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志远 《淮海医药》2014,(6):539-541
目的观察联用中药茵栀黄口服液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9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3例,采用西医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处理;治疗组9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3 d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3 d后经皮黄疸仪测定胆红素(TBIL)水平,对照组(112.1±10.5)μmol/L,治疗组为(94.3±9.1)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0.2%,高于对照组的83.8%。结论在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明显缩短黄疸清退时间,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2.
张庆地  冯伊利 《中国药业》2008,17(22):60-61
目的评价茵栀黄注射液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患儿73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采用苯巴比妥+蓝光照射,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结果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日均下降值为(29.33±16.78)μmol/L,下降至102.6μmol/L以下需要(6.8±1.1)d;治疗组TBIL日均下降值为(48.67±24.12)μmol/L,下降至102.6μmol/L以下需要(4.1±0.8)d。两组治疗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在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惠儿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常规采用蓝光治疗,口服鲁米那,静脉滴注茵栀黄、白蛋白等;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茵胶囊(贝飞达,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1粒、每日3次口服。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水平下降情况。结果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为(66±11)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μmol/L;胆红素降至正常值的天数为(4.0±1.1)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81±1.2)d(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茵栀黄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茵栀黄颗粒、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新生儿黄疸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茵栀黄注射液组53例和茵栀黄颗粒组59例,测定患儿肝功能,观察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下降水平.结果:茵栀黄注射液组治疗3 d及5 d胆红素下降幅度分别为(105.7±48.4)μmol/L和(150.7±37.3)μmol/L,茵栀黄颗粒组治疗3 d及5 d胆红素下降幅度分别为(119.6±45.8)μmol/L和(139.6±35.6)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与茵栀黄注射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无明显差异,可以用口服制剂代替注射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  相似文献   

5.
陈爱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3):3224-3225
目的:探讨蓝光加妈咪爱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将19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98例,对照组98例,两组在性别、日龄、体重、黄疸原因及程度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使用肝酶诱导剂、白蛋白、茵栀黄及蓝光连续照射治疗。观察组使用肝酶诱导剂、白蛋白、茵栀黄及蓝光间断照射、口服妈咪爱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24小时后胆红素值(258.6±35.6)μmol/L,48小时为(212.5±35.6)μmol/L,72小时为(192.8±34.1)μmol/L,黄疸消退情况:平均2.9天降至正常标准以下。与对照组相比较,24、48、72小时胆红素值及退黄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t=2.69,3.73,2.71,5.94;P<0.05)。结论:间断蓝光照射加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3年12月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蓝光治疗,并给予肝酶诱导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1—2mL/kg,静脉滴注,1次/d,连续给药5d。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住院时间及胆红素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8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随着治疗的进展,胆红素水平不断降低,治疗第3天、第5天,治疗组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间歇式蓝光照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分别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方法92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6例。实验组实施茵栀黄与间歇式蓝光照射联合治疗,对照组实施茵栀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血清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与对照组的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210±4)μmol/L低于对照组的(231±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低于对照组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式蓝光照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分别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联合间歇式蓝光照射治疗患儿的不良反应更少小。  相似文献   

8.
钟月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111+113-111,113
目的探讨茵栀黄方剂泡浸在防治新生儿黄疸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本院足月分娩的新生儿220例,将所有新生儿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不作处理,观察组每日给予茵栀黄方剂泡浸,比较两组排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用药后血清胆红素值。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采取茵栀黄方剂泡浸后,排胎便时间为(6.74±3.03)h,胎便转黄时间为(41.52±3.05)h,3d后血清胆红素值为(143.32±7.16)μmol/L,对照组新生儿未经任何处理,排胎便时间为(8.87±3.45)h,胎便转黄时间为(52.33±5.89)h,3d后血清胆红素值为(178.52±9.31)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方剂能够促进胆汁排泄,有效地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达到利胆退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观察两组皮肤黄疸及胆红素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100%,对照组分别为57.9%和81.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74、8.47,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下降(146.00&#177;43.98)μmol/L,黄疸消退时间(5.3&#177;1.64)d,对照组下降(96.00&#177;46.13)μmol/L,黄疸消退时间(7.1&#177;2.1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14、2.95,P均〈0.05)。治疗组6例出现轻度腹泻,未见其它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一定疗效,相对安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间断蓝光照射联合妈咪爱、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间断蓝光照射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妈咪爱和茵栀黄口服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和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92%和85.42%(P<0.05);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平均退黄时间分别为(46.63±2.18)μmol/L和(5.12±2.62)d,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9.81±3.22) μmol/L和(7.86±1.98)d(P<0.05).结论 间断蓝光照射联合妈咪爱、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发挥协同互补作用,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缩短黄疸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星形胶质源蛋白(S100B)的测定对预测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日龄2~7 d内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11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36例无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重氮法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SE及S100B蛋白。对部分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患儿NSE、S100B蛋白、TBiL等检测方法与BAEP检测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NSE、S100B蛋白及TBiL分别为(109.35±33.63)、(3.350±1.677)μg/L及(163.20±77.17)μmol/L,与对照组的(66.28±21.50)、(1.876±0.744)μg/L及(75.84±36.36)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NSE、S100B蛋白与TBiL之间呈正相关性。BAEP异常组与BAEP正常组TBiL分别为(299.90±88.30)μmol/L与(303.20±61.2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EP异常组NSE、S100B蛋白分别为(144.33±33.06)、(4.259±1.195)μg/L,与BAEP正常组的(86.86±25.02)、(3.097±1.557)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根据TBiL水平判断BEAP的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利用NSE、S100B蛋白预测患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听力损害的临界点分别为110.56、3.606μg/L,NSE、S100B蛋白、TBiL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听力损害的灵敏度分别为91.00%、88.67%、53.47%,特异度分别为78.46%、70.13%、42.88%,NSE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略优于S100B蛋白,两者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显著高于TBiL(P=0.003)。结论对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测定血清中NSE及S100B蛋白的含量对诊断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有重要价值,可作为临床上判断胆红素脑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补脾肾方联合替诺福韦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脾肾两虚型CHB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诺福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方剂温补脾肾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乙型肝炎病毒(HBV)实验室检查指标[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DBiL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ALT(77.17±19.56)U/L、AST(57.53±20.21)U/L、TBiL(16.98±4.72)μmol/L、DBiL(14.96±4.47)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97.68±24.30)U/L、(62.21±17.03)U/L、(19.85±6.87)μmol/L、(17.09±3.02)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V-DNA低于本组治疗前、HBeAg阴性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HBV-DNA(67.17±19.56)log10 IU/ml低于对照组的(97.68±24.30)log10 IU/ml、HBeAg阴性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补脾肾方联合替诺福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于脾肾两虚型CHB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肝功能,抑制HBV复制,且用药较为安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保肝、利尿及间断输注白蛋白等基本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G、AL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G(1.71±0.56)高于对照组的(1.21±0.46),ALT(30.52±4.24)U/L、TBIL(90±22)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76.78±9.24)U/L、(122±2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方案均可很好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而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方案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效果更好,并且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可降低耐药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探讨提高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疗效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伴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96例,在患儿家长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均分为对照组(n=48例)和观察组(n=48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结合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动态变化、治疗6d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6d中每天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d后显效与好转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与无效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基础治疗中,应积极辅助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可促进患儿TBiL水平改善,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菌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菌栀黄颗粒,6d后统计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11%,治疗组为100.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72h胆红素下降值、日均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降至102.6μmol/L以下所需天数均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菌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阿德福韦酯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片并进行保肝、休息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注射胎盘多肽注射液,均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肝及免疫功能,同时记录毒副作用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ALT[(48.88±2.21) U/L]、TBil[(14.86±0.93)μmol/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2.37±2.73) U/L、(17.21±1.05)μmol/L],观察组PT[(12.11±0.98)s]较对照组[(13.46±1.24)s]短(P<0.05);观察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3+[(69.83±3.02)%]、CD4+[(42.96±3.65)%]、NK[(22.87±1.94)%]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vs.19.5%,P>0.05).结论 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阿德福韦酯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治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范晓鋆  陈伟 《安徽医药》2015,36(6):693-694
目的 评价新生儿黄疸动态监测的意义及早期不同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新生儿进行早期黄疸动态监测, 将动态监测中发现胆红素超标的患儿随机分成蓝光治疗组、蓝光辅助茵栀黄治疗组、蓝光辅助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组和对照组, 通过比较各组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率及胆红素值的下降程度, 客观评定新生儿早期黄疸监测的临床意义及不同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黄疸峰值、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蓝光治疗相比, 蓝光治疗辅助茵栀黄或妈咪爱均能更有效降低胆红素值。结论 动态监测黄疸可尽早发现胆红素水平的异常, 为尽早干预治疗提供了保障。早期联合治疗能更有效降低胆红素, 有效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108例新生儿黄疸病例按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分析布拉氏酵母菌在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作用.结果 治疗后第3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对照组为(150.5±40.6)μmol/L,观察组为(127.8±48.5) μmol/L,两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5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对照组为(66.0土32.5)μmol/L,观察组为(42.0±26.2)μmol/L,两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平均(5.8±1.4)d,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平均(4.1±1.1)d,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对胆红素的降低时间和降低程度上都优于对照组.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其有利于胆红素的排泄,能够使患儿住院时间缩短,在临床上可用于新生儿黄疸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效果。方法 52例ABO溶血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多次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给予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1、2、3 d后胆红素水平;治疗前与治疗30 d后红细胞计数;黄疸达高峰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黄疸高峰期胆红素水平。结果治疗1 d后,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为(213.4±76.5)μmol/L,低于对照组的(298.3±81.6)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后,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为(206.8±67.2)μmol/L,低于对照组的(278.2±72.2)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为(191.8±61.5)μmol/L,低于对照组的(258.3±54.4)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观察组患儿的红细胞计数为(3.84±0.53)×10^12/L,高于对照组的(3.39±0.51)×10^12/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黄疸达高峰时间、高峰期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ABO溶血病患儿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