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7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9例,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复发状况及副作用等.结果 实验组39例,效果优15例,效果良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优良率为84.62%,有2例患者复发,占5.13%;对照组效果优12例,效果良1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治疗优良率为71.79%,有4例患者复发,占10.26%,患者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两组优良率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分型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凸显了中医治疗的特色及优势,与西医治疗相比,其具有缓解症状明显、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及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9):1022-1024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泛酸、烧心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口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症状主要有烧心、泛酸、反食和嗳气等,伴发的食管外症状可多见胸骨疼痛、咳嗽、哮喘等。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是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过度以致胃酸、胆汁反流入食管,主要采用抑酸、促胃肠 相似文献
3.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与辨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约占人群的7%~15%,人群中烧心的发生率为21%~44%.在这里谈谈该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约占人群的7%-15%。人群中烧心的发生率为21%-44%。在这里谈谈该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胃食管流病的疗效,以及如何运用中医治疗理论可以使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达到最佳效果:方法选取12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平均分为三组,每组42例。中医组以自制中医方剂进行治疗,西医组以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在一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对比,并通过追踪回访对比三组的复发情况:结果中医组总有效率为85.71%;西医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结论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不错的疗效,但起效稍慢;西医对此病的治疗起效较快,但无法根治复发率高,且有效率低;中西结合的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起效快的优势。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也广泛应用中医治疗理论及方法,同时科学的结合西药以达到史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3(2)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是十分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吞酸、呕吐、郁证、反胃、气噎等范畴。一般认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肺有着 相似文献
7.
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疾病,常合并食管炎。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有的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有的酷似心绞痛、或哮喘、咽喉炎等,以致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易被确诊,因而得不到有效治疗。笔者在临床中辨证治疗本病,并与西药治疗对照,初步观察结果尚满意,现小结如下。1一般资料辨证治疗(治疗组)与西药对照治疗(对照组)共38例,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20~30岁5例,31~40岁19例,41~50岁8例,51岁以上6例。31例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恶心欲吐,泛酸反食,暧气呢逆,食管烧灼热痛,吞咽时…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西医治疗易复发.本文对近年来中医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和治疗现况进行了整理,从中药、专方专药、针灸和外治法等方面做了总结,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颖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5):304-305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湿浊中阻、气郁痰热、脾胃虚弱四型,根据辨证分别给与不同方药,对照组34例采用奥美拉唑治疗。结果:治疗组46例临床痊愈8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13%;对照组34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1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等3种类型,其典型和常见的症状是烧心和反流,其他症状包括上腹痛、胸痛、暖气、腹胀、上腹不适、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以及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胃痛”“结胸”等范畴。病位在食管,与脾、胃、肝、 相似文献
12.
13.
刘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4):99-103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调胃降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22例,治疗组予以调胃降逆汤,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调胃降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焦生林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2):20-21
从病因病机的认识、辨治经验(疏肝健脾和胃、清肝泄火益胃、镇肝降逆化痰、柔肝益气活血)等论述葛健文教授从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指出:从肝论治,综合调理,立意明确,切中病机。 相似文献
17.
万娉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9):30+32-30,32
[目的]观察中药疏肝降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予中药汤剂疏肝降逆汤口服治疗,治疗组25例予以埃索美拉唑40mg,qd,吗丁啉10mg,Tid口服。[结果]治疗组35例,治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疏肝降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穴位注射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资料,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穴位注射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疏肝和胃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分级,分析两者的关系。以中药疏肝和胃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胸痛症状积分与其他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①属肝胃郁热证39例(67.24%),胆热犯胃证4例(6.90%),气郁痰阻证9例(15.52%),中虚气逆证6例(10.34%)。胃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分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前后胸痛症状积分及其他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胸痛症状改善显效率是96.55%,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是87.93%。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以肝胃郁热证多见,其次为气郁痰阻证;其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镜下分级无明显关系;疏肝和胃方能有效改善本病的胸痛症状及其他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