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图象分析技术,用抗EGF-R的单克隆抗体对8例正常喉粘膜、25例喉粘膜不典型增生及53例喉鳞癌组织进行标记及分析。 相似文献
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喉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春生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6,20(1):7-11
本文对EGFR的结构、生物学特点及与喉癌的关系进行了介绍。认为喉鳞癌中EGFR表达增高,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可作为喉癌预后的指标,并综述了EGFR系统在肿瘤导向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喉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免疫组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喉癌、喉粘膜不典型增生、声带从组织各18便中表皮生长因子受全(GFR)的表达水平,结合显微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声带息肉组织中EGFR存在于基底细胞层,偶见于棘细胞层,而在喉粘膜不典型增生及喉癌组织的各层细胞均有表达。喉癌细胞中EGFR含量明显高于声带息肉及喉粘膜不典型增生细胞(均为P〈0.01),病理分级不同的喉癌细胞EGFR含量不同,Ⅱ、Ⅲ级鳞状细胞癌中均较 相似文献
4.
5.
表皮生长因子,雌激表,孕酮和雄激素受体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很快,本现就与喉癌方面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n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的表达在喉癌预后中的作用,运用免疫组化标记链霉菌素-生物素技术检测了60例喉癌和20例正常喉粘膜组织中EGFR的表达,发现20例正常喉粘膜组织全部为阴性,60例喉癌组织中44例出现EGFR阳性表达(阳性率73.3%)。EGFR的表达与喉爆发生部位、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组织分化程度,患者生存率之间显著相关。低分化喉癌EGFR的表达较中、高度分化喉癌明显增高(P<0.05)。具有EGFR阳性表达的喉癌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1)。结果提示,EGFR的表达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并可作为判断喉癌生物行为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Northern印迹法检测喉鳞状细胞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喉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Northern印迹法检测喉部鳞状细胞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 :在喉部鳞状细胞癌中可见 5 80 0mRNA异常表达。结论 :喉部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与其 5 80 0mRNA介导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生长因子自分泌刺激环路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以βactin为内参照,测定喉癌、癌旁正常喉粘膜衣声带息肉论生长因α(TGF-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水平。结果显示,喉癌和癌旁组织TGF-α和EGFRmRNA水平明显高于声带息肉组织而喉癌组织TGF-αmRNA水平又高于癌社组织,表明TGF-α及其受体在喉癌的极早期,甚至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喉癌组织中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nuclear EGFR)、Aurora-A激酶的表达及其在评价喉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喉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Aurora-A激酶的表达。结果 50例喉癌患者的组织中,核EGFR、Aurora-A激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25/50)、58%(29/50),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核EGFR的表达与喉癌的原发灶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复发有关(P均<0.05);Aurora-A的表达与原发灶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均<0.05);核EGFR与Aurora-A表达的相关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46,P<0.05);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显示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4.0%和67.8%,Log-rank检验显示原发灶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核EGFR、Aurora-A的表达和患者预后有关(P<0.05)。Cox比例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原发灶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核EGFR表达为影响喉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喉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核EGFR、Aurora-A激酶的异常表达,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喉乳头状瘤(IJ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0例成人型喉乳头状瘤(ALP)、19例幼年型喉乳头状瘤(JLP)石蜡标本中EGFR、VEGF的表达与分布;并以10例声带息肉作为对照组。结果EGFR和VEGF在ALP、JLP组上皮层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GFR在ALP、JLP表皮组织全层均有强阳性表达,VEGF呈现以基底层、棘层细胞显著表达,到颗粒层表达逐渐减弱的模式。VEGF在ALP、JLP和对照组间质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中也有表达,但3组问VEGF的表达元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JLP组上皮中VEGF的表达评分结果(7.133±0.061)比ALP组(6.934±0.041)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EGFR在LP组织中的过度表达可能在LP的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和血管大量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JLP比ALP具有更强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含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Ⅲ,EGFRv Ⅲ)的重组质粒,建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EGFRv Ⅲ的标准曲线,以定量检测喉鳞癌组织中EGFRv Ⅲ的表达水平.方法以重叠延伸PCR法构建含EGFR第1外显子及第8至部分第9外显子的融合序列.再以融合序列为模板,以高特异性的引物扩增EGFRv Ⅲ的目的片段,构建含有EGFRv Ⅲ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鉴定.将此质粒作为标准品进行梯度稀释,以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建立标准曲线.并以此技术对32例喉鳞癌组织中EGFRvⅢ mRNA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经测序鉴定,含EGFRv Ⅲ的重组质粒标准品构建成功,以不同稀释水平的标准品质粒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所得的标准曲线,可用于EGFRv Ⅲ定量分析.32例喉鳞癌组织中共有5例检测到EGFRv Ⅲ的表达,阳性率为15.6%.除1例癌旁组织中存在极少量的EGFRv Ⅲ表达外,EGFRv Ⅲ均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结论 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研究EGFRv Ⅲ的方法已构建成功,在喉癌组织中的成功运用已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并且较为准确可靠.EGFRv Ⅲ在喉癌组织中有表达,但是阳性率及含量不高,是否能成为喉癌生物治疗的特异性攻击靶点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一种新的以头颈肿瘤细胞表面受体为靶向的多肽基因导入系统对人喉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 )的基因导入效果。方法 链霉亲和素标记生物素 (labeledstreptavidinbiotin ,LSAB)法检测喉癌组织标本和培养的Hep2喉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的表达。建立人喉癌裸鼠移植瘤模型 ,分别构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和多肽载体系统、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和多肽载体系统四元复合物 ,分别进行报告基因和标记基因的体内外导入实验。结果 EGFR在 6 5 % (15 / 2 3)喉癌组织标本呈阳性表达。Hep2细胞的EGFR亦呈阳性表达。EGFR主要位于细胞膜 ,部分位于细胞质内。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Hep2后 4 8h显微镜下可见荧光 ,72h达高峰 ,导入率大于 80 % (78/ 97)。β 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荷人喉癌裸鼠移植瘤瘤内转染 12h即表达蓝染 ,2 4h蓝染程度加深 ,72h仍有表达。 结论 EGFR广泛存在于人喉癌细胞 ,新的多肽基因导入系统借助于EGFR可靶向性将报告或标记基因导入体内外人喉癌细胞 ,并得到高效表达 ,为头颈鳞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靶向高效的基因导入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aveolin-1对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法转染喉鳞癌细胞株Hep-2细胞,筛选出稳定高表达caveolin-1的克隆,并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鉴定;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酸化EGF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磷酸化Erk1、2,caveolin-1蛋白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caveolin-1和EGFR的结合情况;转染后的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裸鼠移植瘤中caveolin-1、磷酸化EGFR、磷酸化Erk1、2的蛋白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成功筛选到稳定高表达caveolin-1的克隆;与对照组相比,转染后的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组中裸鼠均形成肿瘤(100%,4/4),稳定转染caveolin-1的Hep-2-CAV1-2组中裸鼠未形成实体肿瘤(0%,0/4),Hep-2-CAVl-3组中4只裸鼠中只有3只形成肿瘤(75%,3/4),但肿瘤生长缓慢,最终生成肿瘤的重量与未转染组相比明显减小(t=3.05,P〈0.05);免疫共沉淀显示caveolin-1与EGFR在Hep-2细胞中是结合的;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转染caveolin-1后细胞中EGFR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caveolin-1能够抑制喉鳞状细胞癌细胞株Hep-2的生长,抑制EGFR-MAPK信号通路可能与其抑癌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制备地高辛素标记核酸探针检测国人喉癌人类乳头瘤病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制备非放射性探针标记物——地高辛素标记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共有引物探针,对146例喉不同病变的新鲜组织标本(喉癌68例,喉其它病变48例,正常喉组织30例)进行HPV6,11,16,18,31,33,35,42,58共9型HPVSDNAS感染的检测。结果表明,喉癌组HPV感染阳性率45.6%(31/68),喉癌颈转移淋巴结组阳性率21.0%(3/15),喉癌前病变阳性率11.8%(2/17),声带息肉组阳性率6.3%(1/16),15例癌旁及15例癌周正常喉组织均为HPVDNA阴性。文中还对HPV在喉癌中的致病作用及应用PCR技术制备地高李标记HPV共有引物探针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应用半巢式PCR检测喉鳞癌中bcl-2基因的重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cl 2基因在喉鳞癌中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半巢式 (semi nested)多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方法检测 6 0例喉鳞癌新鲜或冰冻组织中bcl 2的基因重排。结果 检出 37例存在bcl 2 /JH融合基因 ,重排率为 6 1 7% ,33例发生于主要断裂区 (majorbreakpointregion ,mbr) ,4例发生在次要断裂区 (minorclusterregion ,mcr)。Bcl 2 /JH基因重排率重度吸烟者较轻度和非吸烟者为高 (P <0 0 5 ) ,而与喉鳞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和颈淋巴结转移无关(P >0 0 5 )。结论 bcl 2 /JH基因重排可能在喉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通路不同部位的干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鼻腔上皮细胞RPMI-2650中EGFR和黏蛋白5AC(mucin 5AC,MUC5AC)的变化.方法 对人鼻腔上皮细胞RPMI-2650进行体外培养,记录生长曲线,并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当细胞大部分融合时,将细胞分为四组,A组:在原Eagle最小必需培养基(Eagle's minimum essential media,EMEM)培液中继续培养;B组:加入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 factor,EGF)25 ng/ml;C组:加入AG1478(EGFR选择性抑制剂)10 μmol/L,30 min后加人人重组EGF 25 ng/ml;D组:加入PD98059(p44/42MAPK选择性抑制剂)30μmol/L,30 min后加入人重组EGF 25 ng/ml.以上四组细胞均继续培养24 h后,分别进行细胞免疫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EGFR和MUC5AC蛋白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细胞在培养第3天开始融合,第5~7天大量融合.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覆有大量微绒毛,当细胞融合时可变为梭形或多角形生长.EGFR蛋白在B组细胞中强表达,A组和D组细胞中有较强表达,而在C组中仅有弱表达,A、B、D组与C组平均吸光度值(A值)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MUC5AC蛋白在B组细胞中有强表达,A组细胞中有较强表达,在C组和D组中仅为弱表达,B组与C、D组间相比吸光度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C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细胞和蛋白水平上发现,EGFR信号通路在RPMI-2650细胞中发挥作用.对该通路不同部位进行干预,细胞中EGFR和MUC5AC蛋白随之发生相应改变.证实了EGFR信号通路在鼻腔上皮细胞RPMI-2650中对MUC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喉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分析HP感染是否为喉鳞癌的致病因素.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nPCR)技术和Hp培养、鉴定对30例喉癌患者和15例喉良性疾病(声带息肉和会厌囊肿)患者的喉黏膜进行Hp检测.结果 采用nPCR法检测Hp,喉癌患者肿瘤组织Hp阳性22例(73.3%)高于对照组3例(2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20,P=0.010).在22例Hp(+)的喉癌患者的44份肿瘤和癌旁组织中,有19份癌旁正常组织检出Hp(86.4%),而10份肿瘤组织检出Hp(4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7,P=0.030).所有标本Hp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Hp在喉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实验人群,可能是喉癌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