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宣肺、健脾、温肾治疗水肿: 无论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还是肾病之水肿的治疗,从肺、脾、肾来考虑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选用宣肺、健脾、温肾来达到利水的目的。这也是属于治本的方法,即扶正以祛邪的办法,由于肾炎引起了水肿,中医认为其病位不外乎肺、脾,肾三脏,其病机乃因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失职,脾之健运功能受阻,肾之温化无权,开阖不利所致,故当平治权衡,掌握时机,辨证治疗,仲景就曾提到“宣肺”、“缝脾”“温肾”之法,而后世也有人提到“养肺”、“滋肾”、补脾”,称之为“万举万全之妙”。 1.宣肺利水:所说宣肺利水亦属宣肺发表,使其水道通调,水湿得以从小便排  相似文献   

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温药有振奋脾肾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作用。痰饮之邪得温药始开,得阳始运。阳气运则水液行;温药和,则饮邪化。而苓桂术甘汤乃治痰饮病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3.
试论水肿     
<正> 水液潴留,溢于肌肤,谓之水肿。为探索其治疗规律,本文就笔者临证体验,结合有关文献,讨论如下。五脏气虚为水肿之根源“水化于气”“气化水自化”(《景岳全书》),气虚水自溢。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肃降,则水液通调。若肺气不足,肃降无权,则水液不行,溢为水肿。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脾虚不运,则水湿内停。肾为水之下源,水液赖其蒸化,肾阳虚衰,蒸化无力,则为水肿。张景岳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气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  相似文献   

4.
<正> 1、何谓水气病?其形成机理如何?水气病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水停不化,泛滥全身,以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在的水肿病。从本篇仲景提出五脏水来看,水气病的形成主要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中以脾肺肾三脏阳气衰微至关重要。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失开阖,不能化气行水。皆可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水气潴留,而形成水气病。故张景岳说:“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相似文献   

5.
董超锋  艾华 《河南中医》2014,(7):1213-1214
五苓散方出于《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代表方剂。五苓散证病机实质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五苓散证病位在脾。五苓散功效健脾通阳,蠲饮化津,原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而设。  相似文献   

6.
<正> 泽泻又名水泻、鹄泻、及泻、禹泻,在此诸多药名中,取其生于池泽,具有泻水作用,故以泽泻为正名。《本经》言其能“养五脏,益气力”。《药性赋》曰:“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由此有“利水不伤阴”之说。笔者温习文献,结合临床,对此试作分析探讨。泻有余之水湿而不伐真阴《本草衍义》云“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然未言明其机理。《本草蒙筌》曰:“泽泻泻伏水,去留垢”;《别录》曰:“逐膀胱三焦停水”。可见泽泻是泻体内既停之水及已伏之水。水液之停伏咎由肺脾肾三脏之病,今以泽泻利水,若《药品化义》云:“以此清润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  相似文献   

7.
<正> 水肿,《内经》称之为“水”,《金匮要略》称之为“水气”。它是病邪侵袭人体或饮食起居失常,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停骤体内的病变,正如《景岳全书·臌胀篇》所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治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这就指出了“水不自行,赖气以动”之理。因此,在治疗上除用发汗(宣肺)、利尿、攻逐等法外,还有健脾、温肾等法。若有瘀血征象,还应合以活血化瘀之法。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是用温热药温化调和之意。但温热药不可太过,否则易于化燥伤阴,或使阳气浮越,不可不慎。 肺脾肾在痰饮发病上的重要性 痰饮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或阳气被遏,由于外感寒湿,肺气被郁,失通调水道功能,不能下输膀胱,因而水液停潴,变为痰饮。饮食生冷,脾阳被郁,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输布全身,以致津液停积于某一部位,变成痰饮。久病或年老,肾  相似文献   

9.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是指在水气病的治疗中,借助药物之力,调动机体,促发宗气,周流布散胸中大气以振奋卫气,温发内阳,促使表里三焦通畅。营卫之气、脏腑经络之气、血脉有所主,则寒凝水液得以祛除。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病机是以大气运转失常为根本,致水液循行偏离常道,日久气、血、水互结,凝滞于腹。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肝气失疏,或脾失健运,或肾失气化,病至后期,五脏六腑皆可受累,终致大气“转而不畅”或“转而无力”。故临证可从恢复大气运转入手分而治之: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取疏肝健脾除水法畅达大气运转;气、血、水胶着,取活血化瘀利水法开大气道路;水与热结,取清热利湿消水法保大气运行无阻;水邪壅盛,急取峻下降浊法为大气运转开山劈石;脾肾阳气俱伤,取温肾健脾行水法助大气动力之源;阴液受伤,取滋养肝肾渗水法濡养大气。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正> 肾虚补肾,古有定法,然朱丹溪主张“补肾不如补脾’(《格致余论》),陈修园又提出“真正肾虚必专补脾”(《景岳新方砭》)。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均有偏颇,若改为补肾应佐补脾,则较为得体。试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论述:1 生理病理,导出此法1.1 精藏于肾,脾为之资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也依靠先天之精的作用才能不断生化,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其精气还需脾胃水谷之精不断生化和充养。《内经》: “肾合精于脾”,《血证论》:“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全赖中宫输精及肾,而后肾得补益”。1.2 水主在肾,制则在脾肾主水,司水的了阖。但这种开阖作用,有赖脾气加以制约,若脾气虚弱,一方面因不能运化水液而产生水湿,另一方面则肾水失去约束而在体内妄行。《景岳全书》:“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此意。1.3 肾主纳气,脾为枢纽《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气逆于肺而为喘。然脾胃“为.  相似文献   

11.
玫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水精四布"理论源于《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津液的代谢主要依赖于脾之升清运化、肺之宣发肃降、肾之蒸腾气化,而三焦是津液正常输布的通道。基于此理论推测,玫瑰痤疮之发病可责之"脾-肺-肾"通路不畅所致的津液输布失司,治疗可从"脾-肺-肾"病机轴着手,保障津液输布正常运行。临证特色运用角药组合:病位主在肺者选用肺系角药枇杷叶-桑白皮-黄芩以清肺化湿、利水行津;病位主在脾者选用脾系角药清半夏-苦杏仁-茯苓以健脾运湿、通阳生津;病位主在肾者选用肾系角药猪苓-泽泻-丹参以滋肾泄浊、和中生津。自拟方肺湿热汤即在肺系角药、脾系角药的基础上加味而成,临证可化裁用于早、中期病位主在肺、脾之玫瑰痤疮。晚期玫瑰痤疮病久及肾,则可在肺湿热汤基础上加用肾系角药,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廖志香  潘娟 《四川中医》1998,16(10):28-28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伴有胸水、腹水等。水肿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景岳全书肿胀》篇云:“凡水肿等证,乃肺牌肾三脏相干之病”。此病往往有反复发作之趋势,尤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从其类也”。说明脾肾两胜在此病中的作用。脾主运化,主精微的摄取及水液的输市;肾司开阅,主精气的藏蓄与湿浊的排泄。太阴虚则运化无权,难以摄取精微,又致水液输布失常;…  相似文献   

13.
人体的水液需要阳气的蒸化才能敷布周身,濡养脏腑,并正常地排出体外,即正常的水液代谢依赖于人体脏腑正常的气化功能,否则就会导致人体水液不正常的停留。伤寒或杂病的阳虚会导致气化不利、水液停留,当用温阳化气利水之法治疗;而湿热病导致的小便不利并非阳气不足、气化不利,而是阳气被湿热郁遏,不能正常履行其气化功能所致,故不用温阳化气利水之法,而用利小便、通气机、畅三焦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 双下肢浮肿是指没有其它明显原因(即除外西医之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而出现的双下肢及足部浮肿,按之凹陷,同时伴有双下肢沉重困倦,腰膝酸软,行走乏力等症状。 双下肢浮肿属于水肿病的一种。《景岳全书·肿胀》篇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在五脏生理功能中明确指出,肾脏的一个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水,这就是说肾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潴留、分布及排泄,主要是靠肾的气化作用。肾的气化正常,则开关有度。开,则代谢的水液得以排出;合,则机体需要的水液能以在体内潴留。在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传输,肺的敷布,通过三焦,清者运行于脏腑,浊者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使体内水液代  相似文献   

15.
痰证泛指痰延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一般均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尤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证的治疗应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治痰先补脾,脾健痰自化。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按痰之为病……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疾自化矣。” 2、温脾强肾,为治痰之本。张荣岳云:“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牌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素问·水热穴论篇》的深入剖析,认为地气入肾,化生人体水液,故"肾者胃之关"指肾是地气进入机体生水的关口。肾失关闭,过多水液停留于下焦水俞,为水肿发病的重要病机。水气还会经肾脉上达于肺,通过肺敷布于皮肤,聚于肤下,这是水肿发病的另一重要病机。肾虚风袭,风客玄府,阻碍水液从皮肤排出体外,导致水肿更易形成。认为《黄帝内经》中所论水液生成代谢及水肿的病机,存在以胃、脾、肺、肾为中心和以肾、肺为中心两条途径和类别,因此,临床治疗时当明辨其病起于肾,还是病起于脾,有的放矢,才易获效。  相似文献   

18.
苓桂术甘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苓桂术甘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该篇原文 15条指出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寥寥十字 ,为后世对痰饮病治疗制定了一个极其精妙恰当的准则。夫痰饮者 ,乃人体阳气不足 ,肺失治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致水液代谢失常 ,停留于某一局部的继发性疾病。痰饮为阴 ,遇寒凝聚 ,得温则化 ,而温药者 ,振奋阳气 ,开达腠理 ,通调水道 ,阳气来复则阴翳得开 ,腠理开泄 ,饮随汗解 ,水道通畅 ,痰随水利。邪之去路 ,总以温化为旨 ,湿去则绝其生痰之源 ,兵孤粮断 ,痰饮自除 ;和之者 ,平淡和缓 ,温不过燥、…  相似文献   

19.
水肿之证 ,早在《内经》已有“水”、“风水”、“水胀”、“石水”等记载 ,后人对水肿论述颇丰 ,其中以张景岳所述最为扼要 ,如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今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说明三焦气化失常为水肿病机之綮。治疗水肿 ,首先应当辨其病在气分、血分。气分之治 ,大略有二 :宣肺利水、风药新用。肺居上焦 ,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凡风邪上受 ,首先犯肺 ,肺失宣降则风水泛滥 ,故曰水无风则平静而澄 ,…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东 《四川中医》2012,(4):117-118
五苓散在《伤寒论》用于治疗蓄水证,其功用通阳化水、健脾利水。临床上很多种疾病有其特殊性,但同时都有水液代谢失常、饮留为患的共性,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临床上才能大大拓宽五苓散之运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本文从病机出发,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治疗相关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