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它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诊断的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表现以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情况。结果:纳入分析的56例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症患者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10~63岁,平均年龄39.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反酸等上消化道症状,内镜下表现为呈多发结节样隆起,或颗粒不平,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颜色呈橘红色,与周围的粉红色绒毛样正常球部粘膜的界限清晰。病理检查显示病变由含有主细胞和壁细胞为主的胃上皮组织组成,固有层可见胃腺体。结论:胃粘膜异位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胚胎残余病变,可发生在消化管或内胚层分化形成的器官,该病可引起一些临床症状,重者引起溃疡、出血、狭窄等并发症,极少数可发生癌变,故内镜医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8岁。上腹部胀痛,嗳气两月余。查体:上腹部触及一肿物,余无异常。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变形,腔内有菜花样充盈缺损,加压后边缘较光整,未发现龛影。X线诊断:1.考虑胃粘膜脱垂。2.不排除十二指肠球部占位性病变。胃镜检查:幽门环形隆起,肿胀,向胃腔突出,有糜烂,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约2×3 cm隆起赘生物,表面血管纹理细。  相似文献   

3.
[例1]男性,52岁,住院号208150,1979年2月27日入院。有规律性中上腹痛史5年,先后有柏油样便10次。曾两次胃肠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本次因体重明显下降,持续黑便10余天而入院。治疗后血止。胃镜检查见胃体中下部前壁及角切迹处有散在出血糜烂灶,胃窦部粘膜水肿,幽门处暗红色散在出血灶。球部大弯侧粘膜畸形凸出,无明显活动性病灶。诊断为出血性糜烂性胃炎,球部畸形。未作活检。因患者多次出血而手术。术中见胃部正常,十二指肠球部扪及硬结,周围粘连甚多,周围淋巴结无明显肿大。作毕氏Ⅱ式手术。切除部分送病理检验,为十二指肠球部粘膜部分坏死、脱落,粘膜下肌层断裂,边缘腺体结构破坏,腺上皮细胞分化差,形态异常,核深染,分裂相多见,形成不规则腺体向肌层浸润。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型腺癌Ⅱ~Ⅲ级,小弯近幽门处2只淋巴结中一只有癌细胞转移。术后用化疗,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胃粘膜异位症内镜下的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统计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7月期间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内镜下诊断及病理证实胃粘膜异位症的76例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胃黏膜异位症患者中,临床表现均以上腹不适、腹痛、恶心、呕吐、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而就诊,内镜所见食管、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单个或多个广基息肉样隆起。取材病理组织学检查符合胃粘膜异位。其中十二指肠球部胃粘异位者71例,占93.42%,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者1例,占1.32%,食管下段贲门口胃粘膜异位者4例,占5.26%。结论本组76例病例以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症为主,占93.42%,故对于内镜下十二指肠息肉样隆起病变,多灶取材获得病理结果,并给予内镜下射频、电切及热活检钳治疗是诊治此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Dieulafoy溃疡临床少见。因诊断困难,极易发生误、漏诊。近年作者遇到3例。 例1,男,62岁。因间歇性黑便伴贫血、消瘦3个月入院。消化道钡剂造影及胃镜拟诊贲门癌。术后病理报告贲门下胃粘膜糜烂区可见一直径0.5cm血管进入胃壁;镜下示胃粘膜糜烂、固有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多量大口径明显扩张的小动、静脉。病理诊断粘膜下血管畸形。 例2,男,47岁。饮酒后突然呕血(约1500ml)急诊入院。于出血后第6天胃镜检查,发现贲门下5cm处、小弯侧后壁粘膜有一直径0.6cm红色肉芽组织样隆起,中央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原发于粘膜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探讨胃粘膜相关恶性淋巴瘤与幽门螺旋杆菌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标记36例原发于胃肠,膀胱粘膜的恶性淋巴瘤,按照WHO的淋巴瘤新分类分型。结果:粘膜相关淋巴瘤占全部病例2/5,本组粘膜恶性淋巴瘤男性多于女性,粘膜相关B细胞性淋巴瘤预后比其它类型的淋巴瘤好,小B细胞淋巴瘤比大B细胞洒巴瘤好。结论:免疫组化在淋巴瘤的分型及其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胃粘膜淋巴瘤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术后伴发胃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国内外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上腹痛,进食后为著,伴消瘦1个月。门诊胃镜检查示胃小弯以胃角为中心波及胃窦、体1/2及前后壁部分的隆起性病变,粘膜增厚、表面呈鹅卵石状改变,中央有一1.5cm×1.7cm大小不规则溃疡,弹性差,质地脆。内镜诊断:胃转移癌可能性大。病理报告:胃粘膜呈急、慢性炎,中度肠化,淋巴组织高度增生。免疫组化分型:胃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可能性大。患者于18年前患右侧乳腺癌行根治性手术,病理诊断:乳腺髓样导管癌,无淋巴…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 ,6 2岁。上腹疼痛反复发作 1 0余年 ,症状再发上腹饱胀二周 ,餐后为著 ,伴有反酸、嗳气 ,偶有呕吐 ,无腹泻与出血。查体 :心肺正常 ,上腹压痛 ,余无异常。胃镜所见 :食管、贲门粘膜正常 ,胃粘膜黄染 ,胃腔内见较多胆汁反流 ,胃窦部畸形 ,胃窦大弯侧距幽门约 6~ 8cm处亦一似幽门状出口 ,局部凹陷 ,二口之间粘膜隆起 ,二孔均有胆汁气泡溢出。胃镜分别通过管口均可进入十二指肠 ,主幽门可开闭 ,球部规范、粘膜正常。副幽门无收缩功能 ,无球部 ,管径较小 ,管口后壁侧见一约 0 .5cm× 0 .5cm溃疡 ,有黄苔。内镜诊断 :先天性双幽门 …  相似文献   

9.
胃血管瘤罕见,我院收治1例,反复出血,多次手术,现报告如下。患者,女,op岁。因反复上腹痛伴呕血黑便3a,在外院行冒壁切取活俭后于1998年5月15日转入我院。每次呕血200-1500mL,黑便3m-1200g。查体:P106次/min,BP10/7kPa,重度贫血及营养不良,上腹部轻压痛,Hb32g/L。胃镜:胃底后壁有多处粘膜隆起,前壁有小片粘膜糜烂及血迹。诊断:胃底血管瘤。经内科治疗无效后急诊手术。术中见:胃几乎被周围脏器组织包裹,胃底粘膜隆起肥厚,未见出血灶,胃底后壁与腹后壁紧密粘连,分离时出血凶猛,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部分胃底粘膜…  相似文献   

10.
陈芝芸  朱曙东 《浙江医学》1995,17(4):204-205
内镜直视下测定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及30例正常人胃粘膜表面温度。结果显示: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窦、胃角、胃体部的粘膜表面温度分别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球部粘膜表面温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溃疡中央粘膜表面温度显著低于边缘,更低于周围粘膜。  相似文献   

11.
患男 ,73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 4月于 2 0 0 1年 3月2 0日入院。 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 ,伴有隐痛 ,以餐后为著 ,口服抑酸剂、思密达等不能缓解 ,大小便正常。既往无溃疡病史。1 0 d前在外院行胃镜检查 :距门齿 30 cm食管前壁见一大小约 3.0 cm× 0 .5 cm× 0 .5 cm纵行条索状隆起 ,表面粘膜有糜烂 ;胃角处见一大小约 6 .0 cm× 5 .0 cm× 0 .4 cm的凹陷 ,基底不平 ,上附着秽苔及血痂 ,其周围堤状隆起 ,两处分别取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 :食管小块鳞状上皮 ,呈局限性早期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改变 :胃角小块胃粘膜 ,灶状粘膜内腺癌…  相似文献   

12.
8464例胃镜检查发现霜斑样溃疡80例(0.95%),其中79例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1例为幽门管部。其病理改变主要是上皮脱落、炎细胞浸润,没有侵及肌层的溃疡和肉牙组织增生。结合本文病例所见,将霜斑样溃疡分为平坦型、凹陷型、皱壁型、并发型、隆起型。39%的病例同时存在胃炎和/或溃疡。其发病可能与损害胃粘膜屏障有关。本病症状轻,易愈合,并发症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患者:熊某,女性,34岁,农民,以主诉进食后间断胸骨后疼痛三年,逐渐加重而来我院就诊,经食管钡餐检查,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而住院。食管钡餐检查:诊断:食管平滑肌瘤。纤维胃镜检查:进镜距门齿22cm处,食管后壁偏右侧可见一扁平隆起,该隆起约有1.5×0.5cm大小,粘膜色泽正常,蠕动正常,且可见搏动。于隆起处咬检,病理结果:少量鳞状上皮慢性炎细胞浸润,诊断:食管平滑肌瘤。行开胸肿瘤病灶切除术,术中发现食管并无肿瘤存在,经术中内镜检查:食管内隆起仍存在,通过食管松解后隆起消失,最后发现该隆起是从主动脉弓的后壁…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术后伴发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63岁.因上腹痛、进食后为著,伴消瘦1个月就诊,行门诊胃镜检查,示胃小弯以胃角为中心波及胃窦、胃体 1/2及前后壁部分的隆起性病变,粘膜增厚,表面呈鹅卵石状改变,中央有一1.5cm×1.7cm大小不规则溃疡,弹性差,质地脆.内镜诊断:胃转移癌可能性大.病理报告:胃粘膜呈急、慢性炎症反应,中度肠化,淋巴组织高度增生.经免疫组化分型,诊断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5.
三叶因子1表达与胃粘膜损伤及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三叶因子1在正常及病理条件下胃粘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FF1在胃粘膜损伤修复及胃癌抑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及不同病理条件下胃粘膜中TFF1的表达情况,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阳性信号平均光密度值了解其表达情况。结果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TFF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多发/复合性溃疡患者TFF1表达高于单发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溃疡患者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炎患者与单一消化性溃疡患并表达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胃腺癌患者癌旁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而腺癌组织的表达强度则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呈正比、分化程度愈低,表达愈弱,低分化腺癌无阳性表达,中、高分化腺癌表达略低于正常粘膜、但二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食管鳞痛及癌旁组织均无阳性表达;各组男女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FF1在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表达升高,且在多发/复合性溃疡中的表达较单发溃疡表达升高,即粘膜损伤越严重其表达越强,提示其在胃粘膜保护及促进上皮重建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TFF1在癌旁组织中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与肿瘤抑制及分化机制有关,而在癌组织中表达减弱,且分化程度越低表达越弱可能与癌组织腺体及细胞破坏、TFF1的分泌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胃粘膜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IL-8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胃粘膜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组织IL—8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线粒体DNA核内整合;组织IL—8含量到定采用ELISA方法。结果 胃癌细胞核内mtDNA序列的检出率为20%(6/30)、异性增生为10%(1/10)、肠上皮化生粘膜为6.7%(1/15)、萎缩性胃炎为10%(1/10),浅表性胃炎未发现有mtDNA序列整合。胃粘膜细胞IL—8活性在mtDNA序列的检出组显著高于mtDNA序列非检出组(P<0.05)。结论 胃粘膜细胞mtDNA序列整合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胃粘膜细胞mtDNA序列核内整合可能与IL—8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6岁,上腹部隐痛1年多未行系统诊治。1个月来腹痛加重,多为饥饿性痛,但无明显反酸、喷气,体重也无明显减轻。于本科行内镜检查发现球部前壁溃疡3X2cm,表面覆厚腻白苔,周边粘膜充血水肿。胃窦部变形但未见溃疡或新生物,于胃窦部活检见慢性炎症细胞侵润。镜下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I期,镜检3天后因排柏油样黑便住院,6天后突发上腹剧痛,诊为胃肠穿孔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球部前壁穿孔灶3cm,周围摊痕4.5X4X3cm,质硬,与左肝脏面粘连。灶周组织糜烂,周围淋巴结无肿大,胃体及肝、脾、胰腺探查无异常,遂行胃次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康片对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胃粘膜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康片低剂量组、复康片高剂量组共4组,每组12只。实验第90天,处死所有大鼠。取胃组织在光镜下观察胃粘膜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胃粘膜萎缩、腺体减少、胃粘膜上皮细胞水肿,粘膜下层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浅表渍疡形成。部分腺体发生肠上皮化生。中药复康片低剂量组表现胃粘膜上皮细胞轻微水肿,偶见浅表溃疡形成,并可见粘膜下层组织轻微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可见炎细胞浸润。中药复康片高剂量组表现胃粘膜上皮细胞轻微水肿,未见浅表溃疡形成,粘膜下层组织轻微水肿,毛细血管无扩张充血。仅粘膜固有层见少量炎细胞浸润。结果表明高剂量组的效果要好于低剂量组。结论:复康片可预防卡马西平对胃粘膜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我院 1996— 1998年内镜检查中见胃粘膜隆起性病变 88例 ,现研究讨论其内镜诊断价值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8例中 ,男 5 0例 ,女 38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小 2 2岁 ,平均 47岁 ;隆起性病变位于胃体部 16例 ,窦部 6 8例 ,贲门 2例 ,底部 2例 ;其中隆起性病变 1处 5 6例 ,2处 12例 ,3处 2 2例。 15例行手术治疗。1.2 材料和方法 使用 OL ympus XQ— 40型胃镜配置显像仪检查 ,见胃粘膜隆起性病变 ,圆形或椭圆形 ,高出粘膜表面不超过 5 mm,顶部平或有凹陷 ,无蒂 ,有或无糜烂、均作活检。部分病例手术治疗 ,并随访术后病理。1…  相似文献   

20.
一、有关的胃粘膜细胞动力学胃粘膜包括上皮、富有腺体的固有膜和粘膜肌层。其厚约0.3~1.5mm,表面积约800m~2,粘膜表面有许多小区和小凹,胃腺即开口于小凹的底部。胃腺中有6种细胞:峡部粘液细胞、颈部粘液细胞、主细胞、壁细胞、嗜银细胞及产生高血糖素样物质的细胞。胃粘膜上皮细胞更新很快,经常处在一个不断生长、移行和脱落的动态中。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