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外周血DC亚群的影响。方法四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35例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治疗后及20名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DC前体细胞亚群pDC1/pDC2(CD11c+CD123-/CD11c-CD123+)比值。结果35例ITP患者中,6例外周血pDC缺乏,其余29例患者外周血pDC1/pDC2比值为0.77±0.16,低于对照组(1.94±0.44)(P<0.05);治疗后无外周血pDC缺乏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27例,pDC1/pDC2比值为1.83±0.43,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8例,pDC1/pDC2比值为1.17±0.24,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显著降低(P<0.05)。结论慢性ITP患者外周血pDC数量缺乏或pDC1相对减少;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提升患者外周血pDC数量,完全或部分纠正DC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5例难治性ITP患者分为3组,试验1组(12例):应用rhTPO联合达那唑;试验2组(8例):单用rhTPO;对照组(15例):单用达那唑。结果试验1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6(1~15)×109/L;治疗后第14天,血小板为97(43~136)×109/L(P<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开始治疗后28 d,血小板计数降至48(22~76)×109/L。试验2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6(2~13)×109/L;治疗后第14天,血小板为93(33~152)×109/L(P<0.01),第28天血小板计数降至32(12~44)×109/L。试验组近期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9例(45%),良效7例(35%)。30%患者使用TPO达有效的平均时间为7 d,达峰值为13 d。对照组近期有效率为73%,其中显效6例(40%),良效5例(33.3%)。第14天,试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PO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rhTPO联合达那唑比单用达那唑起效快,能更好地控制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3.
魏巍  艾丽梅  陶彩芳  李雁 《中国药房》2012,(32):3012-3014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例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U.kg-1.d-1,疗程≤14 d,至血小板计数升至≥100×109个/L。治疗期间注意动态监测用药后的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及凝血时间。结果:30例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为(14.17±6.74)×109个/L,用药后第14天为(132.03±70.37)×109个/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30例患者中完全反应23例,有效6例。仅2例患者出现轻度嗜睡及头晕,但均能耐受,且停药后消失;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hTPO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80例ITP及35例正常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变化。结果 ITP患者CD3+、CD4+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K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及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可较好的反映ITP的病理过程,对提高ITP的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曾令丽  蒋艳  朱元璐 《安徽医药》2017,21(2):324-326
目的 探索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甲强龙)冲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ITP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甲强龙治疗,观察组(46例)给予甲强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89.13%)较对照组(73.9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3,P<0.01).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小板计数(122.45±12.63)×109·L-1较治疗前(12.04±1.50)×109·L-1和对照组同期(71.54±7.34)×109·L-1均有明显增加(P<0.05).患儿主要不良反应为柯兴综合征面容、高血压、高血糖、恶心、头痛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4.35%)明显低于对照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ITP可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降低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 目的:探索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将92例IT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患者予甲强龙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予甲强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比临床治疗效果及患儿血细胞计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9.13%较对照组73.91%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儿经治疗血小板计数(122.45±12.63)×109/L较治疗前(12.04±1.50)×109/L和对照组(71.54±7.34)×109/L均有明显增加(P<0.05)。患儿主要不良反应为柯兴式面容、高血压、高血糖、恶心、头痛等,两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率4.35%明显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ITP可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降低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造血移植物(正常人骨髓、脐血及动员后外周血)中CD3+CD8low和CD3+CD4-CD8low细胞亚群,探讨其促进造血干/祖细胞植入异基因骨髓的功能,以期拓宽脐血移植的应用范围。方法直接三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CD3+CD8low和CD3+CD4-CD8low细胞亚群占CD3+细胞亚群的比例在骨髓中最高,为(8.61±1.40)%,动员后外周血次之,为(5.11±0.76)%,脐血最低,为(3.31±0.88)%(P<0.01);"初始"T(CD45RA+CD45RO-)细胞亚群占CD8low细胞亚群的比例为脐血(94.26±2.46),骨髓(58.68±7.57),动员后外周血(73.21±3.60),"初始"T占CD8high细胞亚群的比例为脐血(82.63±3.16),骨髓(38.69±3.24),动员后外周血(51.58±4.23),各移植物中"初始"T细胞亚群占CD8low细胞亚群的比例均高于其占CD8high细胞亚群的比例(P<0.01),CD8low细胞亚群中"初始"T与"记忆"T(CD45RA-CD45RO+)细胞亚群的比例均高于二者在CD8high细胞亚群的比例。结论脐血CD8low和CD8lowCD4-细胞占CD3+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骨髓,可能是脐血移植植入延迟的原因之一;"初始T与"记忆"T细胞亚群的比例增高,可能与CD3+CD8low细胞亚群维持和诱导免疫耐受,不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T细胞仁嗜银蛋白(AgNORs)和T细胞亚群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Th)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PBMC经多克隆T细胞活化剂刺激,以图像分析法检测AgNORs区面积与细胞核仁面积的百分比(I.S%);以微量细胞毒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ELISA法检测血清中干扰素(IEN)-γ、白细胞介素(IL)-4水平来评价辅助性T细胞亚群活性。结果①13例稳定期和17例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活化T细胞AgNORs表达分别为(5.14±1.06)I.S%和(3.21±1.40)I.S%,与正常对照组(6.69±1.30)I.S%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P<0.01);活动期显著高于稳定期(P<0.01);②与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SLE患者CD4-T细胞计数(23.5±7.8%)和CD4/CD8比值(0.58±0.31)显著降低(P<0.01),CD8计灵敏(37.4±12.1%)明显升高(P<0.05);③与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4(37.2±2.7pg/ml)水平明显升高(P<0.05),IFN-γ(17.9±2.7pg/ml)分泌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稳定期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SLE患者细胞免疫活性低于正常水平;②活动期患者血清IL-4分泌水平增高,INF-γ水平降低,提示Th1类活性降低,在SLE中存在Th1/Th2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9.
王炳英  江学良 《中国医药》2009,4(8):870-871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P选择素(P-sel)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45例UC患者和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浆P-sel水平,采用血细胞记数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 随着病情的加重,UC患者血浆P-sel水平和血小板计数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UC活动期血浆P-sel水平[(31.9±6.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6±4.8)μg/L]和UC缓解期[(22.1±5.5)μg/L](P<0.01);UC缓解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C活动期血小板计数[(230.8±75.9)×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163.1±47.8)×109/L](P<0.01),明显高于UC缓解期[(167.3±49.5)×109/L](P<0.01);UC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el与UC的发病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临床联合检测UC患者血浆P-sel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对病情的判断及其疗效的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MRL/lpr小鼠免疫功能和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45只MRL/lpr狼疮小鼠ip给予环磷酰胺50 mg·kg-1(每周1次)和As2O30.8 mg·kg-1,每天1次,共2个月。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双链DNA(dsDNA)抗体、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2(IL-12)浓度;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脾CD3+,CD19+,CD3+CD4+和CD3+CD8+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用PAS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肾组织IgG和补体C3的表达。结果与给药前比较,给药2个月后,正常对照组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升高,由给药前1.18±0.26升高至1.80±0.26(P<0.01),As2O3和环磷酰胺组该抗体水平明显降低,分别由给药前1.14±0.58和1.09±0.22降低至0.92±0.06和0.67±0.14(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①As2O3和环磷酰胺组血清抗ds-DNA抗体、IFN-γ和IL-12浓度明显降低(P<0.05),环磷酰胺组抗ds-DNA抗体比As2O3组显著降低(P<0.01);②As2O3组CD3+,CD3+CD4+和CD19+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环磷酰胺组CD3+,CD3+CD8+和CD19+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As2O3组CD3+CD4+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③As2O3和环磷酰胺组小鼠肾小球细胞计数和活动度积分明显降低(P<0.05,P<0.01),As2O3和环磷酰胺组无显著差异;④As2O3和环磷酰胺组肾IgG表达明显降低(P<0.05),补体C3表达无明显差异,As2O3和环磷酰胺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s2O3能降低MRL/lpr狼疮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抑制T,B和Th细胞活化和增殖,降低血清IFN-γ和IL-12水平,从而缓解狼疮肾炎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咖啡酸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将40例ITP患者随机均分为泼尼松或地塞米松联合咖啡酸片治疗组(A组)、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B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4周,A组、B组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A组血小板增加程度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咖啡酸片联合糖皮质激素对ITP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何倩  陈霞 《安徽医药》2017,21(2):343-345
目的 探讨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ATG-F)联合环孢菌素A(CS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者40例,其中重型再障(SAA)22例,极重型再障(VSAA)8例,依赖输血型非重型再障(NSAA)10例.采用ATG-F联合环孢菌素A的免疫抑制疗法.观察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疗效和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CD3+和CD4+的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8+细胞比例显著下降,CD4+/ CD8+比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发现,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2.5%(SAA+VSAA组为70.0%、NSAA组为80.0%),总生存率为85.0%,且SAA+VSAA组和NSAA组的各项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严重程度、性别、年龄与疗效无相关性,病程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幅度与疗效有相关性(P<0.05).病程≤6个月的患儿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病程>6个月者(P<0.05),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幅度>2×109·L-1的患儿有效率显著高于≤2×109·L-1者(P<0.05).结论 ATG-F与CSA联合使用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改善T细胞功能异常,提高疗效,且早期治疗效果更优,同时提示两组药物联合使用时需对药物剂量进行个体化研究,保证免疫抑制疗效.  相似文献   

13.
谢猛  马福  李洪渊 《安徽医药》2013,34(6):761-763
目的观察脾多肽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化疗结束后隔天复查血常规,将血小板数低于75×109/L的病例58例随机分到2组。治疗组应用脾多肽2 ml+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后停药。对照组不用脾多肽,不用其他任何升血小板药物,观察等待血小板数自行恢复。结果治疗组血小板恢复至≥75×109/L和≥100×109/L的平均时间为(4.73±1.46)d与(6.27±1.5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64±2.67)d与(14.64±2.38)d(P<0.05)。治疗后(PLT<75×109/L后)的血小板计数第3、7、15 d分别为(64.1±21.83)×l09/L、(105.77±18.36)×l09/L和(179.27±75.35)×l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6±16.17)×l09/L、(72.75±12.36)×l09/L和(106.07±16.73)×l09/L。治疗组中不良反应为:发热(发生率6.7%)。结论应用小剂量脾多肽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效缩短了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提高了化疗后血小板的最低值,减少了需输注血小板的量,不良反应可耐受。为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防治增加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丁露  夏云红  王为民  姚荣杰  孟曼 《安徽医药》2018,22(10):1926-1928
目的 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清中CD8+T细胞亚群CD28+及CD57+的表达程度,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为肺癌的初次治疗患者30例, TNM分期(UICC,第7版)Ⅲ期12例,Ⅳ期18例。病理类型腺癌15例,鳞癌8例,小细胞肺癌7例。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肺癌患者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人群的血清中CD8+T细胞CD28+和CD57+的表达水平,分析该表达水平变化及与肺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学类型之间的关系。 结果 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CD28+T细胞亚群比例为(12.34±3.72)%,CD57+ T细胞亚群比例为(19.53±5.26)%。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CD28+T细胞亚群比例为(23.53±4.15)%,CD57+ T细胞亚群比例为(11.3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类指标与肿瘤病理类型无关,而随着不同临床分期增加,CD8+CD57+T细胞未见差异,而CD8+CD28+T细胞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周期化疗后,缓解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血清中CD28+、CD57+T细胞亚群比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缓解组(稳定+进展)患者的CD28+、CD57+T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10.62±2.74)%、(20.45±4.36)%.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癌患者血清中CD8+CD28+T细胞表达较正常人群明显减低,而CD8+CD57+T细胞表达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联合该两种T细胞亚群检测不仅可以了解肺癌患者免疫状况,同时可以评估肺癌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定量测定方法检测17例ITP患儿治疗前后TGF-β1水平、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并与16例正常健康儿童血清TGF-β1、血小板计数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ITP患儿血清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患儿治疗前血清TGF-β1水平均高于治疗后(P<0.01);血清TGF-β1高者,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恢复较慢。相关分析显示:TGF-β1水平与患者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与骨髓内巨核细胞数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TGF-β1参与ITP的发病过程,其水平与血小板变化密切相关,可能与机体免疫机制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西咪替丁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西咪替丁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西咪替丁静脉滴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结果西咪替丁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能显著缩短退热时间[(2.33±1.19)d]、尿蛋白消失时间[4.21±1.52)d]、血小板[3.62±1.31)d]及尿素氮复常时间[5.36±2.18)d],减少并发症,提高越期率;西咪替丁能使CD4+显著提高,CD8+明显降低,CD4+/CD8+比值升高,增加NK细胞活性(P<0.01),但与干扰素、病毒唑+胸腺肽治疗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西咪替丁、α-干扰素、病毒唑+胸腺肽三种治疗方法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均有显著疗效,治疗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难治性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35例难治性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红细胞膜免疫分子表达进行检测,并设置健康对照组35例。结果感染组CD3、CD4、CD4/CD8及协同刺激分子CD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感染的红细胞膜免疫分子CD35、CD59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而CD5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难治性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T细胞亚群活性低下,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hormone dependence dermatitis,HDD)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T细胞亚群、IgE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56例HDD患者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Ⅰ组53例、对照Ⅱ组51例。治疗组给予低能量IPL照射治疗,每3周1次,共4次,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递减,共8周;对照Ⅰ组单纯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Ⅱ组单纯IPL照射治疗,方法与疗程同治疗组匹配。3组均于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后、疗后4周观察病情和记录症状积分。健康对照组为40例志愿者。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CD8 T的水平,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gE的水平。结果: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分别为(1.41±1.17)、(3.06±1.59)、(5.86±2.15),疗后4周症状积分分别为(1.50±1.26)、(3.67±1.64)、(7.24±2.53);治疗组以上指标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r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6.15%,对照Ⅰ组84.91%、对照Ⅱ组68.63%,治疗组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Ⅱ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后及疗后4周治疗组CD4 T水平、CD4 /CD8 比值和治疗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CD4 T水平较治疗前上调,治疗后及疗后4周治疗组CD8 T、IgE水平和治疗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IgE水平较治疗前下调,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orP<0.01),且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rP<0.01)。治疗组CD4 T水平、CD4 /CD8 比值和对照Ⅰ组、对照Ⅱ组CD4 T水平与症状积分呈负相关性,治疗组CD8 T、IgE水平和对照Ⅰ组、对照Ⅱ组IgE水平与症状积分呈正相关性。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IPL治疗HDD疗效显著,其原因可能是上调CD4 T水平和CD4 /CD8 比值、下调CD8 T和IgE水平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出血时,C反应蛋白(CRP)含量及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输注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观察45例无发热、脾肿大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白血病、再障、实体瘤化疗后,因出血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根据CRP值分为CRP正常组和CRP增高组,各组再分地塞米松组(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和非地塞米松组。每例在输血前、输血后12~16h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CRP)和临床出血。分析CRP及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后对输血小板效果的影响。结果输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增加,在CRP正常组高于CRP增高组,分别为(33.2±9.2)×109/L和(25.4±10.4)×109/L,两者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42,P<0.01)。在CRP增高组中,地塞米松组的患者较非地塞米松组能显著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0.8±9.4)×109/L和(20.3±10.0)×109/L,两组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53,P<0.01)。临床出血改善率达76%。结论CRP高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又一因素,对CRP增高的患者,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6月期间住院患者在使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对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的标本,进行手工计数复检,比较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符合率。结果 179例患者经手工血细胞计数法检测平均血小板计数为(145.41±55.98)×109/L,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结果,出现假性降低102例,平均血小板计数(59.05±25.68)×109/L,假性增高77例,平均血小板计数(220.33±60.07)×109/L,均较手工法检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白细胞计数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操作简便、快捷、精密度高、重复性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准确判断假性增高和减少原因,是提高检测准确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