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附43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结合文献分析探讨脑外伤后脑梗塞的发病机理及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43例外伤后颅脑CT平扫示低密度梗塞灶,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头颅CT平扫即时显示基底节内囊区或/和脑叶低密度梗塞灶者23例,余20例复查时始发现,最长1例为第14天。结论 1.CT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预后及法医学鉴定有很大价值。2.首次检查未见脑梗塞,CT追踪观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乐祥  车俊城  郝斌 《山东医药》2003,43(15):50-50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DTIH)是指头外伤后首次检查(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 )未发现颅内血肿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发现的颅内血肿 ,或清除外伤性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 ,可为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脑室内或多发性血肿。 1988~ 1999年 ,我科共收治DTIH 6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48例 ,女 18例 ;年龄 18~ 66岁 ,平均5 2岁。其中减速性损伤 5 9例 ,加速性损伤 3例 ,复合伤 4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测量表 (GCS)评分 13~ 15分 3 3例 ,9~ 12分 2 1例 ,3~ 8分 12例。头痛 60例 (部分由家属代述 ) …  相似文献   

3.
大面积脑梗塞临床比较常见,病情重,预后较差,早期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以往文献报道发病24h内CT检查阴性。我们收集一组6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连续CT检查资料,总结认为有一部分大面积脑梗塞CT是可以早期做出正确诊断的。  相似文献   

4.
脑梗塞的原因在于脑血管被血流带来的栓子或因脑动脉硬化所形成的血栓堵塞脑血管造成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而成。虽然二者的原因不尽相同,但造成血流中断则是共同的病变。 脑梗塞在经颅多普勒(TCD)的探测下应有血流中断的信号:即受累血管的多普勒信号缺如:受累血管多普勒信号缺如伴侧枝血流信号,而健侧同名血管的多普勒信号正常。但我们在实际上观察脑梗塞病人并非都有血流中断信号。  相似文献   

5.
6.
王国栋  朱军 《山东医药》2003,43(27):59-60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且最危险的继发病变。按伤后至血肿症状出现的时间 ,其可分为急性血肿 (3天内 )、亚急性血肿 (3天至 3周 )、慢性血肿 (>3周 )。根据血肿所在解剖部位 ,其又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及特殊部位血肿。1 临床特点1.1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 ,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性骨折患者 ,以额颞部和顶颞部最多。其病情进展迅速 ,患者常在数小时内出现昏迷 ,发展为脑疝。慢性硬膜外血肿多源于静脉出血 ,发展较慢 ,早期不易觉察。急性硬膜外血肿…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外伤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山东医药》2004,44(31):67-67
1999年 3月至 2 0 0 3年 12月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外伤性头痛 15 2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文男 116例 ,女 36例 ,年轻 12~ 6 7岁。开放伤 2 7例 ,闭合伤 12 5例 ;CT、腰穿诊断为脑挫裂伤 86例 ,脑震荡 2 2例 ,颅内血肿 36例 ,其他 8例。治疗方法 :15 2例患者先行保守或外科手术治疗 ,自意识清晰、主诉头痛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依据病情给予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吸氧、营养神经等治疗 ,口服用自拟通窍活血汤 ,桃仁 12 g,红花 12 g,丹参 2 0 g,川芎 12 g,郁金 12 g,白芷12 g,老葱 5 g,夜安藤 30 g,茯苓 15 g…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观察儿童与成人外伤性脑梗塞发生机理,部位,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1例成人外伤性脑梗塞与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獐国性脑梗塞从部位,临床表现,预后与成人均有明显不同。结论儿童多发生在基底节区,神经功能障碍较成人轻,预后较好,死亡率较成人为低。  相似文献   

9.
中老年脑梗塞200例影像诊断与临床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塞影像学诊断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应引起注意.现将我院老年病房近3年来临床及CT或MRI诊断为脑梗塞且资料放完整的200例息者谓况做一分析.王赵庆资温1.至一般来料200例病人中男152例,女48例;年项45~59岁29例,60~69岁120例,>70岁51例,平均年龄以岁.其中单发脑使塞1!0例,多发脑梗塞如树,复发脑梗塞62例.所有法例均经CT或MRI确定梗塞部位.1.2临床表现54例患者发病前有TIA发作史.36例有意识障碍,包括思维、定向、理解、情态的异步.此外眩晕82例,轻度头痛44例,语言防历24例(吃油、构音不良及失语等),球麻痹2…  相似文献   

10.
邱磊 《山东医药》2001,41(3):45-45
颅脑损伤后微循环血管损伤造成的缺血和脑梗塞,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特别是大面积脑梗塞,更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992-1999年,我们共收治脑外伤后脑梗塞患者37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观察儿童与成人外伤性脑梗塞发生机理,部位,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1例成人外伤性脑梗塞与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从部位,临床表现,预后与成人均有明显不同。结论 儿童多发生在基底节区,神经功能障碍较成人轻,预后较好,死亡率较成人为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8例弥漫型脑AVM的脑血管造影影像不同于典型的脑AVM,可见多条供血动脉和弥漫的异常血管染色,边界不清,染色不匀,没有明显的畸形血管团边界,有数条引流静脉。手术治疗的4例中,2例畸形团全部切除,1例先栓塞后切除畸形团,术后复查仍有残留,1例因位于重要功能区未能全部切除。术中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在异常的动静脉血管问有正常脑组织存在。另4例中,2例再出血死亡,2例未做治疗。结论弥漫型脑AVM在脑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上不同于典型的AVM,其病变范围可能存在一个局限病灶到弥漫性损害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非重要功能区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是全部切除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探讨老年与非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与CT的不同,为及时诊断与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30例老年与24例非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及CT结果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除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外,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部感染也是造成老年脑梗死的另一重要原因。老年组预后差(P<0.05),这与年龄及合并症有关,同时CT显示脑萎缩多见,部分患者临床符合脑梗死诊断,而CT仅示脑萎缩。结论 提示诊断除依靠CT外,无MRI条件时,还应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38例高血压性幕上脑出血患者于发病48小时内及其人后48小时分别行颅脑CT检查,比较两次血肿变化情况(体积增大33%为早期血肿扩大),并分析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早期血肿扩大49例(A组),未扩大89例(B组)。早期血肿扩大出现于发病〈3.3 ̄6、6 ̄24、24 ̄48小时做首次CT者分别为35、9、4和1例。A组收缩压,血肿体积、形态不规则者明显高于、大于或多于B组,P均〈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肢体瘫痪脑梗塞临床与CT的关系。方法:对57例老年人无肢体瘫痪脑梗塞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及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TIA,高血脂,冠心病仍为无肢体瘫痪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肢体瘫痪的发生与否是和传导通路,梗塞部位和病灶大小有头,而与梗塞数目无关,在无MRI条件时,早期头颅CT扫描是诊断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84例患者中,男55例,女29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35±5)岁;腹部闭合伤75例,腹部开放性损伤9例;按美国创伤协会分级标准,Ⅰ级24例,Ⅱ级25例,Ⅲ级17例,Ⅳ级10例,Ⅴ级7例,Ⅵ级1例;35例行非手术治疗,均为Ⅰ~Ⅱ级损伤,12例行腹腔镜探查,其中电刀喷凝止血3例,缝合止血4例,术中探查已止血3例,仅行肝周引流,2例中转剖腹;29例行开腹探查;急诊行DSA下经导管动脉内栓塞术治疗10例;非手术治疗35例均治愈,无并发症;开腹手术27例,治愈23例,1例术后二次手术止血,5例并发胆瘘,2例并发肝周脓肿,2例肝内血肿,脓肿及血肿较小,均经穿刺或放置引流管引流后痊愈;开腹手术中死亡1例,死于术中失血性休克难以逆转,1例肝叶切除加肝动脉结扎术,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右三叶切除术后肝、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死亡。结论 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需综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资料,准确快速地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资料,探讨颅内外动脉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特点。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7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16例)和非老年组(<60岁,91例),患者均进行主动脉弓+全脑DSA,分析血管狭窄的程度和部位及年龄变化的规律。结果 DSA显示148例(71.5%)患者共413处血管狭窄,其中颅外动脉狭窄211处(51.1%),颅内动脉狭窄202处(48.9%),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多见,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多见。老年组患者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46.7%,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能显示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规律,有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评估脑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效果,为合理选择脑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后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2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脑动脉瘤患者行3D-CTA、3D-DSA复查,分别对有无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狭窄、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5种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赋值和计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后3D-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3D-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动脉瘤颈残留/成角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两种检查方法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总体评价效果与3D-DSA具有可比性,但其对动脉瘤夹闭不全和动脉瘤颈残留/成角的显示不及3D-DSA.  相似文献   

19.
纳络酮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作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纳络酮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方法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早期均给予甘露醇脱水和溶栓治疗,实验组加用纳络酮2mg/d静脉注射,1次/天,连用7天,分别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其总有效率为90%,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加用纳络酮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复发性脑梗死(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RCI)与初发性脑梗死(first cerebral infarction,FCI)的危险因素、TOAST分型及病变血管特征进行分析,探讨RCI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提取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RCI患者110例为RCI组,同时提取同期FCI患者317例为FCI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按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类;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判断脑血管情况。结果 RCI组和FCI组高血压最为常见(68.2%vs 60.9%),RCI组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明显高于FCI组(P<0.01)。RCI组和FCI组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见(46.4%vs 54.9%)。RCI组不明原因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FCI组(10.0%vs 3.2%,P<0.01)。2组脑血管病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RCI组脑血管无病变比例明显低于FCI组(9.8%vs 20.4%,P<0.05),狭窄比例明显高于FCI组(75.5%vs59.5%,P<0.01)。结论 RCI与FCI在TOAST分型各亚型的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不明原因脑梗死在RCI中比例上升;血管影像学检查RCI发生血管病变的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