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嵘  郭涛  冯雪  丁寅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7):612-614
目的:分析西安地区就诊Ⅲ类错黯颅面类型垂直向的构成。对临床制定合理的矫治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03-2008年就诊的Ⅲ类错黯患者的颅面类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Ⅲ类错胎垂直向的构成。结果:替牙期就诊Ⅲ类患者垂直向主要表现为高角或均角,低角较为少见。在恒牙早期患者及恒牙期患者中垂直向主要表现为均角型(V2),低角型(V3)和高角型(V1)较少见。结论:西安地区就诊Ⅲ类错殆垂直向颅面类型在不同年龄段的构成存在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均角(即垂直向发育正常)仍是各时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颌骨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测试对象共100例,其中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及AP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APDI均值在85°以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APDI均值在90°以上,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相对成人小,需行正颌外科的患者,APDI均值超过100°.AP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PDI均值超出正常标准值越多,上、下颌骨骨性矢状向畸形就越严重.AP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陈嵘  郭涛  冯雪  丁寅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6):830-832
目的:分析西安地区恒牙早期Ⅲ类错颅面类型的构成。方法:以本院正畸科2003~2008年恒牙早期Ⅲ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恒牙早期Ⅲ类患者在矢状向与垂直向的构成。结果:恒牙早期Ⅲ类错矢状向主要表现形式为双颌发育基本正常或上颌正常,下颌发育过度。垂直向主要表现为均角型。低角型、高角型差异不显著。交叉分析显示:上下颌均发育正常的均角型患者和上颌正常,下颌发育过度的均角型患者最多见;其次是上颌发育不足,下颌正常的均角型患者。结论:恒牙早期Ⅲ类错在矢状向与垂直向均表现出一定的趋势,分析与研究这类错的构成加深了对西安地区Ⅲ类错患者颅面类型的认识,并对临床上合理矫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军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2004,13(4):268-270
目的比较单侧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在颅面部的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方法样本包括39例12~15岁的单侧完全或不完全唇腭裂患者,均在2~3岁前行唇腭裂修复术;另外选取40例12~15岁前牙反(牙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反(牙合)组患者均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两组之间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比较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的上下颌骨的发育均较前牙反(牙合)患者小,同时唇腭裂患者的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较陡,相比安氏Ⅲ类组有高角型错(牙合)的趋势;而唇腭裂组患者的上前牙较为直立,下切牙的位置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唇腭裂组患者的上下颌骨发育较安氏Ⅲ类患者小,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向下向后旋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恒牙初期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畸形颅面部硬软组织侧貌特征,探讨不同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关键。方法 2000—2012年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汉族正畸患者中选取80例错牙合畸形青少年,分为安氏Ⅱ类组40例、安氏Ⅲ类组40例;同期选取自贡市中小学口腔健康普查正常青少年40名为正常对照组。确定常用的7项软组织指标和16项硬组织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组除7项硬组织测量值外,其余软、硬组织测量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安氏Ⅲ类组则有9项硬组织和5项软组织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不同的错牙合畸形具有各自典型的颅面特征。临床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地纠正牙齿和颌骨异常来改善软组织不调,最终取得和谐美观的侧貌。  相似文献   

8.
9.
陈嵘  郭涛  冯雪  丁寅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3):408-410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构成。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03~08五年间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回顾性研究,分析骨性Ⅲ类患者在矢状向与垂直向的构成。结果:矢状向主要表现为上颌正常,下颌发育过度;其次为下颌正常,上颌发育不足。其它类型占比例较低。垂直向主要表现为高角或均角,低角较为少见。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研究其构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此类错[牙合]的成因,并对其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牙合]的颅颌结构特征。方法:53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测量8项X线头影测量线距指标,运用逐步回归法做因素分析。结果:男性安氏Ⅱ^1错[牙合]有效下颌长度减小、上切牙突距增加、上颌突度减小、有效上颌长度增加是导致安氏Ⅱ^1错[牙合]领面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女性安氏Ⅱ^1错[牙合]上下颌长度差减小及下面高增加是导致安氏Ⅱ^1错[牙合]颌面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性别表现出不同的颅颌结构改变特征,下颌骨长度减小,上颌位置后缩,上切牙唇倾度增加,上颌骨长度增加是男性安氏Ⅱ^1错[牙合]颅颌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上下颌骨长度差减小及下颌顺时针旋转是女性安氏Ⅱ^1错[牙合]颅颌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错(牙合)畸形作一形态学方面的比较研究.方法:用Tweed分析法对60名恒牙初期(30名安氏Ⅱ1类、30名安氏Ⅲ类)患者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安氏Ⅱ1类和Ⅲ类错(牙合)患者其FMA角可以表现为接近而无明显差异,而两者的FMLA角和IMPA角表现为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认为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是两者FMIA角和IMPA角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拍摄自然头位时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SN-VEL、SN-OPT、SN-CVT与SNA、SNB、SND、SNPo存在显著负相关,与SN-GoGn、SN-PP、SN-OP、NSGn等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固定矫正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硬软组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固定矫正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硬软组织变化.方法选择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0例,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拔牙矫治,并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上下颌骨无明显改变;上切牙前倾,下切牙内收;上下唇改变明显,尤以下唇为甚;鼻下点软组织改变不大.结论恒牙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矫治,通过上下切牙的代偿,能有效改善侧貌,但Ⅲ类骨面型仍存在,面中部凹陷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探讨恒牙初期青少年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软组织侧貌特征。方法选择恒牙初期正常[牙合]、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青少年各50例,确定22项常用的软组织侧貌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大多数软组织测量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多因素判别分析各筛选出五项主要软组织指标。结论Ⅱ类、Ⅲ类错[牙合]青少年软组织侧貌明显异常,B’Li-FH、NsLs-FH、LiNsPg’、Li-E、CmSnLs和LsNsLi、CmSnLs、NsLi-FH、Ls-E、Li-E分别是最敏感的、最能体现Ⅱ类、Ⅲ类错[牙合]软组织侧貌异常的五项软组织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不同年龄段上颌后缩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24例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成小龄组(5~8岁)和大龄组(9~12岁),采用面罩式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用Winceph 8.0 X线头影测量软件测量分析.结果 前方牵引对两组患者均产生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骨前移,下颌骨后下旋,反牙合解除,侧貌明显改善;小龄组患者在更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更多的骨骼改变而牙齿代偿改变较小.结论 前方牵引对生长高峰期患者有效,在生长发育早期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Frankel和Forsus功能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使用Frankel和Forsus功能矫治器治疗成功的2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对每位患者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其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矢状向关系上ANB角、SNB角、OJ、GO-GN、CO-GN、L1-MP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垂直向关系上N-ME、ANS-ME、SGO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Forsus组患者下前牙的唇倾度(L1-MP)和刺激下颌骨生长的作用更明显.结论 Activator和Forsus功能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具有相似的矫治机制,但Forsus矫治器对下前牙的唇倾和下颌的矫形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Ⅲ类错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患者在矫治前和手术后不同时期颌面部软组织的角度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性。方法:选取24例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在矫治前(T0)、手术后3个月(T1)、1年(T2)及3年(T3)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颌面部13个软组织标志点,测量所形成的角度,采用SPSS12.0软件包分别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利用q检验(Newman-Keuls法)比较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1)术后3个月与矫治前相比,除上下唇角(A’UL-B’LL)外,其余15项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a与手术后3个月相比,下唇基角(S-N’-B’)、面型角(G-Sn-Pos)(P0.01);面凸角(Ns-Sn-Pos)、软组织面角(FH-Sn-Pos)、Z角和UL均有显著差异(P0.05)。(3)术后3a与术后3个月比较,下唇基角(S-N’-B’)、面型角(G-Sn-Pos)(P0.01),面凸角(Ns-Sn-Pos)、软组织面角(FH-SnPos)和全面凸角(Ns-Prn-Pos)、Z角、UL均有显著差异(P0.05)。(4)术后3a与术后1a比较,面型角(G-Sn-Pos)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后3a内与软组织颏前点(Pos)相关的测量角度均有较大的复发趋势,但总体上看,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替牙期及恒牙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对牙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包括替牙早期治疗的2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六个月.对照组包括恒牙期治疗的1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追踪组包括18例患者,为治疗组完成治疗后,经过三年追踪的病例.治疗组,对照组和追踪组在替牙期及恒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取研究模型.对于每个测量项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治疗组治疗的变化.Mann-Whitney检验以比较追踪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模型分析表明,上颌牙弓获得4.9mm间隙,经过三年追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替牙早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为尖牙及双尖牙萌出提供间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三类矢状向骨性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84例正畸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根据ANB角大小确定患者的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类型:骨性Ⅰ类(1°≤ANB≤5°)、Ⅱ类(ANB>5°)、Ⅲ类(ANB<1°);使用10项指标确定舌骨位置;比较三类患者的舌骨位置并基于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骨性Ⅰ类、Ⅱ类和Ⅲ类患者的人口学和垂直面型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患者的下颌角点-舌骨点连线与舌骨点-颏下点连线的夹角(angle between Gonion-hyoid point line and hyoid point-Menton line,Go-Hy-Me)小于Ⅰ类患者,Ⅲ类患者的第三颈椎最前下点-舌骨点连线与舌骨点-蝶鞍点连线的夹角(angle between most anterior and inferior point of third cervical vertebra-hyoid point line and hyoid point-Sella line,C3-Hy-S)小于Ⅰ类患者(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