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神经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神经调节机制。方法:手术切断大鼠左侧坐骨神经,观察麻黄汤给药30min后对大鼠左侧足趾皮肤汗腺的发汗作用。结果:通过左右两侧的对比,发现左侧足趾汗腺的发汗作用消失,而右侧足趾皮肤汗腺的发汗作用正常存在。结论:麻黄汤的发汗作用通过神经而起作用,如果切断坐骨神经,足趾的发汗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3.
桂麻合方发汗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桂麻合方中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发汗作用方面存在着协同关系.方法:大鼠足跖汗腺分泌计数法与组织结构法.结果:桂麻合方与桂枝汤、麻黄汤的发汗作用强度依次为麻黄汤>桂麻各半汤(先合后煎)>桂麻各半汤(先煎后合)>桂麻各取1/2(先煎后合)>桂二麻一汤(先煎后合)>桂二麻一汤(先合后煎)>桂枝汤>正常对照组.结论:桂麻合方中桂枝汤与麻黄汤在发汗作用方面存在着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4.
5.
麻黄汤对小鼠的发汗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麻黄汤对小鼠的发汗作用,探讨方中诸药君臣佐使的地位,阐明麻黄汤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以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的内径为发汗量的评价指标,观察麻黄汤给药后30min对小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汤组、麻黄加桂枝组、麻黄组、桂枝组、杏仁组、甘草组、空白对照组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的内径分别为(3.298±0.122)μm,(3.778±0.183)μm,(2.965±0.153)μm,(0.763±0.104)μm,(0.515±0.104)μm,(0.523±0.098)μm,(0.508±0.111)μm。其中麻黄加桂枝组发汗作用最强,麻黄、桂枝具有发汗作用,杏仁、甘草无发汗作用。结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麻黄汤中分别起到君臣佐使的作用,深刻体现了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6.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发汗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的发汗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以大鼠腋窝部皮肤汗腺的空泡发生百分率作为评价发汗强度的指标,观察麻黄汤不同配伍给药后30 min对大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 桂枝组发汗作用最强,含麻黄的各配伍组其发汗作用均强于不含麻黄的配伍组;配伍桂枝后发汗作用增强;配伍杏仁后各配伍组的发汗作用没有明显变化;配伍甘草后发汗作用减弱.结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麻黄汤中分别起到君臣佐使的作用,深刻体现了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7.
麻黄汤解表发汗的研究方法及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中麻黄汤方由麻黄 (EphedraSinicaStapf.)、桂枝 (CinnamomumCassiaPres1.)、杏仁(PrunusArmenlacaL .)、炙甘草 (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 .)组成。麻黄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表证 ,但因配伍不同 ,麻黄用量不同 ,体现麻黄发汗、平喘、利水的不同。《伤寒论》太阳篇第 35、5 1、5 2、37、4 6、5 5、36、2 3、2 5、31等条文 ,分别论述了伤寒表证的不同发病时间和病邪轻重程度的不同 ,并开列了不同方剂 :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四方。第 35条“太阳病 ,头疼 ,发热 ,身疼 ,腰痛 ,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  相似文献   

8.
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皮肤电阻反射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了大鼠在给麻黄汤前及给后15min、30min、60min时的皮肤电阻的变化,结果给麻黄汤后大鼠皮肤电位的幅度明显增高,而潜伏期无明显的改变,麻黄汤还能明显降低耳朵温度、舌下温度。表明麻黄汤发汗作用机制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降,通过神经途径使汗腺分泌增加,从而使体温下降。  相似文献   

9.
麻黄汤及其效应成分对小鼠的发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麻黄汤及其效应成分对小鼠的发汗作用.方法:以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作为发汗强度的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观察麻黄汤及其效应成分对小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汤及其所含效应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及桂皮醛对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均有扩张作用,且呈量-效关系.结论:麻黄碱、伪麻黄碱、桂皮醛是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物质基础,但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不是单体效应成分作用的简单相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麻黄汤对大鼠腋窝部和足趾部皮肤汗腺的分泌效果.方法:两只大鼠分别灌胃麻黄汤及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麻黄汤剂量为42g生药/kg,给药后30min处死大鼠,分别切取腋窝部和足趾部皮肤,按常规制作光镜切片.结果:麻黄汤能促进腋窝部和足趾部皮肤汗腺的分泌,腋窝部皮肤汗腺空泡发生率较足趾部皮肤高.结论:取材腋窝部皮肤较足趾部皮肤观察汗腺分泌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汗法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系统回顾《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与温病名著中的发汗与得汗诸方证,梳理解表主治、发汗相关脏腑,提出"开腠理、通经脉、畅气机、益正气"为汗法四要,是发汗与得汗的机制。并总结发汗之度、汗出之量、中病之征、服药之法、汗后调护、汗法禁忌以及误汗救治,为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汗、吐、下针刺手法剖析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政 《中国针灸》2003,23(5):301-302
遵循明·李梃《医学入门》中所提出的“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以及具体的行针手法,结合笔者所掌握的知识和临床经验,剖析了针刺汗、吐、下三法在针灸治疗中的理论依据以及临床上的具体操作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药效药理学角度评价主动口服给药及灌胃给药的异同,为今后两种给药方法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氪激光诱导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灌胃治疗组,灌水对照组,饮药治疗组,饮水对照组,以正常小鼠作正常对照,不做任何处理。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分别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采用ELISA检测外周血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并在治疗后28 d用FFA检查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面积。结果治疗过程中灌胃给药小鼠较主动口服给药小鼠体重偏低,精神及活动度稍差,毛色也较差;给药后第7天,14天,灌胃治疗组及饮药治疗组外周血的VEGF含量均低于相应的对照组及正常组(P<0.05),灌胃治疗组和饮药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179);治疗后第28天行小鼠FFA检查,灌胃治疗组造影后期CNV渗漏面积明显小于灌胃对照组(P=0.033),饮药治疗组也明显小于饮水对照组(P=0.016),但2个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701)。结论主动口服给药可以达到与灌胃给药相似的治疗结果,对体积小的动物以及需要长期给药的动物实验,主动口服给药也是一种有效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常用实验动物穴位的标准化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针灸科研水平的逐渐提高和针灸标准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急需对常用实验动物穴位制定国家级标准,因此研究科学的实验动物穴位定位方法对于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近年来动物穴位的相关研究,对常用实验动物穴位定位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常见的4种方法:1)中国兽医针灸学是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参考,参考家畜的穴位对实验动物穴位进行模拟定位。2)比较解剖学是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基础,将人的腧穴模拟到实验动物身上。3)经络穴位特性的现代研究是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科学依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检测定位。4)穴位的效应是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关键因素,把发挥效应的检测点作为穴位。以上4种方法各有利弊,可以综合利用上述方法,从而提高动物穴位定位的准确性,使常用实验动物穴位的标准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汗法是中医对外感疾病的主要治疗法则,蒲辅周先生于此颇有研究。本文追溯了先生应用该法之诸多独到而精辟之见解,显示其学术权柢之厚实;同时将先生多年临床经验,以翔实之医案(其中不乏急性传染病之惊心荡魄治案)为有力佐证,归纳计16种汗法,足见其临床经验至为丰富。先生的卓有见地的学术见解和宝贵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外感病治疗学,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17.
《温热论》中有关卫气营血4个阶段的治法,是叶氏在研究温病过程中的重大成果。其中,温病邪在卫阶段,若不辨之,动辄则用汗法解表,往往可致伤阴助邪,变证蜂起。通过对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解读,正确认识温病肺卫阶段的证、治规律和特点,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胰体康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及受体的影响。方法 昆明小鼠 82只 ,70只链脲佐菌素 (STZ)尾静脉内注射诱发糖尿病模型 ,分为糖尿病组 1 5只 ;糖尿病治疗组 30只 ,饲喂胰体康胶囊。正常组 1 2只 ,饲喂正常饲料。于 3个月后分别测定各组血浆中胰岛素、血糖、血脂及全血胰岛素受体。结果 糖尿病治疗组昆明小鼠饲喂胰体康胶囊后 ,血糖、血脂降低 ,胰岛素含量升高 ,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升高。结论 胰体康胶囊具有降糖、降脂 ,升高胰岛素含量 ,提高胰岛素受体结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左旋四氢巴马亭(l-THP)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四氯化碳小鼠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肝组织超氧化歧化酶(SOD)活力,以及肝组织形态变化为指标,观察左旋四氢巴马亭对CCl4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左旋四氢巴马亭能明显降低肝损伤小鼠的血清ALT、AST和肝匀浆MDA含量,使小鼠肝匀浆SOD活力明显提高,肝组织变性明显减轻。结论:左旋四氢巴马亭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