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牙量关系的角度探讨壮族青少年磨牙远中(牙合)关系的成因.方法对30例广西壮族青少年磨牙远中错(牙合)患者的模型进行测量,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组牙相关分析及与壮族正常(牙合)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磨牙远中错(牙合)患者其前牙Bolton指数为79.86,后牙Bolton指数为92.24,与正常(牙合)相比其绝对值大于正常(牙合)但无显著性差异;组牙相关分析显示上颌前牙及全牙量与下颌前牙及全牙量相关系数均最高,与正常(牙合)组的相关系数接近.分段组牙比率分析显示磨牙呈远中错(牙合)组各组牙比值大于正常(牙合)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广西壮族磨牙远中错(牙合)患者其牙量是协调的,牙量关系的异常不是其错(牙合)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安氏错(牙合)患者上下颌Bolton不调量的大小及发生率.方法 选择439例安氏错(牙合)患者的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6个前牙(左右恒尖牙之间)及12个恒牙(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的牙冠近远中宽度总和,根据Bolton指数正常值获取上颌Bolton不调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439例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中,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量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5 mm的错(牙合)患者占该类患者的百分比分别为14.02%、9.49%、19.32%或19.63%、15.33%、20.45%.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前牙Bolton不调量以上前牙牙量减少、下前牙牙量增多为常见;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者上颌和下颌牙量偏多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不是引起错(牙合)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乌鲁木齐地区三种安氏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比不调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40例正畸患者石膏模型的Bolton前牙比和全牙比进行测算,得出Bolton指数范围以及Bolton比不调的发生情况。结果乌鲁木齐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前牙比及全牙比不调发生率分别为57.08%、40.83%。该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比与国人平均正常[牙合]Bolton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在安氏Ⅰ类、Ⅱ类、Ⅲ类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之间Bolton比值不调发病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牙齿大小不调量大于(或)等于1.5 mm作为Bolton不调量的指标,前牙不调和全牙不调发生率分别为15.4%、15%。结论乌鲁木齐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中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偏高,应重视其在指导正畸初诊病例分析诊断中的意义并将其纳入常规正畸诊断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磨牙关系的安氏II类错殆Bolton指数及Bolton不调量,探讨不同磨牙关系的安氏Ⅱ类错胎患者在上下颌牙量关系方面的差异。方法:以安氏Ⅱ错骀1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磨牙关系不同分为磨牙关系远中尖对尖组(简称尖对尖组)114例,磨牙关系完全远中组(简称完全远中组)48例,分别对其模型进行牙冠宽度测量,计算Bolton指数,再根据Bolton指数正常值获取上颌Bolton不调量。两组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完全远中组全牙、前牙Bolton指数比值均大于尖对尖组,有统计学差异(P〈O.05)。两组错胎间全牙Bolton不调的分布比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O.05)。而前牙Bolton不调的分布比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两组错黯间Bolton不调量总和与Bolton不调程度的分布比率的比较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磨牙关系的安氏II类错胎畸形在上下颌牙量关系方面存在差异,在治疗时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Bolton指数在各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分布特点、性别差异及上、下颌牙量关系在各类骨性错(牙合)畸形中可能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80副模型,每种骨性错(牙合)各60副(男、女各30副),分别测量12颗恒牙(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的近远中宽度,计算各组前牙比和全牙比,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x2检验.结果:各组错(牙合)男女的前牙比和全牙比无显著差异,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与Ⅰ类和Ⅱ类错(牙合)有显著差异,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无显著差异,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人数分布与Ⅱ类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较骨性Ⅰ类、骨性Ⅱ类大,且其前牙Bolton不调的人数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Bolton指数,并探讨其上下牙量关系对其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以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前牙宽度比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lton指数不调的基本分布情况为:指数正常组>指数过小组>指数过大组.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呈现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合)中有约50%病例Bolton指数在正常值范围之外,存在上下牙量不协调.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213例错He患者Bolton指数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Bolton指数在上海地区的错(牙合)患者中有无性别差异,分布情况如何及应用于各类错(牙合)畸形是否有差异.材料和方法把符合标准的213副模型按Bolton正常值和一个标准差分为过小、正常、过大三组,测量它们的前牙比和全牙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olton指数正常的患者最多,Bolton指数过大的患者最少.前牙比过大的患者中Ⅲ类均数远大于I类;全牙比过小的男性患者中Ⅱ类均数远大于Ⅲ类.结论错(牙合)患者人数分布有差异,Bolton指数在各类错(牙合)畸形中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十堰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冠宽度与Bolton指数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1类及安氏Ⅱ2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模型比较,分析上下颌牙冠宽度、Bolton指数差异,为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常(牙合),安氏Ⅱ1及安氏Ⅱ2错(牙合)各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①安氏Ⅱ1错(牙合)的上下颌侧切牙及第二前磨牙的牙冠宽度比正常(牙合)大,并有显著性差异.②Bolton指数前牙比及全牙比:正常(牙合)>安氏Ⅱ2错(牙合)>安氏Ⅱ1错(牙合).③正常(牙合)上下颌前牙牙量的直线回归方程:Y=X 10.45;全牙列的直线回归方程:Y=1.13X-2.57.结论:上下颌牙量不调是造成安氏Ⅱ类错(牙合)深覆盖、深覆(牙合)的因素之一;前牙量及全牙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正常青少年模型测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得出广西壮族正常牙合青少年的冠宽、冠高、牙量分析指数的均值及标准差 ,并与其它地区、民族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检验常用牙量分析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取广西境内壮族正常牙合青少年牙牙合模型10 0副 (男女各 5 0 ) ,在模型上进行所需数据的测量 ,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与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壮族人的冠宽与藏族人的最接近 (P >0 .0 5 ) ,但冠高小于藏族人 (P <0 .0 5 ) ;Pont指数、Bolton分析男女无差异 ;Pont指数各种族、民族间差异较大 ,而Bolton全牙比相互间差异最小 ;上下前牙量、上下全牙量 ,切牙量与侧方牙量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P <0 .0 1)。结论 人类的牙冠形态、牙量分析指数存在着人种差异 ,建立各民族各地区的正常值有利于临床实际运用 ;Bolton分析、Moyers分析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牙列拥挤患者与正常(牙合)人Bolton指数的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取正常(牙合)人91名和安氏Ⅰ类中重度牙列拥挤患者80名作为实验对象,年龄16-26岁,平均年龄21岁,运用昆明医学院正畸科开发的牙(牙合)模型系统测量两组Bolton指数的各项指标,将测量结果导入SPSS,将各项指标进行成组t检验.结果 正常(牙合)人与牙列拥挤患者的Bolton指数均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牙列拥挤组的6个上前牙牙冠宽度总和、6个下前牙牙冠宽度总和、上颌12个牙牙冠宽度总和和下颌12个牙牙冠宽度总和均大于正常(牙合)组,都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而两组的Bolton前牙比和全牙比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患者Bohon指数与正常骀人无明显差异,但对牙列拥挤患者应关注牙量过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安氏Ⅰ类错(牙合)中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Ⅰ类错(牙合)22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结束的满意病例,计算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并计算模拟拔出4个前磨牙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结果:①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69.39±2.41,全牙比为87.05±1.90,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1.77±2.76,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牙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与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olton指数较大的安氏Ⅰ类错(牙合),尤其前牙比过大者,选择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测量分析,探讨牙冠宽度与安氏各类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初始记存模型382副,按照安氏Ⅰ、Ⅱ1、Ⅱ2、Ⅲ类分组。测量牙冠宽度并计算Bohon指数,测量结果采用Dunean’s检验。结果:382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前牙比、全牙比、后牙比均没有性别间的差异。安氏Ⅰ、Ⅱ1、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与正常[牙合]人群基本一致,而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则与正常[牙合]人群间存在差异,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牙比及全牙比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上下颌间牙量关系不调是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磨牙拔除模式对不同错牙合畸形Bolton指数全牙比的影响。方法选取180副牙性与骨性错牙合类型一致的患者模型,Ⅰ、Ⅱ、Ⅲ类每组60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采用4种前磨牙拔除模式拔牙后的Bolton指数全牙比,以87%~89%为拔牙后Bolton指数全牙比参考值,对各组4种拔牙模式下Bolton指数全牙比的
异常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3组完整牙列Bolton指数全牙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Ⅱ类组不同模式拔牙后Bolton指数全牙比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组不同模式拔牙后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拔除的异常率小于拔除(P=0.002)。结论从牙量协调的角度考虑,Ⅰ、Ⅱ类错牙合畸形采用4种拔牙模式均可,Ⅲ类错牙合畸形拔除的模式优于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23例上颌单颌拔牙的Ⅱ1错(牙合)模型,测量矫治前后的Bolton指数.结果:矫治前的前牙比为76.73%±2.02%,矫治后的前牙比为76.73±2.02%,矫治前全牙比为88.32%±1.76%,矫治后全牙比为88.39%±1.85%,矫治前后的前牙比与全牙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后的全牙比接近拔牙后的最适比率88%,此种拔牙模式是针对Ⅱ1错(牙合)一种行之有效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 2 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 5 ) ;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 2 3例上颌单颌拔牙的Ⅱ1错牙合模型 ,测量矫治前后的Bolton指数。结果 :矫治前的前牙比为 76 .73%± 2 .0 2 %,矫治后的前牙比为 76 .73±2 .0 2 %,矫治前全牙比为 88.32 %± 1.76 %,矫治后全牙比为 88.39%± 1.85 %,矫治前后的前牙比与全牙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后的全牙比接近拔牙后的最适比率 88%,此种拔牙模式是针对Ⅱ1错牙合一种行之有效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各类错牙合畸形上下颌牙量关系的差异。方法 本文对 16 6例安氏Ⅰ类、安氏Ⅱ类 1分类、安氏Ⅱ类 2分类、安氏Ⅲ类患者模型的上、下颌牙量 ,上、下前牙量、全牙比及前牙比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未发现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同时对错牙合组间Bolton指数不调的比率进行分析 ,亦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但发现纳入各组样本中 ,Bolton指数不调的比率较高。结论 结果临床上对Bolton指数分析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及20例成年正常牙合为研究对象,根据SN/MP角和FH/MP角将开牙合患者分为高角开牙合组(23例)和均角开牙合组(17例),比较高角、均角开牙合与正常牙合对照组之间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情况。结果:①、前牙开牙合组磨牙高度均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②、高角开牙合组下颌磨牙高度大于均角组(P<0.05)。③、高角组上切牙唇向倾斜度小于均角开牙合组(P<0.05)。④、均角开牙合组下切牙唇倾度大于高角组(P<0.01)。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磨牙高度代偿过度及上下切牙唇舌向代偿有差异,矫治中应结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和切牙代偿情况,明确去代偿或代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