛋白(a)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内源性t-PA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观察44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前后血浆UK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纤溶酶原激活物(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纤溶酶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抗原的变化。结果显示:(1)UK静脉注射的作用持续时间较短,注射后1小时和5小时,分别有53.2%和93.7%的UK抗原从血浆中清除。(2)与治疗前相比,UK静注后PA和纤溶酶活性升高、PAI活性降低,纠治了AMI时纤溶系统的功能紊乱状况。但是,停止UK注射后即出现PAI“反弹”现象,PA和纤溶酶活性随之降低,说明溶栓早期存在反常的高凝状态。(3)PAI活性升高程度与左心室功能受损及AMI病情程度有一定关系。以上各点均提示,溶栓早期辅助的抗凝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链激酶,尿激酶静脉溶栓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尿激酶(UK)和链激酶(SK)同属第一代溶栓剂,二者均无“纤维蛋白选择性”,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SK和UK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的关系。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11例,其中55例使用SK(150万单位/例),56例使用UK(1.7-2.3万单位/kg体重,平均153.25万单位/例),于溶栓前、溶栓后2、6、12、24小时、第3天、第7天分别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及纤溶酶原(PLG)活性,并测定纤维蛋白原(FG)浓度、激活的试管法凝血时间(ACT)。结果显示:SK引起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变化均比UK明显,特征为:在溶栓后2~6小时有较高的PA活性和较低的PAI活性;溶栓后2小时较长的凝血时间;较低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从2小时持续到第7天,上述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本文结果提示SK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比UK强烈而持久,二者在血液学特征上的差异与临床疗效及使用抗凝剂等问题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26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既往认为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是静脉溶栓方法的相对禁忌证。我院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高龄AMI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0-03—2003-03我院急诊患者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71~82岁,平均(75±4·5)岁。均符合以下标准:(1)持续胸痛大于30min,含化硝酸甘油不缓解,临床诊断为AMI。(2)发病6h内。(3)心电图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3mV。(4)BP≤160/100mm Hg(1mm Hg=0·133kPa)。(5)无溶栓禁忌证。梗死部位:…  相似文献   

17.
纤溶指标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纤溶功能变化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2 4例 (为急性心肌梗塞组 ) ,不稳定性心绞痛中 48小时内劳力型心绞痛加剧和出现自发性心绞痛患者 32例 (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 ) ,健康对照组 2 0例。测定其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并进行比较。  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1) ,但急性心肌梗塞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之间 4个指标无显著差异 (P>0 .0 5 )。  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均有纤溶活性降低 ,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有血栓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血管内皮细胞和纤溶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应用酶标法、免疫扩散法和发色底物法对8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12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血液学观察并与92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明显升高。6-酮-前列腺素Flα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下降: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纤溶酶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下降,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均轻度升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较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明显下降,但均未恢复正常。结果提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都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纤溶功能异常,临床上不仅要重视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对恢复期患者仍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胆结石接触溶石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胆结石的治疗中,直接接触溶石法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麻醉、手术及拒绝手术的患者,但不同的溶石药物其疗效及副作用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不同溶栓剂的作用机制及其疗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116011柯若仪1979年Rentrop率先应用链激酶(SK)冠脉内溶栓治疗急;注心肌梗塞(AMI)。1980年日本首先报导应用尿激酶(UK)溶栓。SK、UK均为第1代溶栓剂,无血栓亲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