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重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在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致病岛是病原微生物通过基因水平转移获得的外源性DNA片段,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下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岛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毒力岛中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探讨3个基因与临床牙周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iltitis,CP)患者90例,共采集龈下菌斑标本270个.记录受试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情况.设计特异性引物,检测P.gingivalis阳性龈下菌斑标本的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对不同牙周临床指数基因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在CP患者P.gingivalis阳性龈下菌斑中,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6.17%、24.88%和27.86%.探诊出血阳性位点的PG0839基因检出率(28.35%)显著高于探诊出血阴性位N(14.29%,P<0.05).在牙周探诊深度为4~6mm和>6mm的受试位点,PG0839基因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牙周探诊深度<4mm的位点(P<0.05).PG0836和PG0838基因在不同牙周指数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PG0839基因的检出与CP病损部位的临床指标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该基因可能与P.gingivalis的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畸过程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致病岛rag基因与牙龈炎症程度的相关关系,分析其在正畸牙龈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2例来自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和口腔内科患者组成正畸牙龈炎组(57例)、对照组(20例)、牙周炎组(25例),并记录其各临床指标,分别采集牙周袋最深处或龈沟液标本,采用16SrDNAPCR和多重PCR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致病岛rag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02例患者临床标本,共扩增出牙龈卟啉单胞菌65株,其中正畸牙龈炎组35株;对照组7株;牙周炎组23株,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与牙龈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正畸牙龈炎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牙周炎组高于正畸牙龈炎组和对照组,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15.918,P〈0.001),65例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患者临床标本,扩增出rag基因的有52例,其中正畸牙龈炎组29例;对照组1例;牙周炎组22例,正畸牙龈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牙周炎组高于正畸牙龈炎组和对照组,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22.593,P〈0.001)。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岛rag基因与正畸治疗中牙龈炎性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公认的牙周主要致病菌之一,是与慢性牙周炎密切相关的红色复合体的重要成员,在引发牙周组织破坏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毒力因子及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龈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自身在此过程中的改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素基因片段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的2个基因片段kgp-cd和rgpB-cd,探讨2个基因片段的存在和缺失与牙周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84个,对P.gingivalis阳性的龈下菌斑样本进行kgp-cd和rgpB-cd基因片段检测;根据2个基因片段的有无,将P.gingivalis分为A型和B型,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用t检验和x2检验分析不同基因型P.gingivalis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A型P.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中的检出率高于B型(P<0.05),分别为85.29%和14.71%.不同基因型P.gingivalis引起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牙龈出血倾向存在显著性差异(PD:t=2.85,P<0.05;BOP:P<0.05).结论:kgp-cd和rgpB-cd基因与P.gingivalis的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林莉  李琛  刘静波  潘亚萍 《口腔医学》2010,30(4):196-198,212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PG1055基因在不同人群的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中分布,探讨这些基因与牙周临床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取龈下菌斑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以临床采集样本提取的DNA为探针,以抑制消减杂交技术获得P.gingivalisW83的特异基因片段PG1055为目标序列,采用Cy5荧光标记目标序列。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PG1055基因在牙周病患者及健康人群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中的分布。结果PG1055基因在牙周病患者及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并且与牙周临床指数相关。结论PG1055基因与P.gingivalis的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定植于牙周袋中的致病菌与宿主免疫和炎症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是革兰阴性的专性厌氧菌,该菌具有一系列逃避宿主防御机制及破坏宿主组织的毒性因子,如菌毛、多糖夹膜、脂多糖、外膜膜泡和多种蛋白酶[1],是目前公认的慢性牙周炎重要的病原菌,与牙周炎症的发生、发展和复发密切相关[2~4]。  相似文献   

8.
慢性牙周炎是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其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目前尚不清楚.笔者下面就与慢性牙周炎关系最为密切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和牙龈卟啉单胞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以及Toll样受体在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牙龈卟啉单胞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是中国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引发牙周组织破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口腔疾病和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关系、牙龈卟啉单胞菌全基因组,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龈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等研究作一综述,以拓宽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研究思路,进血为牙周炎的...  相似文献   

10.
牙龈素是慢性牙周炎的重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重要毒力因子。作为一组半胱氨酸蛋白酶,牙龈素能结合并降解多种宿主蛋白质。本文总结了目前对牙龈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主要从牙龈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代谢、对牙周组织的致病作用及宿主免疫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巴西天然蜂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激活的人巨噬细胞(THP-1)极化的调控及分子机制。方法:染色分析人慢性牙周炎牙龈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检测P.gLPS激活的THP-1中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精氨酸合成酶(Arginase-1)mRNA的表达;检测巴西天然蜂胶对P.gLPS激活的THP-1极化的调控及对NF-gB活化的抑制作用。结果:人慢性牙周炎牙龈组织中巨噬细胞大量浸润:P.gLPS诱导THP-1高表达iNOS,微量表达Arginase-1。巴西天然蜂胶显著抑制P.gLPS诱导THP-1表达的iNOS和TNF-α,并抑制P.gLPS诱导的NF-KB活化。结论:证实了巴西天然蜂胶通过抑制P.gLPS激活的THP-1中NF-xB的活化,阻止了THP-1向M1极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脂蛋白基因PG0717、PG0183、PG2135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中的分布,探讨这些基因与牙周临床指数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脂蛋白在Pg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组)及76例牙周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记录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探诊出血及牙齿松动度,取龈下菌斑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以临床采集的样本提取的DNA为探针,以抑制消减杂交技术获得的PgW83特异基因片段PG0717、PG0183、PG2135为目标序列,采用Cy5荧光标记目标序列.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PG0717、PG0183、PG2135基因在牙周炎组病变部位、非病变部位和健康对照组Pg中的分布.结果在牙周炎组病变部位PG0717、PG0183、PG2135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0%(18/20)、70%(14/20)、70%(14/20),非病变部位的检出率分别为60%(12/20)、45%(9/20)、40%(8/20),而在健康对照组PG0717、PG0183、PG2135的检出率分别为55%(11/20)、25%(5/20)、30%(6/20).3种脂蛋白基因在牙周炎组病变部位和健康对照组中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探诊出血及牙齿松动度相关.结论 带有PG0717、PG0183、PG2135基因的Pg菌株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人群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含量,比较其在各组人群分布的差异。方法:应用SYBR Green模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针对Pg特异基因Arg-gingipain设计引物,检测20例慢性牙周炎和20例牙周健康者唾液内Pg的含量,t检验分析比较在各组人群中Pg定植的差异。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中,Pg的检出数目为(1.78×103~1.99×105),检出率为85%;牙周健康者唾液中,Pg的检出数目为(2.19×103~2.30×103),检出率为10%。Pg在慢性牙周炎和牙周健康者唾液中检出数目和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在今后的研究及防治中,不仅要观察龈沟液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也应注意其在唾液中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姚望  张莉  马宁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24-25,31
目的:研究乳铁蛋白对体外培养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方法:以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33277为实验菌株,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乳铁蛋白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不同浓度乳铁蛋白的牛脑心浸液培养液中培养牙龈卟啉单胞菌混悬液,厌氧培养48h,培养前后分别测定混合液的吸光度A值。结果:乳铁蛋白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C为5g/L,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乳铁蛋白对体外培养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牙周疾病可能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质粒pIRES- fimA:IL15经滴鼻免疫BABL/c小鼠后诱导产生的血清和唾液抗体反应及白细胞介素- 15(IL- 15)对sIgA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重组质粒pIRES- fimA:IL15与pIRES- fimA经滴鼻免疫和肌肉注射免疫BABL/c小鼠,以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gG和唾液中sIgA抗体水平。结果重组质粒pIRES- fimA:IL15与pIRES- fimA经滴鼻免疫可诱导产生唾液sIgA反应,且该反应明显高于肌肉注射组,血清IgG水平与肌肉注射组无统计学差异。pIRES- fimA:IL15经滴鼻免疫产生的唾液sIgA滴度显著高于pIRES- fim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滴鼻免疫可以作为抗牙龈卟啉单胞菌DNA疫苗有效的黏膜免疫途径,诱导循环和口腔局部抗体反应;IL- 15可以作为细胞因子佐剂通过滴鼻途径增强该疫苗诱导的sIgA反应强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对大鼠胸大动脉平滑肌细胞黏附及入侵情况,探讨Pg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途径,为牙周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D为100∶1 Pg感染大鼠胸大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于8、16 h TEM观察Pg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黏附和入侵能力.结果:Pg感染大鼠胸大动脉平滑肌细胞16h时,Pg能利用表面菌毛黏附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并入侵胞质内.结论:Pg能够黏附于大鼠胸大动脉平滑肌细胞,并入侵细胞质,定植于细胞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检测不同时段大鼠上颌第一磨牙龈下人工定植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素rgpB和kgp相对含量的改变,动态观察牙周炎发展不同阶段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基因的变化。方法:选择6周的成年雄性大鼠13只,应用钢丝结扎法和细菌种植法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分别在4周和8周取上颌第一磨牙龈下菌斑,提取细菌DNA,应用PCR方法进行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素基因rgpB和kgp特异引物扩增,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大鼠牙周炎不同时段rgpB和kgp的相对变化。结果: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相对含量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周组高于4周组;实验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素rgpB和kgp明显高于对照组,4周组和8周组rgpB和kgp相对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gpB基因和kgp基因与牙周炎的致病性有关而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可能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Liu JB  Pan YP  Xu XB  Lin L  Zhong M 《上海口腔医学》2011,20(5):449-453
目的:通过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PG0839基因突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明确毒力岛基因PG0839的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培养P.gingivalis W83和PG0839基因突变菌株,观察2个菌株菌落形态特征和革兰染色镜下特征,绘制菌株的生长曲线。制备1%绵羊红细胞,取2种细菌细胞,进行绵羊红细胞凝集活性检测。分别接种浓度为2×1010、1×1010、5×109 CFU/ml的P.gingivalis W83和PG0839基因突变株菌液于小鼠背部。采用SPSS 13.0软件包中的皮尔森卡方检验和对数秩检验对不同组别小鼠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P.gingivalis W83比较,PG0839突变菌株产生黑色素和红细胞凝集活性显著降低。2个菌株生长曲线未见显著差异(U=25.50,P=0.19)。小鼠皮下感染模型表明,PG0839基因突变菌株毒性显著低于W83菌株(P<0.05)。结论:PG0839基因的缺失改变了细菌的一些生物学特征,提示PG0839基因可能调控P.gingivalis某些基因或者基因产物的表达。同时,PG0839基因在P.gingivalis致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牙龈卟啉菌基因型和其重要毒力因子胶原酶基因(collagenase gene,PrtC)的遗传异质性,了解细菌遗传变异与其对牙周致病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PCR)的方法,对从24例牙周炎患者口腔中分离的79株牙龈卟啉菌和参考菌株ATCC33277进行DNA指纹分析。并随机选择24株临床菌株,进一步检测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胶原酶基因片段。对照菌株为伴放线放线标菌Y4和中间普氏菌ATCC25611,通过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了解PrtC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变化。结果:80株牙龈卟啉菌共获得7种基因型(I-Ⅶ),以Ⅶ所占比例最高(25.8%)。24株临床菌株和ATCC33277中均扩增出特异性的胶原酶基因片段(548bp)。将4株细菌的序列分析结果与国外的报道相比较,发现一些基因序列存在差异,其中有6个核苷酸碱基缺失。结论:临床分离的牙龈卟啉菌中可检测到多种基因型,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菌株具有合成胶原酶的能力,不同菌株胶原酶基因之间存在遗传异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