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8-1995年本院共收治24例恶性哮铬细胞瘤,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在此期间共收治嗜铬细胞瘤216例,恶性24例中11.1%。主要临床特点: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高血压,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剧。儿茶酚胺(CA)增高,做苯苄胺抑制试验均阳性,肿瘤组织学检查均有肿瘤渗入及包膜及血管内有瘤栓。附近组织或淋巴结远处无嗜铬细胞组织转移,本组病例由于发现晚,首次手术不彻底及不  相似文献   

2.
膀胱嗜铬细胞瘤少见,其中恶性者尤为少见,为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识,现报道我院诊治的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1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因“阵发性头痛1年伴排便不畅2个月”于2000年5月至我院门诊。当时测血压135/80mmHg,直肠指检(DRE)发现直肠前方5cm×5cm大小的质中肿块,与前列腺有较为明确的分界线,直肠粘膜平整。当晚诉头痛、视物模糊,且有呕吐及面色苍白,测血压为205/120mmHg,急予硝酸甘油、立其丁控制。后测24小时尿3-甲氧-4羟苦杏仁酸(VMA)为19.3~21.7ng,CT示“膀胱后壁6cm×5cm肿块,腹膜后及盆腔未见其他可疑肿块”。在…  相似文献   

3.
方银忠  张永康 《上海医学》2001,24(11):666-666
病史资料 :患者 ,男性 ,34岁。因“阵发性头痛 1年伴排便不畅 2个月”于 2 0 0 0年 5月至我院门诊 ,当时测血压135 / 80mm/Hg ,直肠指检 (DRE)发现直肠前方 5cm× 5cm大小的质中肿块 ,与前列腺有较为明确的分界线 ,直肠黏膜平整。当晚诉头痛、视物模糊 ,且有呕吐及面色苍白 ,测血压为 2 0 5 / 12 0mmHg ,急予硝酸甘油、立其丁控制。后测 2 4h尿VMA为 19.3~ 2 1.7ng ;CT示“膀胱后壁 6cm× 5cm肿块 ,腹膜后及盆腔未见其他可疑肿块”。在充分扩容后于 2 0 0 0年 7月 10日于全麻下行膀胱部分切除加右侧输尿管管口…  相似文献   

4.
报告了3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并作文献复习。作者提出,该病临床特点是以儿茶酚胺增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伴局部浸润和转移。须结合临床和病理方能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放疗和化疗也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提高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总结2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嗜铬细胞瘤常见于男性,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恶性率较高,肿瘤大多直径大于7cm,且内部结构不均,瘤体常有粗肿瘤结节或多个结节。可存在无嗜铬组织浸润或转移的表现。结论 常规病理难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术后应长期观察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是否发生无嗜铬组织的转移。对临床怀疑有恶性可能的肿瘤尽量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报道恶性嗜铬细胞瘤20例,占本院近40年来收治嗜铬细胞瘤总病例数的10.5%。20例中表现有高血压17例,尿儿茶酚胺升高16例。肿瘤位于胸腔纵膈2例,肾上腺3例,腹主动脉旁7例,盆腔4例,膀胱壁4例。手术所见及长期严密随访是早期诊疗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关键。并就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依据、误诊原因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恶性嗜铬细胞瘤临床诊治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临床有高血压或腹部疼痛不适症状18例,无症状1例。尿儿茶酚胺(CA)、尿香草基苦杏仁酸(VMA)阳性率分别为31.6%、63.2%。CT、磁共振成像(MR)等检查证实腹膜后病灶多呈异位或浸润性生长。19例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结果:12例完整切除肿瘤,7例部分切除或包膜内剜除。完整切除病灶者术后情况良好,随访1~5年未出现复发。结论:对恶性嗜铬细胞瘤应结合临床、手术及病理以早期诊断,肿瘤根治切除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9.
嗜铬细胞瘤是儿茶酚胺过度分泌所诱发的交感神经系统肿瘤,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能够尽可能避免不良后果。我院自2002年8月~2004年12月共收治肾上腺嗜铬细胞瘤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1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发现尿儿茶酚胺阳性率100%,B超及CT确诊率分别为94%和100%,手术切除成功率为95%,指出尿儿茶酚胺的测定、B超和CT检查至该病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嗜铬细胞瘤20例诊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990年以来收治的20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16例(80%),其中18例尿VMA高于正常,B超、CT和MRI定位诊断阳性分别为90%、90、100%,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症实,其中良性19例,恶性1例,胆瘤位于肾上腺者17例(85%),异位嗜铬细胞瘤3例915%),结论:强调定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性,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 1月 ,我科共收治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 7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7例 (男 3例 ,女 4例 ) ,年龄 2 6~ 59(平均 40 .1 )岁 ,病程 1 0d~ 7年不等。肿瘤为左肾上腺 2例 ,右肾上腺 3例 ,腹主动脉旁 1例 ,膀胱 1例。临床表现为高血压 5例 (持续性 2例 ,阵发性 3例 ) ,其他症状有头痛、心悸、多汗、视力减退及消瘦。 7例均查尿VMA值为 60~ 1 80 μmol/ 2 4h,高于正常 6例 ;B超及CT检查 7例 ,均发现肿瘤 7例。1 .2 术前处理 本组术前均服用α 受体阻滞剂 (如派唑嗪、苯苄胺…  相似文献   

13.
汤颖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92-1593
1 病例 患者 女,30岁,因反复头痛、心悸、多汗1年半入院,发病以来体重下降5kg。外院多次测血压增高,元高血压家族史,予北京降压0号等治疗。血压未能控制正常。入院查体:BP202/128mmHg,P108次/分。心律齐,元杂音。全腹未扪及包块,双肾区无叩痛,未阐及血管杂音。辅助检查:血、尿、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血钾3.0rnmo/L,24h尿钾77.06mmol/24h。OGTT试验测2h血糖为10.25mmol/L,示糖耐量异常。  相似文献   

14.
廖锦先  任有才  蔡辉勇 《广东医学》1999,20(11):890-891
目的 总结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1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应用B超、CT、磁共振结合VMA及临床症状作出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均获成功。结论 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控制血压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心率正常,补充血容量,手术操作中减少对瘤体的触动,术中术后要严密监测及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15.
儿童嗜铬细胞瘤1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8例儿童嗜铬细胞瘤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18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化验室检查及经腹膜后充气造影,B超,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定位诊断。结果:18例主要临床表现有剧烈头痛,心慌,多汗和视物模糊等,症状凶险,血压波动大,常有恶性高血压发作,香草苦杏仁酸(VMA)增高16例(16/18例),血和尿儿茶酚胺增高12例(12/13例),18例均经手术治疗,切除肿瘤19个,肿瘤重达40-150g。术后随访1-20年,血压恢复正常17例,占94?7/18例),1例2年后肿瘤复发,诊断为恶性嗜铬细胞瘤,第3年死亡,结论:儿童嗜铬细胞瘤临床少见,与成人相比表现不典型,常伴心脏损害。对儿童高血压患者应考虑到有本病的存在,并进行相应检查。争取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992年以来收治的16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12例(75%),其中14例尿VMA高于正常,B超、CT和MRI定位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7.5%、87.5%、100%。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15例,恶性1例;肿瘤位于肾上腺者15例(93.7%),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6.3%)。结论:强调定性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性,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嗜铬细胞瘤     
童玉  郭晓蕙  张挺 《中国医刊》2004,39(7):58-58
1 病例临床特点 此患者中年女性,因间断心悸、苍白10年,发现血压升高3年,以高血压待查收入院.患者在先前的7年中间断于情绪激动时发作心悸、面色苍白,口唇麻木,头痛,有便意,但未发现有血压升高表现.近3年的前2年中,间断血压升高,1年前血压持续性升高伴阵发加重,服降压药物效果不佳,同时上述心悸苍白的症状仍然持续存在.入院时一般情况好,常规体检无明显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18.
19.
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较为罕见,国内报告极少,我科曾遇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嗜铬细胞瘤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素能系统嗜铬细胞,在异位嗜铬细胞瘤中,膀胱嗜铬细胞瘤较少见。本文就膀胱嗜铬细胞瘤其发病原因、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